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委会”织密社区治理微网格 构筑幸福共同体
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7号院有12栋居民楼,居住着近2000人。因紧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小区短租房多,人口流动大,加之小区建成时间久远,基础设施和环境不尽如人意。为破解这一难题,潘家园南里社区党委创新小区管理模式,推行小区微网格管理,于近日成立了“17号院邻委会”。

党建+网格成为居民的“主心骨”
便民联系卡、微信群,加上如今正式成立的“邻委会”,17号院居民与社区联系的平台越来越多。

据了解,17号院邻委会以社区第一党支部为基础,将每栋楼作为一个网格,设置2名网格员,同时完善工作制度,全面开展值班接待、入户走访、巡视巡查、居民议事工作,形成全面掌握实情、及时反映民情、迅速解决问题、有效化解矛盾的小区管理服务模式。从社区大网格到小区小网格,再到楼门微网格,社区党委把党组织建在网格上,通过党员、志愿者、网格员敲开居民家门,贴近群众心门。


邻委会强化了小区党支部“主心骨”作用,通过发挥党员“主力军”,搭建居民议事平台,不断推动邻里和谐和居民自治,带动小区治理让居民从“我来讲问题”向“我能做什么”转变。
服务+网格居民诉求的前沿阵地
邻委会的成立,将社区“接诉即办”工作室功能延伸至小区,成为收集解决居民诉求的前沿阵地,帮助解决居民日常生活的“小微事”、公共生活的“愁盼事”、小区治理的“重大事”。

每周一、三、五是17号院邻委会的值班接待日,负责记录和协调解决居民来访诉求,帮助居民解决困难、化解矛盾。不仅如此,网格员们还通过微信群,随时关注居民心声。有居民反映6层楼道灯泡坏了,网格员白和平即刻响应:“梁阿姨,我已报修,包括一层电梯口,灯有点暗,顺便一起看看。”当天晚上9点,居民惊喜地发现楼道灯已经修好。


临近春节,邻委会积极落实“三走访”制度,分小组对高龄独居老人等进行走访慰问。过程中,居民提出购物不便问题,邻委会立即组成代买组,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跑腿;遇到装修扰民问题,网格员也是及时进行化解,帮助双方友好沟通,相互体谅。
“以前就有院儿里的邻居来看我,现在有了邻委会,心里更踏实了,有了娘家人。”独居老人王女士握着网格员的手开心地说。
治理+网格居民生活更安心
邻委会借鉴老“家委会”模式,充分运用人熟、地熟的优势,组织引导党员群众、共建单位等力量主动参与小区管理与服务。


网格员们积极巡查小区短租房情况和小区安全隐患,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及时劝导,有问题及时向社区反馈。近日,在巡视过程中,有居民正拿着电动车电池准备回家充电,网格员立即上前劝阻,告知其危险性,并指引其到院内电动自行车充电点位进行充电。“他们特别负责任,有他们在,我们很安心。”居民纷纷点赞道。
通过成立17号院邻委会,潘家园南里社区创建社区党组织、居委会、警务工作室、产权单位、物管会等共同参与的小区治理平台,进一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自治”与“共治”的良性互动,打造小区幸福生活共同体。
据悉,邻委会后续将召开第一次居民议事会,积极探索“议事+网格”机制,精准对接居民诉求,在辖区形成共商共建的自治共识。
记者 编辑丨雅琪;责任编辑丨天一;值班主编丨兰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