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融智库|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步入复苏轨道 持续向上面临挑战_北京时间

10月18日,《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22~2023)——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认为,在内外部环境剧烈变化冲击影响下,2023年中国经济步入复苏轨道,持续向上面临挑战。短期经济增长景气度有一定回落,进一步增加市场主体风险偏好,加快形成预期与增长螺旋向上的景气通道,需要短期政策靠前与不断释放红利和长期体制机制改革与完善。

10月18日,《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22~2023)——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认为,在内外部环境剧烈变化冲击影响下,2023年中国经济步入复苏轨道,持续向上面临挑战。短期经济增长景气度有一定回落,进一步增加市场主体风险偏好,加快形成预期与增长螺旋向上的景气通道,需要短期政策靠前与不断释放红利和长期体制机制改革与完善。
报告通过数据研究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路径选择:(1)促进人力资本向智力资本转化,对冲人口负增长冲击和促进人力资源高效利用,全面开发人口质量红利、充分挖掘人才红利与知识红利、持续提高健康红利,挖潜提高老龄化红利。同时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字化转型。(详细见“京融智库|《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式现代化应充分挖掘4大人口红利”)(2)加快形成预期与增长螺旋向上的景气通道,扭转紧缩与下行循环负反馈态势。一方面,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以政策的持续性稳定市场预期,促使市场主体从修复资产负债表转向积极投资,彻底扭转紧缩与下行循环负反馈态势;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持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3)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体化协同增效,将绿色转型约束转化为绿色转型激励。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还需要重视创新驱动和效率升级。
我国宏观经济总体步入复苏轨道,但持续向上面临新挑战
报告指出,2023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步入复苏轨道,总量录得新高、结构持续优化。从经济总量看,居民餐饮、出行和交通等服务行业的快速增长叠加供应链的堵点被打通,使得节后经济开局迎来了短暂的高速修复期,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速达到4.5%,较2022年第四季度有明显回升(见图1)。从产业内部看,2023年第一季度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至4.06%,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至37.88%,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至58.06%(见图2),充分证明经济复苏主要来自服务业修复。得益于服务业逐步回到正轨,2023年第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3.00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66.60%,达到历史新高。
但复苏之路并非一番坦途,受内外经济周期不同步和长期人口转变等因素影响,宏观经济在经历第一季度快速反弹后面临增长斜率趋缓、经济景气度下降、预期转弱等迹象。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态势并不稳固(见图3),进入第二季度后,美联储停止加息也反映了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消费者信心减弱以及通胀预期的存在等,这些客观上都会减小外需规模,对中国外贸形成拖累;另一方面,经济主体的风险偏好大幅下降,外部形势变化和人口负增长等内部环境变化,对经济主体预期和信心造成较大干扰。从非制造业(商务活动)PMI的变化可以发现其在3月冲高后掉头向下,制造业PMI也在3月之后连续两个月位于荣枯线下(见图4),说明经济复苏的基础、主体尚不牢固,采取更具针对性、更加系统化的政策措施提振市场信心和主体预期是当务之急,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复苏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实。
需实施更加精准、有力且能兼顾短期与长期的体制机制改革
报告指出,国内经济复苏之路虽已确立,但复苏之途却需要培固向上预期,提振市场主体消费信心、投资信心,短期周期调节政策措施紧密出台实施之余,长期结构性改革政策也需相伴而行。
一方面,市场主体风险偏好下降,导致投资保守、消费谨慎,进而使得消费市场复苏不明朗、房地产市场积极变化转瞬即逝,不利于民营企业良好投资态势的形成。当前中国短期政策刚柔有度,但还需要实施更加精准、有力且能兼顾短期与长期的体制机制改革,培育促进经济长期不断向好的“元气”和“底气”,巩固复苏向上向好趋势,所谓固本培元的寓意便在此。
另一方面,海外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国际需求受到冲击。海外产业链的重新回归正常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外市场对中国进口的依赖;美国持续加息以抑制通胀,但逐步高企的利率水平无疑会对消费和投资产生干扰,IMF预计美国经济增长率将从2022年的2%放缓至2023年的1.4%,2024年将进一步下降为1%,这些都会对中国外需形成负面影响。
随着稳增长措施不断加码,影响经济增长和市场主体预期的各类体制机制改革将“快马加鞭”,预计我国全年GDP增长率为5%,将圆满完成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的目标。
应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体化协同增效,将绿色转型约束转化为绿色转型激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显然,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同时从国际上看,全球对气候变化的潜在风险达成空前共识,应对气候变化开启新征程,《巴黎协定》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因此,中国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国家,一方面要坚定扛起绿色转型大旗,以实际行动为国际社会做出表率;另一方面也要以绿色转型为契机,将降碳、减污的绿色转型约束转化为扩绿、增长的绿色转型激励。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实现2035年远期目标还是实现21世纪中叶的前景目标,都需要对增长的路径进行探讨。绿色治理的减量化操作只有从中国结构转型视角出发才能找到推动增长的潜在落脚点,才能完成绿色转型和增长提高双重任务。一方面,现阶段中国绿色转型必然伴随着传统化石能源和高碳排放传统部门的退出,我们要从中观产业视角出发,从绿色能源和绿色部门转型中获取新的增长支撑,在产业轮动中获得增长潜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从增长核算视角下各增长驱动因素入手,挖掘绿色转型对劳动力就业、资本投资以及技术进步的作用,推动就业结构(比如发展“绿领”工作)、资本结构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技术等发生根本变革。因此,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有助于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在绿色转型中发展和绿色兼得,完成绿色转型和持续增长的目标任务。
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北京时间京融智库 焦建全)

10月18日,《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22~2023)——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认为,在内外部环境剧烈变化冲击影响下,2023年中国经济步入复苏轨道,持续向上面临挑战。短期经济增长景气度有一定回落,进一步增加市场主体风险偏好,加快形成预期与增长螺旋向上的景气通道,需要短期政策靠前与不断释放红利和长期体制机制改革与完善。

10月18日,《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22~2023)——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认为,在内外部环境剧烈变化冲击影响下,2023年中国经济步入复苏轨道,持续向上面临挑战。短期经济增长景气度有一定回落,进一步增加市场主体风险偏好,加快形成预期与增长螺旋向上的景气通道,需要短期政策靠前与不断释放红利和长期体制机制改革与完善。
报告通过数据研究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路径选择:(1)促进人力资本向智力资本转化,对冲人口负增长冲击和促进人力资源高效利用,全面开发人口质量红利、充分挖掘人才红利与知识红利、持续提高健康红利,挖潜提高老龄化红利。同时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字化转型。(详细见“京融智库|《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式现代化应充分挖掘4大人口红利”)(2)加快形成预期与增长螺旋向上的景气通道,扭转紧缩与下行循环负反馈态势。一方面,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以政策的持续性稳定市场预期,促使市场主体从修复资产负债表转向积极投资,彻底扭转紧缩与下行循环负反馈态势;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持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3)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体化协同增效,将绿色转型约束转化为绿色转型激励。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还需要重视创新驱动和效率升级。
我国宏观经济总体步入复苏轨道,但持续向上面临新挑战
报告指出,2023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步入复苏轨道,总量录得新高、结构持续优化。从经济总量看,居民餐饮、出行和交通等服务行业的快速增长叠加供应链的堵点被打通,使得节后经济开局迎来了短暂的高速修复期,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速达到4.5%,较2022年第四季度有明显回升(见图1)。从产业内部看,2023年第一季度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至4.06%,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至37.88%,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至58.06%(见图2),充分证明经济复苏主要来自服务业修复。得益于服务业逐步回到正轨,2023年第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3.00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66.60%,达到历史新高。
但复苏之路并非一番坦途,受内外经济周期不同步和长期人口转变等因素影响,宏观经济在经历第一季度快速反弹后面临增长斜率趋缓、经济景气度下降、预期转弱等迹象。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态势并不稳固(见图3),进入第二季度后,美联储停止加息也反映了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消费者信心减弱以及通胀预期的存在等,这些客观上都会减小外需规模,对中国外贸形成拖累;另一方面,经济主体的风险偏好大幅下降,外部形势变化和人口负增长等内部环境变化,对经济主体预期和信心造成较大干扰。从非制造业(商务活动)PMI的变化可以发现其在3月冲高后掉头向下,制造业PMI也在3月之后连续两个月位于荣枯线下(见图4),说明经济复苏的基础、主体尚不牢固,采取更具针对性、更加系统化的政策措施提振市场信心和主体预期是当务之急,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复苏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实。
需实施更加精准、有力且能兼顾短期与长期的体制机制改革
报告指出,国内经济复苏之路虽已确立,但复苏之途却需要培固向上预期,提振市场主体消费信心、投资信心,短期周期调节政策措施紧密出台实施之余,长期结构性改革政策也需相伴而行。
一方面,市场主体风险偏好下降,导致投资保守、消费谨慎,进而使得消费市场复苏不明朗、房地产市场积极变化转瞬即逝,不利于民营企业良好投资态势的形成。当前中国短期政策刚柔有度,但还需要实施更加精准、有力且能兼顾短期与长期的体制机制改革,培育促进经济长期不断向好的“元气”和“底气”,巩固复苏向上向好趋势,所谓固本培元的寓意便在此。
另一方面,海外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国际需求受到冲击。海外产业链的重新回归正常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外市场对中国进口的依赖;美国持续加息以抑制通胀,但逐步高企的利率水平无疑会对消费和投资产生干扰,IMF预计美国经济增长率将从2022年的2%放缓至2023年的1.4%,2024年将进一步下降为1%,这些都会对中国外需形成负面影响。
随着稳增长措施不断加码,影响经济增长和市场主体预期的各类体制机制改革将“快马加鞭”,预计我国全年GDP增长率为5%,将圆满完成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的目标。
应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体化协同增效,将绿色转型约束转化为绿色转型激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显然,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同时从国际上看,全球对气候变化的潜在风险达成空前共识,应对气候变化开启新征程,《巴黎协定》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因此,中国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国家,一方面要坚定扛起绿色转型大旗,以实际行动为国际社会做出表率;另一方面也要以绿色转型为契机,将降碳、减污的绿色转型约束转化为扩绿、增长的绿色转型激励。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实现2035年远期目标还是实现21世纪中叶的前景目标,都需要对增长的路径进行探讨。绿色治理的减量化操作只有从中国结构转型视角出发才能找到推动增长的潜在落脚点,才能完成绿色转型和增长提高双重任务。一方面,现阶段中国绿色转型必然伴随着传统化石能源和高碳排放传统部门的退出,我们要从中观产业视角出发,从绿色能源和绿色部门转型中获取新的增长支撑,在产业轮动中获得增长潜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从增长核算视角下各增长驱动因素入手,挖掘绿色转型对劳动力就业、资本投资以及技术进步的作用,推动就业结构(比如发展“绿领”工作)、资本结构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技术等发生根本变革。因此,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有助于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在绿色转型中发展和绿色兼得,完成绿色转型和持续增长的目标任务。
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北京时间京融智库 焦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