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乐至县薛苞古镇_北京时间

【古镇】乐至县薛苞古镇

薛苞古镇位于乐至县劳动镇劳动社区,距陈毅故居约2公里,羊叉河将场镇一分为二,东岸为薛苞古镇老街部分,西岸是新镇区,连接老街和新镇区的是一座1959年建造的劳动桥。现存老街已有360余年历史,全长约550米,面积约8670平方米,现有房屋107套,其中完好49套,其余房屋均出现不同程度破损。

【古镇】乐至县薛苞古镇

乐至县薛苞古镇

薛苞古镇位于乐至县劳动镇劳动社区,距陈毅故居约2公里,羊叉河将场镇一分为二,东岸为薛苞古镇老街部分,西岸是新镇区,连接老街和新镇区的是一座1959年建造的劳动桥。现存老街已有360余年历史,全长约550米,面积约8670平方米,现有房屋107套,其中完好49套,其余房屋均出现不同程度破损。2011年10月,薛苞古镇被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1月1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将劳动镇旧居村列为国家传统村落。

古镇由来

《乐至县志》载:明代建薛苞镇,以汉孝子薛苞故里而名。清咸丰三年(1653)建场,更名复兴场。民国24年(1935),改场为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袭为乡,隶宝林区,1958年改为人民公社。

1959年11月,陈毅元帅回到故里,为劳动人民的奋斗精神所感,提议建新桥为劳动桥,于是公社名及后之乡、镇名冠以“劳动”二字。

1984年,改为劳动公社。1992年8月,县内撤区并乡建镇,宝林区撤,劳动乡、新观音乡、大佛区的民胜乡合并建劳动镇,镇人民政府驻劳动场。

史书《东观汉记》之《薛苞》载:汝南薛苞,字孟尝,丧母,以至孝闻。父娶后妻而憎苞,分出,日夜号泣,不能去,至被欧杖。不得已,庐于舍外,旦入而洒扫。父怒,又逐之。乃庐于里门,晨昏不废。积岁馀,父母惭而还之。

民间传说:薛苞古镇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相传,东汉建武年间(25—56),当地出过一位叫薛苞的孝子,他的母亲生病了,他就割自己的肉奉母,母亲的病好了,事情被传到朝廷,遂被朝廷封为孝子,古镇因此而得名。

古镇风貌

古镇依河而建。古镇蜿蜒于青山脚下,街面狭长,铺满了高低不平又泛着岁月痕迹的青石。街面两侧布满了错落有致的瓦房。房顶屋脊设计简洁实用,铺三四层瓦,用瓦花、瓦垛、瓦翘造型,两边是倾斜的瓦屋面。大屋檐向外托出,靠一根根立在基石上的廊柱支撑着。木板成壁,木格成窗。红花白纸一糊,便可挡风遮阳,撕掉即可通风透气。屋内一览无余,无屏风,无转角,条凳方桌位于堂中央。几块亮瓦下,一桌人便嬉戏于棋牌之间。古镇上,令人眼睛一亮的建筑已不多,旧韵却到处都是。老版的古镇,乍看破破烂烂,却是风物长宜,触摸旧时根须,追怀少小失忆,蓦然一怔,梦回连连。

街中央有两棵黄葛树。几百年的黄葛树郁郁葱葱,高大挺拔。树下置有石桌石椅,是纳凉休息的好去处。树旁有一口古井,井水甘洌清醇,百年不竭。现在,老街的住户大都搬往新街,住进了新房,用上了空调和自来水,但来此纳凉的仍络绎不绝,来此挑水的也连续不断。或许这正是乡邻们独有的老街情结。

小河之南是新街。古镇连接新街的是一座石拱桥——劳动桥,新街往下两里便是陈毅故里景区。古街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新城见证了城镇化建设的成果。仅一河相隔,历史与现代却并存;仅一桥相连,却连接着城市的过往与未来。古镇还有薛苞墓及石碑、文庙等珍贵文物古迹。在薛苞镇的羊叉河上有古代筒车遗址。筒车遗址以东300米处,羊叉河北岸有古盐井遗址,称张安井,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此凿井制盐留下的物证。

古镇建筑

牛犄弯弯的老街。明万历年间就设置了薛苞镇,清雍正年间又在此建了华严寺。然而世道变迁,好像和薛苞古镇关系不大,这里基本还是原样。街面石板路上的泥踩得像旧时农家屋里的“死泥”。街沿到处是避雨遮阴的大屋檐,靠廊柱支撑。看过去是一排排廊柱,柱子下的础石,好多都剥蚀成长着苔藓黑斑的“钟乳石”,只剩尖尖的石巅儿顶着柱子,有的础石则是两三截石料凑的,积木一般。有的廊柱,干脆就是两三米长的条石。讲究的人家,檐下斗拱做成长长的“扁担挑”,遥遥伸出托住下垂的吊瓜。窗户颇多“牛肋巴”。缺乏铺面意识,很多人家只是随便开了一道临街木门,其“设置语”恍若:高汉子,低头进。街沿上到处是丢弃的石块、磨盘。

空中走马转角楼。大有“地不够,空中凑”的气派。微型小镇,有此辉煌格局,令人意外!小镇的人都称这空中回廊为酒楼、乐楼,是供演员化妆、住宿的。行人照旧穿行于下面街道。回廊的南端,连接关帝庙。关帝庙里曾有一人高的铁钟和无朋大鼓,初一、十五,听钟声绕梁,闻大鼓蓬蓬。回廊的栈楼已垮塌,木板不翼而飞,现存的乐楼,高檐孤悬,成了空中牌坊,上有大翘角、小翘角。大翘之下,有木龙探头,蕴“藏龙”之意。檐下的斜撑,做成粗蛮的“硬弓”,弓上雕有云纹、火球。

城隍庙和乐楼。过去小镇上不过几百号人,这点儿人丁,却还嫌场合不够,又在东头场尾,配建了城隍庙和另一乐楼。一位老人说:“两个戏楼,不多。一个地方,九宫十八庙有的是,每个庙子里都有乐楼。”鼎盛时期两家戏班同时在这条街上各唱各,一唱就是半月,坝坝敞演,家家凑钱,量力出资。唱什么,由镇上当事的点戏。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乐至县地方志办公室

【古镇】乐至县薛苞古镇

薛苞古镇位于乐至县劳动镇劳动社区,距陈毅故居约2公里,羊叉河将场镇一分为二,东岸为薛苞古镇老街部分,西岸是新镇区,连接老街和新镇区的是一座1959年建造的劳动桥。现存老街已有360余年历史,全长约550米,面积约8670平方米,现有房屋107套,其中完好49套,其余房屋均出现不同程度破损。

【古镇】乐至县薛苞古镇

乐至县薛苞古镇

薛苞古镇位于乐至县劳动镇劳动社区,距陈毅故居约2公里,羊叉河将场镇一分为二,东岸为薛苞古镇老街部分,西岸是新镇区,连接老街和新镇区的是一座1959年建造的劳动桥。现存老街已有360余年历史,全长约550米,面积约8670平方米,现有房屋107套,其中完好49套,其余房屋均出现不同程度破损。2011年10月,薛苞古镇被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1月1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将劳动镇旧居村列为国家传统村落。

古镇由来

《乐至县志》载:明代建薛苞镇,以汉孝子薛苞故里而名。清咸丰三年(1653)建场,更名复兴场。民国24年(1935),改场为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袭为乡,隶宝林区,1958年改为人民公社。

1959年11月,陈毅元帅回到故里,为劳动人民的奋斗精神所感,提议建新桥为劳动桥,于是公社名及后之乡、镇名冠以“劳动”二字。

1984年,改为劳动公社。1992年8月,县内撤区并乡建镇,宝林区撤,劳动乡、新观音乡、大佛区的民胜乡合并建劳动镇,镇人民政府驻劳动场。

史书《东观汉记》之《薛苞》载:汝南薛苞,字孟尝,丧母,以至孝闻。父娶后妻而憎苞,分出,日夜号泣,不能去,至被欧杖。不得已,庐于舍外,旦入而洒扫。父怒,又逐之。乃庐于里门,晨昏不废。积岁馀,父母惭而还之。

民间传说:薛苞古镇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相传,东汉建武年间(25—56),当地出过一位叫薛苞的孝子,他的母亲生病了,他就割自己的肉奉母,母亲的病好了,事情被传到朝廷,遂被朝廷封为孝子,古镇因此而得名。

古镇风貌

古镇依河而建。古镇蜿蜒于青山脚下,街面狭长,铺满了高低不平又泛着岁月痕迹的青石。街面两侧布满了错落有致的瓦房。房顶屋脊设计简洁实用,铺三四层瓦,用瓦花、瓦垛、瓦翘造型,两边是倾斜的瓦屋面。大屋檐向外托出,靠一根根立在基石上的廊柱支撑着。木板成壁,木格成窗。红花白纸一糊,便可挡风遮阳,撕掉即可通风透气。屋内一览无余,无屏风,无转角,条凳方桌位于堂中央。几块亮瓦下,一桌人便嬉戏于棋牌之间。古镇上,令人眼睛一亮的建筑已不多,旧韵却到处都是。老版的古镇,乍看破破烂烂,却是风物长宜,触摸旧时根须,追怀少小失忆,蓦然一怔,梦回连连。

街中央有两棵黄葛树。几百年的黄葛树郁郁葱葱,高大挺拔。树下置有石桌石椅,是纳凉休息的好去处。树旁有一口古井,井水甘洌清醇,百年不竭。现在,老街的住户大都搬往新街,住进了新房,用上了空调和自来水,但来此纳凉的仍络绎不绝,来此挑水的也连续不断。或许这正是乡邻们独有的老街情结。

小河之南是新街。古镇连接新街的是一座石拱桥——劳动桥,新街往下两里便是陈毅故里景区。古街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新城见证了城镇化建设的成果。仅一河相隔,历史与现代却并存;仅一桥相连,却连接着城市的过往与未来。古镇还有薛苞墓及石碑、文庙等珍贵文物古迹。在薛苞镇的羊叉河上有古代筒车遗址。筒车遗址以东300米处,羊叉河北岸有古盐井遗址,称张安井,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此凿井制盐留下的物证。

古镇建筑

牛犄弯弯的老街。明万历年间就设置了薛苞镇,清雍正年间又在此建了华严寺。然而世道变迁,好像和薛苞古镇关系不大,这里基本还是原样。街面石板路上的泥踩得像旧时农家屋里的“死泥”。街沿到处是避雨遮阴的大屋檐,靠廊柱支撑。看过去是一排排廊柱,柱子下的础石,好多都剥蚀成长着苔藓黑斑的“钟乳石”,只剩尖尖的石巅儿顶着柱子,有的础石则是两三截石料凑的,积木一般。有的廊柱,干脆就是两三米长的条石。讲究的人家,檐下斗拱做成长长的“扁担挑”,遥遥伸出托住下垂的吊瓜。窗户颇多“牛肋巴”。缺乏铺面意识,很多人家只是随便开了一道临街木门,其“设置语”恍若:高汉子,低头进。街沿上到处是丢弃的石块、磨盘。

空中走马转角楼。大有“地不够,空中凑”的气派。微型小镇,有此辉煌格局,令人意外!小镇的人都称这空中回廊为酒楼、乐楼,是供演员化妆、住宿的。行人照旧穿行于下面街道。回廊的南端,连接关帝庙。关帝庙里曾有一人高的铁钟和无朋大鼓,初一、十五,听钟声绕梁,闻大鼓蓬蓬。回廊的栈楼已垮塌,木板不翼而飞,现存的乐楼,高檐孤悬,成了空中牌坊,上有大翘角、小翘角。大翘之下,有木龙探头,蕴“藏龙”之意。檐下的斜撑,做成粗蛮的“硬弓”,弓上雕有云纹、火球。

城隍庙和乐楼。过去小镇上不过几百号人,这点儿人丁,却还嫌场合不够,又在东头场尾,配建了城隍庙和另一乐楼。一位老人说:“两个戏楼,不多。一个地方,九宫十八庙有的是,每个庙子里都有乐楼。”鼎盛时期两家戏班同时在这条街上各唱各,一唱就是半月,坝坝敞演,家家凑钱,量力出资。唱什么,由镇上当事的点戏。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乐至县地方志办公室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