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宏福苑大火敲响警钟!高层建筑灭火为何是“世界级难题”?_北京时间

香港宏福苑大火敲响警钟!高层建筑灭火为何是“世界级难题”?

为什么高层建筑灭火这么难?为什么不能派直升机从头顶浇水?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逃生?

香港宏福苑大火敲响警钟!高层建筑灭火为何是“世界级难题”?

11月26日

香港新界大埔屋邨宏福苑

多栋住宅楼发生火灾

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为什么高层建筑灭火这么难?为什么不能派直升机从头顶浇水?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逃生?

地面水枪的“物理极限”:够不着,进不去

事实上,高层建筑灭火被称为消防界的“世界级难题”。面对百米高楼的火灾,我们手中的“高科技”武器,其实都有着鲜为人知的局限。

当大火烧到十几层甚至更高时,地面的消防车往往会陷入“鞭长莫及”的情况。

高度的物理限制

普通的消防车水枪,有效射程通常在50米左右(约15-17层楼高)。虽然世界上有能举高到100米的“云梯车王”,但这种车极其昂贵且稀少,对作业场地的要求更是苛刻——需要宽阔、坚硬的地面来支撑巨大的支腿。

“烟囱效应”下的水柱失效

这次香港大火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外墙脚手架起火”。竹棚和围网形成了一个垂直的空心管道,火势在气流的作用下疯狂向上抽吸,形成“烟囱效应”。此时,水流如果不能精准打入起火点内部,仅仅喷洒在外墙表面,会被瞬间蒸发或被热气流吹散,无法压制核心火势。

消防直升机:高层火灾中难以施展

很多人会想到森林灭火时的直升机吊桶洒水,看着非常壮观,但在城市高层火灾中,这招却不好施展。

气流的致命干扰

高楼之间本就存在复杂的“峡谷风”,而大火燃烧时会产生剧烈的上升热气流。直升机如果飞得太低,其巨大的旋翼会产生强烈的下洗气流,这股风不仅会让直升机自身不稳,更可怕的是它像一个巨大的鼓风机,会瞬间把火势吹得更旺,甚至把火星吹进未起火的楼层。

投水的精准度难题

森林灭火是“面覆盖”,只要水洒在林子上就行。但高楼灭火需要“点打击”,水必须精准泼进窗户或着火点。在浓烟滚滚、能见度极低、气流紊乱的高空,让飞行员提着几吨重的水桶做这种“穿针引线”的活,风险极高。而且,一旦水桶撞上楼体、避雷针或这次火灾中的脚手架,后果不堪设想。

灭火无人机:不是“加上水管”那么简单

既然人开飞机危险,那无人机呢?这就是目前科技发展的重点,但现实比理想骨感。

载重与续航的问题

目前的电动无人机,载重能力非常有限。想灭火,得挂载几十公斤的水或灭火弹。如果要喷水,通常采用“系留式”——就是用一根管子连着地面的消防车,源源不断地供水。但这根管子本身充满水后非常重,随着高度增加,无人机要花大部分力气去“提管子”,能飞的高度大打折扣(通常难以超过100-150米),且在风中极易摇摆失控。

破窗难,进场难

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或钢化窗非常结实。无人机要想灭火,首先得把窗户砸开,把灭火剂打进去。虽然现在有发射“破窗弹”的无人机,但在浓烟和高温干扰下,传感器的避障功能容易失效,无人机很容易“炸机”。

此次香港大火的特殊性

这次宏福苑大火外部覆盖着密集的竹棚和网。无人机如果靠近,旋翼很容易卷入破损的网线或竹竿碎片导致坠毁。这种复杂的“外立面障碍物”环境,是目前无人机作业的难点。

自救很重要:高层火灾如何逃生?

高层建筑火灾荷载大,各类管道竖井多,从火灾调查的实际情况看,往往3分钟左右,烟气就能充满整个空间。

疏散逃生过程中,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免吸入烟雾,同时用湿棉被包住身体。如果已经有烟雾在蔓延,应当放低体位迅速移动。同时,根据位置判断危险性:

■楼上发生火灾

这种情况危险最小,火在上面,人在下面,火势和浓烟被楼板阻隔。只要从楼梯下楼即可,下楼时不要乘坐电梯。

■同楼层发生火灾

这种情况下,需通过看烟雾情况决定逃还是不逃。

我们可开一条门缝,如果门外没有浓烟,就赶紧下楼;如果有烟就回到室内把入户门关好,堵住门缝防烟,等待救援。

■身边发生火灾

如果发现室内起火,且火势控制不了,必须迅速逃离。

如果火势把通向入户门的路线封住了,应找一个有外窗的卫生间或房间,关门堵缝,做好防烟,等待救援。

牢记八字口诀:“小火快跑,大火关门”

■什么情况下“小火快跑”?

自己家里发生火灾,且无法自己扑灭,这时如果火没有挡住逃生路线,要迅速逃离。

别人家里起火,有可能烧到自己家里来,楼道里没有烟雾,要择机跑出去。最好是早点跑。

■什么情况下“大火关门”不跑?

如果在自身未受到火或烟威胁,楼道也没有可燃物,经过判断火不会马上烧进门,门外浓烟也进不了家门的前提下——

楼梯间里着火且浓烟不断,这时楼梯间就是个大烟囱,通过楼梯间逃离会更危险,不跑。务必关上房门,用湿毛巾封堵门缝,迅速拨打119等待救援。

别人家着火,但经过分析肯定烧不到自己家里来,且毒气也不可能过来,那就不跑,做好防护,等待救援。

在选择躲避位置时,要尽量选择建筑物外侧靠近主要街道并且有可开启外窗的房间,要尽快拨打119,提供尽量清晰具体的信息,可在窗边发出声响、挥舞衣物求援。

香港宏福苑大火敲响警钟!高层建筑灭火为何是“世界级难题”?

为什么高层建筑灭火这么难?为什么不能派直升机从头顶浇水?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逃生?

香港宏福苑大火敲响警钟!高层建筑灭火为何是“世界级难题”?

11月26日

香港新界大埔屋邨宏福苑

多栋住宅楼发生火灾

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为什么高层建筑灭火这么难?为什么不能派直升机从头顶浇水?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逃生?

地面水枪的“物理极限”:够不着,进不去

事实上,高层建筑灭火被称为消防界的“世界级难题”。面对百米高楼的火灾,我们手中的“高科技”武器,其实都有着鲜为人知的局限。

当大火烧到十几层甚至更高时,地面的消防车往往会陷入“鞭长莫及”的情况。

高度的物理限制

普通的消防车水枪,有效射程通常在50米左右(约15-17层楼高)。虽然世界上有能举高到100米的“云梯车王”,但这种车极其昂贵且稀少,对作业场地的要求更是苛刻——需要宽阔、坚硬的地面来支撑巨大的支腿。

“烟囱效应”下的水柱失效

这次香港大火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外墙脚手架起火”。竹棚和围网形成了一个垂直的空心管道,火势在气流的作用下疯狂向上抽吸,形成“烟囱效应”。此时,水流如果不能精准打入起火点内部,仅仅喷洒在外墙表面,会被瞬间蒸发或被热气流吹散,无法压制核心火势。

消防直升机:高层火灾中难以施展

很多人会想到森林灭火时的直升机吊桶洒水,看着非常壮观,但在城市高层火灾中,这招却不好施展。

气流的致命干扰

高楼之间本就存在复杂的“峡谷风”,而大火燃烧时会产生剧烈的上升热气流。直升机如果飞得太低,其巨大的旋翼会产生强烈的下洗气流,这股风不仅会让直升机自身不稳,更可怕的是它像一个巨大的鼓风机,会瞬间把火势吹得更旺,甚至把火星吹进未起火的楼层。

投水的精准度难题

森林灭火是“面覆盖”,只要水洒在林子上就行。但高楼灭火需要“点打击”,水必须精准泼进窗户或着火点。在浓烟滚滚、能见度极低、气流紊乱的高空,让飞行员提着几吨重的水桶做这种“穿针引线”的活,风险极高。而且,一旦水桶撞上楼体、避雷针或这次火灾中的脚手架,后果不堪设想。

灭火无人机:不是“加上水管”那么简单

既然人开飞机危险,那无人机呢?这就是目前科技发展的重点,但现实比理想骨感。

载重与续航的问题

目前的电动无人机,载重能力非常有限。想灭火,得挂载几十公斤的水或灭火弹。如果要喷水,通常采用“系留式”——就是用一根管子连着地面的消防车,源源不断地供水。但这根管子本身充满水后非常重,随着高度增加,无人机要花大部分力气去“提管子”,能飞的高度大打折扣(通常难以超过100-150米),且在风中极易摇摆失控。

破窗难,进场难

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或钢化窗非常结实。无人机要想灭火,首先得把窗户砸开,把灭火剂打进去。虽然现在有发射“破窗弹”的无人机,但在浓烟和高温干扰下,传感器的避障功能容易失效,无人机很容易“炸机”。

此次香港大火的特殊性

这次宏福苑大火外部覆盖着密集的竹棚和网。无人机如果靠近,旋翼很容易卷入破损的网线或竹竿碎片导致坠毁。这种复杂的“外立面障碍物”环境,是目前无人机作业的难点。

自救很重要:高层火灾如何逃生?

高层建筑火灾荷载大,各类管道竖井多,从火灾调查的实际情况看,往往3分钟左右,烟气就能充满整个空间。

疏散逃生过程中,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免吸入烟雾,同时用湿棉被包住身体。如果已经有烟雾在蔓延,应当放低体位迅速移动。同时,根据位置判断危险性:

■楼上发生火灾

这种情况危险最小,火在上面,人在下面,火势和浓烟被楼板阻隔。只要从楼梯下楼即可,下楼时不要乘坐电梯。

■同楼层发生火灾

这种情况下,需通过看烟雾情况决定逃还是不逃。

我们可开一条门缝,如果门外没有浓烟,就赶紧下楼;如果有烟就回到室内把入户门关好,堵住门缝防烟,等待救援。

■身边发生火灾

如果发现室内起火,且火势控制不了,必须迅速逃离。

如果火势把通向入户门的路线封住了,应找一个有外窗的卫生间或房间,关门堵缝,做好防烟,等待救援。

牢记八字口诀:“小火快跑,大火关门”

■什么情况下“小火快跑”?

自己家里发生火灾,且无法自己扑灭,这时如果火没有挡住逃生路线,要迅速逃离。

别人家里起火,有可能烧到自己家里来,楼道里没有烟雾,要择机跑出去。最好是早点跑。

■什么情况下“大火关门”不跑?

如果在自身未受到火或烟威胁,楼道也没有可燃物,经过判断火不会马上烧进门,门外浓烟也进不了家门的前提下——

楼梯间里着火且浓烟不断,这时楼梯间就是个大烟囱,通过楼梯间逃离会更危险,不跑。务必关上房门,用湿毛巾封堵门缝,迅速拨打119等待救援。

别人家着火,但经过分析肯定烧不到自己家里来,且毒气也不可能过来,那就不跑,做好防护,等待救援。

在选择躲避位置时,要尽量选择建筑物外侧靠近主要街道并且有可开启外窗的房间,要尽快拨打119,提供尽量清晰具体的信息,可在窗边发出声响、挥舞衣物求援。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