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金融诈骗!全国检方今年前三季度批捕2万多人_北京时间

小心金融诈骗!全国检方今年前三季度批捕2万多人

12月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举行第33次检察开放日活动,北京时间记者从检察论坛环节获悉,近年来检察机关执行少捕慎捕刑事政策的成效显著,2019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对受理审查逮捕的127.7万人中的28.0万人作出不捕决定,不捕率达到21.9%。

小心金融诈骗!全国检方今年前三季度批捕2万多人

(北京时间记者 杨凤临 报道)12月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举行第33次检察开放日活动,北京时间记者从检察论坛环节获悉,近年来检察机关执行少捕慎捕刑事政策的成效显著,2019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对受理审查逮捕的127.7万人中的28.0万人作出不捕决定,不捕率达到21.9%。比十年前的2009年同期高出10.7%。此外,针对当下金融诈骗犯罪高发的态势,2019年1月至9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类犯罪和金融诈骗类犯罪22340人,同比上升32.2%,对犯罪分子形成了有力震慑。

图:检察论坛现场

对28万人作出不捕决定 不捕率达21.9%

在论坛上,最高检第一检察厅副厅长罗庆东介绍了近年来检察机关执行少捕慎捕刑事政策的成效。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对受理审查逮捕的127.7万人中的28.0万人作出不捕决定,不捕率达到21.9%。比十年前的2009年同期高出10.7%,不捕人数多出16.8万。同时,因检察机关严格执行少捕慎捕刑事政策,诉前羁押率逐年降低。

图:最高检第一检察厅副厅长罗庆东发言

今年1月至11月,检察机关受理移送审查起诉199.5万人中,未采取逮捕、拘留强制措施的90.6万人,非羁押率达到45.40%,与2017年同期相比高出约3%,以非羁押状态进入审查起诉环节的人数增加了10.2万。

不捕率大幅度下降,原因是少捕慎捕理念在发挥作用。“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严格把握逮捕标准,严格适用逮捕措施,坚决避免错误适用逮捕强制措施,减少不必要的羁押,避免犯罪嫌疑人人身权利受到刑事强制措施的不当侵犯。”罗庆东说。

据了解,2019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迎来自上而下进行的系统性、整体性、重塑性的内设机构改革,全面推行“捕诉一体”办案机制。

“承办检察官在审查批捕环节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把握庭审证据标准,从而更加严格地把握逮捕证据标准,对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犯罪嫌疑人,以证据不足为由作出不捕决定的人数达到15.7万,占受理人数的12.3%,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同比上升11.4%。人数上是2009年的3.5倍。”罗庆东说。

在从严把握逮捕标准,谨慎适用逮捕强制措施的同时,据悉,全国检察机关还通过探索建立了逮捕听证审查、赔偿保证金制度,创新采取电子手环等羁押替代措施,推动构建非羁押诉讼体系,扩大非羁押诉讼适用。

“这些探索举措有效降低诉讼成本特别是羁押成本,也更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修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实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罗庆东说。

严查金融诈骗类犯罪 9个月批捕2.2万人同比上升32.2%

“从惩、化、防、治四个方面入手,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作用,为维护金融安全稳定、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贡献检察力量。”随后,第四检察厅厅长郑新俭介绍了第四检察厅的相关工作情况。

图:第四检察厅厅长郑新俭发言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的严峻挑战,经济运行中的矛盾风险不断暴露,反映到金融领域,金融犯罪特别是涉众型金融犯罪呈现高发多发态势,严重危及金融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为此,党中央提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特别强调要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

党中央有要求,最高检有部署。郑新俭用一组数据做了介绍:2019年1月至9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类犯罪和金融诈骗类犯罪22340人,同比上升32.2%,起诉26608人,同比上升17.9%。

“我们严肃查办各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涉众型、跨区域金融犯罪案件,会同公安机关对重大案件实行挂牌督办,对犯罪分子形成了有力震慑。”数字背后,郑新俭介绍了最高检的打击重点。

 近年来,有不少犯罪分子假借“金融创新”之名、打着“互联网+”等新概念、新名词逃避法律监管,欺骗社会公众。对此,郑新俭介绍,在办案中,检察官贯彻“穿透式”的办案理念,穿透复杂形式背后的主体身份、资金流向、法律关系等核心要素,全面准确把握案件事实,深刻揭露其违法犯罪本质。

“不让那些假‘金融创新’之名,行违法犯罪之实的犯罪行为逃脱法律的惩罚。既保护了真正的‘金融创新’,又精准地惩处了金融犯罪。”他说。

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 答复率超过98%

“控告、申诉、检举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这项宪法权利保障得怎么样呢?”第十检察厅厅长徐向春借实际案例,介绍了检察机关依法维护公民的控告权、申诉权、检举权的举措。

图:第十检察厅厅长徐向春发言

“要不是有检察机关帮我做主,这100多万元的债务非得把我压垮了不行。”当事人的这句话,是对检察机关履行民事检察监督职责的积极评价。而这起民事监督案件的起始,则是当时人的一封申诉信。就是这封让当事人“试试看”的信件,让其看到了公平正义的曙光。

司法实践的背后,是最高检推行的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的制度要求。今年全国两会上,最高检张军检察长向全社会庄严承诺:“将心比心对待群众信访,建立7日内程序回复、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制度。”

这一民心工程在全国检察机关得到了贯彻。1月到10月份,全国检察机关收到群众信访63万余件,其中群众来信35万余件,需要回复且具备回复条件的25万余件,做到了应回尽回、能回尽回;符合检察机关管辖的有8万件,3月内答复办理结果或进展的有近7.9万件,答复率超过98%。

 “一封信对于检察机关来说,可能只是收到信件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对于写信的群众来说,却包含了百分之百的期待和信任。”徐向春说,对于群众来信,要求每信必复,而且必须在7日内回复、3个月内答复办理过程或结果,给老百姓吃下“定心丸”。

那么,对待群众信访,是不是做到7日内回复就完事了呢?徐向春强调,件件有回复只是“破题”,关键还在于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对诉求合理合法的,要问题解决到位;诉求没有道理的,要释法说理到位;生活困难的,要帮扶救助到位,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数据显示,1月到10月份,全国检察机关依法纠正司法机关原处理决定2162件,其中民事行政案件1633件,占75.5%;刑事申诉和国家赔偿案件487件,占22.5%;其他有关案件42件,占2%。没有纠正原处理决定,但通过释法说理做好息访息诉的有5445件。

 

今年已追偿受损国有财产27.6亿元

论坛上,第八厅胡卫列厅长结合检察公益诉讼工作,介绍了公益司法保护的“中国方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2015年7月起,13个省区市检察机关开展为期两年的公益诉讼试点。2017年6月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修改,正式确立了检察公益诉讼这一制度,2018年4月英烈保护法出台,明确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加英烈权益保护的公益诉讼保护利益,俗称“4十1”等领域的公益诉讼办案范围。

图:第八检察厅厅长胡卫列发言

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厅的方案》。最高检认真贯彻落实,成立第八检察厅专门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责。2018年10月、2019年4月修订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检察官法也明确规定了公益诉讼检察职权。

至此,从顶层设计到实践落地,从局部试点到全面推开、健康发展,公益司法保护的“中国方案”形成,受到广泛关注。

“2019年1月至10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公益诉讼案件101285件,办理诉前程序案件83913件,提起诉讼3381件。”胡卫列介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2019年以来,检察机关共立案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58785件,通过办案督促治理被污染、损毁的耕地、湿地、林地、草原95.4万亩,督促清理固体废物、生活垃圾481.4万吨,追偿修复生态、治理环境费用3.7亿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截至今年10月,各地检察机关共立案相关公益诉讼案件31645件。特别是近年来,保健食品药品虚假宣传问题突出,“骗老坑老”“骗病坑病”等时有发生,检察机关对此部署开展专项监督,共立案相关公益诉讼案件1139件。

2019年,在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性奖励、补贴,社保金、养老金等领域,各地检察机关共立案相关公益诉讼案件9402件,督促职能部门追偿受损国有财产27.6亿元。

针对非法占用国有土地、拖欠土地出让金、违法储备土地“炒地皮”等问题,2019年,检察机关共立案相关公益诉讼案件1394件,通过办案督促追缴国有土地出让金61.2亿元,督促行政机关收回被非法占用国有土地4117.4亩、没收地上建筑物28.4万平方米。

小心金融诈骗!全国检方今年前三季度批捕2万多人

12月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举行第33次检察开放日活动,北京时间记者从检察论坛环节获悉,近年来检察机关执行少捕慎捕刑事政策的成效显著,2019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对受理审查逮捕的127.7万人中的28.0万人作出不捕决定,不捕率达到21.9%。

小心金融诈骗!全国检方今年前三季度批捕2万多人

(北京时间记者 杨凤临 报道)12月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举行第33次检察开放日活动,北京时间记者从检察论坛环节获悉,近年来检察机关执行少捕慎捕刑事政策的成效显著,2019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对受理审查逮捕的127.7万人中的28.0万人作出不捕决定,不捕率达到21.9%。比十年前的2009年同期高出10.7%。此外,针对当下金融诈骗犯罪高发的态势,2019年1月至9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类犯罪和金融诈骗类犯罪22340人,同比上升32.2%,对犯罪分子形成了有力震慑。

图:检察论坛现场

对28万人作出不捕决定 不捕率达21.9%

在论坛上,最高检第一检察厅副厅长罗庆东介绍了近年来检察机关执行少捕慎捕刑事政策的成效。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对受理审查逮捕的127.7万人中的28.0万人作出不捕决定,不捕率达到21.9%。比十年前的2009年同期高出10.7%,不捕人数多出16.8万。同时,因检察机关严格执行少捕慎捕刑事政策,诉前羁押率逐年降低。

图:最高检第一检察厅副厅长罗庆东发言

今年1月至11月,检察机关受理移送审查起诉199.5万人中,未采取逮捕、拘留强制措施的90.6万人,非羁押率达到45.40%,与2017年同期相比高出约3%,以非羁押状态进入审查起诉环节的人数增加了10.2万。

不捕率大幅度下降,原因是少捕慎捕理念在发挥作用。“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严格把握逮捕标准,严格适用逮捕措施,坚决避免错误适用逮捕强制措施,减少不必要的羁押,避免犯罪嫌疑人人身权利受到刑事强制措施的不当侵犯。”罗庆东说。

据了解,2019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迎来自上而下进行的系统性、整体性、重塑性的内设机构改革,全面推行“捕诉一体”办案机制。

“承办检察官在审查批捕环节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把握庭审证据标准,从而更加严格地把握逮捕证据标准,对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犯罪嫌疑人,以证据不足为由作出不捕决定的人数达到15.7万,占受理人数的12.3%,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同比上升11.4%。人数上是2009年的3.5倍。”罗庆东说。

在从严把握逮捕标准,谨慎适用逮捕强制措施的同时,据悉,全国检察机关还通过探索建立了逮捕听证审查、赔偿保证金制度,创新采取电子手环等羁押替代措施,推动构建非羁押诉讼体系,扩大非羁押诉讼适用。

“这些探索举措有效降低诉讼成本特别是羁押成本,也更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修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实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罗庆东说。

严查金融诈骗类犯罪 9个月批捕2.2万人同比上升32.2%

“从惩、化、防、治四个方面入手,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作用,为维护金融安全稳定、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贡献检察力量。”随后,第四检察厅厅长郑新俭介绍了第四检察厅的相关工作情况。

图:第四检察厅厅长郑新俭发言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的严峻挑战,经济运行中的矛盾风险不断暴露,反映到金融领域,金融犯罪特别是涉众型金融犯罪呈现高发多发态势,严重危及金融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为此,党中央提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特别强调要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

党中央有要求,最高检有部署。郑新俭用一组数据做了介绍:2019年1月至9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类犯罪和金融诈骗类犯罪22340人,同比上升32.2%,起诉26608人,同比上升17.9%。

“我们严肃查办各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涉众型、跨区域金融犯罪案件,会同公安机关对重大案件实行挂牌督办,对犯罪分子形成了有力震慑。”数字背后,郑新俭介绍了最高检的打击重点。

 近年来,有不少犯罪分子假借“金融创新”之名、打着“互联网+”等新概念、新名词逃避法律监管,欺骗社会公众。对此,郑新俭介绍,在办案中,检察官贯彻“穿透式”的办案理念,穿透复杂形式背后的主体身份、资金流向、法律关系等核心要素,全面准确把握案件事实,深刻揭露其违法犯罪本质。

“不让那些假‘金融创新’之名,行违法犯罪之实的犯罪行为逃脱法律的惩罚。既保护了真正的‘金融创新’,又精准地惩处了金融犯罪。”他说。

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 答复率超过98%

“控告、申诉、检举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这项宪法权利保障得怎么样呢?”第十检察厅厅长徐向春借实际案例,介绍了检察机关依法维护公民的控告权、申诉权、检举权的举措。

图:第十检察厅厅长徐向春发言

“要不是有检察机关帮我做主,这100多万元的债务非得把我压垮了不行。”当事人的这句话,是对检察机关履行民事检察监督职责的积极评价。而这起民事监督案件的起始,则是当时人的一封申诉信。就是这封让当事人“试试看”的信件,让其看到了公平正义的曙光。

司法实践的背后,是最高检推行的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的制度要求。今年全国两会上,最高检张军检察长向全社会庄严承诺:“将心比心对待群众信访,建立7日内程序回复、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制度。”

这一民心工程在全国检察机关得到了贯彻。1月到10月份,全国检察机关收到群众信访63万余件,其中群众来信35万余件,需要回复且具备回复条件的25万余件,做到了应回尽回、能回尽回;符合检察机关管辖的有8万件,3月内答复办理结果或进展的有近7.9万件,答复率超过98%。

 “一封信对于检察机关来说,可能只是收到信件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对于写信的群众来说,却包含了百分之百的期待和信任。”徐向春说,对于群众来信,要求每信必复,而且必须在7日内回复、3个月内答复办理过程或结果,给老百姓吃下“定心丸”。

那么,对待群众信访,是不是做到7日内回复就完事了呢?徐向春强调,件件有回复只是“破题”,关键还在于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对诉求合理合法的,要问题解决到位;诉求没有道理的,要释法说理到位;生活困难的,要帮扶救助到位,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数据显示,1月到10月份,全国检察机关依法纠正司法机关原处理决定2162件,其中民事行政案件1633件,占75.5%;刑事申诉和国家赔偿案件487件,占22.5%;其他有关案件42件,占2%。没有纠正原处理决定,但通过释法说理做好息访息诉的有5445件。

 

今年已追偿受损国有财产27.6亿元

论坛上,第八厅胡卫列厅长结合检察公益诉讼工作,介绍了公益司法保护的“中国方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2015年7月起,13个省区市检察机关开展为期两年的公益诉讼试点。2017年6月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修改,正式确立了检察公益诉讼这一制度,2018年4月英烈保护法出台,明确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加英烈权益保护的公益诉讼保护利益,俗称“4十1”等领域的公益诉讼办案范围。

图:第八检察厅厅长胡卫列发言

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厅的方案》。最高检认真贯彻落实,成立第八检察厅专门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责。2018年10月、2019年4月修订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检察官法也明确规定了公益诉讼检察职权。

至此,从顶层设计到实践落地,从局部试点到全面推开、健康发展,公益司法保护的“中国方案”形成,受到广泛关注。

“2019年1月至10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公益诉讼案件101285件,办理诉前程序案件83913件,提起诉讼3381件。”胡卫列介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2019年以来,检察机关共立案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58785件,通过办案督促治理被污染、损毁的耕地、湿地、林地、草原95.4万亩,督促清理固体废物、生活垃圾481.4万吨,追偿修复生态、治理环境费用3.7亿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截至今年10月,各地检察机关共立案相关公益诉讼案件31645件。特别是近年来,保健食品药品虚假宣传问题突出,“骗老坑老”“骗病坑病”等时有发生,检察机关对此部署开展专项监督,共立案相关公益诉讼案件1139件。

2019年,在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性奖励、补贴,社保金、养老金等领域,各地检察机关共立案相关公益诉讼案件9402件,督促职能部门追偿受损国有财产27.6亿元。

针对非法占用国有土地、拖欠土地出让金、违法储备土地“炒地皮”等问题,2019年,检察机关共立案相关公益诉讼案件1394件,通过办案督促追缴国有土地出让金61.2亿元,督促行政机关收回被非法占用国有土地4117.4亩、没收地上建筑物28.4万平方米。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