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刀、处方和语言”是医生的三宝 医术医德缺一不可_北京时间

“手术刀、处方和语言”是医生的三宝  医术医德缺一不可

好医生的标准简单讲是大医精诚,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更得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品德修养,要能与患者耐心地交流,进而达到互信才能更好的治愈。医生时刻想到是在“看人”,不是“看病”,有时需要眼神互动和身体语言。

“手术刀、处方和语言”是医生的三宝  医术医德缺一不可

(北京时间记者武月华航空总医院通讯员田琨张建房报道)8月19日是第二届“中国医师节”。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医师节里,记者走近了航空总医院2019年“十佳医生”刘芳主任医师,和她进行了深度对话。通过对话,我们来感受一位普通医者的心路历程与时代担当。

问:当初为什么选择当医生?您的从医之路选择受到过哪些人的影响?

答:我的老家在河北唐山,我曾太外祖父是宫廷画师,曾祖父和祖父是中医和中医教师,我的父亲算是继承了我曾太外祖父的衣钵,成为了一位画家,家里一直秉承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爷爷一家怀着一腔爱国热血和大无畏精神为八路军治红伤,成为了“堡垒户”,一心为了革命成功而不惜任何代价。在抗战胜利五十周年时,我们唐山市编印的爱国主义读本《烽火历程》一书中,专门用一章来介绍爷爷和奶奶的光荣事迹。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听来都比较传奇。我的爷爷还曾经用针灸把不能走路的腿部瘫痪的患者医治得能走路,在当地传为佳话。

作为他们的后代,我更由衷地崇拜他们。虽然,父亲在绘画领域的造诣,让我早早体会到了“艺术”的美好,而且起初父亲也希望我能学习绘画,事实也确实如此。在父亲的影响和鼓励下,我从小练习绘画,曾经一度也被夸做“有天赋”。不过等再长大些的时候,我对医学就有了更多的了解,因为除了曾祖父和祖父,我的二伯父也是一直在唐山开滦煤矿医院工作,是矿工和家属们交口称赞的好大夫(可惜在地震的时候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医学事业)。我的几个堂姐和表哥也都选择医生的职业,也正是在周围的这些各种“因素”的熏陶和感染下,我对医学的兴趣更加强烈,当时感到治病救人对他人的帮助最直接,认为学医学比学艺术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更大。

填写高考志愿时,我的全部志愿都是医学院,我的母亲是老师,记得当时她跟我说:你性格有些内向,医生做手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你胆子这么小能吃得消吗?乍一听母亲的分析似乎鞭辟入里,我确实比较内向,但是内向不意味着内心不坚强,恰恰是因为爷爷和奶奶的光荣事迹、伯父和哥姐救死扶伤的家风传承,做一名患者说好的好医生在我的心里已扎下根。

问:您认为好医生的标准是什么?您认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才能称得上一位好医生?

答:好医生的标准简单讲是大医精诚,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更得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品德修养,要能与患者耐心地交流,进而达到互信才能更好的治愈。医生时刻想到是在“看人”,不是“看病”,有时需要眼神互动和身体语言。

我的一位师长曾给我讲过,医生有三宝“手术刀、处方和语言”。前两宝是医术,娴熟的技法,有效的处方,手到疾愈,药到病除,体现大医的“精”;第三宝是医德,关爱的语言,温暖的安慰,春风化雨,如沐甘霖,体现大医的“诚”。

心内科的治疗可以见证“起死回生”,让医生有足够的成就感。而有的时候正如很多患者所说的那样,其实也没什么,就是能与大夫聊聊天就豁然开朗了。人一旦生病就特别希望重获健康,然而我们身边有太多被疾病夺走生命的案例,此时人的情感是带有恐惧的,医生要做的就是宽慰他们,给他们积极的能量,重拾生活的信心,然后积极的治疗,使之重获健康。

问:您如何看待当前强调的医学人文的价值?

答:医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他科学相比,包含了更多的人文价值。科学是求真,人文是务善。人文必须以科学为基础,科学必须以人文为导向,二者的结合是医学的理想模式。医疗活动是以病人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把病人视为一个整体,医生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疾病,而是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贯穿着对病人的尊重、关怀,与病人有情感的沟通,充分体现了医者仁心、医乃仁术的准则。无论从增进人类健康角度,还是从医学自身发展角度看,都必须加强医学人文的建设,人文发展状况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医学由实验室面向社会,人文科学由图书馆面向大众。

长眠在纽约东北部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上,镌刻着一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话: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他提醒从医者要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和能做什么,而从我们与患者的日常点滴中也充分证实了它的真谛。

问:能否结合您从医生涯的实际案例,讲一个对您触动最深的故事。

答:从医生涯中,最让我深有感触,甚至还有些怀念的是一位终末期心衰患者。

他是我们医院的老患者了,年龄大,病情重,近年来三番五次下病危通知书。患者的射血分数不到20%,因此猝死的风险非常大。对于这种非常“特殊”的患者,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都是很重要的。

查房的时候,我会经常握握患者的手,微笑着与他交流,给他鼓励;把具体病情如实告知患者家属,希望他们都能做好心理准备。时间久了,家属也默默接受了这个现实……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某天,我们最不希望的事情发生了,患者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患者去世后,其家属没有任何指责,含着眼泪与我们握手,对这几年的诊治表示感谢。我很清楚地记得,当时是圣诞节过后,当我心情沉重地站在病房里的圣诞树旁边时,却发现挂着一张这位患者去世前写给我的贺卡。贺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了几行祝福的文字,除了感谢我这些年对他的帮助和关心之外,也对自己随时可能失去的生命表示释然,最后是患者的签名。

读完贺卡后,我的眼圈一下子就红了,患者的音容相貌浮现在脑海里,看着圣诞树,仿佛他还在我们身旁……这张贺卡,在我心中,是中国患者对医生的最大理解与善意。

问:您知道中国医师节吗?知道国家为什么要设立医师节吗?您怎样看待中国医师节

答:2017年11月3日,国务院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8月19日设为“中国医师节”。习近平对首个“中国医师节”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断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新贡献。国家设立“中国医师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1100多万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关怀和肯定,同时,对加强医师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更好地改善医患关系,也有非常积极意义。

今的年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这个节日虽“年轻”,在我眼中却意义重大。尊医重卫,意味着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我们的党委书记、院长王文标一直强调,建设健康中国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医务工作者,也离不开良好的医疗环境。他在医师节里还特别要求我们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们,要争当医学人文的传道者,不忘初心,用行动诠释改善,用真诚打动患者,以医学人文精神涵养,依法行医,文明行医。这些,都对我们医师,提出了很高要求。

回想起自己24年的从医经历,我已积累了大量常见病及危重症的病历资料,自己也不禁感叹“时光易逝,沧海桑田”。医海无涯,在未来医路中,我虽有“浩渺行无极”的感慨,但依然提倡“扬帆但信风”的勇气。我相信,从我做起,从每日点滴做起,中国的医生,中国的医疗环境,必将一天天会更好。

问:作为一名普通中国医师,您有什么愿望吗?有什么想去做的?

答:我平时喜欢文学写作及绘画,一直想借助不同表现形式的融合,把深奥的医学知识融入到简明的科普作品及科普教育中,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和百姓受益。对医学而言,“上医治未病”,我希望通过科普工作,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使越来越多的人群获得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发生,树立防大于治的理念,在患病前改善生活方式,患病后做好自我管理,防止疾病再发及并发症的出现,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也为国家减少医疗支出。

去年,我去以色列访学,在那里考察学习了3个多月。在那里,我发现,他们医学管理和理念更加人性化,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以色列的“基层转诊”做得非常好,将预防医学与家庭医生进行了有机结合。因此,医生们能各司其职,也能给予患者更多的时间。

医学知识的普及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科学有效的医学科普不仅能帮助大众了解疾病,知晓其预防策略,还能帮助大家正确掌握就诊的流程和技巧,这就是所谓的“早发现早治疗”。

在科普宣教这方面,我们医院(航空总医院)在一直走在前列,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承担着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我们的宣传部门,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做着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通过多渠道宣传医学与科学,宣传适用的科普知识。

在我们心内科,每月有两次患者大讲堂活动,平时也经常有患教讲课,利用空闲时间,我们医务人员,尽力向来院就诊的患者及家属宣传心血管科普知识。

我们的一些知名专家,也在积极地编撰科普书籍,开设个人微信公众号等,多管齐下加强科普宣教。此外,我们也经常组织义诊活动、下基层活动,到社区举办健康讲座。

从一个普通医生角度,我能深切感受到,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大众掌握的预防保健知识越来越多,对健康的关注度也在提高。以前我路过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时,那里没多少人,而现在,我们会发现,在那里晨跑和夜跑的人已经很多,男女老少都在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这是一个可喜的景象!

如今,我们的社会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慢性病发病率也在增加,可以说,未来疾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对医务工作者而言,我们不仅要教导和敦促大众注重健康和预防的理念,同时也要慢慢改善现有的就医环境和就医理念,加强分级诊疗和全科医学建设等,真正提高医疗的公平性和可及性,让百姓活得更健康,更幸福,更美好!

问:如果对您的患者说一句心里话,你最想说什么?

答:如果您遇到“心”的困难,我将尽全力助您燃起“心”的希望,唯愿坚如磐,路通畅,电无殇,爱心永驻,欣心无恙!

“手术刀、处方和语言”是医生的三宝  医术医德缺一不可

好医生的标准简单讲是大医精诚,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更得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品德修养,要能与患者耐心地交流,进而达到互信才能更好的治愈。医生时刻想到是在“看人”,不是“看病”,有时需要眼神互动和身体语言。

“手术刀、处方和语言”是医生的三宝  医术医德缺一不可

(北京时间记者武月华航空总医院通讯员田琨张建房报道)8月19日是第二届“中国医师节”。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医师节里,记者走近了航空总医院2019年“十佳医生”刘芳主任医师,和她进行了深度对话。通过对话,我们来感受一位普通医者的心路历程与时代担当。

问:当初为什么选择当医生?您的从医之路选择受到过哪些人的影响?

答:我的老家在河北唐山,我曾太外祖父是宫廷画师,曾祖父和祖父是中医和中医教师,我的父亲算是继承了我曾太外祖父的衣钵,成为了一位画家,家里一直秉承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爷爷一家怀着一腔爱国热血和大无畏精神为八路军治红伤,成为了“堡垒户”,一心为了革命成功而不惜任何代价。在抗战胜利五十周年时,我们唐山市编印的爱国主义读本《烽火历程》一书中,专门用一章来介绍爷爷和奶奶的光荣事迹。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听来都比较传奇。我的爷爷还曾经用针灸把不能走路的腿部瘫痪的患者医治得能走路,在当地传为佳话。

作为他们的后代,我更由衷地崇拜他们。虽然,父亲在绘画领域的造诣,让我早早体会到了“艺术”的美好,而且起初父亲也希望我能学习绘画,事实也确实如此。在父亲的影响和鼓励下,我从小练习绘画,曾经一度也被夸做“有天赋”。不过等再长大些的时候,我对医学就有了更多的了解,因为除了曾祖父和祖父,我的二伯父也是一直在唐山开滦煤矿医院工作,是矿工和家属们交口称赞的好大夫(可惜在地震的时候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医学事业)。我的几个堂姐和表哥也都选择医生的职业,也正是在周围的这些各种“因素”的熏陶和感染下,我对医学的兴趣更加强烈,当时感到治病救人对他人的帮助最直接,认为学医学比学艺术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更大。

填写高考志愿时,我的全部志愿都是医学院,我的母亲是老师,记得当时她跟我说:你性格有些内向,医生做手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你胆子这么小能吃得消吗?乍一听母亲的分析似乎鞭辟入里,我确实比较内向,但是内向不意味着内心不坚强,恰恰是因为爷爷和奶奶的光荣事迹、伯父和哥姐救死扶伤的家风传承,做一名患者说好的好医生在我的心里已扎下根。

问:您认为好医生的标准是什么?您认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才能称得上一位好医生?

答:好医生的标准简单讲是大医精诚,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更得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品德修养,要能与患者耐心地交流,进而达到互信才能更好的治愈。医生时刻想到是在“看人”,不是“看病”,有时需要眼神互动和身体语言。

我的一位师长曾给我讲过,医生有三宝“手术刀、处方和语言”。前两宝是医术,娴熟的技法,有效的处方,手到疾愈,药到病除,体现大医的“精”;第三宝是医德,关爱的语言,温暖的安慰,春风化雨,如沐甘霖,体现大医的“诚”。

心内科的治疗可以见证“起死回生”,让医生有足够的成就感。而有的时候正如很多患者所说的那样,其实也没什么,就是能与大夫聊聊天就豁然开朗了。人一旦生病就特别希望重获健康,然而我们身边有太多被疾病夺走生命的案例,此时人的情感是带有恐惧的,医生要做的就是宽慰他们,给他们积极的能量,重拾生活的信心,然后积极的治疗,使之重获健康。

问:您如何看待当前强调的医学人文的价值?

答:医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他科学相比,包含了更多的人文价值。科学是求真,人文是务善。人文必须以科学为基础,科学必须以人文为导向,二者的结合是医学的理想模式。医疗活动是以病人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把病人视为一个整体,医生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疾病,而是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贯穿着对病人的尊重、关怀,与病人有情感的沟通,充分体现了医者仁心、医乃仁术的准则。无论从增进人类健康角度,还是从医学自身发展角度看,都必须加强医学人文的建设,人文发展状况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医学由实验室面向社会,人文科学由图书馆面向大众。

长眠在纽约东北部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上,镌刻着一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话: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他提醒从医者要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和能做什么,而从我们与患者的日常点滴中也充分证实了它的真谛。

问:能否结合您从医生涯的实际案例,讲一个对您触动最深的故事。

答:从医生涯中,最让我深有感触,甚至还有些怀念的是一位终末期心衰患者。

他是我们医院的老患者了,年龄大,病情重,近年来三番五次下病危通知书。患者的射血分数不到20%,因此猝死的风险非常大。对于这种非常“特殊”的患者,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都是很重要的。

查房的时候,我会经常握握患者的手,微笑着与他交流,给他鼓励;把具体病情如实告知患者家属,希望他们都能做好心理准备。时间久了,家属也默默接受了这个现实……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某天,我们最不希望的事情发生了,患者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患者去世后,其家属没有任何指责,含着眼泪与我们握手,对这几年的诊治表示感谢。我很清楚地记得,当时是圣诞节过后,当我心情沉重地站在病房里的圣诞树旁边时,却发现挂着一张这位患者去世前写给我的贺卡。贺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了几行祝福的文字,除了感谢我这些年对他的帮助和关心之外,也对自己随时可能失去的生命表示释然,最后是患者的签名。

读完贺卡后,我的眼圈一下子就红了,患者的音容相貌浮现在脑海里,看着圣诞树,仿佛他还在我们身旁……这张贺卡,在我心中,是中国患者对医生的最大理解与善意。

问:您知道中国医师节吗?知道国家为什么要设立医师节吗?您怎样看待中国医师节

答:2017年11月3日,国务院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8月19日设为“中国医师节”。习近平对首个“中国医师节”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断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新贡献。国家设立“中国医师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1100多万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关怀和肯定,同时,对加强医师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更好地改善医患关系,也有非常积极意义。

今的年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这个节日虽“年轻”,在我眼中却意义重大。尊医重卫,意味着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我们的党委书记、院长王文标一直强调,建设健康中国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医务工作者,也离不开良好的医疗环境。他在医师节里还特别要求我们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们,要争当医学人文的传道者,不忘初心,用行动诠释改善,用真诚打动患者,以医学人文精神涵养,依法行医,文明行医。这些,都对我们医师,提出了很高要求。

回想起自己24年的从医经历,我已积累了大量常见病及危重症的病历资料,自己也不禁感叹“时光易逝,沧海桑田”。医海无涯,在未来医路中,我虽有“浩渺行无极”的感慨,但依然提倡“扬帆但信风”的勇气。我相信,从我做起,从每日点滴做起,中国的医生,中国的医疗环境,必将一天天会更好。

问:作为一名普通中国医师,您有什么愿望吗?有什么想去做的?

答:我平时喜欢文学写作及绘画,一直想借助不同表现形式的融合,把深奥的医学知识融入到简明的科普作品及科普教育中,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和百姓受益。对医学而言,“上医治未病”,我希望通过科普工作,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使越来越多的人群获得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发生,树立防大于治的理念,在患病前改善生活方式,患病后做好自我管理,防止疾病再发及并发症的出现,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也为国家减少医疗支出。

去年,我去以色列访学,在那里考察学习了3个多月。在那里,我发现,他们医学管理和理念更加人性化,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以色列的“基层转诊”做得非常好,将预防医学与家庭医生进行了有机结合。因此,医生们能各司其职,也能给予患者更多的时间。

医学知识的普及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科学有效的医学科普不仅能帮助大众了解疾病,知晓其预防策略,还能帮助大家正确掌握就诊的流程和技巧,这就是所谓的“早发现早治疗”。

在科普宣教这方面,我们医院(航空总医院)在一直走在前列,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承担着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我们的宣传部门,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做着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通过多渠道宣传医学与科学,宣传适用的科普知识。

在我们心内科,每月有两次患者大讲堂活动,平时也经常有患教讲课,利用空闲时间,我们医务人员,尽力向来院就诊的患者及家属宣传心血管科普知识。

我们的一些知名专家,也在积极地编撰科普书籍,开设个人微信公众号等,多管齐下加强科普宣教。此外,我们也经常组织义诊活动、下基层活动,到社区举办健康讲座。

从一个普通医生角度,我能深切感受到,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大众掌握的预防保健知识越来越多,对健康的关注度也在提高。以前我路过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时,那里没多少人,而现在,我们会发现,在那里晨跑和夜跑的人已经很多,男女老少都在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这是一个可喜的景象!

如今,我们的社会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慢性病发病率也在增加,可以说,未来疾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对医务工作者而言,我们不仅要教导和敦促大众注重健康和预防的理念,同时也要慢慢改善现有的就医环境和就医理念,加强分级诊疗和全科医学建设等,真正提高医疗的公平性和可及性,让百姓活得更健康,更幸福,更美好!

问:如果对您的患者说一句心里话,你最想说什么?

答:如果您遇到“心”的困难,我将尽全力助您燃起“心”的希望,唯愿坚如磐,路通畅,电无殇,爱心永驻,欣心无恙!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