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内蒙古 | 一口酸粥 了却乡愁_北京时间

寻味内蒙古 | 一口酸粥 了却乡愁

提起“鄂尔多斯口味”,并不是单一的蒙古族特色饮食,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走西口”的移民历史,使鄂尔多斯口味染上了浓厚的陕蒙文化的味道。比如面食作为陕北饮食的“主力军”,米凉粉、碗托、酸粥等,它们的吃法各旗不同,从复杂到简化,也是一部汉族由鄂尔多斯东南渐向西北迁居的历史。

寻味内蒙古 | 一口酸粥 了却乡愁

提起“鄂尔多斯口味”,并不是单一的蒙古族特色饮食,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走西口”的移民历史,使鄂尔多斯口味染上了浓厚的陕蒙文化的味道。比如面食作为陕北饮食的“主力军”,米凉粉、碗托、酸粥等,它们的吃法各旗不同,从复杂到简化,也是一部汉族由鄂尔多斯东南渐向西北迁居的历史。

碗托

碗托是一道有名的地方特色小吃。这道起源于榆林的美味,由走西口的陕北汉族带入鄂尔多斯。碗托是鄂尔多斯人童年的味道,一个浅口碗里,荞面或白面蒸制而成的碗托与碗是不分离的。推着手推车的买卖人用小刀45度平行划3-5下,再垂直于平行线划3-5下,最后从碗底转圈划一遍,将碗托与碗分离,浇上酸辣的“盐汤”。用一根竹签一块一块扎着吃,最后不要忘了喝一口“盐汤”,迅速补充的电解质让身体充满了力量。

酸稀粥

鄂尔多斯盛产糜米,糜米浆酸后,金黄透明,酸甜爽口,清香味浓。炎热的夏季里,一碗糜米酸粥下肚,浑身清凉爽快,百吃不厌。一碗酸粥,拌上红腌菜、胡麻盐,是鄂尔多斯人最平凡的乡愁。

罕台庙米凉粉

米凉粉作为一种地方特色小吃,在鄂尔多斯很有名气。这道起源于府谷的美味,由走西口的府谷汉族带入鄂尔多斯,它的全名应该叫“小米凉粉”,是由小米熬煮而成。如今在鄂尔多斯大街小巷提到“米凉粉”,指的就是远近闻名的“罕台庙米凉粉”。有机会开车经过109国道的话,一定要去罕台庙吃一顿“米凉粉”,吃完再喝一口“盐汤”,夏季的闷热和人生的烦恼都会随之消散。解忧解暑罕台庙“米凉粉”,请记得为它点赞!

“三野”丸子

鄂尔多斯人一日无“三野”饭不香!什么是“三野”?“三野”是鄂尔多斯的方言,即我们日常所说的土豆。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土豆,鄂尔多斯产的土豆淀粉多,非常糯,结构松散,吃起来沙沙的,能够吸收其他食材的汤汁入味,是一道必可不少的辅材。这一道“三野丸子”起源于陕北的洋芋擦擦。小半盆搁少许烂腌菜的酸盐汤,一碗炝好扎蒙的胡油,搭配这一笼热气腾腾、美味可口的“三野”丸子。碳水的快乐,又怎么能拒绝呢?

羊肉豆面——冲这个制作流程,也得尝一尝!

豆面的制作需要一张大案或者大炕,因此擀制豆面的工艺十分考究。制作的豆面主要以豌豆为原料,先将豌豆去皮浸泡5小时,磨成面粉,然后加入一定比例的鸡蛋、胡油、篙籽,搅拌均匀,和成面团。再将面团捏成比碗口大点的一个个圆陀,抹上胡麻油,装在塑料袋里饧好。用本地糜米淘洗好后磨成的面粉作为面扑,擀面在大炕和大案板上进行,把一块块面团擀成宣纸薄厚的一大片,将其折叠起来,用切面刀切成如双线粗细的丝条,抖开之后,豆面即做成。擀好的豆面薄如纸、细如丝,又感筋、韧、滑、嫩,味道醇香,煮好的面拎起来蒿籽粒粒可见是甄别擀制工艺的重要指标。如果说擀制,现今的鄂尔多斯人不一定会,但小时候吃过的味道成为了很多人一生的“乡愁”。

炸油糕

“软个溜溜的油糕,胡麻油来炸……”鄂尔多斯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会用胡油炸油糕。鄂尔多斯长大的孩子应该都吃过亲朋好友家的“炸油糕”。逢年过节,邻里之间还保留着将做好的美食互相馈赠的习惯,以表达友好。炸油糕作为一款年节必备的美食,自然也是馈赠首选。炸油糕美味,色泽金黄,外皮焦脆,黏软耐嚼,馅细腻甜润,它也是停留在鄂尔多斯人味蕾上的“家乡的味道”。如果你是东北雪绵豆沙的爱好者,那一定要来鄂尔多斯艾力尝一尝这个“米黄”版的!

(以上内容由北京鄂尔多斯艾力酒店提供)

编辑:蒋俐

寻味内蒙古 | 一口酸粥 了却乡愁

提起“鄂尔多斯口味”,并不是单一的蒙古族特色饮食,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走西口”的移民历史,使鄂尔多斯口味染上了浓厚的陕蒙文化的味道。比如面食作为陕北饮食的“主力军”,米凉粉、碗托、酸粥等,它们的吃法各旗不同,从复杂到简化,也是一部汉族由鄂尔多斯东南渐向西北迁居的历史。

寻味内蒙古 | 一口酸粥 了却乡愁

提起“鄂尔多斯口味”,并不是单一的蒙古族特色饮食,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走西口”的移民历史,使鄂尔多斯口味染上了浓厚的陕蒙文化的味道。比如面食作为陕北饮食的“主力军”,米凉粉、碗托、酸粥等,它们的吃法各旗不同,从复杂到简化,也是一部汉族由鄂尔多斯东南渐向西北迁居的历史。

碗托

碗托是一道有名的地方特色小吃。这道起源于榆林的美味,由走西口的陕北汉族带入鄂尔多斯。碗托是鄂尔多斯人童年的味道,一个浅口碗里,荞面或白面蒸制而成的碗托与碗是不分离的。推着手推车的买卖人用小刀45度平行划3-5下,再垂直于平行线划3-5下,最后从碗底转圈划一遍,将碗托与碗分离,浇上酸辣的“盐汤”。用一根竹签一块一块扎着吃,最后不要忘了喝一口“盐汤”,迅速补充的电解质让身体充满了力量。

酸稀粥

鄂尔多斯盛产糜米,糜米浆酸后,金黄透明,酸甜爽口,清香味浓。炎热的夏季里,一碗糜米酸粥下肚,浑身清凉爽快,百吃不厌。一碗酸粥,拌上红腌菜、胡麻盐,是鄂尔多斯人最平凡的乡愁。

罕台庙米凉粉

米凉粉作为一种地方特色小吃,在鄂尔多斯很有名气。这道起源于府谷的美味,由走西口的府谷汉族带入鄂尔多斯,它的全名应该叫“小米凉粉”,是由小米熬煮而成。如今在鄂尔多斯大街小巷提到“米凉粉”,指的就是远近闻名的“罕台庙米凉粉”。有机会开车经过109国道的话,一定要去罕台庙吃一顿“米凉粉”,吃完再喝一口“盐汤”,夏季的闷热和人生的烦恼都会随之消散。解忧解暑罕台庙“米凉粉”,请记得为它点赞!

“三野”丸子

鄂尔多斯人一日无“三野”饭不香!什么是“三野”?“三野”是鄂尔多斯的方言,即我们日常所说的土豆。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土豆,鄂尔多斯产的土豆淀粉多,非常糯,结构松散,吃起来沙沙的,能够吸收其他食材的汤汁入味,是一道必可不少的辅材。这一道“三野丸子”起源于陕北的洋芋擦擦。小半盆搁少许烂腌菜的酸盐汤,一碗炝好扎蒙的胡油,搭配这一笼热气腾腾、美味可口的“三野”丸子。碳水的快乐,又怎么能拒绝呢?

羊肉豆面——冲这个制作流程,也得尝一尝!

豆面的制作需要一张大案或者大炕,因此擀制豆面的工艺十分考究。制作的豆面主要以豌豆为原料,先将豌豆去皮浸泡5小时,磨成面粉,然后加入一定比例的鸡蛋、胡油、篙籽,搅拌均匀,和成面团。再将面团捏成比碗口大点的一个个圆陀,抹上胡麻油,装在塑料袋里饧好。用本地糜米淘洗好后磨成的面粉作为面扑,擀面在大炕和大案板上进行,把一块块面团擀成宣纸薄厚的一大片,将其折叠起来,用切面刀切成如双线粗细的丝条,抖开之后,豆面即做成。擀好的豆面薄如纸、细如丝,又感筋、韧、滑、嫩,味道醇香,煮好的面拎起来蒿籽粒粒可见是甄别擀制工艺的重要指标。如果说擀制,现今的鄂尔多斯人不一定会,但小时候吃过的味道成为了很多人一生的“乡愁”。

炸油糕

“软个溜溜的油糕,胡麻油来炸……”鄂尔多斯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会用胡油炸油糕。鄂尔多斯长大的孩子应该都吃过亲朋好友家的“炸油糕”。逢年过节,邻里之间还保留着将做好的美食互相馈赠的习惯,以表达友好。炸油糕作为一款年节必备的美食,自然也是馈赠首选。炸油糕美味,色泽金黄,外皮焦脆,黏软耐嚼,馅细腻甜润,它也是停留在鄂尔多斯人味蕾上的“家乡的味道”。如果你是东北雪绵豆沙的爱好者,那一定要来鄂尔多斯艾力尝一尝这个“米黄”版的!

(以上内容由北京鄂尔多斯艾力酒店提供)

编辑:蒋俐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