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美食吃货篇七:一个盹儿成就的美味——天福号酱肘子_北京时间

京城美食吃货篇七:一个盹儿成就的美味——天福号酱肘子

“人生在世,难得糊涂”就是糊涂了打一个盹儿的功夫,却造就了难得的人间美味。今天小编就带您了解一下天福号酱肘子的前世今生。

京城美食吃货篇七:一个盹儿成就的美味——天福号酱肘子

提起正宗的老北京酱肘子,相信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天福号。天福号是著名的北京老字号,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里的酱肘子一直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浓香醇厚”的特点享誉京城。

天福号酱肘子

一次意外 获得“天福”

天福号这块金字招牌,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而最初它的成名,却是得益于一次“意外”。故事发生在1738年,也就是清乾隆三年,有个山东掖县人刘凤翔,他带着孙子刘抵明来京城谋生。刘凤翔会做酱肉,他与一位姓谢的山西客商合伙儿,在西单牌楼拐角处,开了一家“刘记酱肉铺”。由于本小利薄,加上京城的竞争实在激烈,买卖一直不太好,后来山西客商撤资,只剩下刘凤翔独自经营。

话说有一天,刘凤翔逛旧货市场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匾,上面是三个颜体楷书的大字“天福号”,刘凤翔看这三个字笔锋苍劲,很有书法功底,又暗含“天官赐福”之意,于是就把它买了下来,回去后稍加油饰,便悬挂于小店门口,没想到这块牌匾引来了许多文人驻足品评,小店以此为字号,生意也日渐起色,对刘凤翔来说,这真是意外的“天福”降临!

刘凤翔发现“天福号”

再次意外 宫廷特供

得牌匾是一次“意外”,而让天福号酱肉一夜成名的,却是另一场“意外”。按过去的规矩,酱肉铺都是夜间制作,白天出售。一次,刘凤翔让他孙子刘抵明夜间守灶,结果刘抵明熬不住打起盹来,肘子煮过了火,全塌在锅里了。

刘抵明守灶打盹

爷孙俩为了挽回损失,只得反复加工整理,折腾到天亮,勉强将肘子捞出来晾凉,恰好一位当朝大官派下人来买酱肉,他们就将肘子卖给他一些。这爷孙俩提心吊胆,生怕得罪了官家,引来麻烦。可结果麻烦没来,“天福”又来了。

第二天这位官员又派人来,说昨天的肘子非常好吃,香软嫩滑,不腻口不塞牙,以后每天都会来买这样的酱肘子。爷孙俩大喜过望,真是因祸得福,他们就按照“失误”的做法,什么时间用什么样的火,什么时间加汤加料,经过多次尝试,终于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制作方法,从此天福号酱肘子的名气就越来越大了。

天福号名动京城

据清宫史料记载,慈禧老佛爷特爱吃猪肉,有官员为讨她欢心,就推荐了天福号的酱肘子,老佛爷尝过之后是赞不绝口,特赐天福号一块进宫腰牌,传旨每天定量送进宫中。这样天福号的酱肘子就成了贡品,天福号的字号也由此闻名京城了。

慈禧老佛爷特赐天福号进宫腰牌

工艺讲究 百年如一

天福号的酱肘子,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历经沧桑,几经沉浮,虽然时代变了,但酱肘子的味道却百年如一,这其中的秘诀也令人啧啧称道。

百年如一的酱肘子

据天福号第七代传人王守祥介绍,早年天福号做酱肘子选原料,只认京东八县的黑毛猪,而且只用前肘。这种猪肉瓷实、皮薄肉嫩,营养特别丰富。如今京东八县的猪找不到了,为了寻找符合做酱肘子的猪源,天福号派人跑了全国几十个省市,对肉源进行考察、筛选,最后确定四川内江、广元地区和北京顺义区为原料地。

天福号传承人王守祥

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方法称的上是门绝技,肘子出锅时肉既要软烂,形状又不能散,不塌锅。如何才能保证在同样一锅料里用同样的时间做出同一个味儿来呢?看锅师傅们自有一套秘诀。

天福号看锅师傅

王守祥师傅讲,酱肘子最关键的就是酱汁。天福号采用自制秘方和特殊技艺调制了独特的老汤和酱汁。在每天生产后,从已经调制好的老汤和酱汁中各选留一桶,作为次日的老汤和酱汁原料之引,以保证它们的正统品质。历经百年传承,从未间断,因此也就有了“乾隆酱汁传百年”的美誉。

天福号秘制老汤

虽然天福号的酱肘子肉皮酱红油亮,但令人诧异的是,竟然一点儿酱油都没搁!王守祥说:“如果用酱油制作,就不是天福号了,这是我们两百多年不变的规矩。”

天福号前门店

众人偏爱 吃法讲究

天福号凭着坚守不变的规矩和工艺,享誉京城两百余年,不论世事如何变幻,人们对天福号的青睐却不曾改变。末代皇帝溥仪在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就写过他非常爱吃天福号酱肘子。在宫中时,他不顾老祖宗的规矩,穿西装、吃洋饭,但天福号酱肘子却是他每餐必备的一道中菜。而当几十年后,也就是1959年他被特赦回京的第二天,他就骑着自行车去天福号门市部买酱肘子吃了。

1959年溥仪特赦回京,毛主席接见溥仪

不只是这位末代皇帝,喜爱天福号酱肘子的还大有人在,像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和叶盛兰先生,著名书法家舒适先生等等,也都好这一口儿。

不论是名人还是普通大众,天福号已经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吃食,百姓在品尝天福号酱肘子的同时,也是在品味它百年不变的制作技艺与浓郁的传统文化。

京城百姓都好这一口儿

天福号人不仅传承了纯正的制作技艺,还用老字号的无形资产弘扬民族产业,在1993年,天福号被评为“中华老字号”。2008年,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老字号——天福号

天福号酱肘子不只是制作上马虎不得,就连吃也是非常有讲究的,这里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天福号酱肘子最过瘾的吃法:

材料:天福号酱肘子、大饼、黄瓜、葱、蒜、甜面酱

吃法:1.将酱肘子和刚烙得的大饼切成差不多同等大小的长条状;2.把葱切成细丝、黄瓜切段、蒜去皮摆放盘中备用;3.把蘸好甜面酱的酱肘子加入饼中,再添加黄瓜、葱丝、蒜等。

松软的大饼,纯正的酱肘子,香气扑鼻,大口咬下去,当真是过瘾之极。

最过瘾的吃法

京城美食吃货篇七:一个盹儿成就的美味——天福号酱肘子

“人生在世,难得糊涂”就是糊涂了打一个盹儿的功夫,却造就了难得的人间美味。今天小编就带您了解一下天福号酱肘子的前世今生。

京城美食吃货篇七:一个盹儿成就的美味——天福号酱肘子

提起正宗的老北京酱肘子,相信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天福号。天福号是著名的北京老字号,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里的酱肘子一直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浓香醇厚”的特点享誉京城。

天福号酱肘子

一次意外 获得“天福”

天福号这块金字招牌,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而最初它的成名,却是得益于一次“意外”。故事发生在1738年,也就是清乾隆三年,有个山东掖县人刘凤翔,他带着孙子刘抵明来京城谋生。刘凤翔会做酱肉,他与一位姓谢的山西客商合伙儿,在西单牌楼拐角处,开了一家“刘记酱肉铺”。由于本小利薄,加上京城的竞争实在激烈,买卖一直不太好,后来山西客商撤资,只剩下刘凤翔独自经营。

话说有一天,刘凤翔逛旧货市场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匾,上面是三个颜体楷书的大字“天福号”,刘凤翔看这三个字笔锋苍劲,很有书法功底,又暗含“天官赐福”之意,于是就把它买了下来,回去后稍加油饰,便悬挂于小店门口,没想到这块牌匾引来了许多文人驻足品评,小店以此为字号,生意也日渐起色,对刘凤翔来说,这真是意外的“天福”降临!

刘凤翔发现“天福号”

再次意外 宫廷特供

得牌匾是一次“意外”,而让天福号酱肉一夜成名的,却是另一场“意外”。按过去的规矩,酱肉铺都是夜间制作,白天出售。一次,刘凤翔让他孙子刘抵明夜间守灶,结果刘抵明熬不住打起盹来,肘子煮过了火,全塌在锅里了。

刘抵明守灶打盹

爷孙俩为了挽回损失,只得反复加工整理,折腾到天亮,勉强将肘子捞出来晾凉,恰好一位当朝大官派下人来买酱肉,他们就将肘子卖给他一些。这爷孙俩提心吊胆,生怕得罪了官家,引来麻烦。可结果麻烦没来,“天福”又来了。

第二天这位官员又派人来,说昨天的肘子非常好吃,香软嫩滑,不腻口不塞牙,以后每天都会来买这样的酱肘子。爷孙俩大喜过望,真是因祸得福,他们就按照“失误”的做法,什么时间用什么样的火,什么时间加汤加料,经过多次尝试,终于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制作方法,从此天福号酱肘子的名气就越来越大了。

天福号名动京城

据清宫史料记载,慈禧老佛爷特爱吃猪肉,有官员为讨她欢心,就推荐了天福号的酱肘子,老佛爷尝过之后是赞不绝口,特赐天福号一块进宫腰牌,传旨每天定量送进宫中。这样天福号的酱肘子就成了贡品,天福号的字号也由此闻名京城了。

慈禧老佛爷特赐天福号进宫腰牌

工艺讲究 百年如一

天福号的酱肘子,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历经沧桑,几经沉浮,虽然时代变了,但酱肘子的味道却百年如一,这其中的秘诀也令人啧啧称道。

百年如一的酱肘子

据天福号第七代传人王守祥介绍,早年天福号做酱肘子选原料,只认京东八县的黑毛猪,而且只用前肘。这种猪肉瓷实、皮薄肉嫩,营养特别丰富。如今京东八县的猪找不到了,为了寻找符合做酱肘子的猪源,天福号派人跑了全国几十个省市,对肉源进行考察、筛选,最后确定四川内江、广元地区和北京顺义区为原料地。

天福号传承人王守祥

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方法称的上是门绝技,肘子出锅时肉既要软烂,形状又不能散,不塌锅。如何才能保证在同样一锅料里用同样的时间做出同一个味儿来呢?看锅师傅们自有一套秘诀。

天福号看锅师傅

王守祥师傅讲,酱肘子最关键的就是酱汁。天福号采用自制秘方和特殊技艺调制了独特的老汤和酱汁。在每天生产后,从已经调制好的老汤和酱汁中各选留一桶,作为次日的老汤和酱汁原料之引,以保证它们的正统品质。历经百年传承,从未间断,因此也就有了“乾隆酱汁传百年”的美誉。

天福号秘制老汤

虽然天福号的酱肘子肉皮酱红油亮,但令人诧异的是,竟然一点儿酱油都没搁!王守祥说:“如果用酱油制作,就不是天福号了,这是我们两百多年不变的规矩。”

天福号前门店

众人偏爱 吃法讲究

天福号凭着坚守不变的规矩和工艺,享誉京城两百余年,不论世事如何变幻,人们对天福号的青睐却不曾改变。末代皇帝溥仪在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就写过他非常爱吃天福号酱肘子。在宫中时,他不顾老祖宗的规矩,穿西装、吃洋饭,但天福号酱肘子却是他每餐必备的一道中菜。而当几十年后,也就是1959年他被特赦回京的第二天,他就骑着自行车去天福号门市部买酱肘子吃了。

1959年溥仪特赦回京,毛主席接见溥仪

不只是这位末代皇帝,喜爱天福号酱肘子的还大有人在,像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和叶盛兰先生,著名书法家舒适先生等等,也都好这一口儿。

不论是名人还是普通大众,天福号已经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吃食,百姓在品尝天福号酱肘子的同时,也是在品味它百年不变的制作技艺与浓郁的传统文化。

京城百姓都好这一口儿

天福号人不仅传承了纯正的制作技艺,还用老字号的无形资产弘扬民族产业,在1993年,天福号被评为“中华老字号”。2008年,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老字号——天福号

天福号酱肘子不只是制作上马虎不得,就连吃也是非常有讲究的,这里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天福号酱肘子最过瘾的吃法:

材料:天福号酱肘子、大饼、黄瓜、葱、蒜、甜面酱

吃法:1.将酱肘子和刚烙得的大饼切成差不多同等大小的长条状;2.把葱切成细丝、黄瓜切段、蒜去皮摆放盘中备用;3.把蘸好甜面酱的酱肘子加入饼中,再添加黄瓜、葱丝、蒜等。

松软的大饼,纯正的酱肘子,香气扑鼻,大口咬下去,当真是过瘾之极。

最过瘾的吃法

京城美食吃货篇七:一个盹儿成就的美味——天福号酱肘子

A- A+ 2019-01-09 14:25:31  3366次浏览  作者头像 北京市方志馆

提起正宗的老北京酱肘子,相信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天福号。天福号是著名的北京老字号,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里的酱肘子一直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浓香醇厚”的特点享誉京城。

天福号酱肘子

一次意外 获得“天福”

天福号这块金字招牌,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而最初它的成名,却是得益于一次“意外”。故事发生在1738年,也就是清乾隆三年,有个山东掖县人刘凤翔,他带着孙子刘抵明来京城谋生。刘凤翔会做酱肉,他与一位姓谢的山西客商合伙儿,在西单牌楼拐角处,开了一家“刘记酱肉铺”。由于本小利薄,加上京城的竞争实在激烈,买卖一直不太好,后来山西客商撤资,只剩下刘凤翔独自经营。

话说有一天,刘凤翔逛旧货市场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匾,上面是三个颜体楷书的大字“天福号”,刘凤翔看这三个字笔锋苍劲,很有书法功底,又暗含“天官赐福”之意,于是就把它买了下来,回去后稍加油饰,便悬挂于小店门口,没想到这块牌匾引来了许多文人驻足品评,小店以此为字号,生意也日渐起色,对刘凤翔来说,这真是意外的“天福”降临!

刘凤翔发现“天福号”

再次意外 宫廷特供

得牌匾是一次“意外”,而让天福号酱肉一夜成名的,却是另一场“意外”。按过去的规矩,酱肉铺都是夜间制作,白天出售。一次,刘凤翔让他孙子刘抵明夜间守灶,结果刘抵明熬不住打起盹来,肘子煮过了火,全塌在锅里了。

刘抵明守灶打盹

爷孙俩为了挽回损失,只得反复加工整理,折腾到天亮,勉强将肘子捞出来晾凉,恰好一位当朝大官派下人来买酱肉,他们就将肘子卖给他一些。这爷孙俩提心吊胆,生怕得罪了官家,引来麻烦。可结果麻烦没来,“天福”又来了。

第二天这位官员又派人来,说昨天的肘子非常好吃,香软嫩滑,不腻口不塞牙,以后每天都会来买这样的酱肘子。爷孙俩大喜过望,真是因祸得福,他们就按照“失误”的做法,什么时间用什么样的火,什么时间加汤加料,经过多次尝试,终于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制作方法,从此天福号酱肘子的名气就越来越大了。

天福号名动京城

据清宫史料记载,慈禧老佛爷特爱吃猪肉,有官员为讨她欢心,就推荐了天福号的酱肘子,老佛爷尝过之后是赞不绝口,特赐天福号一块进宫腰牌,传旨每天定量送进宫中。这样天福号的酱肘子就成了贡品,天福号的字号也由此闻名京城了。

慈禧老佛爷特赐天福号进宫腰牌

工艺讲究 百年如一

天福号的酱肘子,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历经沧桑,几经沉浮,虽然时代变了,但酱肘子的味道却百年如一,这其中的秘诀也令人啧啧称道。

百年如一的酱肘子

据天福号第七代传人王守祥介绍,早年天福号做酱肘子选原料,只认京东八县的黑毛猪,而且只用前肘。这种猪肉瓷实、皮薄肉嫩,营养特别丰富。如今京东八县的猪找不到了,为了寻找符合做酱肘子的猪源,天福号派人跑了全国几十个省市,对肉源进行考察、筛选,最后确定四川内江、广元地区和北京顺义区为原料地。

天福号传承人王守祥

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方法称的上是门绝技,肘子出锅时肉既要软烂,形状又不能散,不塌锅。如何才能保证在同样一锅料里用同样的时间做出同一个味儿来呢?看锅师傅们自有一套秘诀。

评论 
最新评论
k124
01-10 08:48
北京时间网友7555 2019-01-10 10:08:54
..
加载中...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