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小学课堂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例句,让同学们用“我长大后想做什么,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来造句。一个小男孩的造句是:“我想当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行长,继承我的爸爸。因为我的爷爷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行长,我的妈妈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副行长,所以我想继承我们的家产。”这一下引起了轩然大波,网络上一片质疑声。
近日,某小学课堂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例句,让同学们用“我长大后想做什么,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来造句。一个小男孩的造句是:“我想当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行长,继承我的爸爸。因为我的爷爷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行长,我的妈妈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副行长,所以我想继承我们的家产。”这一下引起了轩然大波,网络上一片质疑声。
对此,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安徽省分行新闻发言人作了回应:视频中的学生确实是该行员工的孩子,其父亲是某县支行行长,母亲是某市分行机关部门副主管,孩子的爷爷、外公曾经是农发行员工,均已退休多年,其爷爷是支行普通员工、外公曾担任过另一县支行行长。孩子父母目前的工作岗位符合监管要求和农发行任职回避制度规定,为此他们处于异地工作状态。该发言人还进一步解释称,这一家庭在农发行工作的成员比较多是过去近三十年来历史变迁和员工联姻形成的。2019年出台了严格的禁止准入规定,无论是校招还是社招等各类形式招聘,应聘人必须承诺在农发行没有组织人事部门规定的近亲属,否则一律不予录用,如隐瞒不报发现后一律除名。
严格来讲,孩子的这句话并没有涉及到任何违法或不道德的行为。也不能证明他的家长犯了什么错误或违反规定。那一个孩子的课堂造句为何会刺痛这么多人的神经?甚至该行的新闻发言人都需要出来做详细的回应。童言不再无忌了吗?
正如这位被采访女士所说,未经当事人或孩子监护人同意擅自将视频堂而皇之发布到网上的行为绝对不应被允许。这里不存在情况不同另当别论的说法,就是不行,法律也不允许。而且没有详细背景交代的一段视频会不会被断章取义、有失偏颇?发布视频的用意是要做什么?会不会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我们苦网络暴力久已。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今天先暂不讨论,回到孩子造句这件事情上来。
孩子的职业理想,当然会受家庭和父辈影响。一个系统内部的同事谈恋爱、结婚,孩子长大后也进入同一个系统的情况身边还真不少。当我们回到大型国企子女可以接班的年代;当我们看到世代从军,卫国戍边的军人家庭;当我们看到警号重启,继承已经牺牲父亲遗志的热血故事……我们的反应不是这样。那我们先做几个假设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句课堂发言会引起波澜,然后再来看这个波澜后面存在怎样的现实基础和隐患。
假设一,孩子如果说的是自己长大后想做科学家、航天员、医生、教师……大家会反感或者质疑吗?不会,甚至可能会说孩子们的梦想都是千篇一律,没有想象力。但他说的是“想当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行长”。这个职位是目前社会对权力地位在一个角度上的认知。不仅是这个孩子的认知,也是被刺痛人群的认知。
假设二,孩子的家人如果不是银行员工或者不是当地银行领导,大家会反感或者质疑吗?不会,最多说一句小财迷,家长引导的不好。但他的爷爷、外公、爸爸、妈妈确实是农发行的员工,而且爸爸是某县支行行长,外公也曾经是另一县的支行行长。什么意思?大家感觉是不是好工作都被亲属、血缘等各种关系所占据了?他们是不是挤占了普通人的工作机会甚至是上升通道?公平和均等的机会还在不在?
假设三,孩子如果说的是自己努力学习,长大后要成为爸爸或者爷爷那样的人,大家会反感或者质疑吗?不会,甚至可能会说家长以身作则,起到了模范作用。但他说的是“我想继承我们的家产”。当然,这极有可能就是孩子遣词造句能力的体现,不是本意的表达,不用无限放大。但人们听到的潜台词是什么呢?孩子对社会的认识还不明确,形成的过程有一部分就是来自家长在家的行为和语言。往小了说,是家长的教育跑偏了。往大了说,家长会不会真的有问题?
不需要再假设了。大家的反应还有一个现实基础,此前不乏有媒体报道,在一些地方的烟草、银行、能源等国企里,“父一辈子一辈”的情形不在少数。这样的“历史渊源”需要的不是理解,而是亟待破解。隐患在哪儿呢?这背后是公众关心的阶层固化,职场上表现为职业代际流动固化。如果一个企业内部充斥着亲属关系网,就可能形成一种利益共同体或者说是利益输送链条。这样就容易出现权钱交易、利益输送、内部勾结等问题。如果出现在垄断性国企内部,遗毒无穷。
对于有一些家庭背景的人来说,实现某些职业目标确实会相对容易,这很正常。农商行安徽省分行新闻发言人也提到了该家庭符合任职回避制度规定。我国银行为确保招聘、用人、决策的公平公正,避免“近亲繁殖”,普遍实行干部任职回避制度。在近年来的银行招聘公告中,我们常常会看到,“符合我行亲属回避制度有关规定”这一项硬性条件要求。包括明确要求,领导干部任职须回避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等。也经常有小伙伴问到,我有亲属在银行工作,还能通过银行招聘吗?
规定没问题,但无论是禁止性规定,还是回避制度,都属于制度层面的约束,在实际操作中,也不乏规避的手段啊?比如亲属互换、交叉安排等等。因此,这些纸面规定如何真正落到实处,才是关键。所以对这句课堂造句而言,我们不应去苛责那个孩子。但由此引发的国企用人回避制度的探讨,才是根源,才是此次事件的社会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