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对于生活在北京的人们来说,公园草坪、商圈广场,听一场露天音乐会正成为落日后最值得期待的事。北投购物公园的下沉广场、海淀公园的畅春大舞台、朝阳公园的万人广场……每当夕阳西下,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少不了歌声飘荡。
周五晚六点半,距离日落还有将近一个小时,龙潭中湖公园西南角的草坪上,第一声和弦正乘着晚风掠过树林、缓缓飘向岸边,被旋律吸引过来的人们渐次围拢,一场小型的音乐会就此上演。
在这里,手机闪光灯是现成的荧光棒,跟唱的观众是最热烈的气氛组。不需要大型演唱会的门票,也不用穿过里里外外的围栏,只要走进来,便能即刻拥有一份简单且不需“购买”的快乐。
这个夏天,对于生活在北京的人们来说,公园草坪、商圈广场,听一场露天音乐会正成为落日后最值得期待的事。北投购物公园的下沉广场、海淀公园的畅春大舞台、朝阳公园的万人广场……每当夕阳西下,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少不了歌声飘荡。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
一把马扎、两罐啤酒、外加不间断的音乐,这样的夜晚正成为阿熊周末“雷打不动”的仪式。“就想找个轻松的地方待会儿,这里的氛围很好,也不收费,只要有空必来。”对他来说,公园里的音乐会就像一场大型的露天KTV,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几乎每首歌他都会开口跟着合唱。
入夏以来,龙潭中湖公园有多火?“只要不下雨,从六月到九月底,几乎每个周末,我们的‘非正式音乐会’都定期举办。”让公园的运营负责人杨立恒颇感自豪的是,现如今,龙潭中湖公园的辐射范围,早已超越了一个区属小公园的覆盖半径。“我们办的活动,往东到劲松国贸、往西到宣武陶然亭,往南到丰台,可以说把长安街以南、三环之内北京东南和西南部的市民都吸引过来了。”

露天音乐会的这股热潮,也从公园蔓延到了北京的各大商圈中。周末的日落时分,走进北投购物公园或是通州的D·P·ONE源心,这里的“蜗牛音乐会”从来不会辜负大家的热情。上至70岁驻足休息的遛弯大爷,下至坐在爸爸肩头鼓掌的3岁小孩,音乐、灯光和晚风的奇妙组合就这样将所有人都连接到了一起。
“‘蜗牛音乐会’最早是2023年起在北投购物公园启动,今年在北投商业旗下的多个项目已经举办了20场。”北京北投商业地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的品牌总监周英琦告诉我,自从诞生以来,“蜗牛音乐会”已经吸引了乐迷3万余人,演唱曲目超过600首。“我们希望通过音乐,搭建一个让市民慢下来享生活的公共空间,让艺术浸润烟火气息。”

就这样,在盛夏的北京,日落作为一个时间单位,被音乐缓缓拉长。在余温未尽的傍晚,旋律就像晚风一样,扫过夏夜的燥热,卷走生活的琐碎,最后留下的,是一地月光的浸润。
每当有感叹,总想起当天的星光
一场音乐会下来,高光时刻永远是大家共同参与的大合唱环节。“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突然好想你,你会在哪里”“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听清”……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现场观众便会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合唱中,声浪层层叠叠,快要盖过乐队的原声。
“我们每个场次,基本上大合唱曲目会占到整体歌单的1/3,像《后来》这种歌都成了固定曲目。”露营时光音乐会的主理人胖小烦告诉我,一场近三小时的演出,他们通常会准备30首歌。考虑到粉丝中有不少是小孩,偶尔也会唱一些儿歌,添上些许乐趣和调剂。

“来参加音乐会的人,其实更多的不是想听歌手唱偏门的歌,而是感受这种互动,大家跟着一起合唱,唱的都是自己的青春。”在北京客厅落日音乐会的主理人甜筒看来,卸下紧绷的严肃感,和观众贴得足够近,搭起一片像乌托邦般自在的场域,正是他们在这个夏天为大家织就的独特记忆。
同样,情绪的唤醒也是音乐最大的魔法。“天黑之后我们准备的一些歌,都是唱到大家心坎儿里的歌。比如说有些人今天心情不好,可能听着这首歌也能释放一下。”看到都市里的人们因音乐而集结,又因音乐而释怀,那一刻,他们都觉得,这样的奔赴是双向的。

请允许我,小小的骄傲
露天音乐会的这场风是从2023年开始席卷北京各大公园、商场的。起初,这些演唱团队通常只有2、3个人,只要一只麦克风、一把吉他和一套音响,一场小型的音乐会就开始在公园里扎根。慢慢地,当他们被更多的人发现、喜爱,团队的规模就会得以扩张,直到站上更大的舞台。
“我们在去年拿到了朝阳区文旅局颁发的路演艺人资格证,现在北京应该有十几个路演团队拿到了这个证。“对于胖小烦来说,有了官方的认可,意味着他们的团队也能从此走得更远。“现在政府和地方对我们都比较支持,路演也在慢慢地走向正规化,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之后应该会越来越多。”

虽然规模远不及一场大型演唱会,但实际上,在开放场地办一场音乐会,也往往比大家想象中难。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接纳更多的观众,又保证每一个人的安全?如何在音乐声量满足大家期待的同时,又将对周围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对于向音乐会敞开怀抱的这些公园和商圈来说,场地、安全、天气等种种因素,每一个都需要充分考虑,并做出实际行动。
“龙潭中湖公园的第一场‘非正式音乐会’是在2023年6月举办的,当时我们都没想到会来那么多的人。”那天公园的火爆程度,完全超出了杨立恒和团队小伙伴的预料。“出于安全考虑,后来我们又做了些调整,包括限流,采取了预约的形式——毕竟是开放空间,还得考虑成本投入,好在最后大家一起把问题解决了。”

“真正让我们在意的,是如何让这样的活动能够良性运转下去。”不同于其他公园,龙潭中湖公园是一座企业化运营的公园,这意味着需要自收自支、自负盈亏。“我们办音乐会不图挣钱,还是希望保持这个活动相对公益的主属性,但同时又要考虑到成本,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不停地寻找新的突破口。”杨立恒坦言道。
让我用心把你留下来
好在如今,公园攒起了流量和人气,而这对于消费的带动,毫无疑问是巨大的。
平日里,龙潭中湖公园的日均入园量也就在1.2万人次左右,碰上天气好,这一数字可能会更高。但只要赶上非正式音乐会,入园量基本都会稳定在2万多人次,个别时间甚至会达到3万多。

被免费音乐会吸引来的人群,能否转化为实际的购买力?杨立恒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我们公园里有一个卖冻酸奶的铺子,平时它的收入还算是比较高的,一天能卖两千多块。但当我们办摩天轮之夜这些活动的时候,他一晚上最高能卖到2万多,接近于平时八九倍的一个数量。”
在商圈内,这样的拉动作用同样明显。去年年底刚开业的D·P·ONE源心,藏有国内首家城市露营风主题店、肯德基大运河场景主题店等多家首店品牌,“我们通过蜗牛音乐会等多种文化活动,构建了活动引流+消费留存的闭环,不仅让观众在三大文化设施区域平均停留时间延长了2.5小时,客流增长80%,还带动餐饮区夜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0%。”周英琦介绍道。

“夏天本身就比较热,那么大家在晚上有一个非常舒适的消费场景——有音乐,又有美食,还有一些可以购物的点,这对于市民来说,既起到了消遣休闲的作用,同时也是一个解压的过程。”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丽云看来,夜间消费场景中此般文化属性的引入,恰恰切中了大家在精神层面的需求。
“那天最后下起了雨,但很多人都没走,大家拿起原本铺在草坪上的坐垫挡雨,在雨中一起唱完了《后来》”。这是月月在第一次听完“非正式音乐会”后,分享给我的感受。我想,这就是露天音乐会给我们、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力量。

来源:北京新闻广播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