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英语赋分疑出现"倒加分" 省长牵头调查_北京时间

浙江高考英语赋分疑出现

浙江高考英语赋分疑出现"倒加分" 省长牵头调查

浙江高考英语赋分疑出现

成绩争议》》

英语成绩引争议 疑出现"倒加分"

11月24日上午,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2018年下半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其中英语成绩受到质疑。很多考生成绩与日常成绩差距较大,成绩较好的考生分数较低,成绩较差的考生反而成绩较高。有考生怀疑出现了"倒加分"的情况,因为客观题扣了十几分的考生,拿到了135分以上的成绩。

据悉,浙江省高考英语试卷总分为150分,客观类试题与主观类试题分别为110分、40分。其中客观类试题为选择题和填空题,答案相对固定。主观类试题为两篇写作题,一道为应用文,共15分;另一道为概要写作,共25分。

浙江衢州一位考生向记者表示,此次英语考试与以往相比难度较大,正常情况下,大家的分数都应该有所降低。但成绩公布之后,这位考生发现,班上有一半同学的英语成绩超过130分,这表明除了客观题的扣分,这些同学主观类试题的扣分在5分左右,作文成绩远高于平时。

浙江嘉兴的顾同学此次的英语成绩远远低于平常。顾同学告诉记者,自己客观题扣分应该是17分,按照以往的经验,这次的英语成绩应该在120左右,跟平时考试成绩差不多。但分数公布后,自己的英语成绩只有100分。

考试院回应》》

浙江省考试院表示对部分试题"加权赋分"

不少考生表示,由于一早核对过答案,11月24日成绩一经发表,许多同学都对自己的英语成绩产生质疑。顾同学的班上就有人曾通过网站、电话等渠道进行投诉,但对方都以一句"会调查的"作为回复。

11月27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网站发布声明称,浙江省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安排2次考试,考生可报考2次,选用其中较高1次的成绩。在2018年11月刚结束的英语科目考试中,根据答卷试评情况,发现部分试题与去年同期相比难度较大。

声明称,为保证不同次考试之间的试题难度大体相当,浙江省招委组织专家研究论证,在制订评分细则时,决定面向所有考生,对难度较大的第二部分(阅读理解)、第三部分(语言运用)的部分试题进行难度系数调整,实施加权赋分。其他试题未作调整。

官方调查》》

赋分标准被质疑不公开透明 省长牵头调查

浙江省考试院的这一回应并未消除学生和家长的疑惑,加权赋分为何提前未告知、赋分标准具体是什么?引起了新一轮的质疑。

2014年浙江省公布的高考改革试点方案明确,仅对非语、数、外的选考科目进行赋分,规定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

因此,此次对英语成绩进行赋分并非常态。并且针对英语成绩的赋分,浙江省考试院并未在考试前向考生告知。

此外,赋分标准也受到质疑。来自嘉兴的顾同学表示,考试结束后,班上同学曾核对过标准答案,"班里英语最高分139,但客观题就扣了12分,这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对于英语考试的赋分标准,顾同学十分不解。

还有家长告诉新京报记者,此次赋分没有经过公示,调查过程也没有第三方介入,浙江省考试院至今也没有公布赋分标准。

高考英语成绩争议持续一周后,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于12月1日再次回应称,浙江省委、省政府对此事高度重视,成立以省长袁家军为组长、有关权威专家参与的调查组进行调查核实,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专家发声》》

法学专家:浙江高考英语"加权赋分"缺乏程序正义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认为,浙江省此次对英语成绩进行赋分,目的是拉高全省考生的平均分,但这一做法带来了考生实际成绩的变化,一些水平较高的考生成绩会变低,而水平较低的考生成绩则会变高。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需要通过成绩的落差挑选优质生源进入大学,浙江省的做法从选拔人才的角度来看,意义并不大。

孙东东向记者介绍,此前山东、广东也曾采取成绩赋分这一模式,即高考分数采取"标准分"制度,满分为900分,依据考生成绩在全省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数转换。当时山东和广东的考生想考上北大等名校,分数要达到800分以上,难度较大。

"而且浙江省考试院此次并未提前告知考生赋分情况,这一做法缺乏程序正义。"孙东东表示。

媒体评论》》

光明日报:高考改革难,寻找高性价比,更难

应当说,浙江高考改革,是打破“一考定终身”的积极尝试。受考生考场发挥、心理状态甚至身体状况影响,考试结果难免存在偶然性,允许多次考试并以最佳成绩计入总分,对考生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不过,其前提是不同考试的难度相对一致。此次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调整部分试题的难度系数、实施加权赋分的理由也在于此——本次试题难度较大,会削弱高考英语考两次的意义。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其公平性并不是追求“皆大欢喜”,而是要体现出区分度。在一次考试一张试卷的时代,考试区分度通过设置合理的难度系数即可实现;而在实施改革以后,还要考虑到多次考试难度系数相一致的问题。维护考试公平的复杂程度明显加深了。

近年来浙江推行的新高考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都称得上领风气之先。改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衔接问题,涉及的考生也难免会产生不适感。

高考政策调整,不仅是教育升学考试制度的调整,更是利益的调整和分配。无论如何,让好学生考上好大学,让不同学业水平的考生各有所属,才是考试制度理应坚守的本分。改革允许试错,但须周密推进,尽量避免学生承担试错成本。

高考改革要深入人心,既要拿出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选拔规律的方法,也要坚持公平性和便利性原则。目前,浙江已成立调查组,公众也期待调查结果能成为考试改革的有益经验。

新高考改革》》

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2014年,教育部率先启动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试点,2017年两地新高考改革正式落地实施。相继,京、津、鲁等多地区也明确将2018年作为高考综合改革的启动年份。

不过,在力图使高考更加公平的改革背后,考试次数变多、高中物理学科因此遇冷、弱化考试成绩作用而综合素质评价影响公平等争议也伴随而来。

“今年原定有18个省市推行新高考改革,其中又有8个省市推迟了改革,这说明我们的高考改革遇到了困难。”11月26日,在南京大学举办的“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创新人才”2018高校高中教育发展论坛(简称“双高”论坛)上,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杜晓勤如此说。

值得关注的是,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价处处长韩宁现场解密了新高考改革政策推行的背景,并指出当前改革存在的问题。

高考综合改革的政策原由

韩宁说,新高考政策的产生有三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

第一个时间节点即2010年,国家颁布了一个《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这一纲要出台的背景是:分省命题方兴未艾,自主招生大战如火如荼。而围绕分省招生指标,各种意见尖锐对立,山东省三个考生状告教育部,说为什么山东省的考分就那么高,北京人和上海人为什么上大学就那么容易?

同时,高考加分也引起激烈争论,原本是为了弥补高考唯分数论的缺陷,但特长加分引起一些学校的质疑,被认为含金量不高。

此外,关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缠斗不休,“这些问题推动了当时新一轮的高考改革”。韩宁说。

当时的《纲要》提到了三个原则,即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这是三个目标。多目标的任务往往是不容易完成的,有时候它中间是有冲突的,哪个放在第一位,哪个放在第二位,这个问题当时我们很纠结。”韩宁表示。

随后,在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对于高考的描述成为: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此外,还提到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化考试一年多考。“这已经和我们今天实行的高考方案很像了。”韩宁说。

而第三个时间点就是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考多年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实施意见。

比如,《意见》中提到五个任务,比如要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招生录取机制等。

当前改革中的问题

而在上述五个任务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在浙江、上海启动综合改革试点。

意见出台后,沪浙两地很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2017年,该方案落地。

简单概括,两地的高考改革方案,就是“两依据一参考”和考试科目“3+3”。所谓“3+3”,指的是2017年起,高校录取学生的高考成绩标准,从以往单纯看一次高考成绩,变成依据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同时,两地均不再分文理科。

此外,还要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即“两依据一参考”。外语考试也由一年一次变为一年两次,可选择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上海和浙江两地的试点的初心,首要的是要科学选才和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其次是要增加学生的选择权。打破‘一考定终身’,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

但“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确实在改革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韩宁表示。

他梳理了六条。第一,走班教学会不会凸显教育资源不足?第二,考试次数过多会不会加重负担?这个既有学生的负担,也有老师的负担,也有校长的负担。

第三,分散考试、多次考试、走班教学会不会造成中学教学秩序的混乱?

第四,学生选科比例不合理会不会造成未来国民总体科学素养下降?据报道,浙江2017年高考全省有29.13万考生,但是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即便是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担心无法获得较好的位次而选择放弃较难学科。而物理对于科学的发展又不言而喻。

此外,韩宁还担心由于选科造成的学生知识结构差异过大,从而影响大学的培养。

“比方说北京邮电大学要求学生要具有很好的理科基础,尤其是物理。现在招来的学生发现有的并没有参加物理的等级考,而是参加了合格考,合格考的等级是很低的。”韩宁表示。

而最后,韩宁则提到,当试点扩大以后,省级考试机构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提供专业的服务?

“为什么有一些省后来经过研究决定暂时推迟高考改革?因为在分省命题当中,只有一半的省是分省命题,即使是江苏这样的教育、经济发达的大省,年年的命题也是不堪重负的,我们的考试机构能不能有能力负担这个责任?这是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不过,韩宁说,在第二批试点的时候,教育部已经做出了一些调整,比方说发布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浙江调整考试时间,建立物理学科保障机制,山东提出新的赋分办法,等级考时间普遍推迟到高三下学期等等。

“关于第三批试点,陈宝生部长有一个‘跳起来摘苹果’的理论,他说对于新高考改革,要采取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不凑数,条件达到了就批准启动,条件达不到就创造条件,达到了再上。”韩宁表示。

(北京时间综合,资料来源新京报、浙江发布、澎湃新闻等)

看你爱看,为你精选。北京时间用户群现已开放,欢迎大家扫小编微信,进群和北京时间核心用户一起聊新闻喔~

浙江高考英语赋分疑出现

浙江高考英语赋分疑出现"倒加分" 省长牵头调查

浙江高考英语赋分疑出现

成绩争议》》

英语成绩引争议 疑出现"倒加分"

11月24日上午,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2018年下半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其中英语成绩受到质疑。很多考生成绩与日常成绩差距较大,成绩较好的考生分数较低,成绩较差的考生反而成绩较高。有考生怀疑出现了"倒加分"的情况,因为客观题扣了十几分的考生,拿到了135分以上的成绩。

据悉,浙江省高考英语试卷总分为150分,客观类试题与主观类试题分别为110分、40分。其中客观类试题为选择题和填空题,答案相对固定。主观类试题为两篇写作题,一道为应用文,共15分;另一道为概要写作,共25分。

浙江衢州一位考生向记者表示,此次英语考试与以往相比难度较大,正常情况下,大家的分数都应该有所降低。但成绩公布之后,这位考生发现,班上有一半同学的英语成绩超过130分,这表明除了客观题的扣分,这些同学主观类试题的扣分在5分左右,作文成绩远高于平时。

浙江嘉兴的顾同学此次的英语成绩远远低于平常。顾同学告诉记者,自己客观题扣分应该是17分,按照以往的经验,这次的英语成绩应该在120左右,跟平时考试成绩差不多。但分数公布后,自己的英语成绩只有100分。

考试院回应》》

浙江省考试院表示对部分试题"加权赋分"

不少考生表示,由于一早核对过答案,11月24日成绩一经发表,许多同学都对自己的英语成绩产生质疑。顾同学的班上就有人曾通过网站、电话等渠道进行投诉,但对方都以一句"会调查的"作为回复。

11月27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网站发布声明称,浙江省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安排2次考试,考生可报考2次,选用其中较高1次的成绩。在2018年11月刚结束的英语科目考试中,根据答卷试评情况,发现部分试题与去年同期相比难度较大。

声明称,为保证不同次考试之间的试题难度大体相当,浙江省招委组织专家研究论证,在制订评分细则时,决定面向所有考生,对难度较大的第二部分(阅读理解)、第三部分(语言运用)的部分试题进行难度系数调整,实施加权赋分。其他试题未作调整。

官方调查》》

赋分标准被质疑不公开透明 省长牵头调查

浙江省考试院的这一回应并未消除学生和家长的疑惑,加权赋分为何提前未告知、赋分标准具体是什么?引起了新一轮的质疑。

2014年浙江省公布的高考改革试点方案明确,仅对非语、数、外的选考科目进行赋分,规定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

因此,此次对英语成绩进行赋分并非常态。并且针对英语成绩的赋分,浙江省考试院并未在考试前向考生告知。

此外,赋分标准也受到质疑。来自嘉兴的顾同学表示,考试结束后,班上同学曾核对过标准答案,"班里英语最高分139,但客观题就扣了12分,这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对于英语考试的赋分标准,顾同学十分不解。

还有家长告诉新京报记者,此次赋分没有经过公示,调查过程也没有第三方介入,浙江省考试院至今也没有公布赋分标准。

高考英语成绩争议持续一周后,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于12月1日再次回应称,浙江省委、省政府对此事高度重视,成立以省长袁家军为组长、有关权威专家参与的调查组进行调查核实,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专家发声》》

法学专家:浙江高考英语"加权赋分"缺乏程序正义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认为,浙江省此次对英语成绩进行赋分,目的是拉高全省考生的平均分,但这一做法带来了考生实际成绩的变化,一些水平较高的考生成绩会变低,而水平较低的考生成绩则会变高。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需要通过成绩的落差挑选优质生源进入大学,浙江省的做法从选拔人才的角度来看,意义并不大。

孙东东向记者介绍,此前山东、广东也曾采取成绩赋分这一模式,即高考分数采取"标准分"制度,满分为900分,依据考生成绩在全省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数转换。当时山东和广东的考生想考上北大等名校,分数要达到800分以上,难度较大。

"而且浙江省考试院此次并未提前告知考生赋分情况,这一做法缺乏程序正义。"孙东东表示。

媒体评论》》

光明日报:高考改革难,寻找高性价比,更难

应当说,浙江高考改革,是打破“一考定终身”的积极尝试。受考生考场发挥、心理状态甚至身体状况影响,考试结果难免存在偶然性,允许多次考试并以最佳成绩计入总分,对考生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不过,其前提是不同考试的难度相对一致。此次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调整部分试题的难度系数、实施加权赋分的理由也在于此——本次试题难度较大,会削弱高考英语考两次的意义。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其公平性并不是追求“皆大欢喜”,而是要体现出区分度。在一次考试一张试卷的时代,考试区分度通过设置合理的难度系数即可实现;而在实施改革以后,还要考虑到多次考试难度系数相一致的问题。维护考试公平的复杂程度明显加深了。

近年来浙江推行的新高考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都称得上领风气之先。改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衔接问题,涉及的考生也难免会产生不适感。

高考政策调整,不仅是教育升学考试制度的调整,更是利益的调整和分配。无论如何,让好学生考上好大学,让不同学业水平的考生各有所属,才是考试制度理应坚守的本分。改革允许试错,但须周密推进,尽量避免学生承担试错成本。

高考改革要深入人心,既要拿出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选拔规律的方法,也要坚持公平性和便利性原则。目前,浙江已成立调查组,公众也期待调查结果能成为考试改革的有益经验。

新高考改革》》

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2014年,教育部率先启动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试点,2017年两地新高考改革正式落地实施。相继,京、津、鲁等多地区也明确将2018年作为高考综合改革的启动年份。

不过,在力图使高考更加公平的改革背后,考试次数变多、高中物理学科因此遇冷、弱化考试成绩作用而综合素质评价影响公平等争议也伴随而来。

“今年原定有18个省市推行新高考改革,其中又有8个省市推迟了改革,这说明我们的高考改革遇到了困难。”11月26日,在南京大学举办的“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创新人才”2018高校高中教育发展论坛(简称“双高”论坛)上,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杜晓勤如此说。

值得关注的是,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价处处长韩宁现场解密了新高考改革政策推行的背景,并指出当前改革存在的问题。

高考综合改革的政策原由

韩宁说,新高考政策的产生有三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

第一个时间节点即2010年,国家颁布了一个《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这一纲要出台的背景是:分省命题方兴未艾,自主招生大战如火如荼。而围绕分省招生指标,各种意见尖锐对立,山东省三个考生状告教育部,说为什么山东省的考分就那么高,北京人和上海人为什么上大学就那么容易?

同时,高考加分也引起激烈争论,原本是为了弥补高考唯分数论的缺陷,但特长加分引起一些学校的质疑,被认为含金量不高。

此外,关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缠斗不休,“这些问题推动了当时新一轮的高考改革”。韩宁说。

当时的《纲要》提到了三个原则,即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这是三个目标。多目标的任务往往是不容易完成的,有时候它中间是有冲突的,哪个放在第一位,哪个放在第二位,这个问题当时我们很纠结。”韩宁表示。

随后,在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对于高考的描述成为: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此外,还提到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化考试一年多考。“这已经和我们今天实行的高考方案很像了。”韩宁说。

而第三个时间点就是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考多年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实施意见。

比如,《意见》中提到五个任务,比如要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招生录取机制等。

当前改革中的问题

而在上述五个任务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在浙江、上海启动综合改革试点。

意见出台后,沪浙两地很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2017年,该方案落地。

简单概括,两地的高考改革方案,就是“两依据一参考”和考试科目“3+3”。所谓“3+3”,指的是2017年起,高校录取学生的高考成绩标准,从以往单纯看一次高考成绩,变成依据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同时,两地均不再分文理科。

此外,还要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即“两依据一参考”。外语考试也由一年一次变为一年两次,可选择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上海和浙江两地的试点的初心,首要的是要科学选才和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其次是要增加学生的选择权。打破‘一考定终身’,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

但“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确实在改革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韩宁表示。

他梳理了六条。第一,走班教学会不会凸显教育资源不足?第二,考试次数过多会不会加重负担?这个既有学生的负担,也有老师的负担,也有校长的负担。

第三,分散考试、多次考试、走班教学会不会造成中学教学秩序的混乱?

第四,学生选科比例不合理会不会造成未来国民总体科学素养下降?据报道,浙江2017年高考全省有29.13万考生,但是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即便是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担心无法获得较好的位次而选择放弃较难学科。而物理对于科学的发展又不言而喻。

此外,韩宁还担心由于选科造成的学生知识结构差异过大,从而影响大学的培养。

“比方说北京邮电大学要求学生要具有很好的理科基础,尤其是物理。现在招来的学生发现有的并没有参加物理的等级考,而是参加了合格考,合格考的等级是很低的。”韩宁表示。

而最后,韩宁则提到,当试点扩大以后,省级考试机构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提供专业的服务?

“为什么有一些省后来经过研究决定暂时推迟高考改革?因为在分省命题当中,只有一半的省是分省命题,即使是江苏这样的教育、经济发达的大省,年年的命题也是不堪重负的,我们的考试机构能不能有能力负担这个责任?这是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不过,韩宁说,在第二批试点的时候,教育部已经做出了一些调整,比方说发布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浙江调整考试时间,建立物理学科保障机制,山东提出新的赋分办法,等级考时间普遍推迟到高三下学期等等。

“关于第三批试点,陈宝生部长有一个‘跳起来摘苹果’的理论,他说对于新高考改革,要采取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不凑数,条件达到了就批准启动,条件达不到就创造条件,达到了再上。”韩宁表示。

(北京时间综合,资料来源新京报、浙江发布、澎湃新闻等)

看你爱看,为你精选。北京时间用户群现已开放,欢迎大家扫小编微信,进群和北京时间核心用户一起聊新闻喔~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