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十首帝王诗词。
历朝历代,诗歌无处不在,作诗也不唯是文人的专利,上至帝王,下至走卒贩夫,都有会作诗的人。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十首帝王诗词。
第一首:西楚霸王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兵家有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他也是我国历史上武力值最高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他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统军在“巨鹿之战”中,击败由章邯、王离统帅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并大封天下,封了很多灭秦功臣和原六国的贵族为王。
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在经历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后,项羽被刘邦打败。公元前202年,项羽被汉军重重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壁以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终因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在江边自刎而死。
此诗,就是作于他在乌江边自刎之前。当时的具体情形,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就不讲了。
单从这首诗来看,我们不难想见出这位在一生战场上出生入死、所向披靡的狂人,也是很多情的,他在英雄末路之际,心里想的竟是他所爱的女子,将要去向何方……
我想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喜欢项羽,就是因为他在临死之前,透露出的这一丝人情味吧。大家应该记得宋朝的女词人写的那首《夏日绝句》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过东。
第二首: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省丰县赵庄镇金刘寨村)人,汉朝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战略家和卓越的指挥家。
他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曾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他便纠集了三千子弟兵攻占了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霸上,秦王子婴向他投降。秦朝灭亡。他废除了秦朝的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被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
随后与西楚霸王翻脸。楚汉战争前期,屡战屡败。但他知人善任,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在击败项羽后,统一了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登基后,他又接连消灭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几个异姓诸侯王,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并建章立制,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治理天下,逐渐恢复了社会经济秩序,同时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缓和了与匈奴的关系。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的叛乱,被流矢射中,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这首诗,有专家说是作于公元前196年,当时,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刘邦带兵亲征,很快就平定了这场战争。当时,他顺道回了一次家乡沛县。与昔日好友、尊长、晚辈,欢聚一堂,酒酣耳热之时,便即席吟唱出了这首诗。
衣锦还乡本是人生最得意的时刻,可当时已经做了皇帝的刘邦,却始终在担心着,如何才使自己开创的大汉王朝,长治久安。
他的远大抱负和对国家的忧虑,在这一首诗,可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首: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3月29日),他是西汉第七位皇帝(公元前141~公元前87年在位)。他可以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明君。
他是汉景帝的第十子,初封胶东王,7岁被立为皇太子,16岁就继承了皇位。
在他在位的54年中,功业甚多:对内,颁行了推恩令,又制订了左官律和附益法,严格禁止诸侯王参与政事,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拘一格录用人才;消弱丞相职权,依靠亲信和近臣参与决策,从而形成了内朝(中朝)和外朝的政治体制;设十三州刺史部,加强对郡国的控制;改革币制,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制度,并颁布了算缗和告缗令,向商人征收重税,使国力大增;建立了正规的察举制度,令郡国举孝廉及秀才、贤良方正等,为朝廷招揽了大批人才;实行尊崇儒术的文化政策,设五经博士,在京师长安兴建太学,又令郡国皆立学官。对外,曾派大将军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迫其远徙漠北;命张骞出使西域,沟通汉与西域各族联系;又征服了闽越、东瓯、南越、卫氏朝鲜,经营西南夷,在其地设置郡县。
但他晚年迷信神仙,热衷于封禅和郊祀之事,曾多次巡游各地,挥霍无度,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关东流民达二百万,农民起义频仍。宫廷中也屡次发生内乱,导致太子自杀。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刘彻驾崩,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刘彻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也是一位文学家、诗人。他的这首《秋风辞》写得可谓是清丽隽永,笔调流畅,曲折缠绵,一波三折,历来为人所称道。鲁迅就赞此诗“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
此诗以景物起兴,继写楼船中歌舞盛宴的热闹场面,最后以感叹岁月流逝,乐极生悲,人生易老作结。每次诵之,都能使人万千感慨,久久沉浸在它的意境之中。
第四首:曹操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的权相,曹魏政权的奠基者。
曹操少年机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后任骑都尉,曾参与镇压黄巾军。迁济南相,奏免贪吏,禁断淫祀。征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家。及董卓擅政,乃散家财起兵,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初平三年(192年)据兖州,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军,自此兵力大振。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至许(今河南许昌东),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总揽朝政。此后,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败袁绍,马踏塞北,剑抵辽东,纵横天下,笑傲苍穹。建安十三年,进位丞相。同年攻荆州,与孙权、刘备联军展开赤壁之战,败归。建安十八年,封魏公。建安二十年,征张鲁,取汉中。次年进爵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病死于洛阳,享66岁,葬于高陵。后来,他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后,他就被追尊为太祖武皇帝。
他的这首《短歌行》有专家说是作于他南征孙权的途中。他在这首诗里,将自己内心对时光的易逝,求贤若渴,建功立业的心理,描写的是淋漓尽致。尤其是最后一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出了不可一世的霸气。
第五首: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二首·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是曹操的次子,他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创建者。史载其少好弓马、熟读《五经》《四书》《史记》《汉书》,于诸子百家之言,无不毕览。青年时代,就开始跟随父亲东讨西杀、南征北战了。建安十六年(211年),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被曹操立为嗣子。
曹操死后,他承袭了魏王、丞相。延康元年(220年),他代汉称帝,是为魏文帝,都洛阳。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修好,特别是恢复了汉朝在西域的建置。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享年40岁。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文皇帝,葬于首阳陵。
历史上,曹丕作为三国时代魏国的开国皇帝,其文学才能一直不被重视,其实,他的文学造诣还是非常高的,是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并与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为“三曹”。
有专家指出,曹丕的这首《燕歌行》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对后世七言诗创作的影响那是相当巨大的。特别是此诗的最后四句:“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简直就是一首标准的,写得非常棒的七绝。明代著名诗人、文学批评家胡应麟就有说过:“子桓《燕歌》二首,开千古之妙境。”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女子在思念远方的丈夫。全诗语言清丽,情致委婉,音节和谐,可说是把人物的情感,表现得十分缠绵凄婉,非常的动人。
好了,今天就先说这五首吧,明天咱们继续。
作者: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