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荒漠变绿洲!看三代人如何铸就“河南塞罕坝”_北京时间

七十年荒漠变绿洲!看三代人如何铸就“河南塞罕坝”

据民权林场第二代工人——工程师李传启所讲,林场里规划种植了近万亩刺槐,这里成为酿槐花蜜的宝地,每年春季有近50位养蜂人来此酿蜜。

七十年荒漠变绿洲!看三代人如何铸就“河南塞罕坝”

(北京时间记者 天一)从万顷荒漠到天然氧吧,河南民权“塞罕坝”用三代人、七十年的时间书写了大自然的传奇。11月11日上午,第二届“全国融媒体看河南”记者团来到了民权县林场,聆听民权几代林场人植树造林的故事,感受林场人默默奉献的精神力量。

初见商丘市民权林场,绿荫和金黄覆盖着大地,林区公路横穿整个林区;放眼望去,整个林区方圆几十里,宛如一条巨龙横卧于黄河故道。林区植被丰富,花草繁茂,落叶缤纷,翠绿微黄的树叶在枝头,在冬日阳光下怡然晃动,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历史上这里曾是一个多灾难的贫困区,土壤为黄河故道冲蚀沉积的沙质土和黄泛水退留下来的背河洼地、盐碱地,“旱涝粮不收,风起苗不见。一年辛苦半年粮,携儿带女去逃荒”曾是它的写照。经过一代又一代务林人的呕心沥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在茫茫无边的万顷沙海上建成了举世闻名的“河南塞罕坝”。林带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2-4公里,被国内外林学专家誉为“豫东黄河故道上的‘绿色长城’”。

在林场槐树王跟前,民权林场第一代工人康心玉向大家回忆了林场初创时的艰辛和困难,康心玉说:“过去的条件虽然差,但是为了厂子为了国家的造林事业,我们既不感觉苦也不感觉累,用几十年的时间造了将近6.9万亩的树林”。年轻工人翟文杰则讲述了新时代先进植林技术。据民权林场第二代工人——工程师李传启所讲,林场里规划种植了近万亩刺槐,这里成为酿槐花蜜的宝地,每年春季有近50位养蜂人来此酿蜜。

七十年荒漠变绿洲!看三代人如何铸就“河南塞罕坝”

据民权林场第二代工人——工程师李传启所讲,林场里规划种植了近万亩刺槐,这里成为酿槐花蜜的宝地,每年春季有近50位养蜂人来此酿蜜。

七十年荒漠变绿洲!看三代人如何铸就“河南塞罕坝”

(北京时间记者 天一)从万顷荒漠到天然氧吧,河南民权“塞罕坝”用三代人、七十年的时间书写了大自然的传奇。11月11日上午,第二届“全国融媒体看河南”记者团来到了民权县林场,聆听民权几代林场人植树造林的故事,感受林场人默默奉献的精神力量。

初见商丘市民权林场,绿荫和金黄覆盖着大地,林区公路横穿整个林区;放眼望去,整个林区方圆几十里,宛如一条巨龙横卧于黄河故道。林区植被丰富,花草繁茂,落叶缤纷,翠绿微黄的树叶在枝头,在冬日阳光下怡然晃动,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历史上这里曾是一个多灾难的贫困区,土壤为黄河故道冲蚀沉积的沙质土和黄泛水退留下来的背河洼地、盐碱地,“旱涝粮不收,风起苗不见。一年辛苦半年粮,携儿带女去逃荒”曾是它的写照。经过一代又一代务林人的呕心沥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在茫茫无边的万顷沙海上建成了举世闻名的“河南塞罕坝”。林带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2-4公里,被国内外林学专家誉为“豫东黄河故道上的‘绿色长城’”。

在林场槐树王跟前,民权林场第一代工人康心玉向大家回忆了林场初创时的艰辛和困难,康心玉说:“过去的条件虽然差,但是为了厂子为了国家的造林事业,我们既不感觉苦也不感觉累,用几十年的时间造了将近6.9万亩的树林”。年轻工人翟文杰则讲述了新时代先进植林技术。据民权林场第二代工人——工程师李传启所讲,林场里规划种植了近万亩刺槐,这里成为酿槐花蜜的宝地,每年春季有近50位养蜂人来此酿蜜。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