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扬大商学院的黄俶成教授,以及汪氏小苑后人谢乃安、李俊传夫妇,带领年轻的大学生们回顾了扬州盐商的发展史。年逾七旬的黄俶成教授潜心研究扬州盐商文化数十载,在此期间,与盐商后人谢乃安、李俊传夫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前日上午,南京交通学院师生一行十余人慕名来到汪氏小苑,寻访扬州盐商踪迹,探究盐商文化的溯源。来自扬大商学院的黄俶成教授,以及汪氏小苑后人谢乃安、李俊传夫妇,带领年轻的大学生们回顾了扬州盐商的发展史。
潜心研究盐商文化
扬大教授亮相央视
年逾七旬的黄俶成教授潜心研究扬州盐商文化数十载,在此期间,与盐商后人谢乃安、李俊传夫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去年央视播出的纪录片《海盐传奇》中,黄俶成与谢乃安、李俊传夫妇受邀出镜,讲述了波澜壮阔的扬州盐商发展史。
五集纪录片《海盐传奇》首次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历史舞台中一个重要且难以替代的角色--海盐,但该片并非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进行关注,片中的海盐也绝不是一种简单的食品调味品,而是自春秋以来,一种关乎历代王朝命运的税收工具,其相关制度更是不断更变,背后均与历史风云的变幻大有关系。、
关于扬州盐商的内容出现在第四集。第四集中扬州盐商和盐官后人谢乃安、李俊传夫妇重游汪氏小苑,祖上昔日的繁华荣光、富贵显赫,在他们看来只是"偌大的家业,不是我们两人挣的,我们无怨;同样也不是我们两人败的,我们无悔"。黄俶成介绍:"在和央视李波导演沟通时,对方对盐商盐官后代的现身说法尤为欣赏,而扬州大学已申得教育部立项,把《海盐传奇》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成果发在国家级期刊《电视研究》。"
去上海避难,汪氏小苑遭破坏成为空宅
在汪氏小苑,扬州末代盐商"大小姐"汪珍礼的大女儿--年过七旬的谢乃安,带领大学生们行走在母亲自小生活的院落里,讲述着汪家昔日的荣耀,细述尘封往事。
" 汪氏小苑"是扬州末代盐商之一汪氏的祖屋,由汪竹铭购建,民国初年由其长子汪伯平扩建,那年汪礼珍刚刚出生。在"汪氏小苑"长大的汪礼珍,在1937年扬州沦陷前5个多月,在汪氏小苑度过她二十岁的生日,不久就跟着家人辗转逃往上海,随身带着她最喜欢的《红楼梦》。1944年,26岁的汪礼珍和8岁时就订婚的谢崇德在上海结婚,并随丈夫结束了避难生活,回到扬州。而此时的汪氏小苑早已成了一座空宅,一片狼藉。昔日繁华已逝,她住进了相隔不过百米的婆家--谢馥春老宅。
谢馥春公私合营后,谢家所有人都不得不离开老宅。谢崇德和汪礼珍夫妇一家搬去的安置房,是小院三间正屋的老宅,谢家住进来时并不知道它比谢馥春老宅还要古老、破旧,更不知道这是清代著名的书屋。倔强而又坚强的汪礼珍,显然要比她本分而又懦弱的大姑子谢婉英有魄力得多,为了不再过"寄生虫"式的生活,30多岁的她不顾丈夫和家人的坚决反对,在公公谢箴斋去世"六七"过后,自己出去找工作,她当过图书管理员,后来凭着深厚学养和文学功底,做过三十多年语文教师。
难忘和爷爷诀别,一草一木都刻在记忆中
如今,汪礼珍早已仙逝,对于谢姑老太的大侄女、谢崇德的长女、谢家第六代的"大小姐"谢乃安来说,祖父谢箴斋与她的诀别,是她心头永远挥之不去的痛。1952年冬天的一个中午,刚刚放学回家的她,被爷爷叫到后院。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给心爱的孙女留下一个糖水荷包蛋,只是拉着她的手,说:"大安,要好好学习啊,以后爷爷不在家,要听爸爸妈妈的话……"
这是谢乃安最后一次听爷爷说话。当天,爷爷没有像往常一样在天黑后回家,第二年暮春,在一个中午,爷爷终于回来了,不过,不是走回来的,也不是坐黄包车回来的,而是被人用一块门板抬回来的,那一年,谢箴斋六十五岁,谢乃安九岁。
行走在庭院深深的汪氏小苑里,谢乃安对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这是腊梅,每年开花时可香了,这里地上铺的鹅卵石造型都是原先的风貌。"谢乃安说,最遗憾的是,记忆中小院里原先有一棵百年枸杞,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死掉了,现在想想都觉得很可惜。
记者 王蓉 文/图
来自扬大商学院的黄俶成教授,以及汪氏小苑后人谢乃安、李俊传夫妇,带领年轻的大学生们回顾了扬州盐商的发展史。年逾七旬的黄俶成教授潜心研究扬州盐商文化数十载,在此期间,与盐商后人谢乃安、李俊传夫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前日上午,南京交通学院师生一行十余人慕名来到汪氏小苑,寻访扬州盐商踪迹,探究盐商文化的溯源。来自扬大商学院的黄俶成教授,以及汪氏小苑后人谢乃安、李俊传夫妇,带领年轻的大学生们回顾了扬州盐商的发展史。
潜心研究盐商文化
扬大教授亮相央视
年逾七旬的黄俶成教授潜心研究扬州盐商文化数十载,在此期间,与盐商后人谢乃安、李俊传夫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去年央视播出的纪录片《海盐传奇》中,黄俶成与谢乃安、李俊传夫妇受邀出镜,讲述了波澜壮阔的扬州盐商发展史。
五集纪录片《海盐传奇》首次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历史舞台中一个重要且难以替代的角色--海盐,但该片并非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进行关注,片中的海盐也绝不是一种简单的食品调味品,而是自春秋以来,一种关乎历代王朝命运的税收工具,其相关制度更是不断更变,背后均与历史风云的变幻大有关系。、
关于扬州盐商的内容出现在第四集。第四集中扬州盐商和盐官后人谢乃安、李俊传夫妇重游汪氏小苑,祖上昔日的繁华荣光、富贵显赫,在他们看来只是"偌大的家业,不是我们两人挣的,我们无怨;同样也不是我们两人败的,我们无悔"。黄俶成介绍:"在和央视李波导演沟通时,对方对盐商盐官后代的现身说法尤为欣赏,而扬州大学已申得教育部立项,把《海盐传奇》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成果发在国家级期刊《电视研究》。"
去上海避难,汪氏小苑遭破坏成为空宅
在汪氏小苑,扬州末代盐商"大小姐"汪珍礼的大女儿--年过七旬的谢乃安,带领大学生们行走在母亲自小生活的院落里,讲述着汪家昔日的荣耀,细述尘封往事。
" 汪氏小苑"是扬州末代盐商之一汪氏的祖屋,由汪竹铭购建,民国初年由其长子汪伯平扩建,那年汪礼珍刚刚出生。在"汪氏小苑"长大的汪礼珍,在1937年扬州沦陷前5个多月,在汪氏小苑度过她二十岁的生日,不久就跟着家人辗转逃往上海,随身带着她最喜欢的《红楼梦》。1944年,26岁的汪礼珍和8岁时就订婚的谢崇德在上海结婚,并随丈夫结束了避难生活,回到扬州。而此时的汪氏小苑早已成了一座空宅,一片狼藉。昔日繁华已逝,她住进了相隔不过百米的婆家--谢馥春老宅。
谢馥春公私合营后,谢家所有人都不得不离开老宅。谢崇德和汪礼珍夫妇一家搬去的安置房,是小院三间正屋的老宅,谢家住进来时并不知道它比谢馥春老宅还要古老、破旧,更不知道这是清代著名的书屋。倔强而又坚强的汪礼珍,显然要比她本分而又懦弱的大姑子谢婉英有魄力得多,为了不再过"寄生虫"式的生活,30多岁的她不顾丈夫和家人的坚决反对,在公公谢箴斋去世"六七"过后,自己出去找工作,她当过图书管理员,后来凭着深厚学养和文学功底,做过三十多年语文教师。
难忘和爷爷诀别,一草一木都刻在记忆中
如今,汪礼珍早已仙逝,对于谢姑老太的大侄女、谢崇德的长女、谢家第六代的"大小姐"谢乃安来说,祖父谢箴斋与她的诀别,是她心头永远挥之不去的痛。1952年冬天的一个中午,刚刚放学回家的她,被爷爷叫到后院。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给心爱的孙女留下一个糖水荷包蛋,只是拉着她的手,说:"大安,要好好学习啊,以后爷爷不在家,要听爸爸妈妈的话……"
这是谢乃安最后一次听爷爷说话。当天,爷爷没有像往常一样在天黑后回家,第二年暮春,在一个中午,爷爷终于回来了,不过,不是走回来的,也不是坐黄包车回来的,而是被人用一块门板抬回来的,那一年,谢箴斋六十五岁,谢乃安九岁。
行走在庭院深深的汪氏小苑里,谢乃安对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这是腊梅,每年开花时可香了,这里地上铺的鹅卵石造型都是原先的风貌。"谢乃安说,最遗憾的是,记忆中小院里原先有一棵百年枸杞,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死掉了,现在想想都觉得很可惜。
记者 王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