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瞬间|青春的诗行(第二期)


在十一中的日子,像透过银杏叶间的阳光,细碎又明亮。高考的答卷已经写完,可那些雕刻在时光里的故事,却愈发清晰。高中三年,总有些瞬间,像被按下了暂停键,带着温度,散发着柔和的光,写入青春的诗行。

“百日誓师”那天,阳光倾洒在操场上,红色的横幅随风轻舞。手里那张写满高考愿望的卡片,很薄却又沉甸甸的。排在队伍前面的同学小心翼翼地将卡片贴在梦想墙的高处,用指尖一遍遍抚平卡片翘起的角,好像怕惊扰了上面的字。跑道边上,老师们整齐地站成一排,与每一位同学击掌鼓励。他们的手掌厚实有劲,仿佛把一股力量注入我的掌心。一声声“加油!”,和着风声,卷着心愿卡哗啦啦的轻响,在操场上久久回荡。那一刻,我悬着的心,莫名就定下来了。原来,被托举的感觉,是这样的。

在离校前的几天里,我开始感到一种清晰的不舍。我努力地让自己慢下来,想用双眼留住这宝贵的一切。面对高考,谁的神经不是高度紧张?但每当我走在静谧温婉的校园里,穿过乔木伴侧的胡同,内心便放松下来。还有坚守相伴的老师和并肩鏖战的同伴,一起支撑我走过那段焦虑难熬的日子。现在想来,十一中给我的,远不止通往大学的阶梯,更是如何在喧嚣中守住一方沉静,如何在重压之下,从容地走好成长的每一步。

进入高中后的第一次月考惨败。晚上,我和舍友一起走在东晓市街,那天的路灯昏黄,把影子拉得老长。我们哭着后悔、遗憾,泪水中有失望悲伤,亦有不甘平凡。从那天起,我开始留意身边这些鲜活的生命——她们如何跌倒,如何挣扎,如何在流泪后咬紧牙关。这群女孩儿各具特色的性格和“多元一体”的坚韧在我的高中时代上演了一台鲜活精彩的群像戏剧,引发我跳出自我中心和线性叙事,以更成熟包容的视角看待他人和世界。

十八岁生日,是在学校过的。晚饭时,我被舍友们围簇在中间,面对着她们准备已久的蛋糕,和上面灵动跳跃的烛光。许下愿望,睁眼看到的是暖黄的光晕映照的一张张微笑的脸。一股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那感觉酸酸的,模糊了我的双眼。那晚我们用相机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定格这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高二年级的红五月,我们班合唱《歌唱祖国》,而我承担着钢琴伴奏的重任。伴随小号清亮高亢的一声吹响,我投入地弹起了钢琴的第一个八度音程。全班同学精神抖擞,整齐嘹亮的歌声是从胸腔里泵发出的热血。我被大家感染着,演奏的激情也越发被点燃。我听到全场同学都在歌唱,那一刻我们成为一个整体。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我肃立起身,却看到全场同学都在站立。那一刻,我触摸到了“集体”二字最滚烫的质感,青春的热血与一个更宏大的信念产生了共鸣。

英语听说高考前,空气里都是紧绷的弦。一次英语课结束,本应是吃午饭的时间,大家却仍然沉浸在学习的氛围中。几个同学带头排起队来围到讲台边,渴望着让英语老师进行指导。老师仿佛感受到大家心里的紧张与担心,她温和且有耐心地继续站在讲台上,陪着每个同学慢慢练习,直至最后一位同学离开。原来,最有力的陪伴,有时就是这样无声的并肩。
从晨光熹微到星光点点,在十一中的三年是作业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是运动会上激动人心的呐喊,是夕阳下促膝谈心的光影,是临别时泛在眼角的泪光。十一学子在这里学会感恩,学会坚韧,眼有星辰,心有阳光,在严格要求中突破自我,在温暖关怀下绽放光彩。他们从走进校园的懵懂少年,成长为奔赴未来的有志青年。十一中是他们追逐梦想的起点,更是他们放飞理想的高台。
素材提供|高三年级
文字|陈曼
编辑|赵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