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外读史:看《刘墉追案》,说罗锅传奇(完结篇)_北京时间

屏外读史:看《刘墉追案》,说罗锅传奇(完结篇)

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刘墉因漏泄与皇上关于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嵇璜和左都御史,执掌刑部、兵部、工部、户部兼顺天府尹曹文埴的谈话内容,而受到申饬,还被罢免了大学士...

屏外读史:看《刘墉追案》,说罗锅传奇(完结篇)

前文说到刘墉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时候,升为了都察院左都御史、南书房行走,成为了与和珅、纪昀并称的“三大中堂”之一。

不久,便发生了御史钱沣(字东注,号南园)弹劾山东巡抚国泰伙同其党羽大肆贪污府库银两一事。

乾隆皇帝在接到钱沣奏折的当天,就指派了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内卫大臣、步兵统领、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官和珅和左都御史刘墉、工部右侍郎诺穆亲为钦差大臣,赶赴山东“秉公据实查办”。

这里,先来介绍一下山东巡抚国泰其人。

国泰,富察氏,满族镶白旗人。

他的父亲就是当年刘墉在太原做知府时的顶头上司山西布政使文绶。

当年,段成功案发后,刘墉不是因失察之罪被夺官充军了吗?文绶同样也因失察之罪被夺官充军了。但很快,他就被重新起用了,没几年(大约是在乾隆三十六年前后)就当上陕甘总督。从一个被革去所有官职的犯官,到出任陕甘总督,他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可见此人的能力及钻营手段都是着实的了得。

国泰本就是一个纨绔子弟,从小性格就很飞扬跋扈。

国泰早年曾就读于国子监,但后来也没去考举人、进士,就以荫当上了刑部郎中,后又被外放到了山东,任布政使。

他在当上山东布政使以后,很快就巴结上了和珅,每年都会向和珅行贿大量的银两,终于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升任为了山东巡抚。

国泰在升任山东巡抚以后,整个山东官场,可说是被他一手遮天,又因其在朝中有和珅这样一个靠山,做事就更加的无法无天了。

清人洪亮吉(字君直,号北江、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省常熟市】人。他是乾隆五十五年的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经学家、文学家,与黄景仁、孙星衍、赵怀玉等,并称“毗陵七子”。嘉庆时,他因上书直言朝政之弊端,“人才至今日消磨殆尽矣。数十年来,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进取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士大夫渐不顾廉耻……”云云,刺到了嘉庆皇帝的痛处,差点丢了性命,幸“恩旨从宽,免死,改发伊犁,交将军保宁严加管束”,数年后,方以年迈被释回家。有《北江诗话》等传世)尝在一篇文章中说:“国泰性暴戾,妻子、仆隶皆一日不可与其共居。”“国泰盛怒时,或至扑妻子、刃仆隶。”这意思就是说,国泰这个人,性格十分暴躁,就连他的妻子和奴仆都很难有一日与他相处而不被打骂的。

当时的山东布政使于易简,是大学士于敏中之弟。他也是个贪婪成性之人,这倒是很对国泰的脾气。两人遂勾结在一起“婪索诸属吏,征赂诸州县,数辄至千万”,以致山东官民深受其害,各府州县都亏空巨大。这要是在丰年,还不太显,但若遇到灾年,百姓得不到救济,就只能是流离失所了。当然,他们每发一笔财,都不会忘了孝敬和珅一份。

话说和珅、刘墉、诺穆亲领旨后,就一起赶往了山东。钱沣作为举报人,自然也要跟他们一起行动。乾隆皇帝对此案亦是非常重视,在他们启程之后,又以六百里加急再传一旨,对他们到山东后,应如何查办此案,给出了很多具体的指导意见。同时,又责令原山东按察使、半年前刚升任为了湖南布政使的叶佩荪,把他在山东任上时,了解到的国泰等人的所作所为,全部逐一据实迅奏。

彼时,刘墉与钱沣自然是想彻底打掉国泰这只大老虎,但和珅因这些年收受的国泰的贿赂,实在是太多了,他自然也清楚,国泰送给他的那些银子,皆为贪污受贿所得,一旦国泰案被查实,肯定会把他也牵扯出来,所以,他当然不希望国泰有事。

据清人钱泳的《履园诗话》所载:“当是时,和坤柄国,而国泰素奔走其门下者,人皆为先生(钱沣)危。及抵山东境,和已早授意国泰弥缝。惟刘墉深知其弊,常与先生密商。”

事态的发展也正如《履园诗话》所述,和珅在前往济南的途中,一边故意拖延时间,一边飞鸽传书国泰,要他赶紧想办法,弥补亏空、销毁证据。

那国泰又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来掩盖其丑行呢?就是向商人勒借银两,以补足库银的数量。

和珅一行,到达济南后,就根据钱沣所提供的线索,马不停蹄地赶到历城县,查证库银的存量是否与账册相符。他们进入银库后,和珅只抽视了几十封银子,便认定数量与账册所记相符,没有亏空,下令返回驿馆。

但钱沣却提议暂将银库封闭。原来,他抽验库中的存银时,发现一些银子的成色不对。回到住处后,他又立即派人暗中侦查,了解到是当地官府勒借了商人的银两,冒充官银,前一日才将这些银子放进库中的。

于是,刘墉想出一计,当晚,便四处贴出告示,告诉那些商人若不速将被借银两的具体数目呈告官府,请求归还,那他借出的银子就别想再要回去了。第二天,三位钦差与钱沣一行,再到银库,打开库门,查验银子的成色和每锭银的数量,确实不对。这时,一些商人也纷纷拿着借据来到历城县衙,要求将银两领回。

如此一来,便查清了历城县亏空帑银四万两的真相。国泰和于易简也只好承认了他们勒索属员的罪行。至此,和珅已毫无办法,只好向朝廷据实奏报。

乾隆皇帝览奏后大怒,连下四道圣旨:革去国泰山东巡抚、于易简山东布政使之职,即日押解进京,交由都察院、刑部和大理寺三司会审。之后,国泰、于易简在受审的过程中,交代出了他们其他一些犯罪事实,如曾害死省内不肯与他们沆瀣一气的官员、进士、举人九名等等,于是,又有三十多个山东大小官员免职的免职、被抓的被抓、判刑的判刑。最后,国、于二人也都被判了斩监候,只待秋后问斩。至于和坤,收受国泰的贿赂、在查案的过程中,给国泰通风报信之事,却未予深究,由此也可看出和珅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分量。

六月初,新上任的山东巡抚明兴又奏,他上任以后,就对山东的各府州县仓库进行了一次通查,结果发现共亏空帑银(即官银)200万两,皆国泰、于易简在任时所为,现已补银五十余万两,余下的银两,将于明年年底前补齐。乾隆皇帝准奏,并勒令国泰、于易简二人于狱中自尽。

至此,山东巡抚国泰贪赃枉法一案,终于落下了大幕。百姓无不为之拍手称快。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刘墉又升任了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兼理国子监事务和玉牒馆副总裁。

但在此后数年中,刘墉却是不断地在“犯错”(或是由于和珅大权在握,肆意妄为,大贪特贪,却又被乾隆皇帝十分宠信,他虽看不惯,却又无何奈何,而且从年龄上讲,他比和珅要大三十一岁,此时的他,无论是锐气,还是精力,都已大不如前,所以也就得过且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其实,综观刘墉的一生,还真不像电视剧里演的,跟和珅怎么针锋相对过),并多次受到乾隆皇帝的责备,官声也渐不及从前了。

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刘墉因漏泄与皇上关于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嵇璜和左都御史,执掌刑部、兵部、工部、户部兼顺天府尹曹文埴的谈话内容,而受到申饬,还被罢免了大学士;同年八月,他主持祭祀文庙,又因没有按照规定行礼,而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参劾;五十三年夏,又发生了乡试考生贿赂考官一事,而这个考官又是从他兼理的国子监中派出去的,他作为国子监监事大臣,亦受到处分;五十四年四月,他作为上书房的总师傅,又因为对上书房的人员纪律涣散,视若无睹,而被降职为了侍郎;五十八年(1793年),他在担任会试主考官时,又因安排失当,导致阅卷草率,违制与不合格的卷子很多,再次受到乾隆皇帝的申饬;一日,乾隆皇帝问刘墉,戴世仪可否胜任知府一职,他答:“可。”但其实,这个戴世仪却是一个庸才。乾隆皇帝这么问他,也是想试探一下他,是否还关心朝政。他的这个回答,当然不会让乾隆皇帝满意。乾隆皇帝当时嘴上虽没说什么,但从此以后,也就疏远了他……

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皇帝在做了60年皇帝之后,将皇位传给了太子颙琰,改元嘉庆,从此当起了太上皇。

嘉庆二年四月,嘉庆皇帝为表示对老臣的尊重,又授予了刘墉体仁阁大学士,但刘墉仍是一如既往地不肯认真做事,还对外宣称,皇上是因为没有人可用了,所以才又想到了他。

嘉庆四年(1799年)二月,乾隆皇帝去世,享年89岁。早就想办和珅了的嘉庆皇帝,很快就将和珅给逮了起来。同时,加封刘墉为太子少保,奉旨办理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

这时的刘墉,竟一改其十数年来敷衍塞责的办事风格,再次展现出了他做事睿智、雷厉风行的一面,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查明了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贪污自肥等罪行。嘉庆皇帝随即便处死了和珅。

同年,刘墉又上书对漕政之事提出了很多改革意见,并对漕运中存在的漏洞,都一一指了出来,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嘉庆皇帝看后,不仅大为感动,也深以为然。

嘉庆七年,嘉庆皇帝驾幸热河,还命刘墉留在京中主持朝政。此时刘墉已经82岁了,却依然“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慑人”。

嘉庆九年腊月二十四日,刘墉终于在他位于北京驴市胡同(今礼士胡同129号)家中,走完了他颇富传奇色彩的一生,享年85岁。史载他去世前两天,还曾到南书房值班,夜间招宾客饮宴,可见是属于寿终正寝。死后次日,嘉庆皇帝便下旨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谥号文清……

作者:木匠

屏外读史:看《刘墉追案》,说罗锅传奇(完结篇)

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刘墉因漏泄与皇上关于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嵇璜和左都御史,执掌刑部、兵部、工部、户部兼顺天府尹曹文埴的谈话内容,而受到申饬,还被罢免了大学士...

屏外读史:看《刘墉追案》,说罗锅传奇(完结篇)

前文说到刘墉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时候,升为了都察院左都御史、南书房行走,成为了与和珅、纪昀并称的“三大中堂”之一。

不久,便发生了御史钱沣(字东注,号南园)弹劾山东巡抚国泰伙同其党羽大肆贪污府库银两一事。

乾隆皇帝在接到钱沣奏折的当天,就指派了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内卫大臣、步兵统领、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官和珅和左都御史刘墉、工部右侍郎诺穆亲为钦差大臣,赶赴山东“秉公据实查办”。

这里,先来介绍一下山东巡抚国泰其人。

国泰,富察氏,满族镶白旗人。

他的父亲就是当年刘墉在太原做知府时的顶头上司山西布政使文绶。

当年,段成功案发后,刘墉不是因失察之罪被夺官充军了吗?文绶同样也因失察之罪被夺官充军了。但很快,他就被重新起用了,没几年(大约是在乾隆三十六年前后)就当上陕甘总督。从一个被革去所有官职的犯官,到出任陕甘总督,他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可见此人的能力及钻营手段都是着实的了得。

国泰本就是一个纨绔子弟,从小性格就很飞扬跋扈。

国泰早年曾就读于国子监,但后来也没去考举人、进士,就以荫当上了刑部郎中,后又被外放到了山东,任布政使。

他在当上山东布政使以后,很快就巴结上了和珅,每年都会向和珅行贿大量的银两,终于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升任为了山东巡抚。

国泰在升任山东巡抚以后,整个山东官场,可说是被他一手遮天,又因其在朝中有和珅这样一个靠山,做事就更加的无法无天了。

清人洪亮吉(字君直,号北江、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省常熟市】人。他是乾隆五十五年的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经学家、文学家,与黄景仁、孙星衍、赵怀玉等,并称“毗陵七子”。嘉庆时,他因上书直言朝政之弊端,“人才至今日消磨殆尽矣。数十年来,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进取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士大夫渐不顾廉耻……”云云,刺到了嘉庆皇帝的痛处,差点丢了性命,幸“恩旨从宽,免死,改发伊犁,交将军保宁严加管束”,数年后,方以年迈被释回家。有《北江诗话》等传世)尝在一篇文章中说:“国泰性暴戾,妻子、仆隶皆一日不可与其共居。”“国泰盛怒时,或至扑妻子、刃仆隶。”这意思就是说,国泰这个人,性格十分暴躁,就连他的妻子和奴仆都很难有一日与他相处而不被打骂的。

当时的山东布政使于易简,是大学士于敏中之弟。他也是个贪婪成性之人,这倒是很对国泰的脾气。两人遂勾结在一起“婪索诸属吏,征赂诸州县,数辄至千万”,以致山东官民深受其害,各府州县都亏空巨大。这要是在丰年,还不太显,但若遇到灾年,百姓得不到救济,就只能是流离失所了。当然,他们每发一笔财,都不会忘了孝敬和珅一份。

话说和珅、刘墉、诺穆亲领旨后,就一起赶往了山东。钱沣作为举报人,自然也要跟他们一起行动。乾隆皇帝对此案亦是非常重视,在他们启程之后,又以六百里加急再传一旨,对他们到山东后,应如何查办此案,给出了很多具体的指导意见。同时,又责令原山东按察使、半年前刚升任为了湖南布政使的叶佩荪,把他在山东任上时,了解到的国泰等人的所作所为,全部逐一据实迅奏。

彼时,刘墉与钱沣自然是想彻底打掉国泰这只大老虎,但和珅因这些年收受的国泰的贿赂,实在是太多了,他自然也清楚,国泰送给他的那些银子,皆为贪污受贿所得,一旦国泰案被查实,肯定会把他也牵扯出来,所以,他当然不希望国泰有事。

据清人钱泳的《履园诗话》所载:“当是时,和坤柄国,而国泰素奔走其门下者,人皆为先生(钱沣)危。及抵山东境,和已早授意国泰弥缝。惟刘墉深知其弊,常与先生密商。”

事态的发展也正如《履园诗话》所述,和珅在前往济南的途中,一边故意拖延时间,一边飞鸽传书国泰,要他赶紧想办法,弥补亏空、销毁证据。

那国泰又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来掩盖其丑行呢?就是向商人勒借银两,以补足库银的数量。

和珅一行,到达济南后,就根据钱沣所提供的线索,马不停蹄地赶到历城县,查证库银的存量是否与账册相符。他们进入银库后,和珅只抽视了几十封银子,便认定数量与账册所记相符,没有亏空,下令返回驿馆。

但钱沣却提议暂将银库封闭。原来,他抽验库中的存银时,发现一些银子的成色不对。回到住处后,他又立即派人暗中侦查,了解到是当地官府勒借了商人的银两,冒充官银,前一日才将这些银子放进库中的。

于是,刘墉想出一计,当晚,便四处贴出告示,告诉那些商人若不速将被借银两的具体数目呈告官府,请求归还,那他借出的银子就别想再要回去了。第二天,三位钦差与钱沣一行,再到银库,打开库门,查验银子的成色和每锭银的数量,确实不对。这时,一些商人也纷纷拿着借据来到历城县衙,要求将银两领回。

如此一来,便查清了历城县亏空帑银四万两的真相。国泰和于易简也只好承认了他们勒索属员的罪行。至此,和珅已毫无办法,只好向朝廷据实奏报。

乾隆皇帝览奏后大怒,连下四道圣旨:革去国泰山东巡抚、于易简山东布政使之职,即日押解进京,交由都察院、刑部和大理寺三司会审。之后,国泰、于易简在受审的过程中,交代出了他们其他一些犯罪事实,如曾害死省内不肯与他们沆瀣一气的官员、进士、举人九名等等,于是,又有三十多个山东大小官员免职的免职、被抓的被抓、判刑的判刑。最后,国、于二人也都被判了斩监候,只待秋后问斩。至于和坤,收受国泰的贿赂、在查案的过程中,给国泰通风报信之事,却未予深究,由此也可看出和珅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分量。

六月初,新上任的山东巡抚明兴又奏,他上任以后,就对山东的各府州县仓库进行了一次通查,结果发现共亏空帑银(即官银)200万两,皆国泰、于易简在任时所为,现已补银五十余万两,余下的银两,将于明年年底前补齐。乾隆皇帝准奏,并勒令国泰、于易简二人于狱中自尽。

至此,山东巡抚国泰贪赃枉法一案,终于落下了大幕。百姓无不为之拍手称快。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刘墉又升任了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兼理国子监事务和玉牒馆副总裁。

但在此后数年中,刘墉却是不断地在“犯错”(或是由于和珅大权在握,肆意妄为,大贪特贪,却又被乾隆皇帝十分宠信,他虽看不惯,却又无何奈何,而且从年龄上讲,他比和珅要大三十一岁,此时的他,无论是锐气,还是精力,都已大不如前,所以也就得过且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其实,综观刘墉的一生,还真不像电视剧里演的,跟和珅怎么针锋相对过),并多次受到乾隆皇帝的责备,官声也渐不及从前了。

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刘墉因漏泄与皇上关于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嵇璜和左都御史,执掌刑部、兵部、工部、户部兼顺天府尹曹文埴的谈话内容,而受到申饬,还被罢免了大学士;同年八月,他主持祭祀文庙,又因没有按照规定行礼,而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参劾;五十三年夏,又发生了乡试考生贿赂考官一事,而这个考官又是从他兼理的国子监中派出去的,他作为国子监监事大臣,亦受到处分;五十四年四月,他作为上书房的总师傅,又因为对上书房的人员纪律涣散,视若无睹,而被降职为了侍郎;五十八年(1793年),他在担任会试主考官时,又因安排失当,导致阅卷草率,违制与不合格的卷子很多,再次受到乾隆皇帝的申饬;一日,乾隆皇帝问刘墉,戴世仪可否胜任知府一职,他答:“可。”但其实,这个戴世仪却是一个庸才。乾隆皇帝这么问他,也是想试探一下他,是否还关心朝政。他的这个回答,当然不会让乾隆皇帝满意。乾隆皇帝当时嘴上虽没说什么,但从此以后,也就疏远了他……

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皇帝在做了60年皇帝之后,将皇位传给了太子颙琰,改元嘉庆,从此当起了太上皇。

嘉庆二年四月,嘉庆皇帝为表示对老臣的尊重,又授予了刘墉体仁阁大学士,但刘墉仍是一如既往地不肯认真做事,还对外宣称,皇上是因为没有人可用了,所以才又想到了他。

嘉庆四年(1799年)二月,乾隆皇帝去世,享年89岁。早就想办和珅了的嘉庆皇帝,很快就将和珅给逮了起来。同时,加封刘墉为太子少保,奉旨办理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

这时的刘墉,竟一改其十数年来敷衍塞责的办事风格,再次展现出了他做事睿智、雷厉风行的一面,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查明了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贪污自肥等罪行。嘉庆皇帝随即便处死了和珅。

同年,刘墉又上书对漕政之事提出了很多改革意见,并对漕运中存在的漏洞,都一一指了出来,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嘉庆皇帝看后,不仅大为感动,也深以为然。

嘉庆七年,嘉庆皇帝驾幸热河,还命刘墉留在京中主持朝政。此时刘墉已经82岁了,却依然“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慑人”。

嘉庆九年腊月二十四日,刘墉终于在他位于北京驴市胡同(今礼士胡同129号)家中,走完了他颇富传奇色彩的一生,享年85岁。史载他去世前两天,还曾到南书房值班,夜间招宾客饮宴,可见是属于寿终正寝。死后次日,嘉庆皇帝便下旨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谥号文清……

作者:木匠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