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吃的是川菜名菜樟茶鸭
在北京城里,川菜是妥妥的流行口味。川菜历史悠久,到今天已形成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点,二十四种常用味型、五十多种烹调方法和上千款经典传统名菜。但是有一些味道,如今您就是在四川也未必能吃到,不过在北京,咱们就有这个口福。今天《味道掌门》为您讲述的就是一位难能可贵的、坚持用最传统的工艺和手法制作川菜的掌门人——之参餐厅的老板“无真”,他的拿手菜是川菜大菜“樟茶鸭”。虽然现在因为疫情防控暂不提供堂食业务,但您可以把它收录进“种草餐厅”的名单。
本期主荐:樟茶鸭
一道鸭子的两派之争
无真,是一个扎着时髦的丸子头,痴迷健身举铁,却又能把一身中国风穿得妥帖又时尚的味道掌门。他的性格和喜好,从他穿着就能窥见一二,他喜欢传统文化,喜欢有文化底蕴的一切,更喜欢传统的老菜。

如今一提起川菜,第一印象便是红彤彤的辣椒和舌尖上触电般的酥麻感,但无真的拿手菜樟茶鸭却是一道不辣的川菜,这是为什么呢?掌门人无真告诉我们,其实川菜有三分之二的是不辣的,因为辣椒在明代后期才传入中国,在川菜中大规模使用已经是清末了,最初也只是少数的几个菜有,所以川菜中不辣的名菜并不少,诸如开水白菜和樟茶鸭就是其中代表。

在四川有句话叫:兔子来了走不脱,鸭子来了端上桌。樟茶鸭在川菜中的地位,就相当于粤菜的白切鸡、京菜的烤鸭,是宴客或酒席上首选的大菜。樟茶鸭做法复杂,需要经过腌、卤、熏、炸四步,成菜至少一天一夜,是个极其费工费时的大菜。如今我们常见的樟茶鸭多为鸭厂熏制好的半成品,但无真却坚持在餐厅后厨手工完成全流程。

鸭子属水禽,腥味重,腥味是人们不乐于接受的味道。我们常说厨艺的技巧在于“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出味不易入味难,历代厨师的智慧创造出了许多方法,腌制就是既去腥又入味的绝招。之参的掌门人无真用的方法是用炮制过的盐和大红袍花椒揉搓鸭坯,再腌制十几个小时。腌制过程中还要翻动揉搓几次,去除鸭子腥味,增加鲜味。

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当做延长动物性食材储存时间的方法,后来演变成利用烟来赋予食物更丰富的味道的烹饪方法。制作樟茶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熏。点燃大米、糖、茶叶、木屑等熏料,使其不完全燃烧而生烟,不仅可以使鸭皮上色,还可以使鸭肉抑腥增香改善风味。熏鸭的过程需要完全密闭,锅内的变化掌握在厨师的手里。随着时间过去,淡淡的烟香气着附在鸭肉中,形成独特的熏制风味。这也是樟茶鸭区别于其他鸭类菜肴最主要的特色。熏过的鸭子再经过油炸,鸭皮就更加酥香,鸭肉嫩而多汁,斩块装盘,配上甜面酱、葱丝和荷叶夹子,口味咸香,皮酥肉嫩,回味悠长。

关于樟茶鸭的名字,还有个有趣的故事。有的地方取“漳”字,有的地方则取“樟”,这与熏料的选择有关。“漳”字派主张创菜时是用福建漳茶熏制的,“樟”字派则主张是用樟树叶熏制。但无论是漳还是樟,我们都能从中看出樟茶鸭背后的美食文化底蕴。两种说法的争论,让樟茶鸭这道菜成了一道既美味又有典故的菜品。
本期掌门:无真
客来随缘,能不能吃到看缘分,这位老板为何如此任性?
在受炉灶的烟火熏陶之前,掌门人无真从事的是跟艺术有关的工作。以前,他对古画感兴趣,现在他对古菜感兴趣。他最推崇宋代画作的极简与贵气,在他看来,餐饮也可以有异曲同工的安静与美感。好酒与好菜的做法,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就是因为其中的文化内涵,已经经历过太长时间的打磨,是真正的精华。他觉得自己哪怕只是学到十之一二的皮毛,都是荣幸的。

无真做菜的方式,就像他画的画一样,淡泊洒脱,不将就,不复杂。在之参的菜单上,很多菜都写着“客来随缘”,意思就是能不能吃到得看缘分。就连川菜中最常见的鱼香肉丝,在无真手底下都是一道要看时令的菜,因为鱼香口的秘密来自“鱼辣子”,而这个鱼辣子,必须只在每年春天时候腌制,错了时候可不行。

对于未来,无真有一个小愿望,那就是开一间能吃饭的小酒馆,让朋友们有个把酒言欢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用美食觅知音,也可以用美味酬知己。因为在他心里,唯有美食与爱,是不可辜负的。

解锁更多之参餐厅的掌门故事,敬请关注《味道掌门》栏目
大型城市美食人文纪录片栏目《味道掌门》播出时间:
首播:BRTV生活频道每周五 19:45
北京卫视每周五13:08
重播:北京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 每周六10:48/15:54/21:39 周日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