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纸质地图到静态GPS到移动互联网导航,再到如今的AI预判时代,导航技术的演进是一部从“被动工具”到“智能伙伴”的革命史,每一次升级都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

从纸质地图到静态GPS到移动互联网导航,再到如今的AI预判时代,导航技术的演进是一部从“被动工具”到“智能伙伴”的革命史,每一次升级都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
红绿灯AI领航:动态决策破解城市拥堵密码
开车用导航成为习惯/记者拍摄
出门上班,长途驾车又或者是周末郊游走亲访友,开车出门打开导航,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市民:开车用导航已经习惯了,确实挺方便的。主要是看能不能避开拥堵啊,红绿灯等多久啊之类的。除了看路线,有的时候它会告诉你加速减速能通过路口。因为有的路口红绿灯时间还是挺长的,他还能提示你起步。
今年高德地图发布全球首个AI原生地图应用:高德地图2025,其核心功能包括红绿灯AI领航、AI领航员“小高老师”、智能推荐目的地与超视距感知等。对于用户而言,最直观的感受之一就是在路口等红灯时,可以接收到起步提醒。高德地图交通&行中智能部负责人刘越介绍:
刘越:过去我们是把“原材料”也就是倒计时直接摆在那给用户看,用户就会有一个问题,不确定还有10秒到底过不过得去,得自己去琢磨。现在把这个事情交给了AI,AI可以看见这个灯当前的倒计时情况,AI也知道当前交通规律的变化,它去预测你到底能过还是不能过,最后把这个建议给到你。其实什么时候变灯以及变灯之后我前面排队有多长,以及车队的传导速度我们都是可以通过时空序列预测把它给预测出来的,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很非常精准的提醒你——滴滴,请起步,这个叫做起步场景。
导航提供加减速建议等/来自网络
红绿灯AI领航不仅可以提醒用户路口及时起步,还能实现绿灯尾引导、车道级建议等。
刘越:有一个很重要的场景叫做过灯场景,比如还有15秒,那我到底是应该提前减速,还是应该适当的开过去,我们可以通过当前交通运转规律,比如拥堵情况、车队的传导速度,精准预测出你在15秒钟内能否通过,进而提出建议。在一些主干路段,它希望你能够保持绿波。当你遇到这种路段的时候,我们可以计算出你当前的速度是否在绿波的区间里,如果不在我告诉你可以适当的调整。然后还有一个场景就是车道的选择,左边一般是直行或左转,右边一般是直行或右转,那么通过这些规律和当下情况,就会存在某些车道它可能等待时间比较短,我们可以提前告诉你,建议你走最右侧车道可以更快的通过。我们也统计过这个功能上线之后,每天大概可以覆盖几亿次对用户的领航,可以显著的看到用户的急加速和急减速行为在明显变少,同时用户停下来等灯的数量也明显的有变少。
导航从看到听的转变/来自网络
用户感受提升的背后,实际上是算法和AI的加持。刘越表示,基于2022年的红绿灯倒计时功能,今年又引入动态AI算法,可以实时计算车辆通过路口的平均耗时与信号周期,从而实现“过灯引导决策”,从“读秒”升级为“领航”。
刘越:导航更多的其实是指对路,那么领航它强调的一个作用就是AI。因为AI相对人来说,人更多只能关注到周边的交通情况,眼前有几辆车,这个路口堵不堵,但是我们从AI的角度,是可以看到全局的交通情况的,包括未来连着三个灯的情况。甚至可能正好对向有一辆车要过来,AI角度它都可以看见全局,它可以计算出一个最优的驾驶建议去引领用户。领航跟导航的差别在于,领航更强调AI的全局感知和主动决策,去为用户提供最好的驾驶行为建议。
AI领航员“小高老师”:从工具到伙伴的认知革命
AI领航员“小高老师”/高德地图截图
以北京为例,据不完全统计,AI领航可以使早晚高峰路口通行效率提升23%,平均等待焦虑时长降低40%。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现在打开高德地图会有一位虚拟人物AI领航员“小高老师”,她就像用户的老朋友一样帮你规划行程。
刘越:高德的对话其实是第一个原生的地图AI,他最擅长是完成这些跟地图相关、跟出行相关的问题。我举个例子,你到了杭州之后,想找一个特别地道的吃早餐的地方。过去你可能会搜索一下美食,但这时候你可以直接问小高老师,让她推荐一个适合吃早餐的地方,然后小高老师会自动去寻找附近符合要求的餐馆,并且提炼出各自的特点,你看到感兴趣的就可以说‘小高老师带我去’,那么他可以主动发起导航带你去,这是我们的AI对话。
超视距感知:北斗+AI的时空穿透力
规划路线、提供方案甚至线路优化建议,“小高老师”的场景推理能力,把导航服务体验推升到陪伴伙伴的角色。要是你的小伙伴还拥有“千里眼”和“顺风耳”,会不会让我们的出行更加便捷呢?
市民:尤其是早晚高峰还有节假日的时候,非常依赖导航。像前面有没有事故啊,拥堵多长时间,我都从导航上看。
高德地图交通&行中智能部负责人刘越表示,超视距感知功能就是用户的“眼睛和耳朵”。通过10亿级用户轨迹生成拥堵热力图,可以识别异常停车、施工区域等隐患,从而向用户提供北斗车道级安全预警、盲区会车预警等服务,实现更精准安心的驾车导航体验。
刘越:个人而言可能你最多能看见前方的路口,前方有几辆车、后视镜我能看见后面几辆车,左右我也能看见,剩下的我就不知道了,这就是我们人的感知视野是有限的,但是我站在AI的角度,我们有全视距的交通感知和建模能力,我可以大概知道下一个路口现在红绿灯是什么样,再下一个路口可能拥堵,再往前的高速上可能有事故,你的左侧正好有辆车过来,这就是所谓的超视距感知能力。当感知到这些信息之后,我把提醒你注意的比如领航告诉你调整速度、变换车道或者高速预警,比如说在弯道对向正好有车过来,让你千万不要压线,把这些你所需要关注的信息给到你,就是超视距的价值。
智能推荐美食景点等/高德地图截图
此外,高德地图2025还整合了基于时空信息推荐目的地的生活服务智能体功能。根据行为偏好标记用户兴趣标签,比如您是“咖啡馆爱好者”或是“亲子露营达人”,就会得到智能的场景化推荐。当AI真正理解物理世界与人类需求,出行的终点便不再是某个坐标,而是一场自在探索的旅程。导航的升级正推动AI从“对话工具”蜕变为“行动伙伴”,并真正服务于百姓出行。从“搜索”到“预判”,出行已经悄然提速。
刘越:这4个功能其实我们都是想很好的去解决用户出行在行前决策,包括行中驾驶的一些潜在问题场景。比如说我们想要去决定我要去什么地方,比如周末我想去什么地方逛一逛,再比如说我到了一个新的城市,我想了解附近有什么,那这就是AI探索去帮你完成的事情;另外根据个人的时空序列帮你去完成当前的服务推荐,这是AI即刻要做的事情;那么AI对话就是更广义,我们希望通过AI对话的形式帮助你去完成所有的你跟现实环境和空间交互所需要的问题。最后AI领航其实我们更多的是想通过AI的方式,构建对交通全局的感知和决策,帮助你更加高效更加安全的去完成每一次驾驶行为。
记者/编辑:向南
主编:朱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