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是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工作的收官之年,平谷区立足首都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聚焦“七有”“五性”,以“绣花功夫”激活城市微循环,围绕基础设施落后、群众需求迫切、治理难点集中的区域,开展综合整治。

一条条背街小巷
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
关乎着市民
日常出行的便捷与舒适
2025年是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工作的收官之年,平谷区立足首都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聚焦“七有”“五性”,以“绣花功夫”激活城市微循环,围绕基础设施落后、群众需求迫切、治理难点集中的区域,开展综合整治。
三年行动以来
97条背街小巷焕然一新
既有“面子”的颜值焕新
更有“里子”的文化浸润
让烟火气与文明新风交织成诗
文乐胡同
文乐胡同过去因年久失修,路面坑洼不平,沙土也多。每到冬天铲雪时,一铲子下去,带起的往往是大量的沙子石子,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区城市管理部门联合街道办,开展专项整治,通过“通管道、铺沥青、增绿化”等手段,将胡同重新改造升级。如今,道路不仅扩宽,路灯实现全覆盖,更建有步行道,垃圾分类设施也配套齐全,甚至小区门口的配电室也被粉刷一新,变成了网红拍照打卡点。漫步文乐胡同的大街上,两旁的梧桐树叶随风唰唰作响。“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现在不仅拓宽了,两旁还种上了梧桐树,晚上路灯亮堂堂的,饭后遛弯儿的心情都不一样了。”家住文乐胡同的冯大姐站在焕然一新的街道上,脸上洋溢着笑容。
园丁小区北区
在园丁小区北区的东侧小巷里,一位居民正带着孩子在玩耍,几位老人坐在楼下拉着家常,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暖洋洋的。兴谷街道阳光社区聚焦居民休闲娱乐需求,精心规划街巷布局,补种绿植、布置公益宣传栏、配备智能垃圾箱,并安排专人定期巡查维护,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惬意时光。看着地上画着的跳格子、交替迈步等休闲游戏,记者也忍不住体验了一番。“原来这边的路被墙封着,里面杂草丛生,不仅影响美观,还存在安全隐患。现在不一样了,墙打通了,路面也进行了硬化,环境也变好了,居民们每天都在这边遛弯。”谈起小区的变化,李大姐也滔滔不绝起来。
在小区的入口处,废旧轮胎经过巧手改造而成的轮胎花箱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提升改造背街小巷中,阳光社区考虑多场景使用需求,将道路分区规划设计,打造“一米花园”,既保障交通出行,又打造出田园景观带。阳光社区党支部书记王焕新感触颇深地说:“以前,这里车辆乱停乱放,甚至紧挨着居民楼,居民又有着种菜、种花的习惯,不仅杂乱无章,安全也是个大问题。我们社区征求居民意愿后,统一规划,将楼前空路右侧作为停车位,左侧因为紧挨居民楼,则建成了‘一米花园’。”现在这里美观有序,大家也很满意。
西寺渠中路
西寺渠中路在整治过程中,着重加强街巷的绿化美化工作,完善休闲设施。在道路一侧是整齐分布的树木、水池、座椅,另一侧是花坛,街角还搭建了景观小品,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舒适的休闲空间。刚好路过的赵大姐满脸笑意地告诉记者:“每年夏天,水池就会打开,喷泉很好看,坐在树荫里乘凉,看看花、拍拍照,惬意得很嘞。以前这附近环境可没这么好,现在变化大得我都快认不出来啦,每天路过这儿,心情都格外舒畅。”
在背街小巷治理过程中
为推动背街小巷治理
从“集中整治”向“常态长效”转变
平谷区建立起一套
“巡查+维护+反馈”的长效管理机制
通过“人巡+视频”的方式,实现了全方位、无死角的巡查,确保各类问题能够及时被发现。一旦发现问题,属地街道迅速行动,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让背街小巷始终保持整洁有序。此外,平谷区还注重培养居民自治意识,鼓励居民参与到背街小巷的日常维护中来。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倾听居民心声,将居民的合理诉求纳入治理工作当中,使治理措施更加贴合实际、顺应民意。
如今
漫步在平谷区的背街小巷
昔日的“脏乱差”景象
已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
是“洁净美”的崭新风貌
街巷里弥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居民们在这里享受着美好的生活
“我们希望通过治理背街小巷,居民可以在干净的街道上悠闲散步,孩子们能在安全的环境中玩耍,让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区城市管理委的工作人员郝巍巍满怀期待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