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有网友发视频“诉苦”,一位浙江杭州的16岁少年区理发店剪发烫发,完事儿被告知总价是4000元,小伙儿和店家发生纠纷后报警。民警到店后质问店方负责人,“能不能把剪头发多少钱张贴出来,能不能不要300多元变成1000元”。目前,少年的这场遭遇民警已经开始立案调查。
最近,又有网友发视频“诉苦”,一位浙江杭州的16岁少年区理发店剪发烫发,完事儿被告知总价是4000元,小伙儿和店家发生纠纷后报警。民警到店后质问店方负责人,“能不能把剪头发多少钱张贴出来,能不能不要300多元变成1000元”。目前,少年的这场遭遇民警已经开始立案调查。
民警这句话其实说到了不少消费者的心坎里。没错,可能有的听众朋友也面临过这样的情况,有时候去类似理发店、美容院,甚至私立的牙科诊所消费,店家只顾着推销花里胡哨的产品,到最后看到账单才傻眼,比预想的价格高出不少,有的人也许会和商家理论,但也有人可能就吃了“哑巴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消费者大概率是不会再次光顾这种消费不透明的店铺了。
纵观这类事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消费欺诈。商家诱导警惕意识不强的消费者,用所谓热情的服务,还有高大上的项目,就是不给你看最后的“账目”,享受完了就开始漫天要价,有的商家甚至还会威逼利诱,通过一些奇怪的加项或者所谓的“服务费”,尽可能索要更多的钱财。消费者一旦默认了这种行为,也就助长了这类商家的嚣张气焰。
这类“坐地起价”的行为还算个案,但是有一些挣黑心钱商家的行为就更为恶劣了。最近超强台风“摩羯”在海南、广东省多地登陆,按照相关部门的建议,市民应减少外出,居家避险,并且提前准备好相应物资。但海口、文昌等城市多名网友发帖吐槽,说电商平台上的充电宝大幅涨价了,平时不到一百元 一万毫安规格的充电宝,如今涨价到将近两百元,甚至有的比原价高出3倍不止。

因为灾情出现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的情况是可以理解的,但往往这种涨价也不会高出一倍,但像这种高出3倍价格的坐地起价,商家把“灾情”当成了“商机”,这钱挣的就有些“昧良心”了。
先不说良心不良心,商家这样“坐地起价”的行为已经触碰了法律的底线。消费欺诈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可能扰乱行业市场,导致不正当竞争,是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不过,在现实中,一些监管机构没能尽到责任,一些消费者也没能依法维权,让一些商家误以为自己的欺诈行为可以瞒天过海,其实一只脚已经踏入了违法的区域内。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不法商家的惩罚,必须让他们感到“肉疼”,这才能引起他们与其他商家的高度警惕,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再者说,商家如此行为也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俗话说得好啊,“为商者首重诚信,其次口碑。”即便商家这次可以多挣一点钱,但是这样的生意,还会有下次吗?坐地起价固然可以获得一时之利,但却阻碍了商家以后的销路。毫不夸张地说,此举无异于饮鸩止渴,可谓“偷取一时,后必无复”。消费者是商家的立身基础,如果不能对他们以诚相待,在灾情面前守不住底线,自然无法收获他们的信任,长久经营也就无从谈起。
其实今天我们探讨的这两则新闻还有一个共性的特点,就是这些黑心商家下手的都是较为特殊的群体,16岁的少年,消费观念也许还没有成型;受台风影响的受灾群众也是担心用电不便只想买一两个“充电宝”以备不时之需。商家看人下菜碟,动歪脑筋,看似“小聪明”,实则”大愚钝“。这样的生意经,也是社会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事情。因此,不论是涉事商家还是其他经营者,都有必要以此为戒,不要因“坐地起价”让自己千辛万苦搭建的生意“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