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灾难来临,除了面包和水,人们还需要什么?在北京暴雨受灾群众安置点,一场特殊的“光影行动”正在用电影的力量治愈心灵。
7月底的北京,暴雨倾盆,密云、怀柔、平谷、延庆等地的村民被紧急转移至安置点。当洪水退去,家园满目疮痍,焦虑和不安在人群中蔓延。而就在这时,一些特殊的“影院”悄然出现——在安置点的空地上,一块幕布、一台放映机、几排塑料凳,构成了最简单的临时电影院。当灾难来临,除了面包和水,人们还需要什么?在北京暴雨受灾群众安置点,一场特殊的“光影行动”正在用电影的力量治愈心灵。
暮色中的“露天电影院”
晚上7点,暮色降临,密云水库中学安置点的广场上拉起了临时银幕,放映员孟师傅蹲在机器旁调试设备,天空的一片晚霞让这个临时的“露天电影院”变得异常美丽。在这个安置了石塘路村、黄峪口村、西湾子村,三个村近百名村民的安置点内,不少乡亲们已经按捺不住期待,有的坐在小凳子上,有的干脆坐在台阶上。孟师傅80岁的叔叔孟凡友老先生和自己同村的朋友挨在一起,一边聊着天儿,一边看着大屏幕放映的老电影。放映机沙沙转动,老电影的光影洒在每个人脸上。“有跳舞的,有跳操的,有看电影,现在这日子真不容易。”孟大爷说着,眼里映着银幕的微光。这位经历过风雨的老人一边看着抗战电影,一边对记者唱起了“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吃过苦的人,更能理解现在的好。

16岁的初三学生柏宇在安置点遇到了一件让他哭笑不得的事。“说来也巧”,少年挠着头笑道,“好消息是作业本没带到安置点来,坏消息是班主任老师晚上还跟我一起看电影。”这个在安置点中依然保持乐观的少年,用略带狡黠的语气补充道:“平时在学校都没机会和老师聊这么多,现在他老催我写作业,我准备说——作业都被水泡了,写不了啦。”在这片临时搭建的安置区里,师生之间这种特殊的相处方式,让原本紧张的灾后生活多了一份幽默的日常感。

“咔哒”放映员孟师傅熟练地换着胶片。这位在西湾子村放了14年电影的老放映员,此刻有了新使命:“政府特意交代,要让老百姓安心,电影得放好”。他调试设备时,常有老人围过来问:“今晚放啥?”孟师傅这时候总会笑着卖个关子,“很多都是岁数大的老人,他们没手机,就爱看这个,我也愿意给他们放。”在安置点,电影不仅是娱乐,更是一种熟悉的“日常感”——当生活被灾难彻底打乱时,熟悉的画面和声音能带来某种确定性。“更何况是电影,他能给人带来更多的力量。”老孟操作好放映机,找了个板凳坐下来。“这次我们家也被冲了,但是我当时是第一个给村里报告河道水位上涨的,因为之前咱也看过洪灾的电影,都学习过。”
和物资同样重要的"心灵良药"
在灾难心理学中,集体观影被视作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方式。密云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王双观察到,最初几天,许多村民不愿走出房间,“他们还在惶恐中,甚至不愿说话”。但电影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沉默。“因为有电影,大家更愿意走出来了,压抑的心情也得到一些释放。”电影就像一剂良药,极大地缓解了群众因暴雨带来的惶恐与不安。

对此,66岁的郭桂花阿姨深有同感,28日刚转移到水库中学临时安置点时,她还惦念着被淹的老宅,担心在安置点住得不顺心。但当她看到齐备的生活用品,吃到可口的一日三餐时,她感受到了一份踏实。“大家都说我胖了!”郭阿姨笑着说,“我特别喜欢和大家一起看电影”,从“吃不下饭”到“抢着占座”,转变就发生在这方银幕前,电影就像一束光给她带来了额外的快乐。

最近不下雨的白天,郭桂花阿姨都会回到西湾子村收拾被雨水泡了的屋子。“我一回去看到我的家,就眼泪直掉。家具电器都被冲得四处都是。”但是生活还要继续,郭桂花阿姨眼里泛着泪光,嘴角又带着笑意,“每次收拾完都想赶紧回到安置点,吃上现成的饭菜,过会儿跟大家跳跳舞、看看电影,就觉得风雨无情但生活还在,都会好起来。”
重建家园前的"精神桥梁"
石塘路村的第一书记邵建光每天忙着对安置点人员进行登记,并时刻操心着村里的工作。在短暂的电影时光里,他得到了片刻的喘息。他说安置点的神奇之处在于,被政府用各方力量,妥善安置的群众,可以在这里深刻感受到:“国家对我们的关怀,很多人都在全力地帮助我们,关心我们。”邵建光还发现,电影不仅缓解了焦虑,还重建了社区感:“大家聚在一起,聊剧情、回忆过去,那种被灾难打散的邻里关系又慢慢回来了,尤其是人与人之间那种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扶持的爱心,平时都是各忙各的,一场洪水让我们聚在这里,这种团结和温暖,让我觉得特别珍贵。”
随着大水退去,不少安置点的群众白天还会回到家里去打扫,正如郭桂花阿姨所说,每当他们回到这里,安置点反而成为了他们一处“心灵避风港”,看一场电影,跳一场舞,或者只是坐在一起聊聊天儿,在无情的风雨面前,温暖的慰藉更显珍贵。
夜幕下,安置点的银幕依然亮着。电影散场后,村民们三三两两往回走,有人讨论剧情,有人哼起片中的老歌。 “生活有保障,精神有寄托,未来有奔头,对之后我们重建家园充满信心。”这位石塘路村第一书记动情地说。或许,真正的重建,正是从这样的夜晚开始——当一束光投在幕布上,它照亮的不仅是电影,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温度,以及继续前行的勇气。
心理救援:光影中的精神重建
在传统救灾模式中,物资保障是首要任务,但这次北京的做法提示了一种更完整的援助逻辑:人在灾难中不仅受创的是房屋和财物,还有生活秩序和心理稳定。当安置点的群众在银幕前一起哭、一起笑时,他们不仅在观看故事,也在悄然重建守望相助的精神家园。
中科院心理所课题组专家高宝月分析,部分受灾群众会陷入“创伤性反刍”的困境——不断闪回当时暴雨来临时的场景,或陷入对未来失控的焦虑。而露天电影院的出现,却创造了一种“微小的确定性”——固定的放映时间、可预测的剧情发展、自主选择观看与否的权利。当人们能专注讨论电影结局而非受灾的家园时,意味着生活正在回归轨道。“这种象征性的掌控感,会成为心理重建的支点。”

高宝月进一步解释,创伤记忆会形成强迫性重复的神经回路,“就像反复撕开结痂的伤口”。露天电影通过声光叙事构建的“心理缓冲区”,能暂时将注意力从焦虑切换到剧情中,为疲惫的神经系统按下暂停键。
此外,不同于个体心理咨询的私密性,露天电影的治愈力恰恰来自其公共性。“当村民们并肩坐在星空下,一起为某个镜头大笑或沉默时,他们会意识到自己不是孤岛。”高宝月强调,这种共享体验能重建因灾难断裂的社会连接,而群体共鸣产生的催产素,比任何语言安慰都更能缓解压力。

自7月28日起,北京市电影局组织密云、怀柔、平谷、延庆四区和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在全市23个集中安置点同步开展公益电影放映活动。截至8月7日,已累计放映放映140场,观影人数10650余人。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不同寻常的“心理救援”——当餐食和物资都有了保障,银幕上的光影便开始修复那些看不见的伤痕。
北京新闻广播记者 胡韵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