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纷纷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碳中和学科建设和发展迎来新契机。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近期成立,该院是北京大学面向2030年重点布局建设的四大交叉平台之一,也是北京大学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重点。
近年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纷纷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碳中和学科建设和发展迎来新契机。
如何理解碳中和?
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面对全球变暖,“碳中和”“碳达峰”成为科普热词,“能控双耗”“是否限电”成为企业和民众讨论的热点,但如何理解“碳中和”学科仍令不少考生和家长感到困扰。
事实上,“碳中和”是指通过自然的植物光合作用、人工的营造林活动及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方式固碳,抵消人为活动产生的碳排放。“碳中和”不仅仅是一个碳排放的目标,还是一场系统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它会根本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甚至对未来的技术和产业带来深刻影响。
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向世界承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从应对气候变化来说,碳中和是一种方法和途径,对于国家来说是一种责任、一种承诺。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大高校纷纷成立碳中和研究院是恰逢其时,更是刻不容缓。
多学科交叉培养是亮点
2022年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将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自2022年以来,多所高校纷纷宣布成立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新学院、新学科和新专业,推进碳中和人才建设。
从目前高校碳中和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多学科交叉培养是亮点。多所高校都明确将重点通过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培养高水平、创新型和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如前不久官宣成立的北大碳中和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秉持“理论构建—科学突破—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区域实践—全球行动”的交叉学科发展理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培养方案、跨学科课程体系和多元化国际培养模式。
此外,不少高校还明确了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如北京工业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本科生教育突出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以及“个性化、需求化、专业化、国际化”,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水平复合型碳中和人才为目标,充分挖掘学生个人基础和潜质,制定共性与个性相融合的培养方案。北京大学碳中和学院正在积极筹建碳达峰碳中和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未来将从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理学学位)、“双碳”关键技术与能源转型(工学学位)、“双碳”与全球治理(法学学位),以及“双碳”经济政策(经济学学位)四个方向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
部分高校首招新生
根据去年教育部公布的2021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碳储科学与工程、空天智能电推进技术、生物育种科学、资源环境大数据工程等31种新专业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
在高校布局碳中和的背景下,多所学校招生也迎来新布局和调整。一些高校首次设置碳中和专业并进行招生,如东南大学在2022年大类招生中,新增了工科试验班(碳中和与智能制造实验班)。
华东理工大学新成立的国内首个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计划2023年首招碳中和本科专业,2024年招生计划拟翻一番。
北京工业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拟从2023级录取新生中进行选拔,遴选对碳中和技术具有浓烈兴趣和爱好且有志于双碳领域研究工作、学习能力强、外语水平高、计算机运用能力强的优秀学生进入学院学习,学院将实行“3+1+X”模式探索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
对标新工科高技术人才
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全新研究领域和培养方向,其人才培养导向同样备受考生和家长关注。
目前来看,碳达峰碳中和领域人才培养,一方面是面向研究型后备领军人才培养,为国家碳中和发展提供“智囊团”,培养适应新工科要求的高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该领域聚焦鼓励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支持相关高校与国内能源、交通和建筑等行业的大中型和专精特新企业深化产学合作,针对企业人才需求,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成立的碳中和与气候变化学域,学域计划于2024年开设相关本科专业课程。
按规划,该课程将为学生提供碳中和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基础和前沿知识,指导学生熟悉和正确运用分析工具和理论框架,培养学生掌握设计和评估“双碳”相关政策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政府、行业和非政府组织中从事碳中和的领导者与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