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香港大埔火灾救援中的爱心接力_北京时间

特写:香港大埔火灾救援中的爱心接力

摄庇护中心的“安心港湾”火灾发生后,特区政府多部门迅速协调,在大埔区内开放了包括东昌街社区会堂、大埔社区中心、富善社区会堂、善楼、太和邻里社区中心、东昌街体育馆,以及香港伤健协会新界伤健中心在内的多个临时庇护中心。

特写:香港大埔火灾救援中的爱心接力

香港大埔火灾救援中的爱心接力

“义工们给我提供了衣服,我膝盖不好,他们还给我加了床垫,还有毛毯。真的很好!”72岁的香港市民罗女士和先生住在宏福苑旁的广礼楼,他们因为封楼被安置在位于东昌街体育馆的临时庇护中心。罗女士告诉记者,这里有面、有饭,安排得很周到。

香港新界大埔区宏福苑26日发生五级火警,打破了社区的宁静。火灾发生后,特区政府迅速行动,社会各界及广大市民快速集结,展开一场关乎生命尊严与社区韧性的爱心接力。

11月27日,受火灾影响的市民被安置在香港大埔东昌街体育馆。

庇护中心的“安心港湾”

火灾发生后,特区政府多部门迅速协调,在大埔区内开放了包括东昌街社区会堂、大埔社区中心、富善社区会堂、善楼、太和邻里社区中心、东昌街体育馆,以及香港伤健协会新界伤健中心在内的多个临时庇护中心。中华基督教会冯梁结纪念中学也紧急开放,接纳疏散居民。

27日13时许,记者走进位于宏福苑附近的冯梁结纪念中学临时庇护中心。主要收容空间设在一个羽毛球场大小的室内场馆内,虽然人员较多,但秩序井然。

在场馆入口处,根据需求迫切程度和人流动线,依次排列着“报平安”“药物支援”“失踪登记”“食物供应”等政府服务摊位。场馆两侧及中央设置了供居民休息的座位区,配备插线板,方便居民为电子设备充电。室外,移动充电宝、瓶装水、尿不湿、常用药品等物资分类摆放,由关爱队队员和义工合作分发,随时满足现场需求。

“昨晚一家都在这里过夜,虽然夜里有点冷,但这里有被子可用,饮食也很丰富,水果、牛奶、热粥等一应俱全。”宏福苑受灾居民李小姐说,门口还有民政署工作人员值守,任何问题都能及时沟通,让他们感到安心。“来之前还担心没水没电、夜里不好过,但各项安排都很周到,比预想中好。”

11月27日,在香港大埔东昌街社区,工作人员搬运市民捐赠的物资。

市民自发行动汇聚“城市温度”

灾难面前,香港社会自发凝聚的力量格外动人。普通市民、各大社团、慈善机构、企业的善行义举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海。

27日16时左右,在宏福苑附近的一处天台,市民自发捐赠的衣物堆积如山。主动在此担任义工的高女士忙得不可开交。有人捐来衣服,她按上衣下衣、大小号和厚薄分类,分发给有需要的人。她一边整理衣物一边对记者说:“大家相互帮忙,困难一定能过去的。”

在宏福苑附近,有私家车主在车窗前贴上“本人愿意为灾民免费接送服务”的字条,默默提供交通支持。

30多岁的陈小姐在看到社交媒体上的求助信息后,27日一早便赶到东昌街体育馆安置点。她发现,自己并非独行者,许多义工已从26日夜坚守至今。投身物资分发的忙碌中,她感受到社会各界的暖流:“捐赠物资络绎不绝。危难时刻,大家同舟共济,这正是我们香港的‘狮子山精神’。”

冯梁结纪念中学临时庇护中心外,大门上贴出了“暂停收物资,感谢各位市民”的海报。这并非拒绝,而是市民捐赠的物资已远超现场所需。

11月27日,救援人员从香港新界大埔区宏福苑火灾现场运出伤者。

特殊群体关怀彰显“人文之光”

在这场救援中,对长者等特殊群体的关怀也尤为细致。在冯梁结纪念中学临时庇护中心内,记者在场馆角落遇到了一对年过八旬的夫妇。他们住在与着火居屋一街之隔的广福邨广佑楼。

两位老人自前一天下午至今,一直待在庇护中心。他们表示,这里物资充足,前来帮忙的年轻人很多。交谈间,就有义工主动上前,询问他们是否需要到楼上休息。

现场的支援服务也考虑到了居民的心理需求。在距离大门最远的对角线处,设置了相对安静的心理援助摊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24小时轮班值守,不时有居民前来求助,当前最迫切的需求集中在寻人、医药、餐食和临时过夜场所等方面。

饭点到了,有义工拿着广播提示居民领取餐食,也会提着餐箱到座位区进行分发,确保行动不便或听力不好的长者能及时吃上热饭。除了热腾腾的盒饭,食品供应区还备有水果、饼干、鸡蛋、腌菜、瓶装水和热水等。

现场,身着不同颜色夹克的关爱队队员穿梭忙碌,他们来自沙田等不同区域,一进门就会主动上前询问需求。政府部门、社福机构、义工团体与普通市民的力量交织在一起,共同构筑起一道坚实而温暖的救灾防线。

特写:香港大埔火灾救援中的爱心接力

摄庇护中心的“安心港湾”火灾发生后,特区政府多部门迅速协调,在大埔区内开放了包括东昌街社区会堂、大埔社区中心、富善社区会堂、善楼、太和邻里社区中心、东昌街体育馆,以及香港伤健协会新界伤健中心在内的多个临时庇护中心。

特写:香港大埔火灾救援中的爱心接力

香港大埔火灾救援中的爱心接力

“义工们给我提供了衣服,我膝盖不好,他们还给我加了床垫,还有毛毯。真的很好!”72岁的香港市民罗女士和先生住在宏福苑旁的广礼楼,他们因为封楼被安置在位于东昌街体育馆的临时庇护中心。罗女士告诉记者,这里有面、有饭,安排得很周到。

香港新界大埔区宏福苑26日发生五级火警,打破了社区的宁静。火灾发生后,特区政府迅速行动,社会各界及广大市民快速集结,展开一场关乎生命尊严与社区韧性的爱心接力。

11月27日,受火灾影响的市民被安置在香港大埔东昌街体育馆。

庇护中心的“安心港湾”

火灾发生后,特区政府多部门迅速协调,在大埔区内开放了包括东昌街社区会堂、大埔社区中心、富善社区会堂、善楼、太和邻里社区中心、东昌街体育馆,以及香港伤健协会新界伤健中心在内的多个临时庇护中心。中华基督教会冯梁结纪念中学也紧急开放,接纳疏散居民。

27日13时许,记者走进位于宏福苑附近的冯梁结纪念中学临时庇护中心。主要收容空间设在一个羽毛球场大小的室内场馆内,虽然人员较多,但秩序井然。

在场馆入口处,根据需求迫切程度和人流动线,依次排列着“报平安”“药物支援”“失踪登记”“食物供应”等政府服务摊位。场馆两侧及中央设置了供居民休息的座位区,配备插线板,方便居民为电子设备充电。室外,移动充电宝、瓶装水、尿不湿、常用药品等物资分类摆放,由关爱队队员和义工合作分发,随时满足现场需求。

“昨晚一家都在这里过夜,虽然夜里有点冷,但这里有被子可用,饮食也很丰富,水果、牛奶、热粥等一应俱全。”宏福苑受灾居民李小姐说,门口还有民政署工作人员值守,任何问题都能及时沟通,让他们感到安心。“来之前还担心没水没电、夜里不好过,但各项安排都很周到,比预想中好。”

11月27日,在香港大埔东昌街社区,工作人员搬运市民捐赠的物资。

市民自发行动汇聚“城市温度”

灾难面前,香港社会自发凝聚的力量格外动人。普通市民、各大社团、慈善机构、企业的善行义举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海。

27日16时左右,在宏福苑附近的一处天台,市民自发捐赠的衣物堆积如山。主动在此担任义工的高女士忙得不可开交。有人捐来衣服,她按上衣下衣、大小号和厚薄分类,分发给有需要的人。她一边整理衣物一边对记者说:“大家相互帮忙,困难一定能过去的。”

在宏福苑附近,有私家车主在车窗前贴上“本人愿意为灾民免费接送服务”的字条,默默提供交通支持。

30多岁的陈小姐在看到社交媒体上的求助信息后,27日一早便赶到东昌街体育馆安置点。她发现,自己并非独行者,许多义工已从26日夜坚守至今。投身物资分发的忙碌中,她感受到社会各界的暖流:“捐赠物资络绎不绝。危难时刻,大家同舟共济,这正是我们香港的‘狮子山精神’。”

冯梁结纪念中学临时庇护中心外,大门上贴出了“暂停收物资,感谢各位市民”的海报。这并非拒绝,而是市民捐赠的物资已远超现场所需。

11月27日,救援人员从香港新界大埔区宏福苑火灾现场运出伤者。

特殊群体关怀彰显“人文之光”

在这场救援中,对长者等特殊群体的关怀也尤为细致。在冯梁结纪念中学临时庇护中心内,记者在场馆角落遇到了一对年过八旬的夫妇。他们住在与着火居屋一街之隔的广福邨广佑楼。

两位老人自前一天下午至今,一直待在庇护中心。他们表示,这里物资充足,前来帮忙的年轻人很多。交谈间,就有义工主动上前,询问他们是否需要到楼上休息。

现场的支援服务也考虑到了居民的心理需求。在距离大门最远的对角线处,设置了相对安静的心理援助摊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24小时轮班值守,不时有居民前来求助,当前最迫切的需求集中在寻人、医药、餐食和临时过夜场所等方面。

饭点到了,有义工拿着广播提示居民领取餐食,也会提着餐箱到座位区进行分发,确保行动不便或听力不好的长者能及时吃上热饭。除了热腾腾的盒饭,食品供应区还备有水果、饼干、鸡蛋、腌菜、瓶装水和热水等。

现场,身着不同颜色夹克的关爱队队员穿梭忙碌,他们来自沙田等不同区域,一进门就会主动上前询问需求。政府部门、社福机构、义工团体与普通市民的力量交织在一起,共同构筑起一道坚实而温暖的救灾防线。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