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全市以中度污染为主,个别区为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为PM2.5。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全市以中度污染为主,个别区为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为PM2.5。
连日来,气象条件持续不利,京津冀中部静稳、逆温、高湿大雾等多重因素叠加。同时,污染排放仍在高位,局地秸秆焚烧影响突出。10月25日夜间,受低压系统前部影响,污染扩散条件不利。
26日9时,全市空气质量为4级中度污染。其中,西城区、通州区、东城区达重度污染,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房山区、怀柔区、延庆区为中度污染,大兴区、顺义区、昌平区、密云区、平谷区等为轻度污染。

图/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儿童、老年人及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的户外锻炼,一般人群适量减少户外运动。
预报显示,明天(10月27日),空气质量水平将短暂提升至优。周一再度下降至良,预计周二将再现轻度污染。
此次污染过程是如何形成的?还要持续多久?
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田贺忠教授,详细解读此次污染过程。
一问:此次空气污染过程是如何发展的?
田贺忠表示,从区域来看,10月23日区域污染最先出现在河北中部、山东西部,在南风的影响下,污染带向北移动,当天夜间,京津冀中东部唐山、天津、保定、廊坊、石家庄达到3级轻度污染水平。24日夜间至25日上午,燕山-太行山前的邢台-石家庄-保定-廊坊-天津-唐山-秦皇岛一线出现浓度污染带,PM2.5浓度在90至120微克/立方米之间,轻中度污染。25日白天,区域污染向京津冀北部山前进一步辐合,北京在燕山—太行山交汇处,污染在这里汇聚,所以受的影响最大,污染程度为区域最重,这是区域的一个情况。
田贺忠说,具体从北京市的情况来看,10月23日夜间至24日白天,虽然扩散条件不利,但全市PM2.5浓度仍保持在2级良水平。但随着污染带向北移动,24日夜间起,北京市自东向西浓度快速升高,19时至23时,通州区的浓度就从3级轻度升至4级中度污染水平,大兴区和核心城区也随即升至3级轻度。到了25日上午,全市PM2.5浓度开始上升,从2级良升到4级中度污染,到13时PM2.5浓度达到了140微克/立方米。截至25日15时,北京市PM2.5浓度连续超标8小时,其中连续5小时达到4级中度污染。
二问:造成此次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此次污染的原因,概括起来就是:持续偏南风、高饱和湿度、强逆温、气象条件极为不利, 以上因素综合起来导致区域PM2.5浓度快速抬升。
具体来看,10月23日午后,区域转受均压场控制,偏南风作用为主,扩散条件转不利;夜间环渤海区域湿度水平明显上升,且存在明显逆温。24日早间,区域西北部受高压扰动作用,偏北风,扩散条件略有改善,但午后高压迅速转弱,近地面转偏东南风作用,扩散条件明显转差。25日早间,区域湿度水平较高,能见度较差,出现大范围雾区,存在逆温,边界层降至300米,扩散条件持续不利,有利于PM2.5进一步生成转化。
“对北京而言,本次污染过程区域传输和本地积累的共同作用导致的。”田贺忠表示,从区域来看,偏南风造成区域高浓度污染持续向北京输送,北京在23日傍晚、24日傍晚和25日上午有3次快速抬升,其中25日上午4个小时空气质量出现2级到4级的跨越。北京南部与东部边界空气质量站点监测显示,表征燃烧源的氯离子、钾离子、元素碳夜间至早上出现峰值,说明明显存在区域燃烧源传输影响。从北京本地来看,PM2.5组分中硝酸盐占比持续上升,达到40%以上,再加上静稳高湿不利气象条件,导致本地污染持续积累。
三问:本轮污染过程何时结束?
根据最新预报资料,预计10月26日夜间,受西北冷高压影响,降温较明显,扩散条件明显改善,有利于区域污染物清除,北京空气质量将同步改善,预计达到2级良;到了27日,地面冷高压会带来明显偏北风,北京空气质量将恢复至1级优水平。
来源: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北京日报、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