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通报梁莹处理结果:取消导师资格 调离教研岗位_北京时间

南京大学通报梁莹处理结果:取消导师资格 调离教研岗位

涉嫌多篇论文抄袭、被称作"404教授"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准80后"梁莹教授涉嫌学术抄袭一事,终于有了新进展。

南京大学通报梁莹处理结果:取消导师资格 调离教研岗位

最新消息>>

南京大学公布对梁莹处理结果 认定梁莹存在学术道德等师德问题且情节严重

涉嫌多篇论文抄袭、被称作"404教授"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准80后"梁莹教授涉嫌学术抄袭一事,终于有了新进展。

据南京大学新闻网,12月12日,南京大学召开警示教育大会。会上通报了学校对教师梁莹学术不端等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理情况。

通报称,经调查并经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教师职业道德与纪律委员会研究,认定梁莹存在学术道德等师德问题且情节严重。

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精神和规定,南京大学给予梁莹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行政记过处分,取消梁莹研究生导师资格,将其调离教学科研岗位,终止"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聘任合同;报请上级有关部门撤销其相关人才计划称号和教师资格。

同时,南京大学还责成社会学院、人力资源处、教务处等相关部门作出深刻反省和认真检讨,采取切实措施,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404教授”>>

梁莹被称为“404教授” 自撤120篇论文

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上,这位教授的个人成果页面目前只张贴着英文论著目录,没有任何中文论文。这对一位本土的人文社科学者来说,是非常少见的情形。

但梁莹事实上著述颇丰,仅中国青年报记者所能查到的,以她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中文文献就超过了120篇。

不过在过去几年里,她的这些学术成果陆续被从网上删除了: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在内的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现在都已检索不到任何她的中文论文;在那些期刊官网上,对应页码处也已无法查看。一家学术平台上仍能检索到论文条目,但页面已显示“404”(无法查看)。

从学术头衔来看,39岁的梁莹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她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多个人才支持计划的入选者。从南京化工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苏州大学和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在北京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做过博士后研究,并于2009年起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任教。

论著是一位学者成长路上的重要垫脚石。那些如今无法检索的论文,曾帮助梁莹申请学位、获得研究经费、入选各项人才计划。

用她一位同事的话说,她“几乎拿到了所有她那个年龄文科教授能够拿到的头衔”。

但对梁莹的声誉来说,这些“垫脚石”存在着潜在的威胁。记者比对论文时发现,其中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

例如,梁莹2002年发表的论文《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趋势及其比较》,是厦门大学陈振明2001年的论文《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及其比较》的缩减版,只有极少数句子有说法上的差别。

这些学术上的污点,随着那些论文的删除,都被从数据库里暂时抹掉了。

行为不端>>

南大教授梁莹自称身价3千万

与此同时,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众多学生和一些与梁莹打过交道的学者,向记者提供了更多有关梁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疑点。其中,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工系2014级全体18名学生曾联合向校方提交书面举报材料。此次,他们向记者提供了当初的举报材料。

根据他们的举报,梁莹在上课时处理私人事务,并表现出对教学的不屑,对学生说,“我上一学期的课还不如去外面作一次讲座,一小时好几千(元)了”。她甚至说:“我现在也是身价3000万的人啊。”

2014级学生王月(化名)记得,梁莹经常缺席上课,除了让自己名下指导的研究生代课,还曾让自己的父亲给本科生代课——另有多名学生也向记者回忆了这一点。2016级学生李明(化名)告诉记者,曾出现上课铃响后,梁莹玩了20分钟手机才开始授课的情况。

虽然学生反映过梁莹的问题,但直到本学期,她仍在负责社会学院社工系三年级的专业课《社会工作行政》。梁莹只在学期初去上了一节课,告诉学生这门课改成了《社会工作实验》,由助教、她的博士生负责授课。她给出的理由是,自己生了大病,要住院。

用南京大屠杀吓老人

2017年,梁莹曾到国内某重点大学做讲座。在场听讲的学生陆晓(化名)向记者回忆,梁莹在讲座中讲述了自己做戒毒与老年人相关课题的细节。陆晓感到反感的一点是,梁莹对被研究者的用词极不尊重,称把他们从戒毒所或养老院“拖出来做实验”。

陆晓告诉记者,梁莹的研究还可能存在伦理问题。她在讲座中称,因为有的子女不同意老人做实验,最后她找到了一个收容“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的养老院,因为只要院长同意就好。

据陆晓回忆,梁莹曾在讲座上宣称,他们用很吓人的视频让老人回忆亲历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惨案,当时老人跪在地上哭,这样研究所需要的脑成像图片就会看起来“非常漂亮”。陆晓认为,这样的研究会给人造成二次伤害。

另一所重点大学的学生朱红(化名)也告诉记者,梁莹在该校所作的讲座中也谈及了上述内容,还称“慰安妇应该拿来做研究,给那些历史学家研究太浪费了”。

梁莹曾开展过有关老年群体反应力和抗日战争幸存者的研究。有学生告诉记者,这些课题都曾被她布置给本科生,当作课程作业,而那门课是与此毫不相关的行政学课程。

梁莹的研究方向跨度很大

2012~2013年,她在英语期刊《洁净——土壤、空气、水》和《环境地球科学》上发表论文《生物质废弃物快速热解产生的生物质炭对磷酸盐的吸附》和《猪粪、稻草堆肥对污泥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的生物降解》,她是第7作者和第5作者。

2011年第6期中文《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杂志,刊发了以梁莹为第二作者的论文《多变量连续属性离散化方法》。该文第一作者为侯居茌,第三作者为任长志。

发表这篇论文时,侯居茌为河北工业大学讲师,从学术期刊数据库检索可知,侯居茌的领域为行政学与国家行政管理、企业经济,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论文仅此一篇。唯一发表过相同领域论文的是第三作者任长志,发表论文时为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博士后,目前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台光学技术研究所工作。

巧合的是,据梁莹的学生介绍,她的丈夫,姓名就叫任长志。

“动不动就搞个大新闻”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官方微信很少推送学院老师发表论文的消息,如果有,多数是梁莹的。界面新闻获悉,梁莹主动将发表论文的信息提供给微信公号管理人员,后者碍于情面会择机推送。

“动不动就搞个大新闻:发个论文。”南大社会学院一位在读研究生说,社会学院的其他老师很少这样做。

梁莹一直是社会学院学生间的话题人物之一。起初学生们对课堂上的梁莹衣着中必有粉色元素感到好奇,后来话题逐渐转变到梁莹的教学方式。

现象反思>>

论文崇拜”何时淡出学术圈?

在梁莹的风光之路上,可以看见太多学术圈乃至科研体制的弊病。查出梁莹的问题决不姑息容易,难的是反思纵容她的制度环境。撼动不了唯学历、唯论文、唯职称、唯奖项的游戏规则,就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梁莹。

“金针去痼疾,猛药起沉疴。”相关部门早已意识到“四唯”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一直在探索相关改革。今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提出,“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也提出,要“开展‘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问题集中清理”。10月23日,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门又联合发文清理“四唯”并推出具体举措。

尽管科研界的职称改革已经拉开帷幕,但从“梁莹事件”反窥,力度远远不够。破除固有体制一定不能止于小修小补的“厘米推进”,而应当将其置于“科教兴国”的宏观视野进行系统改革。只有加大力度,撼动唯学历、唯论文、唯职称、唯奖项的游戏规则,才能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也才能避免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梁莹”。

(北京时间综合,资料来源澎湃新闻、中青报等)

看你爱看,为你精选。北京时间用户群现已开放,欢迎大家扫小编微信,进群和北京时间核心用户一起聊新闻喔~

南京大学通报梁莹处理结果:取消导师资格 调离教研岗位

涉嫌多篇论文抄袭、被称作"404教授"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准80后"梁莹教授涉嫌学术抄袭一事,终于有了新进展。

南京大学通报梁莹处理结果:取消导师资格 调离教研岗位

最新消息>>

南京大学公布对梁莹处理结果 认定梁莹存在学术道德等师德问题且情节严重

涉嫌多篇论文抄袭、被称作"404教授"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准80后"梁莹教授涉嫌学术抄袭一事,终于有了新进展。

据南京大学新闻网,12月12日,南京大学召开警示教育大会。会上通报了学校对教师梁莹学术不端等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理情况。

通报称,经调查并经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教师职业道德与纪律委员会研究,认定梁莹存在学术道德等师德问题且情节严重。

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精神和规定,南京大学给予梁莹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行政记过处分,取消梁莹研究生导师资格,将其调离教学科研岗位,终止"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聘任合同;报请上级有关部门撤销其相关人才计划称号和教师资格。

同时,南京大学还责成社会学院、人力资源处、教务处等相关部门作出深刻反省和认真检讨,采取切实措施,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404教授”>>

梁莹被称为“404教授” 自撤120篇论文

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上,这位教授的个人成果页面目前只张贴着英文论著目录,没有任何中文论文。这对一位本土的人文社科学者来说,是非常少见的情形。

但梁莹事实上著述颇丰,仅中国青年报记者所能查到的,以她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中文文献就超过了120篇。

不过在过去几年里,她的这些学术成果陆续被从网上删除了: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在内的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现在都已检索不到任何她的中文论文;在那些期刊官网上,对应页码处也已无法查看。一家学术平台上仍能检索到论文条目,但页面已显示“404”(无法查看)。

从学术头衔来看,39岁的梁莹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她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多个人才支持计划的入选者。从南京化工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苏州大学和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在北京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做过博士后研究,并于2009年起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任教。

论著是一位学者成长路上的重要垫脚石。那些如今无法检索的论文,曾帮助梁莹申请学位、获得研究经费、入选各项人才计划。

用她一位同事的话说,她“几乎拿到了所有她那个年龄文科教授能够拿到的头衔”。

但对梁莹的声誉来说,这些“垫脚石”存在着潜在的威胁。记者比对论文时发现,其中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

例如,梁莹2002年发表的论文《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趋势及其比较》,是厦门大学陈振明2001年的论文《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及其比较》的缩减版,只有极少数句子有说法上的差别。

这些学术上的污点,随着那些论文的删除,都被从数据库里暂时抹掉了。

行为不端>>

南大教授梁莹自称身价3千万

与此同时,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众多学生和一些与梁莹打过交道的学者,向记者提供了更多有关梁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疑点。其中,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工系2014级全体18名学生曾联合向校方提交书面举报材料。此次,他们向记者提供了当初的举报材料。

根据他们的举报,梁莹在上课时处理私人事务,并表现出对教学的不屑,对学生说,“我上一学期的课还不如去外面作一次讲座,一小时好几千(元)了”。她甚至说:“我现在也是身价3000万的人啊。”

2014级学生王月(化名)记得,梁莹经常缺席上课,除了让自己名下指导的研究生代课,还曾让自己的父亲给本科生代课——另有多名学生也向记者回忆了这一点。2016级学生李明(化名)告诉记者,曾出现上课铃响后,梁莹玩了20分钟手机才开始授课的情况。

虽然学生反映过梁莹的问题,但直到本学期,她仍在负责社会学院社工系三年级的专业课《社会工作行政》。梁莹只在学期初去上了一节课,告诉学生这门课改成了《社会工作实验》,由助教、她的博士生负责授课。她给出的理由是,自己生了大病,要住院。

用南京大屠杀吓老人

2017年,梁莹曾到国内某重点大学做讲座。在场听讲的学生陆晓(化名)向记者回忆,梁莹在讲座中讲述了自己做戒毒与老年人相关课题的细节。陆晓感到反感的一点是,梁莹对被研究者的用词极不尊重,称把他们从戒毒所或养老院“拖出来做实验”。

陆晓告诉记者,梁莹的研究还可能存在伦理问题。她在讲座中称,因为有的子女不同意老人做实验,最后她找到了一个收容“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的养老院,因为只要院长同意就好。

据陆晓回忆,梁莹曾在讲座上宣称,他们用很吓人的视频让老人回忆亲历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惨案,当时老人跪在地上哭,这样研究所需要的脑成像图片就会看起来“非常漂亮”。陆晓认为,这样的研究会给人造成二次伤害。

另一所重点大学的学生朱红(化名)也告诉记者,梁莹在该校所作的讲座中也谈及了上述内容,还称“慰安妇应该拿来做研究,给那些历史学家研究太浪费了”。

梁莹曾开展过有关老年群体反应力和抗日战争幸存者的研究。有学生告诉记者,这些课题都曾被她布置给本科生,当作课程作业,而那门课是与此毫不相关的行政学课程。

梁莹的研究方向跨度很大

2012~2013年,她在英语期刊《洁净——土壤、空气、水》和《环境地球科学》上发表论文《生物质废弃物快速热解产生的生物质炭对磷酸盐的吸附》和《猪粪、稻草堆肥对污泥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的生物降解》,她是第7作者和第5作者。

2011年第6期中文《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杂志,刊发了以梁莹为第二作者的论文《多变量连续属性离散化方法》。该文第一作者为侯居茌,第三作者为任长志。

发表这篇论文时,侯居茌为河北工业大学讲师,从学术期刊数据库检索可知,侯居茌的领域为行政学与国家行政管理、企业经济,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论文仅此一篇。唯一发表过相同领域论文的是第三作者任长志,发表论文时为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博士后,目前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台光学技术研究所工作。

巧合的是,据梁莹的学生介绍,她的丈夫,姓名就叫任长志。

“动不动就搞个大新闻”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官方微信很少推送学院老师发表论文的消息,如果有,多数是梁莹的。界面新闻获悉,梁莹主动将发表论文的信息提供给微信公号管理人员,后者碍于情面会择机推送。

“动不动就搞个大新闻:发个论文。”南大社会学院一位在读研究生说,社会学院的其他老师很少这样做。

梁莹一直是社会学院学生间的话题人物之一。起初学生们对课堂上的梁莹衣着中必有粉色元素感到好奇,后来话题逐渐转变到梁莹的教学方式。

现象反思>>

论文崇拜”何时淡出学术圈?

在梁莹的风光之路上,可以看见太多学术圈乃至科研体制的弊病。查出梁莹的问题决不姑息容易,难的是反思纵容她的制度环境。撼动不了唯学历、唯论文、唯职称、唯奖项的游戏规则,就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梁莹。

“金针去痼疾,猛药起沉疴。”相关部门早已意识到“四唯”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一直在探索相关改革。今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提出,“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也提出,要“开展‘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问题集中清理”。10月23日,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门又联合发文清理“四唯”并推出具体举措。

尽管科研界的职称改革已经拉开帷幕,但从“梁莹事件”反窥,力度远远不够。破除固有体制一定不能止于小修小补的“厘米推进”,而应当将其置于“科教兴国”的宏观视野进行系统改革。只有加大力度,撼动唯学历、唯论文、唯职称、唯奖项的游戏规则,才能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也才能避免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梁莹”。

(北京时间综合,资料来源澎湃新闻、中青报等)

看你爱看,为你精选。北京时间用户群现已开放,欢迎大家扫小编微信,进群和北京时间核心用户一起聊新闻喔~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