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时被奇葩男建议植发和微整 小姐姐开启回怼模式_北京时间

相亲时被奇葩男建议植发和微整 小姐姐开启回怼模式

逢年过节," 啥时候结婚 " 成了最 " 要命 " 的问候。大多数单身男女都将迎来亲戚们的嘘寒问暖和一波又一波相亲狂潮 ……

相亲时被奇葩男建议植发和微整 小姐姐开启回怼模式

相亲遇奇葩》》

相亲时被奇葩男建议植发和微整 小姐姐开启回怼模式

逢年过节" 啥时候结婚 " 成了最 " 要命 " 的问候。大多数单身男女都将迎来亲戚们的嘘寒问暖和一波又一波相亲狂潮 ……

天津网友 @日出的小星星发来一段和相亲对象的聊天记录,感慨:原来网上那些奇葩相亲男是真实存在的,竟然被她遇见了。二话不说,吃瓜群众们看图。

让姑娘去植发和微整,大哥你还好吗?

网友 @日出的小星星说,这相亲对象只见过一次,非常自恋。对于这么奇葩的人,小姐姐表示," 可是我长什么样关他屁事,老娘想怼死他,势力眼男,那么喜欢钱就祝他找到富婆被包养,毕竟一辈子只有一次机会 ……"

小姐姐开启怼人模式!

之后小伙子终于反应过来,自己把天聊死了。

也没有放弃在询问小姐姐,是不是还在苦等自己的回复,当然是继续怼你呀。

据说相亲失败的原因是69.8% 的人因为 " 没话说 ",58% 的女生因为反感男生装,48% 的男生因为受不了 女生装纯洁。而相亲失败的罪魁祸首,是 一直玩手机!

据说相亲时最令人厌恶的几个问题是

经济条件 厌恶值 ★★★★★

单身原因 厌恶值 ★★★★☆

家庭背景 厌恶值 ★★★☆☆

收入情况 厌恶值 ★★☆☆☆

网友发了一波相亲血泪史!

网友吐槽》》

相亲中遇见过怎样的“奇葩”?

年关将至,每年的这个时候,不仅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还是个相亲的好时节。一年到头,也就这个时候都回来了,那些急着结婚急着嫁人的都是倾巢而出啊。今天不说如何相亲,就说说相亲中遇到的奇葩,听听网友们的吐槽。

@草莓牛牛奶:第一次相亲见面,是在公园见的面,我在遛狗,当时天气比较热,我就去商店买了两杯饮料,花了26,关键还是我付的钱。后来转了一会就回家了,然后他发消息说我们不合适,说我太会花钱了,不能要,活该你单身26年。

哇,花了26,确实也太能花了吧,应该要这个狗男人去买,看他买什么。

@不骄不躁王明礼:今年24岁,家里的亲戚硬是要介绍,我没办法就硬着头皮去了。场面真的是超级尴尬的,我一个人去的,他是对方一家子人来的。我自己在一个教育机构上班,给人辅导作业,男的在外地工厂打工,我一个月四千左右,他一个月三千不到。一家人还嫌弃我的工作不够稳定,让我辞职了和男的出去打工。我说我爸妈舍不得我出去,然后他们就说嫁人了就是一家人了,不能以爸妈为主。

一个男人工资没有三千还想结婚,谈恋爱都不够吧。

@一身仙女味:第一次相亲,吃完饭说去广场走一走,走到一个有点黑的地方,他突然一把抱着我就狂啃。当时就吓死我了,我就拼了命的狂跑,从那以后再也没有相过亲。

第一次见面就这样,以后岂不是更可怕,不能要不能要。

@什么时候才能当富婆:亲戚介绍的一个男的,长得咋样也就不说了,见了两次面,他就要我非做他的女朋友,不然就从楼上跳下去,吓得我赶紧劝他不要做傻事,他还不听,后来只好报警了。最后他终于回家了,我就果断拉黑了不联系。

还是女生善良啊,要是我遇到这种事,我就做旁边看着他跳,光说不练假把式,都是吓唬人的。

@是音乐的乐:我妈要我去相亲,说是同村一个阿姨的儿子还没有结婚,第一次见面他就猥琐到借机摸我的胸。我就生气问他怎么这样,他居然回复:不好意思,太久没碰过女生了,当时我就被吓回来了。

猥琐男是真的恶心,从心理到身理,可以说是变态了。

@大肉肉:第一次相亲,听亲戚说得很好,身高180,还是个海归,当时就去了。果然是180,但是体重差不多有200+吧,坐那就是一坨。当他见到我后,立刻站起来牵起我的手亲吻,我一想这也是在外面学的利益,没啥。接着他直接问我能不能婚前同居,还能不能发生关系,我说还是先看看吧。他一脸鄙夷,说现在是什么年代了,还在这里装。当时我就站起来走了,什么鬼玩意。

“中国式相亲”》》

一二线城市实录:脱贫了,为什么还脱不了单?

众多的单身青年仍在寻觅另一半的路上摸索前行,或许还嘴硬地说着:单身万岁。殊不知,父母们为此愁得夜不能寐,藏在公园一角的城市相亲角燃起了他们的期望。相亲角最早诞生可以追溯到2004年北京龙潭公园,如今已经遍及至深圳、上海、成都、杭州、济南、太原等一、二线城市。这里既是很多人爱情的发端,又衍生出一个个广受关注的谈资。父母像赶集一样带着子女的各项信息以挂牌方式寻找结婚对象,它让老年家长趋之若鹜,大龄青年敬而远之。

在电视相亲节目和网络社交交友平台火爆的当今,它还可以“热闹”多久?单身大龄单身青年引起的两代人之间观念冲突,必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这种分歧在相亲角自然有更集中的曝光,但我们也意识到,这里并不像人们更多时候非议的“爱情买卖”。很多时候,那些在网络引发争议的寻亲标准,原来只是父辈们在这里为参与社交选择的一种独特话题方式。某种程度上,相亲角为他们提供的排遣焦虑作用远远大于为子女寻找真正合适结婚对象的功能。所以很多人数十年执着的坚持“高标准”,他们沉浸在这种社交方式中,到头来,女婿儿媳没找到,知心朋友却遇到不少。

深圳莲花山公园相亲角

找不着,宁可不嫁

15年前,一个6旬大爷像往常一样来到市民中心对面的莲花山公园晨练,儿子老大不小了还没有成家,于是就在公园贴了张纸条,写上儿子的个人信息。

这张不起眼的纸条吸引了公园家长们的注意:原来大家都在为子女的个人问题发愁。这些家长就琢磨着要“资源互换”。从而形成了莲花山公园相亲角的雏形。在那时它还被称作是“家长相亲会”和“父母相亲会”,如今已经颇有名气。

一进公园南门,有一大排棕榈树。棕榈树下,家长将子女的简介:姓名、身高、学历、收入等信息印在A4纸上,挂在围栏上,一人一张纸一个位,乍一看像是路边的“小广告”。

走近才发现其中“剩女”比例远远大于“剩男”,其中不乏高学历、高颜值、高智商的“三高”女。她们普遍年龄已经3、40岁,但家长不愿降低自己手握的筹码。“一定要找一个条件相当的。”要求男方在年龄、房产、收入、学历上都和自己的女儿门当户对,这样优秀的男生怎么会剩到现在呢?

事实上,找不到对象来相亲角的男生条件大多比较弱:没房没车。“十个女方里9个要房,十个男方里9个没房。”要我说,最好的女人和最差的男人被剩下了,而这些人中大都可能要孤老一生了。

有个白发苍苍的阿姨,女儿是70后,已经是大龄女青年。思忖着跟我这个离异男人年龄相当,我上前去和阿姨聊天。“阿姨,你看我怎么样?”阿姨说:“你不行,你不行,你这个条件不够啊。”我追问:“您不能降低条件吗?”当得知我结婚,小孩已经20岁的时候,阿姨连连摆手:那不行,要未婚的。“找不着就宁可不嫁,就不生孩子了,不会去做试管婴儿,那生出来的是野种。” 这样的执着让人惊愕,但也不在少数。

哪里相亲的人多,哪里就有红娘,他们在公园里支起小桌子,放两张椅子,以及几摞厚厚的资料,来往的家长把他们手上那本册子视作“相亲宝典”。

红娘“谢大爷”在莲花山相亲角已经十来年了。13年前,他就拿着写有儿子信息的牌子来相亲角帮忙找对象,见了大约100个对象终于配对成功。人家儿子条件好呀,部队里的军官,之后转业到深圳做公务员。谢大爷私下告诉我,儿子找了个县委书记的女儿。

相继给两个儿子相亲成功后,谢大爷做起了红娘。老爷子是个聪明人,家长可以免费登记信息,但是帮找对象就要收费100元。“登记不费事儿,找对象要费脑子,不好找啊。”在谢大爷这儿,一年能成10多对,这些年凑成了百来对。他摆头直言太难,有人在这为女儿找了10年,而姑娘也从30岁熬到了40岁。

视频发布后,我告诉他:老人家听说你上电视啦。

大爷说:好啊好啊,我说的都是实话啊,就是要给我宣传啊。

没有找对象需求的一般不会去相亲角,“这里就像开展览会一样,路过就能吓死你,都是硕士、博士、多套房,能不吓人吗?”我自己找不到,也不会去,因为知道没希望。

相亲角是老人为子女设的一道篱笆墙。他们用老一辈的眼光来给子女找对象,他们的子女或许没有父辈心中想象那么好,也不一定就想找父辈所愿的那些人。

其实,找对象并不该过分强调物质,房子、钱……人老老实实对眼缘,就见面聊聊,不也挺好吗?

杭州万松书苑相亲角

不解决这个问题,死了都合不了眼

传说梁山伯和祝英台在万松书院同窗三载,在这里相知、相识、相爱。万松书院又是明代浙江的最高学府。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弥漫着浪漫气息的地方自然而然的变成了杭州人的“爱情圣地”。而万松书院就是牵线搭桥的“月老”。

和很多城市的相亲角一样,来这里的大都是父母。早上7点,就有老人骑电瓶车或者坐公交,沿着万松岭路上山,到万松书院给大龄儿女找对象。很多父母节约,到中午都舍不得吃饭,吃点带的干粮垫垫肚子。

他们之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家长拿一手好牌,坚决不放低条件;还有一部分家长,去相亲角1、2年,还找不到心仪的就慌了,放低原来的条件。

李大妈就为未婚女儿找对象的事儿心急如焚,姑娘条件尤其好:硕士毕业、总经理职位、年薪35万、有房……条件是样样超标,但41岁的年龄是门槛,一直没能找着,对男方的要求一降再降:开始要求未婚,现在离异也可以;开始要有房子,后来没房子也可以;男方如果带小孩也能接受……一个未婚姑娘,要求降到不能再降,说明得有多难找呀。

归根还是因为年轻的时候错过了谈恋爱的好时期,一位大爷甚至埋怨博士女儿“念书念傻了,书读出来了,时间耽误了,现在才想起找对象,晚了!”还有人属于情商偏低,不长心眼不当回事,有个家长说他的儿子在家玩电脑,让他年迈的父亲出去帮忙相亲,自己不愿意去抛头露面。

有一些来相亲的男方家境并不好,他们“任性又直接”:要钱的儿媳妇我们不要,我们没钱,要车的也不用提了,我们没车。

很多杭州本土的老年人,坚持非杭州的儿媳妇不要,除了可能有本土优越感,还有无暇应对女方外地的七大姑八大姨,烦都不够烦的。

相亲角的老人,有的夜晚常常愁得睡不着觉,觉得不解决孩子的个人问题,死了都不能合眼。儿女不去现场,懂不了家长的这种苦,就跟摆摊卖菜一样,想把菜卖出去,想给自己的儿女找到对象,真的不容易。

我上大学的儿子已经在自由恋爱,看到这些家长我都发愁,我要让孩子早早成家,不要拖成“老大难”,先成家再立业。有些人是因为内向、或者孤独惯了,宁愿单身。每个人都有故事,各种各样的故事。

相亲角的一位大爷总结这种相亲婚姻是“三不像”:既不像以前的父母包办,又不像现在的自由恋爱,更不像国外的浪漫婚姻。

每天中午12点,到了相亲角散场时间,工作人员广播响起。时间到了,志愿者也出动劝离,但这些紧锁眉头的家长仍然拿着手里的相亲牌,恋恋不舍地展示,经常到1点30分以后才陆续走光……

北京天坛公园相亲角

过去看生辰八字,现在看星象星座

诺大北京城,人口多达2000多万,单身男女婚姻的需求在这些地方被聚焦,出名的就有6、7个相亲角,其中还有根据对象年龄、学历细分。更别提市民自发的小范围相亲会。而这些相亲角也排满了家长们的日程:周一,中山公园、周二,陶然亭公园、周三,天坛公园……

天坛公园相亲角是为数不多专设中老年相亲角的地方,每周末年轻人相亲角与中老年相亲角会有一天重叠。

家长们挂在嘴角的一句话就是讲“匹配”,我的孩子长相、财富 、收入优秀,就要找一个相匹配的。走上前就问:您孩子多大了,什么工作,年薪多少,有房有车吗?新奇的是,过去找对象考虑生辰八字,现在还考虑星象星座。星座有冲突的他们就不考虑,这可能是儿女们灌输给老人的新理念。

相亲角经常有好几百人,年轻人凤毛麟角,多是大爷大妈的聚集地。有人一刻不闲,不停找人搭话,有人在一旁静静听着并伺机发言,有些人的眼睛依次扫描一张张“征婚简历”,生怕错过了潜藏的意外收获。

田大叔是公园里的常客,替他儿子来这儿相亲了两年,见了无数个“对象”,都没有解决儿子的终身大事。在这个漫长又艰难和家长接触的过程中,他有感而发,总结了数条“找不到对象的主要原因”。

鸡蛋里挑骨头。他不是董永却想找七仙女。而她不是七仙女也非要找董永。你愿意别人不愿意。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别人相处。镜子照别人也要照自己呀。

在天坛相亲角,被征婚的大多是75后的城市中产,高学历:硕士博士、清华北大学生、留学海归…他们的经济层次、财富积累经过这些年的奋斗都已经稳定。

他们或是老北京,或是拿到北京户口的外省人,多数在京定居,甚至在房价惊人的北京有一套住房。“为了给未来创造好的物质条件,都先脱贫后脱单,贫脱完了,时间就晚了。”

那些子女在京的外省父母更为焦虑,没有对象儿女始终是“北漂族”。他们不在北京常住,有时候几个月来一趟北京,每次都带着心事和任务,去各个相亲角溜溜弯,解决孩子的终身大事,也是自己的“心病”。

先脱贫后脱单,我赞成年轻人这种观念,首先给未来创造了一个好的条件,有房不是成家的必要因素,但有几人能说房子不重要?为了房子不得好些年的积累……

经常去相亲角遛弯也发现了一些新方式:相亲角被一些“红娘”挪到了微信上,需要相亲交友的加入群聊,有时候会举办一些集体活动,这似乎比父母到相亲角这种形式更先进…总之能顺利脱单就好了,何必在意各种形式呢?

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

年薪1万就是讨饭?没有学历拿什么赚钱?

谁都知道名气响当当的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每年都会有一、两个人物,将它推至风口浪尖。

2015年,34岁的女孩郭盈光举着相亲“广告纸”到这里,自以为条件还不错:英国高等艺术学府硕士毕业。然而,相亲角的叔叔阿姨只关心一件事:你多大?听见郭盈光34岁,叔叔阿姨的脸上就挂了一个字:难!“来晚了啊,早3年,都排长队。”

更有个大爷形容,“在这里,男的是银行卡,有钱,你可以买房子,女方就是房产。你长得还行,又是未婚,房型还可以。但是年纪大了,所以是郊区房。”“30岁的女人就像郊区房”很快火遍网络。

今年,我拍的这个上海爷叔又让人民公园相亲角进入人们的视野,刷新网友的价值观。爷叔搬了小椅子坐在公园,前面摆放一排相亲资料,其中有他女儿,他一遍遍吆喝着:“93年的女儿在美国啊”,像在兜售商品,有钱就能买走。

爷叔说:谁帮助我介绍,我就帮谁介绍。

女儿93年生,现在在美国,要看对方的学历和人品,没有学历拿什么去挣钱,就现在打工啊,几千块、1万块1个月,是讨饭吧?他以自己的外甥举例,一年赚三百多万。

相亲角爷叔的话让网友愤怒:那我就是乞丐吧。我也是满腔愤怒,想给怼回去。来往的家长最多是问问,不会当真,听他吹吹牛罢了。

在相亲角,往往“真假难辨”,没有当事人,家长有来相亲的,也有来参考参考。林林总总的“广告”:澳洲、欧洲工作、双学位、美国工作、硕士博士。条件这么好还会来这里找吗?旁边一个大妈说:这些都是幌子。

上海人想找上海人,外地人也想找上海人。一位东北大妈想为86年的女儿找一个上海女婿。“想是这么想,看到那些征婚要求,内心直打鼓。”有的男生家长要求女孩身高1.62以上,我闺女1米6就被排除在外。女儿躲在相亲角门外,害羞不敢进来,时不时问一问里面情况,大妈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人觉得南北方生活差异不能忽视。还有人觉得在上海肯定要有房子,哪怕只有30平米,年收入也不能太低,低于20万在上海混不下去,更别说过日子。

在相亲角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可怜天下父母心”,一般人看来“摆摊征婚”可能是一件丢人的事情,每个人可能都觉得这里成功率低,但又抱着心思,万一成功了呢?对于真心想给孩子找一个伴侣的家长,相亲角符合他们的需求,在这个角落,男女双方家长直来直去,“掏出家底”,毫不避讳。但其中也有一些套路,真的条件那么好,可能到人民公园相亲吗?

调查报告》》

中国式催婚:26-30岁为催婚高峰期

婚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之一,那么中国单身男女对结婚究竟有怎样的看法呢?《2018单身人群调查报告》揭中国式结婚现状。

报告显示,26-30岁为催婚高峰期,长沙、广州、重庆领衔催婚压力榜;超六成单身男女认同门当户对,武汉、北京、沈阳门第观念居全国前三 ;近5成独生子女家庭希望找独生家庭,最佳结婚年龄差为3-5年;8成女性认为买房为结婚硬需求,男方付首付,贷款双方还;提倡10万内“简婚主义”,酒席男方出、份子钱AA分;结婚财政大权不再“非女莫属”;不愿婚后与父母同住,却需父母帮育儿。

中国式催婚:26-30岁为催婚高峰期 长沙、广州、重庆领衔催婚压力榜

同一个中国,同一种催婚。珍爱网调研数据显示,84.78%的单身人群有过被催婚经历,其中55%的人表示26-30岁是单身人群被催婚的高峰时期。不过千万别以为,只有到了一定年纪才会被催婚,不到25岁就被催婚占比27%,而只有18%的人在30岁以上才开始被催婚。

从地域来看,25岁以下即被催婚的单身男女中,长沙、广州、重庆的单身男女占比最多,而在26-30岁被催婚的单身男女中,以成都、武汉、苏州的居前三,而30岁以上被催婚的单身男女中,北京、上海、深圳的占比最多,可见,长沙、广州、重庆的单身男女催婚压力非常大。

催婚应对术:要么积极找对象 要么假装有对象

催婚让人压力山大,单身男女究竟会如何面对?调查显示,超8成单身男女表示“比较理解”或“十分理解”。而另有近2成单身男女表示“非常纠结”、“难以形容”或“很不理解”。

面对父母的催婚要求,单身男女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数据显示,44%的人表示“会按照父母要求去相亲”、33%的人竟会选择“假装有对象搪塞父母”。另外,超过2成单身男女表示“不为所动”和“强烈抵触”。

婚姻观念:超六成单身男女认同门当户对 武汉、北京、沈阳门第观念居全国前三

门当户对只是传统的“老观念”?数据显示,60.2%的单身男女认同门当户对的观念。 在认同者们看来,选择门当户对主要在于“结婚其实是两个家庭的事”,且“门当户对更能促进婚后的和谐”。

从地域差异看,武汉、北京、沈阳的单身男女门当户对观念方面尤为强烈,认同度占比为全国前三,而以成都、重庆为首的城市对门第观念看重程度则相对较低。

择偶要求:近5成独生子女家庭希望找独生家庭 最佳结婚年龄差为3-5年

调研显示,48%的独生子女家庭希望找独生家庭,32%的独生子女家庭则没有要求,20%的独生子女家庭选择视情况而定。

在婚龄差上,39.12%单身男女认为最佳年龄差为3-5年,31.60%单身男女接受5-10年,另有14.14%的单身男女接受3年以内。

对此珍爱网情感专家张莎莎分析道:“对于黄金择偶期的单身男女来说,男性比女性年长3-5岁比较合适,这个年龄差的男女对于结婚的意识和准备会比较接近。同时,也能更好的满足对方的需求,比如男性会显得成熟稳重而不会产生代沟,女性能够激发男性的保护欲而又不会显得过于幼稚。年龄越大的单身男女越可能接受较大的年龄差,以便扩大自己的择偶范围。”

结婚要求:8成女性认为买房为结婚硬需求 男方付首付,贷款双方还

买不买房已成为婚事里重要的话题。珍爱网调查显示,近8成的单身女性要求结婚必须买房,但仅有4成的男性认为婚前必须买房。

在婚房首付款方面,49%的单身男女认为应由男方家庭负担,22%认为应由双方家庭共同负担、17%认为应由结婚双方自行负担,另有12%认为谁条件好谁负担。不过在还贷的负担上,74.37%的单身男女认为应当共同承担。显然,房子已经成为了男性日益重要的相亲标准之一,可见男性在择偶上,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

“房子到底写谁的名字?”数据显示,56%的单身男女认为两个人的名字都要写,32%认为需要双方家庭协商后决定,11%认为谁出钱写谁的名字。

婚聘要求:彩礼、嫁妆均在10万内 河南、福建彩礼要求高

近年来,不时爆出的天价彩礼新闻让不少待婚人群倍感压力。实际调查中发现,单身男女们则可以稍感宽慰,72%的人对彩礼(现金)的要求在10万以内,17%要求彩礼在10-15万之间,11%要求彩礼在15万以上,而彩礼(现金)要求最高的省份分别是河南和福建。在嫁妆方面,51%的人对嫁妆要求在5万以下,28%要求则是5-10万。

婚礼支出:提倡10万内“简婚主义”,酒席男方出、份子钱AA分

结婚作为人生的大喜事,宴请亲朋好友,认认真真庆贺一番自然不可避免。但对于其中的成本投入,单身男女们又是怎样看待的呢?珍爱网调查显示,有48%的单身男女希望将结婚成本控制在5万以内,33%希望控制在6-10万,14%希望控制在11-20万,仅5%计划花费20万以上。由此可见,超八成单身男女都提倡“简婚主义”,不希望在婚礼上花销过多,尽量将其控制在10万以内。

对于婚礼婚宴酒席的支出,47.15%的单身男女认为应该由男方家庭负担,26.98%认为应由双方家庭分开负担或新婚夫妇自行负担(25.83%),而不足一成的单身男女认为应由女方家庭负担。而对于婚礼份子钱的归属,56.93%的人认为应当归新婚夫妇,30.65%的人则认为该各自拿回亲戚礼金。

影响婚姻质量的重要因素:彼此认同感和价值观,家务共同负担

影响婚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为两个人的价值观和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其他依次为两个人的经济水平、双方父母的干涉、两个人的家庭背景等。

在家务分工的安排方面,数据显示, 82.76%的单身男女支持“双方一起负责,分工安排”。其中,对家务应当一起负责的认同度最高的城市分别为武汉、重庆;而对女性负责家务认同度最高的城市分别为广州、长沙两个传统思想较明显的城市;而成都、上海则是对男性负责家务的认同度最高的城市。

婚后掌财新趋势:婚后财政大权不再“非女莫属”

一直以来,按照 “男主外女主内”的说法,财政大权似乎理应由女方负责,但事实是这样吗?珍爱网调研发现,对于婚后财政大权归属,53.95%的单身男女认为应该看情况而定, 11.14%单身男女支持财务各自独立,也有2.18%单身男女支持归男方,只有32.73%的单身男女认为应该归女方。可见,婚后财政大权不再只属于女方。

情感导师张莎莎分析指出:“对于家庭财产来说,保值和升值是关键。因此出现一种新观念,就是把家庭财产交给家庭中理财能力强的人,以取得利益最大化。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原因,比如双方收入悬殊,小家庭的财产出于某一方父母的馈赠等,这也会影响到家庭财政权的归属。因此超半数人选择的 ‘看情况而定’是根据时代特点做出的适应性调整。”

中国式婆媳:不愿婚后与父母同住 却希望父母帮育儿

结婚后是否还愿意与父母同住呢?数据显示有57.22%男性愿与父母同住,而仅有24.34%的女性表示愿与父母同住,可见,有近8成女性不愿与父母同住。而在婚后有了孩子是否需要父母帮忙带的问题上,75.97%的单身男女表示需要父母帮忙带孩子。可见,父母帮忙育儿的在中国十分普遍。

(北京时间综合,资料来源潇湘晨报、人民日报、封面新闻等)

看你爱看,为你精选。北京时间用户群现已开放,欢迎大家扫小编微信,进群和北京时间核心用户一起聊新闻喔~

相亲时被奇葩男建议植发和微整 小姐姐开启回怼模式

逢年过节," 啥时候结婚 " 成了最 " 要命 " 的问候。大多数单身男女都将迎来亲戚们的嘘寒问暖和一波又一波相亲狂潮 ……

相亲时被奇葩男建议植发和微整 小姐姐开启回怼模式

相亲遇奇葩》》

相亲时被奇葩男建议植发和微整 小姐姐开启回怼模式

逢年过节" 啥时候结婚 " 成了最 " 要命 " 的问候。大多数单身男女都将迎来亲戚们的嘘寒问暖和一波又一波相亲狂潮 ……

天津网友 @日出的小星星发来一段和相亲对象的聊天记录,感慨:原来网上那些奇葩相亲男是真实存在的,竟然被她遇见了。二话不说,吃瓜群众们看图。

让姑娘去植发和微整,大哥你还好吗?

网友 @日出的小星星说,这相亲对象只见过一次,非常自恋。对于这么奇葩的人,小姐姐表示," 可是我长什么样关他屁事,老娘想怼死他,势力眼男,那么喜欢钱就祝他找到富婆被包养,毕竟一辈子只有一次机会 ……"

小姐姐开启怼人模式!

之后小伙子终于反应过来,自己把天聊死了。

也没有放弃在询问小姐姐,是不是还在苦等自己的回复,当然是继续怼你呀。

据说相亲失败的原因是69.8% 的人因为 " 没话说 ",58% 的女生因为反感男生装,48% 的男生因为受不了 女生装纯洁。而相亲失败的罪魁祸首,是 一直玩手机!

据说相亲时最令人厌恶的几个问题是

经济条件 厌恶值 ★★★★★

单身原因 厌恶值 ★★★★☆

家庭背景 厌恶值 ★★★☆☆

收入情况 厌恶值 ★★☆☆☆

网友发了一波相亲血泪史!

网友吐槽》》

相亲中遇见过怎样的“奇葩”?

年关将至,每年的这个时候,不仅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还是个相亲的好时节。一年到头,也就这个时候都回来了,那些急着结婚急着嫁人的都是倾巢而出啊。今天不说如何相亲,就说说相亲中遇到的奇葩,听听网友们的吐槽。

@草莓牛牛奶:第一次相亲见面,是在公园见的面,我在遛狗,当时天气比较热,我就去商店买了两杯饮料,花了26,关键还是我付的钱。后来转了一会就回家了,然后他发消息说我们不合适,说我太会花钱了,不能要,活该你单身26年。

哇,花了26,确实也太能花了吧,应该要这个狗男人去买,看他买什么。

@不骄不躁王明礼:今年24岁,家里的亲戚硬是要介绍,我没办法就硬着头皮去了。场面真的是超级尴尬的,我一个人去的,他是对方一家子人来的。我自己在一个教育机构上班,给人辅导作业,男的在外地工厂打工,我一个月四千左右,他一个月三千不到。一家人还嫌弃我的工作不够稳定,让我辞职了和男的出去打工。我说我爸妈舍不得我出去,然后他们就说嫁人了就是一家人了,不能以爸妈为主。

一个男人工资没有三千还想结婚,谈恋爱都不够吧。

@一身仙女味:第一次相亲,吃完饭说去广场走一走,走到一个有点黑的地方,他突然一把抱着我就狂啃。当时就吓死我了,我就拼了命的狂跑,从那以后再也没有相过亲。

第一次见面就这样,以后岂不是更可怕,不能要不能要。

@什么时候才能当富婆:亲戚介绍的一个男的,长得咋样也就不说了,见了两次面,他就要我非做他的女朋友,不然就从楼上跳下去,吓得我赶紧劝他不要做傻事,他还不听,后来只好报警了。最后他终于回家了,我就果断拉黑了不联系。

还是女生善良啊,要是我遇到这种事,我就做旁边看着他跳,光说不练假把式,都是吓唬人的。

@是音乐的乐:我妈要我去相亲,说是同村一个阿姨的儿子还没有结婚,第一次见面他就猥琐到借机摸我的胸。我就生气问他怎么这样,他居然回复:不好意思,太久没碰过女生了,当时我就被吓回来了。

猥琐男是真的恶心,从心理到身理,可以说是变态了。

@大肉肉:第一次相亲,听亲戚说得很好,身高180,还是个海归,当时就去了。果然是180,但是体重差不多有200+吧,坐那就是一坨。当他见到我后,立刻站起来牵起我的手亲吻,我一想这也是在外面学的利益,没啥。接着他直接问我能不能婚前同居,还能不能发生关系,我说还是先看看吧。他一脸鄙夷,说现在是什么年代了,还在这里装。当时我就站起来走了,什么鬼玩意。

“中国式相亲”》》

一二线城市实录:脱贫了,为什么还脱不了单?

众多的单身青年仍在寻觅另一半的路上摸索前行,或许还嘴硬地说着:单身万岁。殊不知,父母们为此愁得夜不能寐,藏在公园一角的城市相亲角燃起了他们的期望。相亲角最早诞生可以追溯到2004年北京龙潭公园,如今已经遍及至深圳、上海、成都、杭州、济南、太原等一、二线城市。这里既是很多人爱情的发端,又衍生出一个个广受关注的谈资。父母像赶集一样带着子女的各项信息以挂牌方式寻找结婚对象,它让老年家长趋之若鹜,大龄青年敬而远之。

在电视相亲节目和网络社交交友平台火爆的当今,它还可以“热闹”多久?单身大龄单身青年引起的两代人之间观念冲突,必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这种分歧在相亲角自然有更集中的曝光,但我们也意识到,这里并不像人们更多时候非议的“爱情买卖”。很多时候,那些在网络引发争议的寻亲标准,原来只是父辈们在这里为参与社交选择的一种独特话题方式。某种程度上,相亲角为他们提供的排遣焦虑作用远远大于为子女寻找真正合适结婚对象的功能。所以很多人数十年执着的坚持“高标准”,他们沉浸在这种社交方式中,到头来,女婿儿媳没找到,知心朋友却遇到不少。

深圳莲花山公园相亲角

找不着,宁可不嫁

15年前,一个6旬大爷像往常一样来到市民中心对面的莲花山公园晨练,儿子老大不小了还没有成家,于是就在公园贴了张纸条,写上儿子的个人信息。

这张不起眼的纸条吸引了公园家长们的注意:原来大家都在为子女的个人问题发愁。这些家长就琢磨着要“资源互换”。从而形成了莲花山公园相亲角的雏形。在那时它还被称作是“家长相亲会”和“父母相亲会”,如今已经颇有名气。

一进公园南门,有一大排棕榈树。棕榈树下,家长将子女的简介:姓名、身高、学历、收入等信息印在A4纸上,挂在围栏上,一人一张纸一个位,乍一看像是路边的“小广告”。

走近才发现其中“剩女”比例远远大于“剩男”,其中不乏高学历、高颜值、高智商的“三高”女。她们普遍年龄已经3、40岁,但家长不愿降低自己手握的筹码。“一定要找一个条件相当的。”要求男方在年龄、房产、收入、学历上都和自己的女儿门当户对,这样优秀的男生怎么会剩到现在呢?

事实上,找不到对象来相亲角的男生条件大多比较弱:没房没车。“十个女方里9个要房,十个男方里9个没房。”要我说,最好的女人和最差的男人被剩下了,而这些人中大都可能要孤老一生了。

有个白发苍苍的阿姨,女儿是70后,已经是大龄女青年。思忖着跟我这个离异男人年龄相当,我上前去和阿姨聊天。“阿姨,你看我怎么样?”阿姨说:“你不行,你不行,你这个条件不够啊。”我追问:“您不能降低条件吗?”当得知我结婚,小孩已经20岁的时候,阿姨连连摆手:那不行,要未婚的。“找不着就宁可不嫁,就不生孩子了,不会去做试管婴儿,那生出来的是野种。” 这样的执着让人惊愕,但也不在少数。

哪里相亲的人多,哪里就有红娘,他们在公园里支起小桌子,放两张椅子,以及几摞厚厚的资料,来往的家长把他们手上那本册子视作“相亲宝典”。

红娘“谢大爷”在莲花山相亲角已经十来年了。13年前,他就拿着写有儿子信息的牌子来相亲角帮忙找对象,见了大约100个对象终于配对成功。人家儿子条件好呀,部队里的军官,之后转业到深圳做公务员。谢大爷私下告诉我,儿子找了个县委书记的女儿。

相继给两个儿子相亲成功后,谢大爷做起了红娘。老爷子是个聪明人,家长可以免费登记信息,但是帮找对象就要收费100元。“登记不费事儿,找对象要费脑子,不好找啊。”在谢大爷这儿,一年能成10多对,这些年凑成了百来对。他摆头直言太难,有人在这为女儿找了10年,而姑娘也从30岁熬到了40岁。

视频发布后,我告诉他:老人家听说你上电视啦。

大爷说:好啊好啊,我说的都是实话啊,就是要给我宣传啊。

没有找对象需求的一般不会去相亲角,“这里就像开展览会一样,路过就能吓死你,都是硕士、博士、多套房,能不吓人吗?”我自己找不到,也不会去,因为知道没希望。

相亲角是老人为子女设的一道篱笆墙。他们用老一辈的眼光来给子女找对象,他们的子女或许没有父辈心中想象那么好,也不一定就想找父辈所愿的那些人。

其实,找对象并不该过分强调物质,房子、钱……人老老实实对眼缘,就见面聊聊,不也挺好吗?

杭州万松书苑相亲角

不解决这个问题,死了都合不了眼

传说梁山伯和祝英台在万松书院同窗三载,在这里相知、相识、相爱。万松书院又是明代浙江的最高学府。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弥漫着浪漫气息的地方自然而然的变成了杭州人的“爱情圣地”。而万松书院就是牵线搭桥的“月老”。

和很多城市的相亲角一样,来这里的大都是父母。早上7点,就有老人骑电瓶车或者坐公交,沿着万松岭路上山,到万松书院给大龄儿女找对象。很多父母节约,到中午都舍不得吃饭,吃点带的干粮垫垫肚子。

他们之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家长拿一手好牌,坚决不放低条件;还有一部分家长,去相亲角1、2年,还找不到心仪的就慌了,放低原来的条件。

李大妈就为未婚女儿找对象的事儿心急如焚,姑娘条件尤其好:硕士毕业、总经理职位、年薪35万、有房……条件是样样超标,但41岁的年龄是门槛,一直没能找着,对男方的要求一降再降:开始要求未婚,现在离异也可以;开始要有房子,后来没房子也可以;男方如果带小孩也能接受……一个未婚姑娘,要求降到不能再降,说明得有多难找呀。

归根还是因为年轻的时候错过了谈恋爱的好时期,一位大爷甚至埋怨博士女儿“念书念傻了,书读出来了,时间耽误了,现在才想起找对象,晚了!”还有人属于情商偏低,不长心眼不当回事,有个家长说他的儿子在家玩电脑,让他年迈的父亲出去帮忙相亲,自己不愿意去抛头露面。

有一些来相亲的男方家境并不好,他们“任性又直接”:要钱的儿媳妇我们不要,我们没钱,要车的也不用提了,我们没车。

很多杭州本土的老年人,坚持非杭州的儿媳妇不要,除了可能有本土优越感,还有无暇应对女方外地的七大姑八大姨,烦都不够烦的。

相亲角的老人,有的夜晚常常愁得睡不着觉,觉得不解决孩子的个人问题,死了都不能合眼。儿女不去现场,懂不了家长的这种苦,就跟摆摊卖菜一样,想把菜卖出去,想给自己的儿女找到对象,真的不容易。

我上大学的儿子已经在自由恋爱,看到这些家长我都发愁,我要让孩子早早成家,不要拖成“老大难”,先成家再立业。有些人是因为内向、或者孤独惯了,宁愿单身。每个人都有故事,各种各样的故事。

相亲角的一位大爷总结这种相亲婚姻是“三不像”:既不像以前的父母包办,又不像现在的自由恋爱,更不像国外的浪漫婚姻。

每天中午12点,到了相亲角散场时间,工作人员广播响起。时间到了,志愿者也出动劝离,但这些紧锁眉头的家长仍然拿着手里的相亲牌,恋恋不舍地展示,经常到1点30分以后才陆续走光……

北京天坛公园相亲角

过去看生辰八字,现在看星象星座

诺大北京城,人口多达2000多万,单身男女婚姻的需求在这些地方被聚焦,出名的就有6、7个相亲角,其中还有根据对象年龄、学历细分。更别提市民自发的小范围相亲会。而这些相亲角也排满了家长们的日程:周一,中山公园、周二,陶然亭公园、周三,天坛公园……

天坛公园相亲角是为数不多专设中老年相亲角的地方,每周末年轻人相亲角与中老年相亲角会有一天重叠。

家长们挂在嘴角的一句话就是讲“匹配”,我的孩子长相、财富 、收入优秀,就要找一个相匹配的。走上前就问:您孩子多大了,什么工作,年薪多少,有房有车吗?新奇的是,过去找对象考虑生辰八字,现在还考虑星象星座。星座有冲突的他们就不考虑,这可能是儿女们灌输给老人的新理念。

相亲角经常有好几百人,年轻人凤毛麟角,多是大爷大妈的聚集地。有人一刻不闲,不停找人搭话,有人在一旁静静听着并伺机发言,有些人的眼睛依次扫描一张张“征婚简历”,生怕错过了潜藏的意外收获。

田大叔是公园里的常客,替他儿子来这儿相亲了两年,见了无数个“对象”,都没有解决儿子的终身大事。在这个漫长又艰难和家长接触的过程中,他有感而发,总结了数条“找不到对象的主要原因”。

鸡蛋里挑骨头。他不是董永却想找七仙女。而她不是七仙女也非要找董永。你愿意别人不愿意。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别人相处。镜子照别人也要照自己呀。

在天坛相亲角,被征婚的大多是75后的城市中产,高学历:硕士博士、清华北大学生、留学海归…他们的经济层次、财富积累经过这些年的奋斗都已经稳定。

他们或是老北京,或是拿到北京户口的外省人,多数在京定居,甚至在房价惊人的北京有一套住房。“为了给未来创造好的物质条件,都先脱贫后脱单,贫脱完了,时间就晚了。”

那些子女在京的外省父母更为焦虑,没有对象儿女始终是“北漂族”。他们不在北京常住,有时候几个月来一趟北京,每次都带着心事和任务,去各个相亲角溜溜弯,解决孩子的终身大事,也是自己的“心病”。

先脱贫后脱单,我赞成年轻人这种观念,首先给未来创造了一个好的条件,有房不是成家的必要因素,但有几人能说房子不重要?为了房子不得好些年的积累……

经常去相亲角遛弯也发现了一些新方式:相亲角被一些“红娘”挪到了微信上,需要相亲交友的加入群聊,有时候会举办一些集体活动,这似乎比父母到相亲角这种形式更先进…总之能顺利脱单就好了,何必在意各种形式呢?

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

年薪1万就是讨饭?没有学历拿什么赚钱?

谁都知道名气响当当的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每年都会有一、两个人物,将它推至风口浪尖。

2015年,34岁的女孩郭盈光举着相亲“广告纸”到这里,自以为条件还不错:英国高等艺术学府硕士毕业。然而,相亲角的叔叔阿姨只关心一件事:你多大?听见郭盈光34岁,叔叔阿姨的脸上就挂了一个字:难!“来晚了啊,早3年,都排长队。”

更有个大爷形容,“在这里,男的是银行卡,有钱,你可以买房子,女方就是房产。你长得还行,又是未婚,房型还可以。但是年纪大了,所以是郊区房。”“30岁的女人就像郊区房”很快火遍网络。

今年,我拍的这个上海爷叔又让人民公园相亲角进入人们的视野,刷新网友的价值观。爷叔搬了小椅子坐在公园,前面摆放一排相亲资料,其中有他女儿,他一遍遍吆喝着:“93年的女儿在美国啊”,像在兜售商品,有钱就能买走。

爷叔说:谁帮助我介绍,我就帮谁介绍。

女儿93年生,现在在美国,要看对方的学历和人品,没有学历拿什么去挣钱,就现在打工啊,几千块、1万块1个月,是讨饭吧?他以自己的外甥举例,一年赚三百多万。

相亲角爷叔的话让网友愤怒:那我就是乞丐吧。我也是满腔愤怒,想给怼回去。来往的家长最多是问问,不会当真,听他吹吹牛罢了。

在相亲角,往往“真假难辨”,没有当事人,家长有来相亲的,也有来参考参考。林林总总的“广告”:澳洲、欧洲工作、双学位、美国工作、硕士博士。条件这么好还会来这里找吗?旁边一个大妈说:这些都是幌子。

上海人想找上海人,外地人也想找上海人。一位东北大妈想为86年的女儿找一个上海女婿。“想是这么想,看到那些征婚要求,内心直打鼓。”有的男生家长要求女孩身高1.62以上,我闺女1米6就被排除在外。女儿躲在相亲角门外,害羞不敢进来,时不时问一问里面情况,大妈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人觉得南北方生活差异不能忽视。还有人觉得在上海肯定要有房子,哪怕只有30平米,年收入也不能太低,低于20万在上海混不下去,更别说过日子。

在相亲角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可怜天下父母心”,一般人看来“摆摊征婚”可能是一件丢人的事情,每个人可能都觉得这里成功率低,但又抱着心思,万一成功了呢?对于真心想给孩子找一个伴侣的家长,相亲角符合他们的需求,在这个角落,男女双方家长直来直去,“掏出家底”,毫不避讳。但其中也有一些套路,真的条件那么好,可能到人民公园相亲吗?

调查报告》》

中国式催婚:26-30岁为催婚高峰期

婚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之一,那么中国单身男女对结婚究竟有怎样的看法呢?《2018单身人群调查报告》揭中国式结婚现状。

报告显示,26-30岁为催婚高峰期,长沙、广州、重庆领衔催婚压力榜;超六成单身男女认同门当户对,武汉、北京、沈阳门第观念居全国前三 ;近5成独生子女家庭希望找独生家庭,最佳结婚年龄差为3-5年;8成女性认为买房为结婚硬需求,男方付首付,贷款双方还;提倡10万内“简婚主义”,酒席男方出、份子钱AA分;结婚财政大权不再“非女莫属”;不愿婚后与父母同住,却需父母帮育儿。

中国式催婚:26-30岁为催婚高峰期 长沙、广州、重庆领衔催婚压力榜

同一个中国,同一种催婚。珍爱网调研数据显示,84.78%的单身人群有过被催婚经历,其中55%的人表示26-30岁是单身人群被催婚的高峰时期。不过千万别以为,只有到了一定年纪才会被催婚,不到25岁就被催婚占比27%,而只有18%的人在30岁以上才开始被催婚。

从地域来看,25岁以下即被催婚的单身男女中,长沙、广州、重庆的单身男女占比最多,而在26-30岁被催婚的单身男女中,以成都、武汉、苏州的居前三,而30岁以上被催婚的单身男女中,北京、上海、深圳的占比最多,可见,长沙、广州、重庆的单身男女催婚压力非常大。

催婚应对术:要么积极找对象 要么假装有对象

催婚让人压力山大,单身男女究竟会如何面对?调查显示,超8成单身男女表示“比较理解”或“十分理解”。而另有近2成单身男女表示“非常纠结”、“难以形容”或“很不理解”。

面对父母的催婚要求,单身男女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数据显示,44%的人表示“会按照父母要求去相亲”、33%的人竟会选择“假装有对象搪塞父母”。另外,超过2成单身男女表示“不为所动”和“强烈抵触”。

婚姻观念:超六成单身男女认同门当户对 武汉、北京、沈阳门第观念居全国前三

门当户对只是传统的“老观念”?数据显示,60.2%的单身男女认同门当户对的观念。 在认同者们看来,选择门当户对主要在于“结婚其实是两个家庭的事”,且“门当户对更能促进婚后的和谐”。

从地域差异看,武汉、北京、沈阳的单身男女门当户对观念方面尤为强烈,认同度占比为全国前三,而以成都、重庆为首的城市对门第观念看重程度则相对较低。

择偶要求:近5成独生子女家庭希望找独生家庭 最佳结婚年龄差为3-5年

调研显示,48%的独生子女家庭希望找独生家庭,32%的独生子女家庭则没有要求,20%的独生子女家庭选择视情况而定。

在婚龄差上,39.12%单身男女认为最佳年龄差为3-5年,31.60%单身男女接受5-10年,另有14.14%的单身男女接受3年以内。

对此珍爱网情感专家张莎莎分析道:“对于黄金择偶期的单身男女来说,男性比女性年长3-5岁比较合适,这个年龄差的男女对于结婚的意识和准备会比较接近。同时,也能更好的满足对方的需求,比如男性会显得成熟稳重而不会产生代沟,女性能够激发男性的保护欲而又不会显得过于幼稚。年龄越大的单身男女越可能接受较大的年龄差,以便扩大自己的择偶范围。”

结婚要求:8成女性认为买房为结婚硬需求 男方付首付,贷款双方还

买不买房已成为婚事里重要的话题。珍爱网调查显示,近8成的单身女性要求结婚必须买房,但仅有4成的男性认为婚前必须买房。

在婚房首付款方面,49%的单身男女认为应由男方家庭负担,22%认为应由双方家庭共同负担、17%认为应由结婚双方自行负担,另有12%认为谁条件好谁负担。不过在还贷的负担上,74.37%的单身男女认为应当共同承担。显然,房子已经成为了男性日益重要的相亲标准之一,可见男性在择偶上,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

“房子到底写谁的名字?”数据显示,56%的单身男女认为两个人的名字都要写,32%认为需要双方家庭协商后决定,11%认为谁出钱写谁的名字。

婚聘要求:彩礼、嫁妆均在10万内 河南、福建彩礼要求高

近年来,不时爆出的天价彩礼新闻让不少待婚人群倍感压力。实际调查中发现,单身男女们则可以稍感宽慰,72%的人对彩礼(现金)的要求在10万以内,17%要求彩礼在10-15万之间,11%要求彩礼在15万以上,而彩礼(现金)要求最高的省份分别是河南和福建。在嫁妆方面,51%的人对嫁妆要求在5万以下,28%要求则是5-10万。

婚礼支出:提倡10万内“简婚主义”,酒席男方出、份子钱AA分

结婚作为人生的大喜事,宴请亲朋好友,认认真真庆贺一番自然不可避免。但对于其中的成本投入,单身男女们又是怎样看待的呢?珍爱网调查显示,有48%的单身男女希望将结婚成本控制在5万以内,33%希望控制在6-10万,14%希望控制在11-20万,仅5%计划花费20万以上。由此可见,超八成单身男女都提倡“简婚主义”,不希望在婚礼上花销过多,尽量将其控制在10万以内。

对于婚礼婚宴酒席的支出,47.15%的单身男女认为应该由男方家庭负担,26.98%认为应由双方家庭分开负担或新婚夫妇自行负担(25.83%),而不足一成的单身男女认为应由女方家庭负担。而对于婚礼份子钱的归属,56.93%的人认为应当归新婚夫妇,30.65%的人则认为该各自拿回亲戚礼金。

影响婚姻质量的重要因素:彼此认同感和价值观,家务共同负担

影响婚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为两个人的价值观和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其他依次为两个人的经济水平、双方父母的干涉、两个人的家庭背景等。

在家务分工的安排方面,数据显示, 82.76%的单身男女支持“双方一起负责,分工安排”。其中,对家务应当一起负责的认同度最高的城市分别为武汉、重庆;而对女性负责家务认同度最高的城市分别为广州、长沙两个传统思想较明显的城市;而成都、上海则是对男性负责家务的认同度最高的城市。

婚后掌财新趋势:婚后财政大权不再“非女莫属”

一直以来,按照 “男主外女主内”的说法,财政大权似乎理应由女方负责,但事实是这样吗?珍爱网调研发现,对于婚后财政大权归属,53.95%的单身男女认为应该看情况而定, 11.14%单身男女支持财务各自独立,也有2.18%单身男女支持归男方,只有32.73%的单身男女认为应该归女方。可见,婚后财政大权不再只属于女方。

情感导师张莎莎分析指出:“对于家庭财产来说,保值和升值是关键。因此出现一种新观念,就是把家庭财产交给家庭中理财能力强的人,以取得利益最大化。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原因,比如双方收入悬殊,小家庭的财产出于某一方父母的馈赠等,这也会影响到家庭财政权的归属。因此超半数人选择的 ‘看情况而定’是根据时代特点做出的适应性调整。”

中国式婆媳:不愿婚后与父母同住 却希望父母帮育儿

结婚后是否还愿意与父母同住呢?数据显示有57.22%男性愿与父母同住,而仅有24.34%的女性表示愿与父母同住,可见,有近8成女性不愿与父母同住。而在婚后有了孩子是否需要父母帮忙带的问题上,75.97%的单身男女表示需要父母帮忙带孩子。可见,父母帮忙育儿的在中国十分普遍。

(北京时间综合,资料来源潇湘晨报、人民日报、封面新闻等)

看你爱看,为你精选。北京时间用户群现已开放,欢迎大家扫小编微信,进群和北京时间核心用户一起聊新闻喔~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