历史上北京曾经历的“雨灾”_北京时间

历史上北京曾经历的“雨灾”

历史上北京曾经历的“雨灾”

历史上北京曾经历的“雨灾”

中央气象台发布史上第二个暴雨红色预警

7月30号凌晨3点多,不少北京市民收到10086发的一级防汛短信,不少人表示:这是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事情。7月29日下午17:30,北京市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中央气象台随后在18:00发布暴雨红色预警,预计,从29日晚8点到30日晚8点,河北、北京、天津、山西中东部、河南北部、山东中西部等地有大到暴雨,这次暴雨红色预警也是自2010年中央气象台正式启用预警发布机制以来发布的史上第二个暴雨红色预警,上一次还是2011年9月29日,可见这场雨来头不小。

暴雨预警信号是气象部门通过气象监测在暴雨到来之前做出的预警信号,有四个颜色,从低到高是蓝、黄、橙、红,红色就是最高级别,代表着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北京市气象台分析:这场大雨的起源跟台风杜苏芮不无关系,杜苏芮在28号上午就登陆了福建沿海,别看登陆的地点离北京还有些距离,可是它会形成“低压环流”,这个“低压环流”喜欢到处溜达,而且溜达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暖湿气流”,就容易引发大雨、暴雨天气。这次北京大雨就是因为“低压环流”和“暖湿气流”,在京津冀这一带碰上了,然后京津冀地区就有了这场强降雨。 不少市民表示:想不到北京一个内陆城市,竟然还受到了台风的影响。气象台预计此次降雨过程将持续影响4天,预计要下到8月1日才进入收尾阶段,降雨过程中阵风可达7级左右。

历史上北京城曾经遭遇的雨灾

根据北京市气象台的气象记录统计:从1949年到2022年,一共有23个台风导致的“低压环流”,千里迢迢溜达过来影响到了咱们北京,而这一次台风杜苏芮形成的低压环流,给北京带来的影响非常极端。用气象台的说法是“会排在台风对北京影响的第一位或者第二位。”说到北京遭遇过的大暴雨,“721”让人记忆犹新,2012年7月21日,中国大部分地区遭遇暴雨,其中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截至到2012年的8月6日,北京有79人因此次暴雨死亡。

气象上有一种说法叫“七下八上”,意思就是七月下旬八月上旬这段时间,华北地区进入降雨集中期,容易出现雨量集中、强度较大的降雨过程。其实“暴雨成灾”对北京来说,并非罕见。从元朝开始,北京就有很多暴雨涝灾记录,比如据《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北京卷》记录,从1271年到2000年,这730年里,暴雨洪涝灾害占332年,约2年一遇,其中重灾123年,约6年一遇,由此可见,暴雨是北京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

据《清史稿》载,光绪十六年,也就是1891年,北京城里从五月二十九一直到六月十五,共17天,天天下雨,而且是瓢泼大雨。当时城里城外,房屋都被淹没,居民死伤不少。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由于雨水太大,积水过多,城门都不能开启。据野史记载,此期间,北京城里“无屋不漏,无室不进水”,整个北京几乎成了泽国,到处是墙倒屋塌,以至有的地方墙倒之后,两家甚至连成了一家。

在年代更久远的明朝,万历三十五年, 1607年闰六月下了一场大雨,这场大雨连下了13天。据记载:这回的大水,还把皇家精心积攒了几代,保存百年,用于修缮禁城的宝贝“皇木”也冲得不知去向了。连皇家精心保存的东西都打了水漂,更别提普通百姓家里的财物了,百姓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家那点家当被水冲走。

时间近一些的,据《民国六年京畿水灾善后纪实》记载,1917年汛期,北京接连遭遇两场台风摧残,当时华北大部分地区普降暴雨。前后脚的两场台风造成大雨昼夜不断,永定河河水上涨至二丈四五尺,几乎跟堤坝持平。加上上游山洪暴发,造成永定河多处决口,险象环生。这场100多年前的暴雨现在还能找到一些资料照片,因为当时,历史学家邓之诚正在京畿一带考察。他用自己手中的照相机和历史学家独有的视角,记录下这次水灾的珍贵镜头。从他拍摄的照片中能看到永定河泛滥成灾,眼看就要收获的庄稼,被大水冲得七零八落。受灾百姓看着被冲毁的家园,茫然无措。还有受灾百姓在水中等待发放救援物资。这场大水灾,给京畿百姓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除了历史记载,一些老人们还记得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经历的一次大雨,1958年夏天,连续几天大雨瓢泼,老人们说,雨量最大的时候雨不是下的,而是“倒”的,如果端个海碗,打开窗户,胳膊往出一伸再缩回来,就是满满一碗水。当时的北京,排水能力不畅,那场大雨之后,北河沿大街都成了一片水乡洼地,什么癞蛤蟆、螃蟹、小鱼都出来了。现在的北京人,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出位于北京城中心的北河沿大街上,曾有虾米小鱼在水里游荡。

《北京日报》还记录过1963年8月北京遭遇过的一场暴雨,当时大雨在北京下了七天七夜,全北京市的雨毡子迅速脱销。城区、近郊区河道漫溢,全线告急。护城河水位迅速拉高,超过历年最高水位。东南护城河水位超出附近地面1米,成了罕见的地上河。大水顺着下水管道灌回下水口,一股冲劲居然把前三门大街的下水道铁盖顶起老高。护城河以内,600公顷的积水面积无法下泄,就好像在城区里凭空添了三个颐和园昆明湖的水面,积水深度达到0.3米至1.5米。当时的三环路还是条只有两个车道的小马路。太阳宫一带乡民养殖的鱼,都被北小河和坝河里来的洪水冲上了三环路。正是因为那年的大水,北京有了自己的“市区防洪排水标准”。

只要同舟共济暴雨终将成为“过路的妖精”

不知道大家在逛颐和园的时候,有没有在昆明湖东堤岸边,离十七孔桥桥头不远的地方看到一只铜牛?它可是颐和园内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大禹治水”的故事大伙都熟悉,相传大禹每治好一处水患,就会铸造一条铁牛,将其沉入河中,因为牛识水性,可防河水泛滥,自此开了铸造镇水牛的先河。后来,从唐朝开始,人们不再把铁牛沉入水里,而是安置在河岸,并一直沿袭下来。目的就是祈求风调雨顺,昆明湖的铜牛也有这个寓意。乾隆二十年,也就是1755年,匠人铸造了一只铜牛,牛背上用篆文铸了《金牛铭》。铜牛被放置在昆明湖岸边,除了祈求风调雨顺,还有另一个作用。昆明湖的东堤,比故宫的地基高约10米。昆明湖东堤决口,会殃及紫禁城,而设置在那里的铜牛,也汛期里的一种参照,以便于在汛期观察湖水的水位线。

其实自北京城建立后,人们在一些桥或者湖旁边都放置有镇水神兽,比如在万宁桥下,至今游人们还能看到河道两边的镇水神兽。

天有不测风云,从古已有之的镇水神兽就能看到:在自然灾害面前,个人的力量的确是渺小的,但现如今,人们却大可不必过于恐慌,因为咱们北京应对天灾的能力,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强大,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会做出一切努力保障群众安全,将天灾对百姓的影响降到最低。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做到了科学防范,理性应对,这场暴雨同样只是一只“过路的妖精”,在同舟共济的北京人面前,注定会夹着尾巴,黯然退场。

历史上北京曾经历的“雨灾”

历史上北京曾经历的“雨灾”

历史上北京曾经历的“雨灾”

中央气象台发布史上第二个暴雨红色预警

7月30号凌晨3点多,不少北京市民收到10086发的一级防汛短信,不少人表示:这是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事情。7月29日下午17:30,北京市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中央气象台随后在18:00发布暴雨红色预警,预计,从29日晚8点到30日晚8点,河北、北京、天津、山西中东部、河南北部、山东中西部等地有大到暴雨,这次暴雨红色预警也是自2010年中央气象台正式启用预警发布机制以来发布的史上第二个暴雨红色预警,上一次还是2011年9月29日,可见这场雨来头不小。

暴雨预警信号是气象部门通过气象监测在暴雨到来之前做出的预警信号,有四个颜色,从低到高是蓝、黄、橙、红,红色就是最高级别,代表着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北京市气象台分析:这场大雨的起源跟台风杜苏芮不无关系,杜苏芮在28号上午就登陆了福建沿海,别看登陆的地点离北京还有些距离,可是它会形成“低压环流”,这个“低压环流”喜欢到处溜达,而且溜达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暖湿气流”,就容易引发大雨、暴雨天气。这次北京大雨就是因为“低压环流”和“暖湿气流”,在京津冀这一带碰上了,然后京津冀地区就有了这场强降雨。 不少市民表示:想不到北京一个内陆城市,竟然还受到了台风的影响。气象台预计此次降雨过程将持续影响4天,预计要下到8月1日才进入收尾阶段,降雨过程中阵风可达7级左右。

历史上北京城曾经遭遇的雨灾

根据北京市气象台的气象记录统计:从1949年到2022年,一共有23个台风导致的“低压环流”,千里迢迢溜达过来影响到了咱们北京,而这一次台风杜苏芮形成的低压环流,给北京带来的影响非常极端。用气象台的说法是“会排在台风对北京影响的第一位或者第二位。”说到北京遭遇过的大暴雨,“721”让人记忆犹新,2012年7月21日,中国大部分地区遭遇暴雨,其中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截至到2012年的8月6日,北京有79人因此次暴雨死亡。

气象上有一种说法叫“七下八上”,意思就是七月下旬八月上旬这段时间,华北地区进入降雨集中期,容易出现雨量集中、强度较大的降雨过程。其实“暴雨成灾”对北京来说,并非罕见。从元朝开始,北京就有很多暴雨涝灾记录,比如据《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北京卷》记录,从1271年到2000年,这730年里,暴雨洪涝灾害占332年,约2年一遇,其中重灾123年,约6年一遇,由此可见,暴雨是北京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

据《清史稿》载,光绪十六年,也就是1891年,北京城里从五月二十九一直到六月十五,共17天,天天下雨,而且是瓢泼大雨。当时城里城外,房屋都被淹没,居民死伤不少。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由于雨水太大,积水过多,城门都不能开启。据野史记载,此期间,北京城里“无屋不漏,无室不进水”,整个北京几乎成了泽国,到处是墙倒屋塌,以至有的地方墙倒之后,两家甚至连成了一家。

在年代更久远的明朝,万历三十五年, 1607年闰六月下了一场大雨,这场大雨连下了13天。据记载:这回的大水,还把皇家精心积攒了几代,保存百年,用于修缮禁城的宝贝“皇木”也冲得不知去向了。连皇家精心保存的东西都打了水漂,更别提普通百姓家里的财物了,百姓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家那点家当被水冲走。

时间近一些的,据《民国六年京畿水灾善后纪实》记载,1917年汛期,北京接连遭遇两场台风摧残,当时华北大部分地区普降暴雨。前后脚的两场台风造成大雨昼夜不断,永定河河水上涨至二丈四五尺,几乎跟堤坝持平。加上上游山洪暴发,造成永定河多处决口,险象环生。这场100多年前的暴雨现在还能找到一些资料照片,因为当时,历史学家邓之诚正在京畿一带考察。他用自己手中的照相机和历史学家独有的视角,记录下这次水灾的珍贵镜头。从他拍摄的照片中能看到永定河泛滥成灾,眼看就要收获的庄稼,被大水冲得七零八落。受灾百姓看着被冲毁的家园,茫然无措。还有受灾百姓在水中等待发放救援物资。这场大水灾,给京畿百姓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除了历史记载,一些老人们还记得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经历的一次大雨,1958年夏天,连续几天大雨瓢泼,老人们说,雨量最大的时候雨不是下的,而是“倒”的,如果端个海碗,打开窗户,胳膊往出一伸再缩回来,就是满满一碗水。当时的北京,排水能力不畅,那场大雨之后,北河沿大街都成了一片水乡洼地,什么癞蛤蟆、螃蟹、小鱼都出来了。现在的北京人,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出位于北京城中心的北河沿大街上,曾有虾米小鱼在水里游荡。

《北京日报》还记录过1963年8月北京遭遇过的一场暴雨,当时大雨在北京下了七天七夜,全北京市的雨毡子迅速脱销。城区、近郊区河道漫溢,全线告急。护城河水位迅速拉高,超过历年最高水位。东南护城河水位超出附近地面1米,成了罕见的地上河。大水顺着下水管道灌回下水口,一股冲劲居然把前三门大街的下水道铁盖顶起老高。护城河以内,600公顷的积水面积无法下泄,就好像在城区里凭空添了三个颐和园昆明湖的水面,积水深度达到0.3米至1.5米。当时的三环路还是条只有两个车道的小马路。太阳宫一带乡民养殖的鱼,都被北小河和坝河里来的洪水冲上了三环路。正是因为那年的大水,北京有了自己的“市区防洪排水标准”。

只要同舟共济暴雨终将成为“过路的妖精”

不知道大家在逛颐和园的时候,有没有在昆明湖东堤岸边,离十七孔桥桥头不远的地方看到一只铜牛?它可是颐和园内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大禹治水”的故事大伙都熟悉,相传大禹每治好一处水患,就会铸造一条铁牛,将其沉入河中,因为牛识水性,可防河水泛滥,自此开了铸造镇水牛的先河。后来,从唐朝开始,人们不再把铁牛沉入水里,而是安置在河岸,并一直沿袭下来。目的就是祈求风调雨顺,昆明湖的铜牛也有这个寓意。乾隆二十年,也就是1755年,匠人铸造了一只铜牛,牛背上用篆文铸了《金牛铭》。铜牛被放置在昆明湖岸边,除了祈求风调雨顺,还有另一个作用。昆明湖的东堤,比故宫的地基高约10米。昆明湖东堤决口,会殃及紫禁城,而设置在那里的铜牛,也汛期里的一种参照,以便于在汛期观察湖水的水位线。

其实自北京城建立后,人们在一些桥或者湖旁边都放置有镇水神兽,比如在万宁桥下,至今游人们还能看到河道两边的镇水神兽。

天有不测风云,从古已有之的镇水神兽就能看到:在自然灾害面前,个人的力量的确是渺小的,但现如今,人们却大可不必过于恐慌,因为咱们北京应对天灾的能力,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强大,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会做出一切努力保障群众安全,将天灾对百姓的影响降到最低。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做到了科学防范,理性应对,这场暴雨同样只是一只“过路的妖精”,在同舟共济的北京人面前,注定会夹着尾巴,黯然退场。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