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北京市2024年中考体育现场考试开考,这是中考体育改革后的首次现场考试。
4月11日,北京市2024年中考体育现场考试开考,这是中考体育改革后的首次现场考试。

不过有家长反映,今年体育中考,对部分身体发育异常的孩子采取“优惠”政策。根据规定,正常情况下,每名考生须从22个项目中选考4项;但是包括肥胖症在内的身体发育异常的考生,只需选择1项,总成绩根据该项目成绩得分进行折算。“也就是说,身体无异常的考生考4项得到的成绩,和肥胖症考生考1项的成绩可能差不多,那这公平吗?”朝阳区某学生家长姜女士(化姓)提出疑问。

有报道显示,最近不少肥胖学生家长扎堆医院开具“诊断证明”,期望通过一纸证明免去体育考试的烦恼。
据北京日报报道,在北京儿童医院,初三男生航航走进诊室还没坐稳,妈妈就焦急地对接诊医生提出了开肥胖证明的诉求。航航身高1.76米、体重114公斤、体质指数(BMI)为36.8,达到了重度肥胖标准。孩子自述,打小喜欢吃甜食、油炸食品,上初中后课业负担加重,又添了每晚写完作业吃夜宵的习惯。医生建议航航妈妈采取干预措施。然而,家长却连连摇头:“来不及了,干预的事儿回头再说吧,能不能先开个证明把马上要来的考试对付过去?”
不少家长提出担忧,这样的规定,是否存在灰色地带,是否会滋生“钻空子”的现象,从而带来不公。
北京新闻广播记者从一些中学了解到,身体发育存在异常的考生认定,不仅须出具三级甲等医院诊断证明材料,填写《申请表》,经家长签字、学校医务人员和学校负责人初审,还要由考生所在学校公示三个工作日后,报区体育考试领导小组审定。那学校和区教委评定的标准是什么呢?
区教委:与医学定义的肥胖标准不同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不少三甲医院儿科和营养科门诊的医生表示,最近确实有不少家长扎堆带着孩子来门诊咨询如何开肥胖诊断证明,也有不少家长表示“不用对孩子进行身体检查,只开证明就行。”甚至还有的家长咨询“让孩子再吃胖点,能不能开出证明”,这让医生们很是无奈。
据了解,BMI体重指数是医学中诊断肥胖的重要标准。也就是以公斤为单位的体重值,除以以米为单位的身高,得到的数值的平方,如果结果在18.5-23.9之间,则为正常范围,超过24属于超重,超过28则为肥胖。

那是不是所有BMI超过28,在医院被诊断为肥胖的考生都能被划定为体育中考中的“特殊考生”,从而享受“特殊待遇”呢?
记者拨打了西城区教委体卫科的电话,工作人员表示,体育中考判定肥胖症的标准与医学标准有所不同。在医院BMI的值大于28,就可以诊断为肥胖了,但是体育中考特殊考生的标准是BMI大于35。“这是个硬性指标,即使你34点几,达不到35,都不行。”这名工作人员补充说。

根据政策规定,身体发育异常(如侏儒症、巨人症等)、严重营养不良及肥胖症、畸形(如严重脊柱弯曲、0型和X型腿等达II度)等,但平时仍上体育实践课的考生,可以提出申请选择1项参加考试。
同时,这名工作人员强调,不是只要提交申请都能被审核通过。“咱们出这个政策是为了一些身体的确存在异常的考生,他的心肺功能不足或者他有一些其他的严重的并发症,他不能参加长跑等体育活动,可能会有生命危险的,这种情况下,适用政策,应该是很少很少的比例。”

资料图
工作人员还介绍,并非医院“一纸证明”就可以择考,学校会对提交申请的材料进行初筛,然后将材料递交区卫健委,区里会联合卫健部门,挑选各领域专家组成小组再来审核。“看他的一些并发症什么的,他的身体程度到底达到什么样的条件,把控的特别严格的。”
学校:除了诊断证明,还需既往病历
学校层面是如何直行这一新政策的呢?记者随机询问了朝阳区某中学。相关负责人表示,政策执行是非常严格的,除了提交三级甲等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外,还需要提供一系列检查结果以及既往在医院就诊的病例。
“还真不是到那就能开了,医生也不会给随便开的,医生也需要担责的。绝不是家长们想的那样,到医院开个证明就行。提供特殊考生近一段时间的病历,然后上级判断你属于这种情况,才能按照择考来进行。”
这名老师还表示,此前不少家长都向学校提交了三家医院的诊断证明,但由于相关指标和材料不符合政策要求,不少择考申请都被驳回。“如果不符合要求,人家打回去你还照样得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