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防治夏季肛周脓肿_北京时间

中西医结合防治夏季肛周脓肿

肛周脓肿是夏季众多高发疾病之一,中医称“肛痈”,该病以肛门周围红、肿、热、痛、化脓溃破为特征。中医认为肛痈的病因病机主要与外感风邪、食热致病等因素有关,西医则视为感染性疾病。

中西医结合防治夏季肛周脓肿

肛周脓肿是夏季众多高发疾病之一,中医称“肛痈”,该病以肛门周围红、肿、热、痛、化脓溃破为特征。中医认为肛痈的病因病机主要与外感风邪、食热致病等因素有关,西医则视为感染性疾病。本文将从中西医双视角解析其防治要点。

一、中西医病因病理对比

(一)西医病因病理

现代医学认为,肛周脓肿源于肛腺感染。夏季高温导致肛门局部潮湿多汗,肛隐窝易滞留粪便残渣,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细菌繁殖增多,引发肛窦炎,致肛腺感染,感染蔓延至肛管直肠周围的脂肪间隙形成不同的脓肿,向上可达直肠周围,形成高位肌间脓肿或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向下达肛周皮下,形成皮下脓肿;向外穿过外括约肌,形成坐骨直肠窝脓肿;向后可形成肛管后间隙脓肿或直肠后间隙脓肿,因脓肿高低位不同,故临床症状亦不同。久坐、便秘、糖尿病、血液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因素会降低局部免疫力,成为重要诱因。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典籍《外科正宗》记载:“脏毒者,醇酒厚味,勤劳辛苦,蕴毒流注肛门结成肿块。” 夏季肛痈发病多与以下因素相关:

1.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易感受热邪,且夏季人们饮食往往偏于生冷、油腻,容易损伤脾胃,导致湿热内生。如《河间医学六书》记载 “风热不散,谷气流溢,传于下部,故令肛门肿满”,说明风邪入里化热,下注肛门引发肛痈。

2. 夏季高温潮湿,风邪夹湿热之邪侵袭人体的可能性增加,这又与肛痈夏季高发有一定的关联。

3. 夏季人们可能因贪凉露宿、坐卧湿地等,使湿邪入侵,再加上饮食不节等因素,更容易引发肛痈。《丹溪心法》提到 “坐卧湿地,醉饱房劳生冷停寒,酒面积热,以致荣血失道,渗入大肠,此肠风脏毒之所由作也”,

二、夏季肛周脓肿高发的原因

(一)局部环境潮湿闷热

夏季人体出汗量增加,肛门周围皮肤褶皱多,容易积聚汗液、粪便残渣等,形成潮湿温暖的环境,为细菌滋生提供了理想条件。尤其是久坐人群,如办公室职员、司机等,臀部长期受压,局部血液循环不畅,汗腺和皮脂腺分泌旺盛,进一步加重了潮湿程度,降低了局部免疫力,使细菌更容易侵入并引发感染。

(二)饮食结构改变

夏季人们的饮食偏好发生明显变化,辛辣刺激食物(如火锅、烧烤、麻辣烫)、高油高糖食品(如油炸食品、甜点)以及生冷食物(如冰饮、凉菜、刺身)的摄入增多。这些食物容易刺激肠道黏膜,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便秘或腹泻。便秘时,坚硬的粪便可能擦伤肛门皮肤和黏膜,形成微小破损,细菌趁机侵入;腹泻时,频繁的排便会对肛门周围皮肤产生机械性刺激,破坏局部防御屏障,增加感染风险。此外,夏季饮酒人群增多,酒精也会对肠道和肛门局部产生不良影响,加重充血和水肿。

(三)不良生活习惯影响

夏季夜间活动增多,很多人作息不规律,熬夜现象普遍。长期熬夜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同时,夏季人们往往减少运动,久坐久卧时间增加,缺乏必要的身体活动,使得肛门周围肌肉和血管的舒缩功能受到影响,血液循环减缓,静脉回流受阻,容易形成局部淤血,为脓肿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另外,部分人在夏季不注意个人卫生,便后不及时清洁肛门,或者使用粗糙的卫生纸擦拭,也会损伤肛门皮肤,增加感染几率。

三、肛周脓肿的典型症状

(一)局部症状

1.疼痛:这是肛周脓肿最主要的症状,初期表现为肛门周围持续性隐痛或胀痛,随着病情发展,疼痛逐渐加重,转为跳痛或刺痛,尤其是在排便、坐下或咳嗽时,疼痛会明显加剧,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休息。

2.肿胀:肛门周围可见局部红肿,皮肤温度升高,触摸时有明显的硬块或波动感(提示脓肿已形成)。肿胀范围根据脓肿的位置和大小而不同,可能局限于肛门一侧,也可能扩散到整个肛周区域。

3.分泌物:当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会有脓液流出,初期脓液较多,呈黄色或黄绿色,带有臭味。如果脓肿位置较深,可能会出现肛门内坠胀感或排便不尽感。

(二)全身症状

对于位置较深、范围较大的脓肿,如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等,常伴有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体温可升高至 38℃以上)、寒战、乏力、食欲不振、头痛等。若感染得不到及时控制,可能会引发败血症、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威胁生命健康。

四、肛周脓肿的危害

(一)形成肛瘘

肛周脓肿若不及时治疗,脓肿会逐渐向周围组织扩散,形成复杂的瘘管,导致肛瘘的发生。肛瘘一旦形成,会出现反复流脓、疼痛、瘙痒等症状,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治疗难度增加,需要进行手术切开或切除瘘管,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二)影响生活质量

剧烈的疼痛和不适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饮食、睡眠和工作效率,导致生活质量下降。长期的感染和炎症还可能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导致排便困难,进一步加重便秘,形成恶性循环。

(三)引发全身感染

如前所述,深部脓肿或感染扩散可能会引发全身性感染,出现高热、昏迷、休克等症状,若不及时抢救,可能会危及生命。

五、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病人一旦患有肛周脓肿,治疗上以西医手术为主,手术方式根据脓肿的位置和类型选择(此文不详细赘述),预防肛瘘的形成;同时根据中医辨证施治,予以中药内治和外治协同干预和调理。

六、夏季中西医预防策略

西医预防要点

(一)注意个人卫生

1.每天早晚用温水清洗肛门,便后及时清洁,避免粪便残留。清洗时动作要轻柔,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沐浴露,以免损伤肛门皮肤。

2.选择透气、吸汗的棉质内裤,每天更换,避免穿紧身裤或化纤内裤,减少局部摩擦和潮湿。内裤清洗后应在阳光下暴晒,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二)合理调整饮食

1.夏季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芹菜、菠菜、西兰花等)、水果(香蕉、苹果、梨等)、全谷物(燕麦、糙米、玉米等),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和腹泻。

2.减少辛辣刺激、高油高糖、生冷食物的摄入,如辣椒、花椒、油炸食品、冰淇淋、冷饮等,避免饮酒。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饮用1500-2000 毫升温水,促进新陈代谢。

(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避免久坐久站,每隔1-2小时起身活动10-15分钟,促进肛门周围血液循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增强身体免疫力。

2.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排便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5-10分钟以内),避免用力排便,防止肛门损伤。

(四)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如果患有便秘、腹泻、肛周湿疹、肛窦炎等疾病,应及时就医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引发肛周脓肿。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免疫力较低,更容易发生感染,应严格控制血糖,定期检查肛门周围情况,做好预防工作。

中医预防特色

1.饮食调理

清热利湿:夏季宜食绿豆汤、赤小豆粥、冬瓜汤,可加入荷叶、茯苓(各10g煮水代茶)。

顾护脾胃:避免空腹食用冰饮、凉菜,餐后摩腹(顺时针绕脐按摩5分钟)促进胃肠运化,减少湿热内生。

2.情志与运动

情志调摄:中医认为 “怒则气上,思则气结”,保持心情舒畅可避免气机郁滞化火。

功法锻炼:练习八段锦、太极拳,升清降浊,增强脾胃功能。

3.穴位保健

艾灸足三里(健脾要穴)、阴陵泉(利湿要穴),每周2次,每次15分钟,适合脾虚湿盛体质者。

按揉合谷穴(清热解表)、内庭穴(清胃泻火),每日2次,每次3-5分钟,适合易上火人群。

七、结束语

夏季是肛周脓肿的高发季节,了解其成因、症状和防治方法对于保护肛门健康至关重要。夏季养生重在 “清湿热、调脾胃”,从生活细节到整体调理双管齐下。一旦出现肛门周围疼痛、肿胀、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切勿自行用药或拖延治疗,以免导致严重后果。当出现肛门周围持续疼痛、红肿伴发热时,切勿自行挤压或涂抹药膏,需及时就医。愿大家夏季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远离肛周脓肿的困扰,拥有健康的身体。

作者简介:

贾善勇 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科室副主任

单位: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

学术职务:

北京市普通外科专业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理事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肛肠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学会委员

获得荣誉:

2020年北京市先进工作者,2017年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获得者,2018年丰台区最美医生,2015年援藏先进工作者,2015年优秀援藏干部,2015年优秀援藏医生,发表论文5篇。

中西医结合防治夏季肛周脓肿

肛周脓肿是夏季众多高发疾病之一,中医称“肛痈”,该病以肛门周围红、肿、热、痛、化脓溃破为特征。中医认为肛痈的病因病机主要与外感风邪、食热致病等因素有关,西医则视为感染性疾病。

中西医结合防治夏季肛周脓肿

肛周脓肿是夏季众多高发疾病之一,中医称“肛痈”,该病以肛门周围红、肿、热、痛、化脓溃破为特征。中医认为肛痈的病因病机主要与外感风邪、食热致病等因素有关,西医则视为感染性疾病。本文将从中西医双视角解析其防治要点。

一、中西医病因病理对比

(一)西医病因病理

现代医学认为,肛周脓肿源于肛腺感染。夏季高温导致肛门局部潮湿多汗,肛隐窝易滞留粪便残渣,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细菌繁殖增多,引发肛窦炎,致肛腺感染,感染蔓延至肛管直肠周围的脂肪间隙形成不同的脓肿,向上可达直肠周围,形成高位肌间脓肿或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向下达肛周皮下,形成皮下脓肿;向外穿过外括约肌,形成坐骨直肠窝脓肿;向后可形成肛管后间隙脓肿或直肠后间隙脓肿,因脓肿高低位不同,故临床症状亦不同。久坐、便秘、糖尿病、血液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因素会降低局部免疫力,成为重要诱因。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典籍《外科正宗》记载:“脏毒者,醇酒厚味,勤劳辛苦,蕴毒流注肛门结成肿块。” 夏季肛痈发病多与以下因素相关:

1.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易感受热邪,且夏季人们饮食往往偏于生冷、油腻,容易损伤脾胃,导致湿热内生。如《河间医学六书》记载 “风热不散,谷气流溢,传于下部,故令肛门肿满”,说明风邪入里化热,下注肛门引发肛痈。

2. 夏季高温潮湿,风邪夹湿热之邪侵袭人体的可能性增加,这又与肛痈夏季高发有一定的关联。

3. 夏季人们可能因贪凉露宿、坐卧湿地等,使湿邪入侵,再加上饮食不节等因素,更容易引发肛痈。《丹溪心法》提到 “坐卧湿地,醉饱房劳生冷停寒,酒面积热,以致荣血失道,渗入大肠,此肠风脏毒之所由作也”,

二、夏季肛周脓肿高发的原因

(一)局部环境潮湿闷热

夏季人体出汗量增加,肛门周围皮肤褶皱多,容易积聚汗液、粪便残渣等,形成潮湿温暖的环境,为细菌滋生提供了理想条件。尤其是久坐人群,如办公室职员、司机等,臀部长期受压,局部血液循环不畅,汗腺和皮脂腺分泌旺盛,进一步加重了潮湿程度,降低了局部免疫力,使细菌更容易侵入并引发感染。

(二)饮食结构改变

夏季人们的饮食偏好发生明显变化,辛辣刺激食物(如火锅、烧烤、麻辣烫)、高油高糖食品(如油炸食品、甜点)以及生冷食物(如冰饮、凉菜、刺身)的摄入增多。这些食物容易刺激肠道黏膜,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便秘或腹泻。便秘时,坚硬的粪便可能擦伤肛门皮肤和黏膜,形成微小破损,细菌趁机侵入;腹泻时,频繁的排便会对肛门周围皮肤产生机械性刺激,破坏局部防御屏障,增加感染风险。此外,夏季饮酒人群增多,酒精也会对肠道和肛门局部产生不良影响,加重充血和水肿。

(三)不良生活习惯影响

夏季夜间活动增多,很多人作息不规律,熬夜现象普遍。长期熬夜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同时,夏季人们往往减少运动,久坐久卧时间增加,缺乏必要的身体活动,使得肛门周围肌肉和血管的舒缩功能受到影响,血液循环减缓,静脉回流受阻,容易形成局部淤血,为脓肿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另外,部分人在夏季不注意个人卫生,便后不及时清洁肛门,或者使用粗糙的卫生纸擦拭,也会损伤肛门皮肤,增加感染几率。

三、肛周脓肿的典型症状

(一)局部症状

1.疼痛:这是肛周脓肿最主要的症状,初期表现为肛门周围持续性隐痛或胀痛,随着病情发展,疼痛逐渐加重,转为跳痛或刺痛,尤其是在排便、坐下或咳嗽时,疼痛会明显加剧,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休息。

2.肿胀:肛门周围可见局部红肿,皮肤温度升高,触摸时有明显的硬块或波动感(提示脓肿已形成)。肿胀范围根据脓肿的位置和大小而不同,可能局限于肛门一侧,也可能扩散到整个肛周区域。

3.分泌物:当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会有脓液流出,初期脓液较多,呈黄色或黄绿色,带有臭味。如果脓肿位置较深,可能会出现肛门内坠胀感或排便不尽感。

(二)全身症状

对于位置较深、范围较大的脓肿,如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等,常伴有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体温可升高至 38℃以上)、寒战、乏力、食欲不振、头痛等。若感染得不到及时控制,可能会引发败血症、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威胁生命健康。

四、肛周脓肿的危害

(一)形成肛瘘

肛周脓肿若不及时治疗,脓肿会逐渐向周围组织扩散,形成复杂的瘘管,导致肛瘘的发生。肛瘘一旦形成,会出现反复流脓、疼痛、瘙痒等症状,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治疗难度增加,需要进行手术切开或切除瘘管,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二)影响生活质量

剧烈的疼痛和不适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饮食、睡眠和工作效率,导致生活质量下降。长期的感染和炎症还可能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导致排便困难,进一步加重便秘,形成恶性循环。

(三)引发全身感染

如前所述,深部脓肿或感染扩散可能会引发全身性感染,出现高热、昏迷、休克等症状,若不及时抢救,可能会危及生命。

五、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病人一旦患有肛周脓肿,治疗上以西医手术为主,手术方式根据脓肿的位置和类型选择(此文不详细赘述),预防肛瘘的形成;同时根据中医辨证施治,予以中药内治和外治协同干预和调理。

六、夏季中西医预防策略

西医预防要点

(一)注意个人卫生

1.每天早晚用温水清洗肛门,便后及时清洁,避免粪便残留。清洗时动作要轻柔,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沐浴露,以免损伤肛门皮肤。

2.选择透气、吸汗的棉质内裤,每天更换,避免穿紧身裤或化纤内裤,减少局部摩擦和潮湿。内裤清洗后应在阳光下暴晒,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二)合理调整饮食

1.夏季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芹菜、菠菜、西兰花等)、水果(香蕉、苹果、梨等)、全谷物(燕麦、糙米、玉米等),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和腹泻。

2.减少辛辣刺激、高油高糖、生冷食物的摄入,如辣椒、花椒、油炸食品、冰淇淋、冷饮等,避免饮酒。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饮用1500-2000 毫升温水,促进新陈代谢。

(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避免久坐久站,每隔1-2小时起身活动10-15分钟,促进肛门周围血液循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增强身体免疫力。

2.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排便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5-10分钟以内),避免用力排便,防止肛门损伤。

(四)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如果患有便秘、腹泻、肛周湿疹、肛窦炎等疾病,应及时就医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引发肛周脓肿。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免疫力较低,更容易发生感染,应严格控制血糖,定期检查肛门周围情况,做好预防工作。

中医预防特色

1.饮食调理

清热利湿:夏季宜食绿豆汤、赤小豆粥、冬瓜汤,可加入荷叶、茯苓(各10g煮水代茶)。

顾护脾胃:避免空腹食用冰饮、凉菜,餐后摩腹(顺时针绕脐按摩5分钟)促进胃肠运化,减少湿热内生。

2.情志与运动

情志调摄:中医认为 “怒则气上,思则气结”,保持心情舒畅可避免气机郁滞化火。

功法锻炼:练习八段锦、太极拳,升清降浊,增强脾胃功能。

3.穴位保健

艾灸足三里(健脾要穴)、阴陵泉(利湿要穴),每周2次,每次15分钟,适合脾虚湿盛体质者。

按揉合谷穴(清热解表)、内庭穴(清胃泻火),每日2次,每次3-5分钟,适合易上火人群。

七、结束语

夏季是肛周脓肿的高发季节,了解其成因、症状和防治方法对于保护肛门健康至关重要。夏季养生重在 “清湿热、调脾胃”,从生活细节到整体调理双管齐下。一旦出现肛门周围疼痛、肿胀、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切勿自行用药或拖延治疗,以免导致严重后果。当出现肛门周围持续疼痛、红肿伴发热时,切勿自行挤压或涂抹药膏,需及时就医。愿大家夏季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远离肛周脓肿的困扰,拥有健康的身体。

作者简介:

贾善勇 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科室副主任

单位: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

学术职务:

北京市普通外科专业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理事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肛肠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学会委员

获得荣誉:

2020年北京市先进工作者,2017年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获得者,2018年丰台区最美医生,2015年援藏先进工作者,2015年优秀援藏干部,2015年优秀援藏医生,发表论文5篇。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