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与我们相伴相随了几千年,它就像是在所有人艰苦奋斗历程中准时出现的驿站,抚慰着、鼓励着每一个人的心灵,校正着我们观察这个民族、观察这个社会的视距,凝聚着我们的文化情感,增进着民族的文化认同。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从与古老星象解释有关的原始神话演变而来,其演化过程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牛郎织女”传说产生于周代以前,汉代时形成了七夕节,并于魏晋南北朝时完善和成熟。通过年复一年对七夕节的集体重温,这个传说在更加广袤的地域传播。即使我们告别了农耕时代,进入到了现代化的今天,社会人文形态的重大转换也不能阻隔它的绵延赓续,最后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被精心地加以保护。它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等传说一起,以旺盛的生命力在民众中播扬,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学现象和民俗现象,对我们的社会心态、道德理念、价值观念产生着影响。
七夕节与我们相伴相随了几千年,它就像是在所有人艰苦奋斗历程中准时出现的驿站,抚慰着、鼓励着每一个人的心灵,校正着我们观察这个民族、观察这个社会的视距,凝聚着我们的文化情感,增进着民族的文化认同。
七夕节仿佛是一条永不中断的河流,从“过去”走来,向“未来”走去。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使它这般流淌不息?主宰着这一切的是一种什么力量?
纯真的爱情主题是“牛郎织女”广为传颂的不懈动力。
圣洁的爱情是人们的共同理想。人们以极大的热情集体创造和集体传承着以爱情为主题的故事,来寄托自己的愿望和情感,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回望中国民间故事传说,我们会发现,凡是流传广博的故事,多与爱情有关。“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如此,“白蛇传”是如此,“孟姜女哭长城”是如此,“牛郎织女”也是这样。
爱情出于人的自然天性,这既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也因而使它拥有了一种正义。它与功名利禄和门阀观念无关,与市场上的买卖交易截然不同,它是不计功利,不计“支出”和“收益”的。它不因时光的流逝而变异,是一种可以让人终生不渝的情感,具有深层的类似于宗教性的力量。因此,这种爱情的魅力是可以跨越时空、永远不死的。
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牛郎织女”这个凄惋的悲剧,才能够触发人们的广泛同情和共鸣。最早,从《诗经》起,在历代诗人的品评中,他们一方面盛赞牛郎织女勤劳淳朴的美德和真挚的情感;一方面怜其天各一方不能相会的千古愁绪。比如有诗曰:“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其间也有描绘星露寒天、云海秋水的银河两岸牛郎织女的相思之情:“空将泪作雨滂沱,泪痕有尽愁无歇。”由此表现出对无情阻断他们爱情的天帝、王母的气愤。曹丕有诗:“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牛郎织女”神话之所以千古传诵,追求幸福爱情的诉求和追求自由意识的思想因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对女性情感空间的表达,是七夕文化传播的另一个动因。
“牛郎织女”,以及“梁祝”“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这些长盛不衰的传说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对女性的讴歌和赞美,她们在这些对封建礼教叛逆的故事中担当了主要的角色。
在封建时代,追求幸福婚姻的权利被无情剥夺的首先是女性。她们在婚姻的选择上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甚至成为名利场上的交易商品。而在上述这些故事里,对女性的情感和价值做出了形象的言说,极有创造性地开辟了一个表现女性的辽阔空间。通过对封建礼教义无反顾地抗争,塑造和诠释了她们丰富的心灵世界,给她们以意义、安慰和尊严。民众的道德观、情感态度、价值立场皆蕴涵在其中。它反映的不只是一己的悲欢,而是封建时代女性共同的悲苦命运和对美满婚姻的强烈渴望。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思想感情倾向是对女性命运的反思。在这个人性和情感问题上,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全世界都是相通的。所以,在西方也出现了许多类似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的故事,而且也广泛传播,得到普遍的同情。
“牛郎织女”也曾受到封建礼教卫道士们的鄙夷、讥讽和斥责,表现出他们不同的价值立场。而且,在故事情节形成的过程中,也曾出现不少对牛郎织女忠贞爱情进行贬损的不同版本。但这些不同声音和版本最终没有成为主流,流传下来的始终是对牛郎织女真挚情感的讴歌与赞颂,是对非人道价值立场的批判和鞭挞。
我们说七夕是女性的节日,这可以从由“牛郎织女”神话沿袭演化而来的“七夕乞巧”“邀福”习俗中看得更加分明。
“七夕乞巧”习俗,是历史上人民专门为女性设置的一个节日空间,它当然首先受到女性的特殊重视,继而也自然地引起社会的关注。“乞巧”在秦汉以后,于民间和宫廷皆很盛行,它是后世对织女敬仰、怀念之情的抒发。它既是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的写照,也反映了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心理。无论是淳朴无华和富有劳动人民生活情趣的民间“乞巧”,还是富丽堂皇、极尽奢靡的宫廷“乞巧”,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主题:对织女的崇拜,并由此希望自己也成为心灵手巧、才艺超凡的女子,体现出女性通过乞巧寻求心理慰籍和自身尊严的一种精神渴望。因此,在许多地方干脆把“乞巧节”直呼为“女儿节”或“女节”,更加突出了七夕文化之于女性的主体地位。
“牛郎织女”的美学价值是它得以传续不止的另一个因素。
牛郎织女在爱情的路途上遭遇了太多的苦难:天帝和王母强大的压力,天上人间的重重阻隔,冷清凄寂的滔滔银河,造成了“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的万古遗恨……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切,方才强化了他们情感的圣洁和坚韧,完成了一种审美上的最高境界——悲剧的塑造,而悲剧永远是具有审美价值的。
牛郎织女的婚姻并不圆满,但正是这种不圆满使它具有了一种残缺美,而残缺美是美学的重要定律之一。
中国四大爱情故事有着几乎完全相同的结构特征:至死不渝的爱的追求,来自社会的非人道势力的无情迫害,最后以悲剧而结束。正因为此,方才能感天动地、撼人心魄。这些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他们承载的情感是真实的,真挚的情感是人性中最高贵的品性,它是一种代价高昂的脱俗的风雅和纯粹。
“牛郎织女”为什么是美的?因为它自始至终让人思考:到底什么是人类超越物质和利益的真爱。这种美的情感正是这些故事能够在人世间得以传播和延续的深层原因之一。
此外,这个故事辽远而奇幻的想象也构成了审美的环境要素。夜空无垠,银河横陈;星露寒天,双星遥望;天上人间,仙凡两隔;神牛舍生,千鹊成桥……诗化的意境,让人萌生出“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无限遐想。这既让人感慨系之,也使我们对这个故事的创造者——人民大众的无穷想象力赞佩不已。所以,我们说,“牛郎织女”是一个唯美主义的传说,唯美主义增加了这个故事的魅力。
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现代化的时代,重商主义和物质主义的影响,使社会失去了原有的诗意,我们的爱情观、婚姻观也在不断被变异和扭曲。在今天这样注重功利的时代中,我们还需要“牛郎织女”吗?
以“牛郎织女”为形象代表的七夕节日精神强调的是爱情与婚姻的自主,而非屈从外力;注重的是人格人品,而非权势和财富;倡导的是忠诚坚贞,而非轻薄浮浪;追求的是精神高尚,而非一时情欲;赞赏的是勤劳持家,而非好逸浮华。而这恰恰就是七夕节的当代价值之所在。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他们都把这些节日看成是自己的历史记忆、文化认同、身份印记的重要标识,而加以精心地维护和传承。作为文明古国的华夏民族更应该以足够的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深入思考和研究我国城乡不同群体的节日需求,认真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复兴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精神,打造既富有浓郁民族特色,又适合现代文化生长的节日形式,并注入当代文明元素,酝酿风雅,荟萃文明。
我们希望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七夕节”永远与我们相伴相随。
「本文来源:中国艺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