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者躺在手术台上 开启了一次“奇妙”切胆体验_北京时间

当记者躺在手术台上 开启了一次“奇妙”切胆体验

近期,北京广播电视台纪实科教频道《健康北京》推出一期特殊节目《我的胆囊切除日记》。这是栏目自2005年开播以来,首例由编导自编自导自拍看病过程的医疗纪录片。

当记者躺在手术台上 开启了一次“奇妙”切胆体验

近期,北京广播电视台纪实科教频道《健康北京》推出一期特殊节目《我的胆囊切除日记》。这是栏目自2005年开播以来,首例由编导自编自导自拍看病过程的医疗纪录片。

(一)

4月初,演员胡兵因胆囊切除手术引发关注,而我却关注到一个细节——术后没几天,他就去了米兰时装周。器官摘除、全麻手术,短期内就能开展高强度工作,这真的可能吗?

作为从业15年的医疗节目编导,我深知健康科普容不得半点马虎,当即联系胡兵团队。对方经纪人回应:并非大家想的那样,其实胡兵是坐着轮椅去的,自己走路都很费劲。

胆囊到底能不能切?需要多久恢复?这几年,许多公众人物频频遇到胆囊问题,引发大众对胆囊疾病的关注,可相关科普的滞后致使人们对胆囊切除手术存在诸多误解。

恰巧,不久前我因胆绞痛深夜挂了急诊——2厘米胆结石,胆囊功能丧失,手术指征明确。蜷缩在输液室时,一个大胆的念头破土而出:与其以记者身份远观拍摄,不如以患者身份记录看病全程。

不依赖专业摄影师,自费购置摄影装备,这期特别拍摄开始了。

初次被下“切除胆囊”诊断,我有些心慌:胆囊是我身体的一部分,能说切就切吗?我焦急地在北京114挂号平台上再次求医,先后去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协和医院,却都得到相同的处理建议——切除胆囊。

当记者与患者的双重身份在我身上交织时,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发生了。

在清华长庚医院候诊的3个小时里,我从未想过医生一句“迟早要手术,癌变风险很高”会让我如坠冰窖。作为患者,我突然对癌症的威胁有了清晰的感知和剧烈的恐慌;作为记者,我明白了“躬身入局”的意义,也坚定了普及胆囊疾病知识的决心。

看诊时,我小心翼翼地向主刀医生——清华长庚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学栋提出拍摄请求。没想到他答应得很干脆:“我接受拍摄,因为医学本就该被看见。”

(二)

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离得不够近。”这次与现场的距离让我很是激动。

然而,拍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虽然已提前取得医院宣传部同意,但医院没料到我会拍下近10天就诊过程的所有细节——“这个地方不允许拍摄”“不要拍我”等拒绝声贯穿拍摄全程,我只能随机应变。

手术当天,我穿上手术服,被推入手术室,恐惧如潮水般涌来,但在职业素养的驱使下,我还是举起摄影机开始采访。接我去手术台的工作人员说:“你这够敬业的,马上要手术了,还拍呢!”

我回答:“不拍怎么办?我可不能白挨这一刀啊!”

胆囊切除属于3级手术,仅次于难度、风险最高的4级,需要全身麻醉。

由于我的拍摄视角、时间有限,又不想错过手术细节,台里为我支援了一名专业摄影师,在我手术时展开拍摄。

躺在手术台时,我突然听到医护人员说了句“我们手术室没有接到拍摄任务”,被绑住手脚的我如五雷轰顶,还没来得及商量几句,就在麻醉作用下失去了知觉——这场“沉浸式报道”变成一场豪赌。

幸运的是,手术很成功。术后醒来,我被推入病房,左手在输液,鼻子在吸氧,病床边摆着心电监护仪。

顾不得自怜自伤,此刻我只有一个念想:麻醉的过程拍下来了吗?胆囊切除的画面有没有?我是如何从麻醉状态清醒过来的?

我向同伴要来摄像机,一条一条查看素材。管床护士说:“你这也太拼了,电视台记者都这样吗?”

在她的叮嘱下,我乖乖在病床上待了6小时。时间一到,心电监护仪被撤走,我立马下地展开对病房病友的采访。

采访中,我结识了一对北京夫妻。大哥是公交司机,做了当天第一台胆囊切除手术,我是第二台。看我们投缘,大姐提议给我们拍一张合照,也正是这张照片记录了我术后6小时的状态。

后期制作时,我问大姐:“节目在全国播出,要给您和我哥打码吗?”大姐说:“不用,支持我妹工作!”

如今,我们仍在保持联系,不时沟通术后恢复情况。大姐说,大哥术后5天就恢复得生龙活虎了,真好!

(三)

这场特殊的拍摄不仅颠覆了我对医疗节目的认知,更重塑了我的职业信仰——唯有成为“患者”,才能理解患者;唯有将心比心,才能让科普走进他们心里。

许多患者把胆囊切除视为洪水猛兽,拖延治疗,反而增大了癌变风险。若非这次特殊的“现场”体验,我不会如此透彻地懂得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对切除器官的不舍。

后期制作中,我大量运用更具共鸣的镜头、共情的话语,向大家讲述我的故事,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全方位了解。

从手术室到演播室,从病号服到编辑台,多年的健康节目编导生涯教会我一件事:真正的健康传播,是让观众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的生命。

本文作者:曾珍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

当记者躺在手术台上 开启了一次“奇妙”切胆体验

近期,北京广播电视台纪实科教频道《健康北京》推出一期特殊节目《我的胆囊切除日记》。这是栏目自2005年开播以来,首例由编导自编自导自拍看病过程的医疗纪录片。

当记者躺在手术台上 开启了一次“奇妙”切胆体验

近期,北京广播电视台纪实科教频道《健康北京》推出一期特殊节目《我的胆囊切除日记》。这是栏目自2005年开播以来,首例由编导自编自导自拍看病过程的医疗纪录片。

(一)

4月初,演员胡兵因胆囊切除手术引发关注,而我却关注到一个细节——术后没几天,他就去了米兰时装周。器官摘除、全麻手术,短期内就能开展高强度工作,这真的可能吗?

作为从业15年的医疗节目编导,我深知健康科普容不得半点马虎,当即联系胡兵团队。对方经纪人回应:并非大家想的那样,其实胡兵是坐着轮椅去的,自己走路都很费劲。

胆囊到底能不能切?需要多久恢复?这几年,许多公众人物频频遇到胆囊问题,引发大众对胆囊疾病的关注,可相关科普的滞后致使人们对胆囊切除手术存在诸多误解。

恰巧,不久前我因胆绞痛深夜挂了急诊——2厘米胆结石,胆囊功能丧失,手术指征明确。蜷缩在输液室时,一个大胆的念头破土而出:与其以记者身份远观拍摄,不如以患者身份记录看病全程。

不依赖专业摄影师,自费购置摄影装备,这期特别拍摄开始了。

初次被下“切除胆囊”诊断,我有些心慌:胆囊是我身体的一部分,能说切就切吗?我焦急地在北京114挂号平台上再次求医,先后去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协和医院,却都得到相同的处理建议——切除胆囊。

当记者与患者的双重身份在我身上交织时,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发生了。

在清华长庚医院候诊的3个小时里,我从未想过医生一句“迟早要手术,癌变风险很高”会让我如坠冰窖。作为患者,我突然对癌症的威胁有了清晰的感知和剧烈的恐慌;作为记者,我明白了“躬身入局”的意义,也坚定了普及胆囊疾病知识的决心。

看诊时,我小心翼翼地向主刀医生——清华长庚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学栋提出拍摄请求。没想到他答应得很干脆:“我接受拍摄,因为医学本就该被看见。”

(二)

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离得不够近。”这次与现场的距离让我很是激动。

然而,拍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虽然已提前取得医院宣传部同意,但医院没料到我会拍下近10天就诊过程的所有细节——“这个地方不允许拍摄”“不要拍我”等拒绝声贯穿拍摄全程,我只能随机应变。

手术当天,我穿上手术服,被推入手术室,恐惧如潮水般涌来,但在职业素养的驱使下,我还是举起摄影机开始采访。接我去手术台的工作人员说:“你这够敬业的,马上要手术了,还拍呢!”

我回答:“不拍怎么办?我可不能白挨这一刀啊!”

胆囊切除属于3级手术,仅次于难度、风险最高的4级,需要全身麻醉。

由于我的拍摄视角、时间有限,又不想错过手术细节,台里为我支援了一名专业摄影师,在我手术时展开拍摄。

躺在手术台时,我突然听到医护人员说了句“我们手术室没有接到拍摄任务”,被绑住手脚的我如五雷轰顶,还没来得及商量几句,就在麻醉作用下失去了知觉——这场“沉浸式报道”变成一场豪赌。

幸运的是,手术很成功。术后醒来,我被推入病房,左手在输液,鼻子在吸氧,病床边摆着心电监护仪。

顾不得自怜自伤,此刻我只有一个念想:麻醉的过程拍下来了吗?胆囊切除的画面有没有?我是如何从麻醉状态清醒过来的?

我向同伴要来摄像机,一条一条查看素材。管床护士说:“你这也太拼了,电视台记者都这样吗?”

在她的叮嘱下,我乖乖在病床上待了6小时。时间一到,心电监护仪被撤走,我立马下地展开对病房病友的采访。

采访中,我结识了一对北京夫妻。大哥是公交司机,做了当天第一台胆囊切除手术,我是第二台。看我们投缘,大姐提议给我们拍一张合照,也正是这张照片记录了我术后6小时的状态。

后期制作时,我问大姐:“节目在全国播出,要给您和我哥打码吗?”大姐说:“不用,支持我妹工作!”

如今,我们仍在保持联系,不时沟通术后恢复情况。大姐说,大哥术后5天就恢复得生龙活虎了,真好!

(三)

这场特殊的拍摄不仅颠覆了我对医疗节目的认知,更重塑了我的职业信仰——唯有成为“患者”,才能理解患者;唯有将心比心,才能让科普走进他们心里。

许多患者把胆囊切除视为洪水猛兽,拖延治疗,反而增大了癌变风险。若非这次特殊的“现场”体验,我不会如此透彻地懂得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对切除器官的不舍。

后期制作中,我大量运用更具共鸣的镜头、共情的话语,向大家讲述我的故事,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全方位了解。

从手术室到演播室,从病号服到编辑台,多年的健康节目编导生涯教会我一件事:真正的健康传播,是让观众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的生命。

本文作者:曾珍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