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文物】《红岩》手稿背后的故事_北京时间

【遇见文物】《红岩》手稿背后的故事

中国现代文学馆藏有著名小说《红岩》的手稿,《红岩》的书名是怎么来的?它背后又有怎样的传奇故事?今天丹丹和大家一起瞻仰文物,聆听《红岩》手稿背后的故事。

【遇见文物】《红岩》手稿背后的故事

中国现代文学馆藏有著名小说《红岩》的手稿,《红岩》的书名是怎么来的?它背后又有怎样的传奇故事?今天丹丹和大家一起瞻仰文物,聆听《红岩》手稿背后的故事。

文物展示

小说《红岩》手稿

红岩,本意是红色的岩石。红岩同时又是一个地名,在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心中,红岩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一样,是映照信仰忠诚的镜子,是精神的故乡。对于红岩精神的确立,长篇小说《红岩》功不可没。

小说《红岩》出版于1961年,是在罗广斌、杨益言的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

电影《烈火中永生》剧照

罗杨二人都是在重庆解放前投身革命斗争的共产党员。不幸被捕后,他们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特别是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目睹了许多共产党人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场面,他们自己也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新中国成立后,罗广斌、杨益言就接到任务,以自己的特殊身份——两人都是在重庆中美合作所被关押过的脱险志士,以中美合作所美蒋特务残酷镇压迫害中国人民的事实为素材,彻底揭露美蒋特务的罪行,宣传革命志士的英雄事迹。

罗广斌(1924—1967)

共产党人的忠诚坚贞、正义凛然、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犹如熊熊烈火,燃烧于作者们的心中,促使他们满怀激情地创作出了这部长篇小说。

杨益言(1925—2017)

《红岩》正式出版之前,部分章节曾在《重庆日报》《中国青年报》上进行连载,受到读者的欢迎。1961年,《红岩》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此后,共重印113次,再版两次,印数超过1000万册。至今,《红岩》已被译成多种语言,其中,英文译本由著名翻译家杨宪益亲自操刀。

小说《红岩》以“红岩”为名,原因有二:

其一,“中美合作所”就在红岩村。红岩村位于重庆市郊化龙桥附近的大有农场内,这里曾经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所在地。当年,投奔延安的青年如果不熟悉红岩村,很容易就会被特务引到“中美合作所”集中营。

其二,红色是革命的颜色,岩石又是极其坚硬的物质,所以“红岩”象征着革命者们在狱中坚持斗争、坚韧不拔的品质。

小说《红岩》出版后,1965年,由此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应时而出。电影中江姐、许云峰、小萝卜头等形象深入人心。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京剧、歌剧、话剧等不同艺术形式,纷纷将《红岩》中的故事搬上舞台、荧屏,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中国人。

江姐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她对党忠诚,对敌斗争顽强不屈,在危急关头从容镇定,对革命同志血肉情深。在赴华蓥山途中,她看到城墙上悬挂着丈夫的头颅,悲痛欲绝。为了不暴露身份,江姐仍旧镇定地去与双枪老太婆会面。在渣滓洞监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宁死不屈,不透露党的秘密。敌人将竹签子钉入她的手指,她却虚弱而平静地鼓励身边的同志:“竹签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就义前,江姐平静地与战友们一一告别,梳理好头发,换上整洁的旗袍,从容地走向刑场。

江姐是一个妻子、一位母亲,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几十年来,《红岩》这部经典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传诵,《绣红旗》《红梅赞》等歌曲仍被广泛地传唱,江姐的人物形象也一直活跃在影视剧中和舞台上。

《红岩》是当代文学中一部优秀的革命英雄传奇,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国革命在即将取得胜利的历史关头,共产党人与黑暗势力进行的壮烈斗争。书中所体现的红岩精神彪炳史册,永放光芒!

《红岩》书封

【遇见文物】《红岩》手稿背后的故事

中国现代文学馆藏有著名小说《红岩》的手稿,《红岩》的书名是怎么来的?它背后又有怎样的传奇故事?今天丹丹和大家一起瞻仰文物,聆听《红岩》手稿背后的故事。

【遇见文物】《红岩》手稿背后的故事

中国现代文学馆藏有著名小说《红岩》的手稿,《红岩》的书名是怎么来的?它背后又有怎样的传奇故事?今天丹丹和大家一起瞻仰文物,聆听《红岩》手稿背后的故事。

文物展示

小说《红岩》手稿

红岩,本意是红色的岩石。红岩同时又是一个地名,在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心中,红岩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一样,是映照信仰忠诚的镜子,是精神的故乡。对于红岩精神的确立,长篇小说《红岩》功不可没。

小说《红岩》出版于1961年,是在罗广斌、杨益言的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

电影《烈火中永生》剧照

罗杨二人都是在重庆解放前投身革命斗争的共产党员。不幸被捕后,他们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特别是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目睹了许多共产党人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场面,他们自己也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新中国成立后,罗广斌、杨益言就接到任务,以自己的特殊身份——两人都是在重庆中美合作所被关押过的脱险志士,以中美合作所美蒋特务残酷镇压迫害中国人民的事实为素材,彻底揭露美蒋特务的罪行,宣传革命志士的英雄事迹。

罗广斌(1924—1967)

共产党人的忠诚坚贞、正义凛然、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犹如熊熊烈火,燃烧于作者们的心中,促使他们满怀激情地创作出了这部长篇小说。

杨益言(1925—2017)

《红岩》正式出版之前,部分章节曾在《重庆日报》《中国青年报》上进行连载,受到读者的欢迎。1961年,《红岩》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此后,共重印113次,再版两次,印数超过1000万册。至今,《红岩》已被译成多种语言,其中,英文译本由著名翻译家杨宪益亲自操刀。

小说《红岩》以“红岩”为名,原因有二:

其一,“中美合作所”就在红岩村。红岩村位于重庆市郊化龙桥附近的大有农场内,这里曾经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所在地。当年,投奔延安的青年如果不熟悉红岩村,很容易就会被特务引到“中美合作所”集中营。

其二,红色是革命的颜色,岩石又是极其坚硬的物质,所以“红岩”象征着革命者们在狱中坚持斗争、坚韧不拔的品质。

小说《红岩》出版后,1965年,由此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应时而出。电影中江姐、许云峰、小萝卜头等形象深入人心。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京剧、歌剧、话剧等不同艺术形式,纷纷将《红岩》中的故事搬上舞台、荧屏,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中国人。

江姐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她对党忠诚,对敌斗争顽强不屈,在危急关头从容镇定,对革命同志血肉情深。在赴华蓥山途中,她看到城墙上悬挂着丈夫的头颅,悲痛欲绝。为了不暴露身份,江姐仍旧镇定地去与双枪老太婆会面。在渣滓洞监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宁死不屈,不透露党的秘密。敌人将竹签子钉入她的手指,她却虚弱而平静地鼓励身边的同志:“竹签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就义前,江姐平静地与战友们一一告别,梳理好头发,换上整洁的旗袍,从容地走向刑场。

江姐是一个妻子、一位母亲,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几十年来,《红岩》这部经典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传诵,《绣红旗》《红梅赞》等歌曲仍被广泛地传唱,江姐的人物形象也一直活跃在影视剧中和舞台上。

《红岩》是当代文学中一部优秀的革命英雄传奇,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国革命在即将取得胜利的历史关头,共产党人与黑暗势力进行的壮烈斗争。书中所体现的红岩精神彪炳史册,永放光芒!

《红岩》书封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