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称帝前住在南京城南"旧王府"_北京时间

当过放牛娃、做过扫地小和尚的朱元璋,历经了十多年的努力奋斗,于1368年在南京新落成的宫殿登基称帝,并创立了大明王朝。元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今凤阳)发生旱灾,第二年春又发生了蝗灾和瘟疫,缺衣少食再加上瘟疫流行,许多百姓断送了性命。

当过放牛娃、做过扫地小和尚的朱元璋,历经了十多年的努力奋斗,于1368年在南京新落成的宫殿登基称帝,并创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从一个平民百姓迅速成为一国之君?朱元璋当上明朝开国皇帝之前,又住在南京哪里呢?

朱元璋从军前后

朱元璋出生于元代末期的天历元年(1328年)。当时,百姓赋税沉重,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元朝统治者对于南方汉族人民的欺压尤为厉害,百姓甚至都不能随意取名,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朱元璋出生于农历八月初八,故原名"重八",其父原名朱五四。

朱元璋的父亲、祖父以及曾祖父均为佃户,其父母每日辛勤劳作仍无法养活朱元璋和他的兄姊。朱元璋的父母只好将孩子送人,朱元璋也被送到大户人家放牛。

元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今凤阳)发生旱灾,第二年春又发生了蝗灾和瘟疫,缺衣少食再加上瘟疫流行,许多百姓断送了性命。

瘟疫中,朱元璋的父母以及大哥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相继去世。一穷二白的朱元璋和其兄,找了几件破衣服将父母和大哥包裹后埋葬在好心邻居给的一块墓地里,便各自逃难。刚刚16岁、无路可走的朱元璋到了一座寺庙里做了小和尚。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因作战勇敢、机智灵活,且粗通文墨,很快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和提拔。

朱元璋打仗身先士卒,缴获的战利品全部上交给郭子兴; 得了赏赐,又将其全部分给大家。朱元璋的精明能干以及处事得当,使得他的名声愈来愈响。

郭子兴将朱元璋视为心腹知己,凡有要事都和朱元璋商量,还将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元璋",字"国瑞"。

朱元璋的精明仗义,使得许多闻名遐迩的名人雅士以及故友,纷纷投奔朱元璋。而朱元璋的知人善用,又为他开创了新的局面,使之队伍日益壮大,地盘不断扩大。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兴病逝。当时朱元璋虽为第三把手的左副元帅,但由于他卓越的领导才能,使其成了这支队伍的实际统帅。

朱元璋入南京住进旧王府

朱元璋接手郭子兴的队伍后驻守和州(今安徽和县),不久,粮食供应成了问题。而与和州隔江相望的太平、芜湖却盛产稻米。朱元璋正愁如何渡江时,恰好俞通海与其父率领的巢湖水军前来投奔。于是,1355年7月,朱元璋亲自率领水陆大军攻克太平。

朱元璋占领太平后,补充给养、操练队伍。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3月,朱元璋又亲率大军北上进攻集庆(今南京)。朱元璋进城后,下令队伍严明军纪并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

据《南唐江宁府图》、《宋建康府图》及《元集庆路图》记载,南唐、宋代以及元朝的南京,城阙范围基本一致,是一个东、南、西三面,均以秦淮河为界,而北面则在覆舟山以南、西起石头城一线的矩形。

《元集庆路图》中,当时紧邻宫城中心的东南方向有一"状元坊",按照图中河流的位置与今天的地图对比,"状元坊"即今天的"状元境"。在"状元坊"的北面,还有一处叫"行台"的地方,即如今的慧园街、王府园一带。

《明朝都城图》中,今天的建康路当时叫大中街,旧王府、王府园一带被称为旧内。《明太祖所建南京皇都城垣与外廓形势略图》中,今天东起中华路、西至评事街、南抵三山街、北到内桥的范围内是当时的"应天府"。

朱元璋进入南京后,便居住在"应天府"的东边、距"应天府"仅约百米的今旧王府、王府园一带。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攻下镇江后,称吴国公。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改吴国公为吴王,他所居住的地方便称为"吴王府"。

据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王府园,元南台遗址也,明祖为吴王居之。新宫既成,此成旧内矣。"

朱元璋入主明故宫后的旧王府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在吴王府东北郊外开始建造新宫(即明故宫)。

1368年,朱元璋离开居住了十余年的吴王府,迁入新落成的皇宫,登基称帝,取国号"大明",年号为"洪武"。

朱元璋移居新皇宫后,欲把吴王府赐给徐达,徐达不敢要。于是,朱元璋就将离吴王府不远的一块地(今瞻园)赐给了徐达。《明史·徐达传》云:"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固辞。"

明亡后,吴王府被废为菜圃。清代中期,曾主持过南京钟山书院、被袁枚称为"天下奇才"的清朝著名藏书家孙星衍,在圃中建了私家园林"五亩园"。甘熙的《白下琐言》称:清嘉庆中,阳湖(今武进县)孙星衍曾侨居旧内之五松园(园内有古松五株)。后又利用菜圃隙地,栽花种竹,称"五亩园"。后五亩园荒废、沦为茶肆。

清朝末年,孙权后裔孙绍筠曾买下王府园这块地,并建起一座私家园林,取名"廉园"。园门两侧镌有对联"割取吴王址,获近仲谋居"。园内有亭台楼阁,花草繁茂,太湖石假山点缀其间。

民国后期,王府园北边一大片地方,已变成荒地; 王府园的东北(今慧园里北面),还有一口大水塘。

新中国成立后,原"廉园"内的太湖石假山被移到了瞻园。如今,王府园、旧王府一带已变为居民小区。 王成璞

当过放牛娃、做过扫地小和尚的朱元璋,历经了十多年的努力奋斗,于1368年在南京新落成的宫殿登基称帝,并创立了大明王朝。元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今凤阳)发生旱灾,第二年春又发生了蝗灾和瘟疫,缺衣少食再加上瘟疫流行,许多百姓断送了性命。

当过放牛娃、做过扫地小和尚的朱元璋,历经了十多年的努力奋斗,于1368年在南京新落成的宫殿登基称帝,并创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从一个平民百姓迅速成为一国之君?朱元璋当上明朝开国皇帝之前,又住在南京哪里呢?

朱元璋从军前后

朱元璋出生于元代末期的天历元年(1328年)。当时,百姓赋税沉重,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元朝统治者对于南方汉族人民的欺压尤为厉害,百姓甚至都不能随意取名,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朱元璋出生于农历八月初八,故原名"重八",其父原名朱五四。

朱元璋的父亲、祖父以及曾祖父均为佃户,其父母每日辛勤劳作仍无法养活朱元璋和他的兄姊。朱元璋的父母只好将孩子送人,朱元璋也被送到大户人家放牛。

元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今凤阳)发生旱灾,第二年春又发生了蝗灾和瘟疫,缺衣少食再加上瘟疫流行,许多百姓断送了性命。

瘟疫中,朱元璋的父母以及大哥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相继去世。一穷二白的朱元璋和其兄,找了几件破衣服将父母和大哥包裹后埋葬在好心邻居给的一块墓地里,便各自逃难。刚刚16岁、无路可走的朱元璋到了一座寺庙里做了小和尚。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因作战勇敢、机智灵活,且粗通文墨,很快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和提拔。

朱元璋打仗身先士卒,缴获的战利品全部上交给郭子兴; 得了赏赐,又将其全部分给大家。朱元璋的精明能干以及处事得当,使得他的名声愈来愈响。

郭子兴将朱元璋视为心腹知己,凡有要事都和朱元璋商量,还将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元璋",字"国瑞"。

朱元璋的精明仗义,使得许多闻名遐迩的名人雅士以及故友,纷纷投奔朱元璋。而朱元璋的知人善用,又为他开创了新的局面,使之队伍日益壮大,地盘不断扩大。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兴病逝。当时朱元璋虽为第三把手的左副元帅,但由于他卓越的领导才能,使其成了这支队伍的实际统帅。

朱元璋入南京住进旧王府

朱元璋接手郭子兴的队伍后驻守和州(今安徽和县),不久,粮食供应成了问题。而与和州隔江相望的太平、芜湖却盛产稻米。朱元璋正愁如何渡江时,恰好俞通海与其父率领的巢湖水军前来投奔。于是,1355年7月,朱元璋亲自率领水陆大军攻克太平。

朱元璋占领太平后,补充给养、操练队伍。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3月,朱元璋又亲率大军北上进攻集庆(今南京)。朱元璋进城后,下令队伍严明军纪并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

据《南唐江宁府图》、《宋建康府图》及《元集庆路图》记载,南唐、宋代以及元朝的南京,城阙范围基本一致,是一个东、南、西三面,均以秦淮河为界,而北面则在覆舟山以南、西起石头城一线的矩形。

《元集庆路图》中,当时紧邻宫城中心的东南方向有一"状元坊",按照图中河流的位置与今天的地图对比,"状元坊"即今天的"状元境"。在"状元坊"的北面,还有一处叫"行台"的地方,即如今的慧园街、王府园一带。

《明朝都城图》中,今天的建康路当时叫大中街,旧王府、王府园一带被称为旧内。《明太祖所建南京皇都城垣与外廓形势略图》中,今天东起中华路、西至评事街、南抵三山街、北到内桥的范围内是当时的"应天府"。

朱元璋进入南京后,便居住在"应天府"的东边、距"应天府"仅约百米的今旧王府、王府园一带。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攻下镇江后,称吴国公。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改吴国公为吴王,他所居住的地方便称为"吴王府"。

据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王府园,元南台遗址也,明祖为吴王居之。新宫既成,此成旧内矣。"

朱元璋入主明故宫后的旧王府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在吴王府东北郊外开始建造新宫(即明故宫)。

1368年,朱元璋离开居住了十余年的吴王府,迁入新落成的皇宫,登基称帝,取国号"大明",年号为"洪武"。

朱元璋移居新皇宫后,欲把吴王府赐给徐达,徐达不敢要。于是,朱元璋就将离吴王府不远的一块地(今瞻园)赐给了徐达。《明史·徐达传》云:"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固辞。"

明亡后,吴王府被废为菜圃。清代中期,曾主持过南京钟山书院、被袁枚称为"天下奇才"的清朝著名藏书家孙星衍,在圃中建了私家园林"五亩园"。甘熙的《白下琐言》称:清嘉庆中,阳湖(今武进县)孙星衍曾侨居旧内之五松园(园内有古松五株)。后又利用菜圃隙地,栽花种竹,称"五亩园"。后五亩园荒废、沦为茶肆。

清朝末年,孙权后裔孙绍筠曾买下王府园这块地,并建起一座私家园林,取名"廉园"。园门两侧镌有对联"割取吴王址,获近仲谋居"。园内有亭台楼阁,花草繁茂,太湖石假山点缀其间。

民国后期,王府园北边一大片地方,已变成荒地; 王府园的东北(今慧园里北面),还有一口大水塘。

新中国成立后,原"廉园"内的太湖石假山被移到了瞻园。如今,王府园、旧王府一带已变为居民小区。 王成璞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