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V科教10月6日-7日21:08播出,10月8日-15日21:28播出。
第六集:中国高铁

从自主研发的“中华之星”到引进吸收的“和谐号”,再到自主创新的“复兴号”高速列车,中国高铁的发展之路可谓是一波三折。中国高铁的发展正是中国科研坚定自主创新之路的真实写照。在中国高铁这张对外交往的名片里,少不了怀柔科学城中科院力学所杨国伟团队的功劳,正因为他们在高铁动模型实验平台领域的突破创新才铸就了中国高铁这条钢铁巨龙。
第七集:探月工程

中国探月工程,于2003年3月1日正式启动,整个工程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2007年10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的嫦娥一号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人探索月球的序幕。今年年底发射的嫦娥五号将实现月面采样返回,意味着我国探月工程三步走,最后一步即将完成。从最初没有成熟经验到现在走出了一条中国人自己的探月之路,每一次突破、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科学家的努力探索和付出,同时也离不开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中国探月工程上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八集:体细胞重编程

2013年7月18日,学术权威杂志science刊登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体细胞重编程为多潜能干细胞,这项成果为今后的再生医学提供了新的方向,标志着北京在干细胞研究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第九集:科学巨匠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的团队所发现的青蒿素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19年,王中林获得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他发明的纳米发电机为解决世界能源缺少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案,同时,国家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推出也极大的推动了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的进步和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
第十集:子午工程

2019年7月子午工程二期在北京怀柔科学城开工建设,“子午工程二期”建成后,将成为国际上综合性最强,覆盖区域最广的先进地级空间环境监测网。这将大幅提高中国对空间环境的认知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保障服务能力,也将使中国在空间环境地基监测方面领跑世界。
第十一集:北斗导航

从60年代的“灯塔”到2018年北斗三号组网成功,由中国空间设计研究院研发的北斗导航系统走过了漫漫50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北斗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的发展,北斗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等领域,逐步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十二集:北京凝聚态物理领域的重大发现—三重简并费米子和马约拉纳零能模

近两年大批重量级原创成果在京诞生,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在拓扑物态领域取得的两大成就,在固体材料中发现三重简并费米子以及两年后发现铁基超导材料中的马约拉纳零能模,两次发现均为世界首次,未来这些材料有可能应用于新型节能电子器件的开发,为固体材料中电子拓扑态研究以及量子计算机应用开辟新方向。
第十三集:智能网联汽车

未来的交通出行会是什么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给我们描绘了出了未来交通出行的蓝图,无人驾驶汽车上路将不再是孤军奋战,车与车、车与路之间、车与城市之间将形成信息的互联互通,这会给交通管理、出行安全带来质的改变。
第十四集:人工智能

2016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发布了全球首个能够“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寒武纪”,将人工智能拉进大众视野。
2019年8月1日,清华大学研制的“天机”人工智能芯片登上了全球顶尖期刊《自然》杂志(Nature)的封面。等等一系列的科研成果的产生都说明,近几年来,人工智能领域在北京科技创新中心这片沃土上已经扎下了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落实“北京智源行动计划”,在科技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成立了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该院将立志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促进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改变人类社会生活。
第十五集:京麦系列领跑国际杂交小麦领域

2018年,北京农林科学院所研制出的杂交小麦开始大规模应用,解决了杂交小麦难培育的世界性难题,完成了中国杂交小麦人50年来的梦想,代表着北京在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上所做出的努力。
BTV科教10月6日-7日21:08播出,10月8日-15日21:28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