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这已成为越来越多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的写照。一条条蜿蜒的绿道,从繁华都市延伸至静谧山水,不仅串联起市民的绿色梦想,更将生态价值实实在在转化为生活品质与经济动能。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这已成为越来越多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的写照。一条条蜿蜒的绿道,从繁华都市延伸至静谧山水,不仅串联起市民的绿色梦想,更将生态价值实实在在转化为生活品质与经济动能。“十四五”期间,北京绿道建设实现了从“规模增长”到“功能深化”的跨越,全市绿道总里程已达2015公里,由少到多、由有到优、由散到连,真正让绿色空间融入城市肌理、走进百姓生活。本期节目,我们跟随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昌平区政府副区长马春秀,一同漫步在昌平区延寿镇的山径步道上,聆听她多年来致力于绿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作为绿道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马春秀始终关注科技赋能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她介绍道,北京绿道建设普遍采用“低干扰、轻介入”模式,如东小口森林公园选用乡土树种,植被茂密葱郁,同时融入太阳能等低碳设施;白浮泉公园升级为346公顷的市区最大体育公园,环园塑胶智能跑道配备多人PK互动屏,让运动充满趣味,园内篮球场、足球场、儿童活动区一应俱全,无人售卖机遍布各处,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市民的多元需求。
探索绿道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也是马春秀的履职重点之一。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她深切感受到山径步道正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金色纽带"。在延寿镇,越野挑战赛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增收350余万元;今年3月开放的6.6公里湖门环线,半年吸引游客5万余人,拉动综合产值超300万元。此外,山径步道还是文化传承的“展示廊”,能让游客在游览自然风光时参与非遗手工制作、体验传统农耕文化,让传统文化在行走中焕发新生;同时作为“安全救援生命线”,步道建设兼顾平急两用,每500米设置的坐标定位桩与入口智能导览设施,能满足突发状况下的精准定位与应急处理需求。
展望“十五五”,马春秀对绿道建设提出系统性构想:推动绿道成网,打通断点,实现“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美好愿景;强化文化赋能,打造大运河文化绿道、长城风景绿道等特色线路;推进智慧升级,运用大数据、AI技术构建智能导览与安防体系。她特别强调“绿道+”融合模式,要让绿水青山持续转化为富民惠民的金山银山。
从白浮泉公园的智能跑道到延寿山间的徒步小径,从东小口森林公园的茂密植被到大运河畔的文化长廊,一条条绿色脉络正将城市与乡村、历史与现代、生态与经济紧密连接。当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环境美美与共的愿景逐渐成为现实,北京正以绿道为笔,在广袤大地上描绘出一幅生态宜居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