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带来的是新质生产力。通过应用大模型重塑内容生产流程和信息传播生态,是省级广播电视台在系统性变革中的关键发展和生存之道。”
原标题: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台长毕江:推进新时代首都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打造出“北京样板”
“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带来的是新质生产力。通过应用大模型重塑内容生产流程和信息传播生态,是省级广播电视台在系统性变革中的关键发展和生存之道。”

“大模型技术对于北京广播电视台而言绝非孤立推进的技术变革,北京广播电视台希望能在省级广电媒体与大模型的融合进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台长毕江告诉「视听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北京广播电视台也在强化顶层设计,为推进系统性变革布局,联合内容生产管理部门、节目业务中心和多个技术部门成立了北京广播电视台人工智能融媒创新实验室,整合台内创新业务和人才队伍,构建技术体系,研发技术工具,探索应用场景。
“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带来的是新质生产力。通过应用大模型重塑内容生产流程和信息传播生态,是省级广播电视台在系统性变革中的关键发展和生存之道。”毕江说。
▍大模型本地化部署,重构传统业务流程
「视听潮」:若将广电大模型应用分为“工具替代—流程重塑—范式革新”三个阶段,北京台当前处于哪一阶段?未来三年计划在哪些领域实现跃迁?
毕江:我台当前基本处于“流程重塑—范式革新”的演进阶段。
2024年3月16日,北京台成立“人工智能融媒创新实验室”,同年5月20日上线了“AI智作平台”。

在“AI智作平台”中,我们接入了文本生成、图片生成、视频生成、声音生成、语音克隆、3D生成、数字人驱动等多种先进的大模型,实现从文字创意到多形态内容到传播运营的一站式生成,助力台内的办公、生产业务的全链条智媒升级。
平台覆盖了13大类功能、24家AI生态,开放协作构建“AI赋能共同体”,通过开源API接口和低代码平台构建了48种应用工具和垂类生态的智能体应用。
通过智能工具的广泛应用,目前台内的“采、编、播、发、评”全流程都已完成了智能化的升级,实现从创意策划创新到多模态内容生成到传播发布运营的全面覆盖。
台内推进业务和技术紧密结合,采用“以新兴的业务场景培育自己的技术迭代”的发展方式,创新业务应用场景。
在技术探索的同时,我台在应用侧注重激活业务的创新力和想象力,正在努力打造一系列北京台自己的创新业务场景和人工智能应用范式。
「视听潮」:深度求索(DeepSeek)大模型在本地化部署中面临哪些挑战?北京台如何实现模型与本土需求的深度耦合?
毕江:DeepSeek大模型在本地化部署中首先面临的挑战就是大量的计算资源,面对台内大模型应用的爆发式增长,本地部署带来的时效性、性价比权衡、定制化需求、多场景适配都面临极大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用于自身垂类场景的应用,北京台通过技术团队和业务团队的深度融合,根据不同业务的特点和面对用户的需求确认,设计了一系列深度耦合的应用模式。
目前应用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助力台内用户使用,是对业务的智能化转型,一个是助力传播运营,提供更强的用户黏性。
「视听潮」:请您举例说明大模型是如何重构传统业务流程的。
毕江:比如,在文旅宣传场景,我台作为北京市的宣传旗舰媒体,通过大模型的创新应用,助力北京两区建设。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关村论坛、北京动画周等大型会展活动中,我台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一款能够实时生成用户在北京文旅地标智能打卡视频的创新应用,通过动态场景识别与个性化内容生成技术,实现用户与地标建筑的沉浸式互动体验,自动生成带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创意文旅短视频,为用户提供“一键生成打卡大片”的数字化服务,现场参观者积极参与互动,多家境内外媒体进行了采访报道。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台精心策划并推出了“AI我北京AI我国——我和AI有个诗会”融媒行动,打造了一场人工智能与诗意交织的文旅盛宴,共同庆祝祖国的辉煌时刻。

在视觉呈现上,我台紧扣北京区域文旅特色,精选了近200个特色地标,通过人工智能呈现与众不同的绘画风格。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北京的独特魅力,更让用户感受到了AI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广泛应用。最终活动页面浏览量过百万,各区群众踊跃参与,生成文旅风景图片近30万张。
▍双管齐下,平衡算法与媒体价值观把控
「视听潮」:AI生成内容(AIGC)在贵台的新闻采编、影视创作中的占比已达何种程度?你们如何平衡算法效率与媒体内容价值观把控?
毕江:在我台的新闻采编与电视内容创作工作中,AI生成内容(AIGC)的占比已达到相当可观的程度。
比如,在选题创意中,借助AI能力,全网搜索热点选题,实现针对不同传播平台的选题筛选和选题策划提名;在新闻采编领域,部分一般性稿件如财经数据报道、体育赛事快讯等基础内容,借助AI生成初稿;在电视内容创作方面,很大比例的辅助性内容,像场景概念设计初稿、演播室屏幕背景画面、部分配乐小样等都会使用AIGC参与完成。
在平衡算法效率与媒体内容价值观把控上,我台主要依靠政策鼓励和规章制度约束双管齐下——
政策鼓励层面,我台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员工积极探索应用AIGC技术,在提升内容生产效率的同时,严守价值观底线。
对于那些能运用AIGC技术,在保障内容高效产出的同时,充分体现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的优秀作品创作者,给予荣誉表彰。这促使内容生产团队主动思考如何将AIGC与正确价值观深度融合。
像在一些主题宣传中,主创人员通过创新运用AIGC技术,修复历史资料,增加动态效果,进一步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规章制度约束方面,我台建立了《北京广播电视台人工智能应用管理办法》,建立了严格的内容审核制度。
针对AIGC生成的所有内容,无论是选题稿件还是内容创作素材,都需经过多层级的审核流程。
同时,台里定期对AIGC应用数据、流程进行合规审查,保障内容生产从源头到成品都符合媒体应有的价值观标准。
通过这样的政策与制度组合,我们有效平衡了算法效率与媒体内容价值观把控,推动AIGC在台内健康、有序发展。
▍全生态创新实验室模式,破解深入难题
「视听潮」:在您看来,哪些因素制约大模型在广电领域深化应用?北京台采取了哪些措施以破解难题?
毕江:成本层面——
无论是文本模型还是多模态模型,训练、微调甚至推理都对算力的要求极高,持续投入算力是一笔较大的成本,这制约了人工智能在台内的深化应用。不仅在设备采购上需要投入,后续设备的维护保障、电力等成本也很大。
人才层面——
大模型的深化应用涉及很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科学等,既懂电视台业务又精通大模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稀缺,人才储备不足使得台里在大模型应用开发、优化与维护等方面进展受限,难以充分挖掘大模型潜力。
数据层面——
台内部存在数据孤岛现象,不同部门的数据分散存储在不同的系统内,缺乏有效整合。
在垂类数据方面,我台作为省级广播电视台,数据量级有限,无法为大模型提供足够丰富、高质量的训练数据,影响了模型在广电特色业务场景中的精准度与泛化能力。
我们成立了北京广播电视台人工智能融媒创新实验室,实验室首批就聚合了15家行业领先企业,实现广电、学术研究、模型算法、算力平台、核心硬件、云资源、应用等全链条联动的“AI+传媒”的先锋示范生态,这是破解上述难题的核心举措。

在人才方面,实验室采用生态合作的机制——
一方面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深度合作,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面向社会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提升团队整体技术水平。
同时,实验室内部定期组织跨部门培训与交流活动,让广电业务人员学习大模型技术知识,让技术人员深入了解广电业务流程,加速复合型人才培养,缓解人才瓶颈。
在数据方面——
实验室已经开始着手整理内部媒体资产,建立了适应未来模型训练的分类清单,形成了包括新闻类、专题片、纪录片、影视剧等内容垂类媒体资产列表,为后续的大模型训练提供多样的数据支持。
通过这种全生态创新实验室模式,我台全方位解决大模型深化应用过程中的难题,推动大模型技术在广电业务中的广泛、深入应用。

▍建立智能体的方式,构建AI应用生态
「视听潮」:你们如何联动地方政府、深度求索及第三方开发者构建AI应用生态?在政务服务和民生场景中是否形成了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毕江:在政务服务和民生场景中,我台的整体技术方向是通过构建智能体的方式来构建AI应用生态。
在政府服务中,我台依托和北京市各委办局的紧密合作,搭建了多个垂类智能体。
“北京时间接诉即办平台”实现了对民生诉求的实时响应,通过和已有知识库的对接实现了基于深度求索(DeepSeek)的实时问答,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智慧服务。
我台与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携手打造的“北京时间城市动物智慧服务平台”,立足于建设“2030消灭犬传狂犬病行动”的数字化、智能化的服务能力,面向全市养宠市民提供更便捷智能的宠物免疫服务,打造更好的人宠共存和谐都市。
在民生场景中,我们立足北京台的优质内容资源,为用户提供健康、法律、文化、政策等多种多样的民生查询服务,通过深度求索链接已有的媒体资产库,实现了图文视频的统一生成,为市民提供了全方位智能化的知识普及查询服务。

▍以“首善”为标准,打造出“北京样板”
「视听潮」:在您看来,广电大模型区别于互联网平台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如何避免“技术崇拜”陷阱?
毕江:互联网平台对于主流媒体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技术支撑模式,也是全新的内容传播途径,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观众和用户群体。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是一次技术革命,从根本上重构了现有的技术体系。
广电大模型的核心价值是内容生产的专业性。
对于北京台来说,内容力的打造是我们发展的第一要务,高质量的内容生产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大流量的高质量内容生产是我们融合媒体转型的方向。
大流量不是互联网平台的那种流量为王的盲目热点,而是体现广电行业内容生产专业性,引导社会舆论、传播正能量的有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内容。
要实现通过人工智能(AIGC)完成超高清化、智能化、流程化、自动化的生产,离不开具备专业性的行业垂类大模型。
要避免“技术崇拜”陷阱,最重要的是明确技术的定位,认识到技术是服务于内容创作和传播的工具。
“内容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意的创新,而技术则为创新插上想象力的翅膀”,这是北京台技术创新团队的座右铭。只有充分评估技术对于内容品质和传播影响的提升作用,才能确保技术和内容可以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在台内的应用实践中,我们一方面强化整体规划,在人工智能体系建设上,从基础算力资源扩充到AI能力集群构建,从应用工具研发到智能体中枢编排,加强人工智能对媒体融合技术的统筹支持;一方面继续扩大人工智能应用范围,4月22日,北京卫视4K超高清频道正式开播,整体技术平台实现了对于制播业务的智能化支撑,同时在精品节目和重大选题中进行深度应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大型融媒报道、北京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北京国际电影节等重大活动中实现精品内容的制作,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最重要的是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避免人工智能带来的“幻觉”问题。
我台在发展AIGC上一直坚守着对于内容品质的专业性和社会责任。
随着AIGC在台内的全面普及应用,北京广播电视台融媒创新实验室作为北京市“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中广电传媒的唯一示范性应用落地单位,正在积极探索标准化、可复制、可推广的大模型行业应用落地路径,为广电行业人工智能的良性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培育打造出“北京样板”。
我们以“首善”为标准推进新时代首都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切实做到守正创新、深化媒体融合发展,实现北京台系统性变革。
来源:视听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