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筛早治破解前列腺癌困境,全程管理助力长期生存_北京时间

早筛早治破解前列腺癌困境,全程管理助力长期生存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徐磊教授在采访中强调,通过规范 PSA 筛查实现早发现,结合个体化治疗和全程化管理,前列腺癌患者完全能实现长期生存。

早筛早治破解前列腺癌困境,全程管理助力长期生存

“刚退休想好好享受生活,体检却查出前列腺癌”的情况在临床中并不少见,因此前列腺癌也被称为“退休瘤“。作为男性高发恶性肿瘤,前列腺癌早期几乎没有特异性症状,而一旦出现骨痛、排尿困难等表现,肿瘤往往已发展至中晚期,给治疗带来挑战;另外,绝大部分排尿不畅症状缘由良性前列腺增生而非肿瘤病变,但可提醒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徐磊教授在采访中强调,通过规范 PSA 筛查实现早发现,结合个体化治疗和全程化管理,前列腺癌患者完全能实现长期生存。

坚持PSA 动态监测 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我国曾有超 50% 前列腺癌患者初诊时已转移,而美国这一比例不足 5%,这导致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大幅落后,其中的核心差距就在早期筛查。” 徐磊教授指出,所以要改善 “发现即晚期” 的现状,PSA,又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筛查是关键。

徐磊教授表示,PSA 正常范围在0-4ng/ml,但不能仅凭单次检查的数据来诊断疾病,“PSA和年龄相关,60 岁以下男性 PSA 低于 1ng/ml 更安全,临床上低PSA高侵袭性的前列腺癌仍有相当比例。年龄越大的男性,其PSA的安全数值也会相应提高,但如果PSA动态变化,每年连续上升,即便在安全范围内,也需要提高警惕。” 同时徐磊教授提醒,PSA升高与前列腺密切相关,但并不能确诊前列腺癌,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直肠指检等操作都可能导致PSA升高,所以发现指标异常后无需恐慌,但应及时寻求泌尿外科医生进一步诊断。

“如果遇到 PSA 在 4-5ng/ml 的临界情况,也不用急着穿刺。”徐磊教授建议,“如果是首次检查结果,可以先做前列腺多参数核磁共振,了解前列腺内是否存在可疑病灶;如果前期 PSA 已经连续几年上升,则建议穿刺活检。在尽量不遗漏临床有意义的前列腺癌检出情况下,也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避免过度诊断。

确诊后的治疗需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对于癌细胞局限在前列腺内未发生转移的患者,机器人辅助根治性手术是优选

如果患者病情偏晚,肿瘤已经局部侵犯周围组织但尚未出现远处转移,此时可以先系统用药 “缩小肿瘤”—— 也就是新辅助治疗,将肿瘤局限再做手术,以提高肿瘤彻底切除的概率。除手术切除外的其它局部治疗方式还有放疗,或者可逆电穿孔、热消融,冷冻治疗等新型的局部治疗方案。

对于已出现转移的患者,内分泌治疗是基础。“前列腺癌细胞依赖雄激素生长,通过药物去势替代传统手术去势,在有效抑制肿瘤进展的同时,不良反应更轻微。” 徐磊教授表示,近年来,随着治疗理念不断更新,将新型抗雄药物提前至疾病初始治疗阶段使用已经成为共识。“这能将耐药时间从平均 2 年延长至 4-5 年,让患者在高质量生活状态下长期生存。” 徐磊教授表示,早期用新药并非“浪费”,而是通过延缓进展,为患者争取更长的生存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做好长期管理 护航高质量生存

治疗后的长期规范随访同样重要,徐磊教授强调,手术患者术后 2 个月要查一次 PSA,根治性切除后PSA可以降至极低甚至测不出,之后还要终身定期随访,因为少数患者多年后仍可能复发;转移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每 3 个月就要查一次 PSA、睾酮,还要做影像学检查,看看转移灶有没有变化,此时PSA的治疗目标是0.2以下。徐磊教授表示:“PSA 降得越快、越低,说明药物控制得越好,耐药来得越晚,患者的生存时间越长。要是发现 PSA 再次升高,需要及时调整方案,以继续控制病情。”

“治疗的不良反应不用过度焦虑。内分泌治疗最常见的反应是潮热、盗汗,注意穿全棉衣服,多数人几个月就适应了;化疗主要副反应是恶心和食欲不振等胃肠道问题,但化疗治疗期短,副反应影响有限;部分患者可能因为用药出现血压、肝功能变化,定期血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就行;少数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可通过保持皮肤湿润、避免阳光直晒进行预防,严重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徐磊教授表示。

徐磊教授也分享了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一名初诊时 PSA 超 2000ng/ml的晚期伴随多发转移的患者,经过系统药物治疗后,3 个月 PSA 快速深度下降至 0.2ng/ml 以下,现已恢复生活自理。徐磊教授强调,只要早筛查,早干预,选对个体化方案、坚持随访,前列腺癌患者就能实现长期的高质量生存。

早筛早治破解前列腺癌困境,全程管理助力长期生存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徐磊教授在采访中强调,通过规范 PSA 筛查实现早发现,结合个体化治疗和全程化管理,前列腺癌患者完全能实现长期生存。

早筛早治破解前列腺癌困境,全程管理助力长期生存

“刚退休想好好享受生活,体检却查出前列腺癌”的情况在临床中并不少见,因此前列腺癌也被称为“退休瘤“。作为男性高发恶性肿瘤,前列腺癌早期几乎没有特异性症状,而一旦出现骨痛、排尿困难等表现,肿瘤往往已发展至中晚期,给治疗带来挑战;另外,绝大部分排尿不畅症状缘由良性前列腺增生而非肿瘤病变,但可提醒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徐磊教授在采访中强调,通过规范 PSA 筛查实现早发现,结合个体化治疗和全程化管理,前列腺癌患者完全能实现长期生存。

坚持PSA 动态监测 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我国曾有超 50% 前列腺癌患者初诊时已转移,而美国这一比例不足 5%,这导致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大幅落后,其中的核心差距就在早期筛查。” 徐磊教授指出,所以要改善 “发现即晚期” 的现状,PSA,又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筛查是关键。

徐磊教授表示,PSA 正常范围在0-4ng/ml,但不能仅凭单次检查的数据来诊断疾病,“PSA和年龄相关,60 岁以下男性 PSA 低于 1ng/ml 更安全,临床上低PSA高侵袭性的前列腺癌仍有相当比例。年龄越大的男性,其PSA的安全数值也会相应提高,但如果PSA动态变化,每年连续上升,即便在安全范围内,也需要提高警惕。” 同时徐磊教授提醒,PSA升高与前列腺密切相关,但并不能确诊前列腺癌,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直肠指检等操作都可能导致PSA升高,所以发现指标异常后无需恐慌,但应及时寻求泌尿外科医生进一步诊断。

“如果遇到 PSA 在 4-5ng/ml 的临界情况,也不用急着穿刺。”徐磊教授建议,“如果是首次检查结果,可以先做前列腺多参数核磁共振,了解前列腺内是否存在可疑病灶;如果前期 PSA 已经连续几年上升,则建议穿刺活检。在尽量不遗漏临床有意义的前列腺癌检出情况下,也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避免过度诊断。

确诊后的治疗需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对于癌细胞局限在前列腺内未发生转移的患者,机器人辅助根治性手术是优选

如果患者病情偏晚,肿瘤已经局部侵犯周围组织但尚未出现远处转移,此时可以先系统用药 “缩小肿瘤”—— 也就是新辅助治疗,将肿瘤局限再做手术,以提高肿瘤彻底切除的概率。除手术切除外的其它局部治疗方式还有放疗,或者可逆电穿孔、热消融,冷冻治疗等新型的局部治疗方案。

对于已出现转移的患者,内分泌治疗是基础。“前列腺癌细胞依赖雄激素生长,通过药物去势替代传统手术去势,在有效抑制肿瘤进展的同时,不良反应更轻微。” 徐磊教授表示,近年来,随着治疗理念不断更新,将新型抗雄药物提前至疾病初始治疗阶段使用已经成为共识。“这能将耐药时间从平均 2 年延长至 4-5 年,让患者在高质量生活状态下长期生存。” 徐磊教授表示,早期用新药并非“浪费”,而是通过延缓进展,为患者争取更长的生存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做好长期管理 护航高质量生存

治疗后的长期规范随访同样重要,徐磊教授强调,手术患者术后 2 个月要查一次 PSA,根治性切除后PSA可以降至极低甚至测不出,之后还要终身定期随访,因为少数患者多年后仍可能复发;转移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每 3 个月就要查一次 PSA、睾酮,还要做影像学检查,看看转移灶有没有变化,此时PSA的治疗目标是0.2以下。徐磊教授表示:“PSA 降得越快、越低,说明药物控制得越好,耐药来得越晚,患者的生存时间越长。要是发现 PSA 再次升高,需要及时调整方案,以继续控制病情。”

“治疗的不良反应不用过度焦虑。内分泌治疗最常见的反应是潮热、盗汗,注意穿全棉衣服,多数人几个月就适应了;化疗主要副反应是恶心和食欲不振等胃肠道问题,但化疗治疗期短,副反应影响有限;部分患者可能因为用药出现血压、肝功能变化,定期血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就行;少数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可通过保持皮肤湿润、避免阳光直晒进行预防,严重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徐磊教授表示。

徐磊教授也分享了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一名初诊时 PSA 超 2000ng/ml的晚期伴随多发转移的患者,经过系统药物治疗后,3 个月 PSA 快速深度下降至 0.2ng/ml 以下,现已恢复生活自理。徐磊教授强调,只要早筛查,早干预,选对个体化方案、坚持随访,前列腺癌患者就能实现长期的高质量生存。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