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出自他手 93岁还在创作_北京时间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出自他手 93岁还在创作

国庆十五周年之际,吴祖强、杜鸣心又找到当时更年轻的施万春、王燕樵和戴宏威,顶住时间紧迫的巨大压力,成功谱写了至今常演不衰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出自他手 93岁还在创作

在中央音乐学院有位老教授,在他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里,培养过施万春、王立平、张丕基、叶小纲、王黎光、徐沛东等众多著名作曲家;作为一名作曲家,杜鸣心的作品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几代人。他的创作涉及舞剧、交响乐、室内乐、声乐和影视音乐等领域,如:舞剧配乐《红色娘子军》《鱼美人》,交响诗《飘扬吧 军旗》等作品,他就是杜鸣心,90多岁还在创作。

作曲家杜鸣心是湖北潜江人。1939年被陶行知从保育院选拔到重庆育才学校学习音乐,创作了讽刺歌曲《薪水是个大活宝》,在当时国统区的民主运动中发挥过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回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

1958年,杜鸣心与吴祖强合作了舞剧《鱼美人》的音乐,从那之后,曼妙灵动的《水草舞》选段成为了无数琴童必练的经典钢琴曲目。

1964年,国庆十五周年之际,吴祖强、杜鸣心又找到当时更年轻的施万春、王燕樵和戴宏威,顶住时间紧迫的巨大压力,成功谱写了至今常演不衰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改编自同名电影,这部1960年拍摄的电影放映后,在全国引发热烈的反响,要把这样经典的电影改成舞剧,音乐的创作成了成功的关键。

“以前没有看到过芭蕾舞拿枪拿刀的在台上表演,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引起各方面的注意。”杜鸣心说用芭蕾舞的形式大家都接受,首演后反响很热烈。

从民歌中找到创作灵感

1964年,为了让这部芭蕾舞剧赶上新中国成立十五周年,中央芭蕾舞团采用了集体创作的形式,进行舞剧的音乐创作,因为时间紧迫,导致《红色娘子军》在音乐形式上显得有些混乱,特别是女主角的音乐主题,因为几个人分别写,所以没有在全篇得到贯穿。首演后,周恩来总理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这部舞剧,首演结束后,杜鸣心和同事们马上投入到《红色娘子军》音乐的修改工作中。修改前,节目组决定先去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地海南岛进行采风。

杜鸣心也去寻找创作灵感。在走遍半个海岛后,海岛黎族的民歌启发了杜鸣心。其中,他只用了两个钟头就写出了家喻户晓的《快乐的女战士》《万泉河水清又清》旋律。“听当地少数民族的民歌,还有黎族少数民族的舞蹈,像《快乐女战士》非常活跃,跟当时舞蹈形象很贴切,活泼单纯的音乐,大家喜欢也是很自然的。”杜老说,在写万泉河水军民一家亲的时候,他也用了海南的民歌、渔歌。

巧妙借鉴国际歌的旋律

前面的问题刚刚解决,新的问题,又来了。娘子军党代表洪常青英勇就义的片段,是全剧感情最为强烈的地方,创作组的几个人苦思冥想,始终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杜鸣心突然有了灵感,他事先没有告诉舞台上的演员,而是直接把自己创作好的音乐加了进去。“第六场排洪常青牺牲,那是很强烈的一种情绪,原来钢琴谱什么都没有,就是队里出现了国际歌,一到排练合乐的时候,我在这个地方加了人声,不唱歌词,唱国际歌的时候,女生三个声部唱‘啊‘,很揪心的。我看到第一次合乐的时候,好多演员掉眼泪了。”原来杜鸣心巧妙的借鉴了国际歌的旋律,创作了这段音乐。不仅感染了演员,也深深打动了台下的观众。这段音乐也成了《红色娘子军》舞剧音乐中的一个亮点。

一辈子都在创作

1978年改革开放,这一年,杜鸣心正好50岁。在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的同时,杜鸣心的创作又走上了新的高峰。其中杜鸣心的一曲《青年圆舞曲》深受年轻人喜爱。圆舞又称华尔兹,原本是奥地利的民间舞蹈。从十九世纪开始流行于西欧各国。由于跳这种舞蹈的时候需要两人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为舞蹈伴奏的音乐也称为圆舞曲。杜鸣心创作的这段圆舞曲曲调活泼欢愉,获得了年轻人喜爱。创作这样一首圆舞曲,杜鸣心只用了一天的时间。

此外,他创作的作品还涉及了大型的交响乐、舞剧配乐、交响诗等众多领域。包括“春之采”“献给鼓浪屿”在内的5部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舞剧《玄凤》《牡丹仙子》配乐,多部交响乐、管弦乐作品以及大量的影视音乐都诞生在这四十年里。

(董岩/摄)

杜鸣心1949年8月就生活在北京,参加了当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在北京工作生活了70年,杜鸣心也看到了北京的变化,他把自己对北京的感情融汇到音乐创作中。已经93岁的他仍在创作,他觉得有了新的乐思,新的创作冲动,就想写出来,“既然我还能写,为什么不写呢?”

作者:董岩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出自他手 93岁还在创作

国庆十五周年之际,吴祖强、杜鸣心又找到当时更年轻的施万春、王燕樵和戴宏威,顶住时间紧迫的巨大压力,成功谱写了至今常演不衰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出自他手 93岁还在创作

在中央音乐学院有位老教授,在他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里,培养过施万春、王立平、张丕基、叶小纲、王黎光、徐沛东等众多著名作曲家;作为一名作曲家,杜鸣心的作品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几代人。他的创作涉及舞剧、交响乐、室内乐、声乐和影视音乐等领域,如:舞剧配乐《红色娘子军》《鱼美人》,交响诗《飘扬吧 军旗》等作品,他就是杜鸣心,90多岁还在创作。

作曲家杜鸣心是湖北潜江人。1939年被陶行知从保育院选拔到重庆育才学校学习音乐,创作了讽刺歌曲《薪水是个大活宝》,在当时国统区的民主运动中发挥过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回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

1958年,杜鸣心与吴祖强合作了舞剧《鱼美人》的音乐,从那之后,曼妙灵动的《水草舞》选段成为了无数琴童必练的经典钢琴曲目。

1964年,国庆十五周年之际,吴祖强、杜鸣心又找到当时更年轻的施万春、王燕樵和戴宏威,顶住时间紧迫的巨大压力,成功谱写了至今常演不衰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改编自同名电影,这部1960年拍摄的电影放映后,在全国引发热烈的反响,要把这样经典的电影改成舞剧,音乐的创作成了成功的关键。

“以前没有看到过芭蕾舞拿枪拿刀的在台上表演,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引起各方面的注意。”杜鸣心说用芭蕾舞的形式大家都接受,首演后反响很热烈。

从民歌中找到创作灵感

1964年,为了让这部芭蕾舞剧赶上新中国成立十五周年,中央芭蕾舞团采用了集体创作的形式,进行舞剧的音乐创作,因为时间紧迫,导致《红色娘子军》在音乐形式上显得有些混乱,特别是女主角的音乐主题,因为几个人分别写,所以没有在全篇得到贯穿。首演后,周恩来总理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这部舞剧,首演结束后,杜鸣心和同事们马上投入到《红色娘子军》音乐的修改工作中。修改前,节目组决定先去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地海南岛进行采风。

杜鸣心也去寻找创作灵感。在走遍半个海岛后,海岛黎族的民歌启发了杜鸣心。其中,他只用了两个钟头就写出了家喻户晓的《快乐的女战士》《万泉河水清又清》旋律。“听当地少数民族的民歌,还有黎族少数民族的舞蹈,像《快乐女战士》非常活跃,跟当时舞蹈形象很贴切,活泼单纯的音乐,大家喜欢也是很自然的。”杜老说,在写万泉河水军民一家亲的时候,他也用了海南的民歌、渔歌。

巧妙借鉴国际歌的旋律

前面的问题刚刚解决,新的问题,又来了。娘子军党代表洪常青英勇就义的片段,是全剧感情最为强烈的地方,创作组的几个人苦思冥想,始终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杜鸣心突然有了灵感,他事先没有告诉舞台上的演员,而是直接把自己创作好的音乐加了进去。“第六场排洪常青牺牲,那是很强烈的一种情绪,原来钢琴谱什么都没有,就是队里出现了国际歌,一到排练合乐的时候,我在这个地方加了人声,不唱歌词,唱国际歌的时候,女生三个声部唱‘啊‘,很揪心的。我看到第一次合乐的时候,好多演员掉眼泪了。”原来杜鸣心巧妙的借鉴了国际歌的旋律,创作了这段音乐。不仅感染了演员,也深深打动了台下的观众。这段音乐也成了《红色娘子军》舞剧音乐中的一个亮点。

一辈子都在创作

1978年改革开放,这一年,杜鸣心正好50岁。在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的同时,杜鸣心的创作又走上了新的高峰。其中杜鸣心的一曲《青年圆舞曲》深受年轻人喜爱。圆舞又称华尔兹,原本是奥地利的民间舞蹈。从十九世纪开始流行于西欧各国。由于跳这种舞蹈的时候需要两人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为舞蹈伴奏的音乐也称为圆舞曲。杜鸣心创作的这段圆舞曲曲调活泼欢愉,获得了年轻人喜爱。创作这样一首圆舞曲,杜鸣心只用了一天的时间。

此外,他创作的作品还涉及了大型的交响乐、舞剧配乐、交响诗等众多领域。包括“春之采”“献给鼓浪屿”在内的5部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舞剧《玄凤》《牡丹仙子》配乐,多部交响乐、管弦乐作品以及大量的影视音乐都诞生在这四十年里。

(董岩/摄)

杜鸣心1949年8月就生活在北京,参加了当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在北京工作生活了70年,杜鸣心也看到了北京的变化,他把自己对北京的感情融汇到音乐创作中。已经93岁的他仍在创作,他觉得有了新的乐思,新的创作冲动,就想写出来,“既然我还能写,为什么不写呢?”

作者:董岩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