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信仰火种的革命先驱——马骏_北京时间

播撒信仰火种的革命先驱——马骏

周恩来、马骏、邓颖超、郭隆真等进步青年在天津正式成立“觉悟社”,出版《觉悟》杂志,宣传进步思想,成为当时天津反帝爱国运动的领导核心,在北方革命社团中享有很高声望,是共产主义小组的萌芽。

播撒信仰火种的革命先驱——马骏

朝阳区日坛公园西北角,一位回族英雄长眠。他就是中国革命的先驱人物、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党员——马骏。1927年,他奉命恢复北京党组织,后遭叛徒出卖,英勇就义。

6月1日,马骏烈士墓及纪念馆经过全面保护修缮提升后,以崭新的面貌对外开放。月琴、大衣、手稿、照片……馆内展出了马骏各时期的实物照片150余件,多层面地反映了他短暂却壮阔的一生。

今天,让我们回望历史,感受马骏烈士的初心使命。

品学兼优的进步青年

马骏,字遹泉,号淮台,回族。1895年9月出生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一个回族商人家庭。1903年,8岁的马骏入私塾读书,11岁进入父亲创办的清真小学。他聪明好学,品学兼优,关心国家大事,痛恨腐败落后的旧中国,较早地接受了先进思想。

青年马骏

为了进一步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1915年8月,马骏来到新思潮比较活跃的天津,考入天津私立南开学校,并结识了高他两级的周恩来。由于理想、志趣相投,两人很快成为挚友。

少年马骏勇敢热情,擅长打篮球,热爱写诗、演讲,还会弹月琴。纪念馆中展出的《南开同学录》,其中就有对马骏的评语:“君性慷慨磊落,口才便捷。”

马骏品学兼优,待人诚恳,豪爽幽默,积极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探讨社会问题,寻求救国的真理。同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更使他的思想出现了新的飞跃。马骏出色的演讲才华,使他多次在南开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中获奖。南开求学期间,马骏把在学校接触到的新思想带回家乡,在清真小学等处召集群众,宣讲“二十一条”的侵略实质,揭露袁世凯的卖国罪行。

革命运动中的先锋战士

1919年5月4日,震惊中外的“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随着工人阶级的加入,使这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马骏在五四运动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影响,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1963年,邓颖超在《回忆马骏烈士》一文中写到:“他具有高度的爱国思想,富有正义感,为人正直,性格豪爽,工作干练,认真负责。在当时,他奔走呼号,勇于斗争;他擅长讲演,语言简明有力,有煽动性;他积极参加实际斗争,不怕反动统治者的迫害,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英勇的革命精神。”

马骏

1919年5月6日,马骏代表南开学校参加了天津中等以上十校代表在北洋大学召开的天津学生代表大会。大家一致表示要团结起来,共赴国难。根据临时学联的决议,各学校召开了国耻纪念大会。在南开学校的大会上,马骏发表了扣人心弦的爱国演说。他说,“今天是国耻纪念日,但我们不是单纯为了纪念,纪念正是为了洗雪国耻。要洗雪国耻,就得奋起力争。主人、奴隶定于今日。北京学界已掀起做主人的斗争,我们天津也要协力奋斗。”

在斗争中,马骏曾先后被推选担任“天津学生联合会”副会长、“天津各界联合会”负责人、“全国各界联合会”常务理事等职,来往于津、京、沪之间。为了唤醒各界民众团结一致,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反动军阀政府、亲日派,他到处奔走。为争取天津商会罢市声援全国爱国运动,他曾用头撞柱以示决心,大义凛然、奋不顾身的壮举,使在场者无不深受感动。8月26日,为营救在声援山东惨案中被拘禁的请愿代表,马骏被京津学生代表公推为学生运动的总指挥,率领天津、北京、济南、烟台等地5000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了学生请愿大示威。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分赴西苑门、新华门、国务院门三处,在马骏的指挥下,学生们铜墙铁壁般团结在一起,进退有节,行动一致,斗争持续了3天。这就是当时闻名的“马骏大闹天安门”。

1919年9月6日,周恩来、马骏、邓颖超、郭隆真等进步青年在天津正式成立“觉悟社”,出版《觉悟》杂志,宣传进步思想,成为当时天津反帝爱国运动的领导核心,在北方革命社团中享有很高声望,是共产主义小组的萌芽。

返回祖国,受命恢复北京党组织

革命斗争的洗礼和锤炼,使马骏不断地成熟起来。1920年,马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整个东北地区最早从事革命活动的共产党员之一。受党的委派,马骏在家乡的白山黑水之间开展地下工作,为东北地区党的活动培养了大批青年骨干。

1925年秋,莫斯科创办了培训中国革命者的中山大学。李大钊驰函派马骏赴苏联学习。10月间,马骏同全体留苏人员一道启程,于11月下旬到达莫斯科。

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马骏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并与一些国民党右派分子和托洛茨基分子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捍卫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斗争中,显露出了卓越的政治和组织才干。因此,1926年9月中山大学学生公社改选时,他被选为公社书记。

苏联解体后,从前保密的档案也开放了。马骏的孙女马丽颖曾在前些年亲赴俄罗斯,带回了爷爷学习时留下的部分档案资料,并在纪念馆中展出。

1927年4月,中共北方区领导人李大钊等20位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惨遭杀害,北京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当年夏天,马骏奉调秘密回国,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受命恢复北京党组织工作。纪念馆中的一张图片,是马骏途经上海时,往东北家中寄给孩子的两个围嘴——为了保密,他只能用这种方式告知家人自己回国的消息。

返京后,马骏迅速把北京的党组织恢复了起来,重新开展工作。1927年12月初,正当马骏全力以赴开展工作时,遭叛徒出卖不幸被捕。作为共产党员,面对敌人的诱逼和酷刑,他坚定回答:“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叫我不宣传马列主义,不宣传革命,这比太阳从西边出来还难。”马骏至死都没有泄露党的半点机密,1928年2月15日,被奉系军阀杀害。

马骏牺牲后各地发表的纪念马骏烈士的文章(部分)

马骏用短暂的一生,写下了爱国、救国、殉国的革命篇章,他以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大义舍命,笑对死亡。马骏一生跌宕起伏的传奇经历、坚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革命。

参观指南

参观地址:日坛公园内西北角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9:00-11:00,下午 14:00-16:00免费对外开放(下午15:40停止入馆,节假日闭馆)

预约方式:团队参观请提前预约,电话:(010)85635038

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请大家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提前预约,佩戴口罩,有序参观,谢谢配合。

播撒信仰火种的革命先驱——马骏

周恩来、马骏、邓颖超、郭隆真等进步青年在天津正式成立“觉悟社”,出版《觉悟》杂志,宣传进步思想,成为当时天津反帝爱国运动的领导核心,在北方革命社团中享有很高声望,是共产主义小组的萌芽。

播撒信仰火种的革命先驱——马骏

朝阳区日坛公园西北角,一位回族英雄长眠。他就是中国革命的先驱人物、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党员——马骏。1927年,他奉命恢复北京党组织,后遭叛徒出卖,英勇就义。

6月1日,马骏烈士墓及纪念馆经过全面保护修缮提升后,以崭新的面貌对外开放。月琴、大衣、手稿、照片……馆内展出了马骏各时期的实物照片150余件,多层面地反映了他短暂却壮阔的一生。

今天,让我们回望历史,感受马骏烈士的初心使命。

品学兼优的进步青年

马骏,字遹泉,号淮台,回族。1895年9月出生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一个回族商人家庭。1903年,8岁的马骏入私塾读书,11岁进入父亲创办的清真小学。他聪明好学,品学兼优,关心国家大事,痛恨腐败落后的旧中国,较早地接受了先进思想。

青年马骏

为了进一步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1915年8月,马骏来到新思潮比较活跃的天津,考入天津私立南开学校,并结识了高他两级的周恩来。由于理想、志趣相投,两人很快成为挚友。

少年马骏勇敢热情,擅长打篮球,热爱写诗、演讲,还会弹月琴。纪念馆中展出的《南开同学录》,其中就有对马骏的评语:“君性慷慨磊落,口才便捷。”

马骏品学兼优,待人诚恳,豪爽幽默,积极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探讨社会问题,寻求救国的真理。同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更使他的思想出现了新的飞跃。马骏出色的演讲才华,使他多次在南开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中获奖。南开求学期间,马骏把在学校接触到的新思想带回家乡,在清真小学等处召集群众,宣讲“二十一条”的侵略实质,揭露袁世凯的卖国罪行。

革命运动中的先锋战士

1919年5月4日,震惊中外的“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随着工人阶级的加入,使这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马骏在五四运动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影响,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1963年,邓颖超在《回忆马骏烈士》一文中写到:“他具有高度的爱国思想,富有正义感,为人正直,性格豪爽,工作干练,认真负责。在当时,他奔走呼号,勇于斗争;他擅长讲演,语言简明有力,有煽动性;他积极参加实际斗争,不怕反动统治者的迫害,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英勇的革命精神。”

马骏

1919年5月6日,马骏代表南开学校参加了天津中等以上十校代表在北洋大学召开的天津学生代表大会。大家一致表示要团结起来,共赴国难。根据临时学联的决议,各学校召开了国耻纪念大会。在南开学校的大会上,马骏发表了扣人心弦的爱国演说。他说,“今天是国耻纪念日,但我们不是单纯为了纪念,纪念正是为了洗雪国耻。要洗雪国耻,就得奋起力争。主人、奴隶定于今日。北京学界已掀起做主人的斗争,我们天津也要协力奋斗。”

在斗争中,马骏曾先后被推选担任“天津学生联合会”副会长、“天津各界联合会”负责人、“全国各界联合会”常务理事等职,来往于津、京、沪之间。为了唤醒各界民众团结一致,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反动军阀政府、亲日派,他到处奔走。为争取天津商会罢市声援全国爱国运动,他曾用头撞柱以示决心,大义凛然、奋不顾身的壮举,使在场者无不深受感动。8月26日,为营救在声援山东惨案中被拘禁的请愿代表,马骏被京津学生代表公推为学生运动的总指挥,率领天津、北京、济南、烟台等地5000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了学生请愿大示威。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分赴西苑门、新华门、国务院门三处,在马骏的指挥下,学生们铜墙铁壁般团结在一起,进退有节,行动一致,斗争持续了3天。这就是当时闻名的“马骏大闹天安门”。

1919年9月6日,周恩来、马骏、邓颖超、郭隆真等进步青年在天津正式成立“觉悟社”,出版《觉悟》杂志,宣传进步思想,成为当时天津反帝爱国运动的领导核心,在北方革命社团中享有很高声望,是共产主义小组的萌芽。

返回祖国,受命恢复北京党组织

革命斗争的洗礼和锤炼,使马骏不断地成熟起来。1920年,马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整个东北地区最早从事革命活动的共产党员之一。受党的委派,马骏在家乡的白山黑水之间开展地下工作,为东北地区党的活动培养了大批青年骨干。

1925年秋,莫斯科创办了培训中国革命者的中山大学。李大钊驰函派马骏赴苏联学习。10月间,马骏同全体留苏人员一道启程,于11月下旬到达莫斯科。

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马骏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并与一些国民党右派分子和托洛茨基分子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捍卫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斗争中,显露出了卓越的政治和组织才干。因此,1926年9月中山大学学生公社改选时,他被选为公社书记。

苏联解体后,从前保密的档案也开放了。马骏的孙女马丽颖曾在前些年亲赴俄罗斯,带回了爷爷学习时留下的部分档案资料,并在纪念馆中展出。

1927年4月,中共北方区领导人李大钊等20位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惨遭杀害,北京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当年夏天,马骏奉调秘密回国,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受命恢复北京党组织工作。纪念馆中的一张图片,是马骏途经上海时,往东北家中寄给孩子的两个围嘴——为了保密,他只能用这种方式告知家人自己回国的消息。

返京后,马骏迅速把北京的党组织恢复了起来,重新开展工作。1927年12月初,正当马骏全力以赴开展工作时,遭叛徒出卖不幸被捕。作为共产党员,面对敌人的诱逼和酷刑,他坚定回答:“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叫我不宣传马列主义,不宣传革命,这比太阳从西边出来还难。”马骏至死都没有泄露党的半点机密,1928年2月15日,被奉系军阀杀害。

马骏牺牲后各地发表的纪念马骏烈士的文章(部分)

马骏用短暂的一生,写下了爱国、救国、殉国的革命篇章,他以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大义舍命,笑对死亡。马骏一生跌宕起伏的传奇经历、坚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革命。

参观指南

参观地址:日坛公园内西北角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9:00-11:00,下午 14:00-16:00免费对外开放(下午15:40停止入馆,节假日闭馆)

预约方式:团队参观请提前预约,电话:(010)85635038

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请大家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提前预约,佩戴口罩,有序参观,谢谢配合。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