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圆满落幕_北京时间

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圆满落幕

10月17日至21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承办的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在京举行。

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圆满落幕

10月17日至21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承办的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在京举行。围绕“非遗携手美好生活”主题,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非遗传承人携近万件展品齐聚一堂,通过开幕式、国际非遗展览、非遗对话、非遗市集等活动,以文明互鉴点亮非遗之光,以多元场景激发消费活力。截至10月21日活动结束,现场观众超10万人次,众多观众满载而归,“把非遗带回家”成为共识。

多维体验,文明在互鉴中流淌

在这里,互鉴的热潮从舞台延伸到每个角落,化为可触、可感、可嗅、可品的生动画面。

开幕式上,来自中国贵州的侗族大歌与格鲁吉亚复调演唱同台献艺;当代舞蹈《青绿》以灵动身姿演绎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的意境;经典京剧《声动梁尘》汇聚“生、旦、净、末”行当精华,展现中华戏曲的独特魅力。60余国代表并肩携手共同启动,以动人的场景诠释“美美与共”的深刻内涵。

在主舞台,连续五天的演出异彩纷呈:津巴布韦拇指琴的空灵之音与保加利亚三重奏交织;土耳其艺术家以水墨演绎多彩意境,智利歌唱家献上安第斯山脉的回响;马耳他传统音乐、苏格兰风笛、巴西战舞、芬兰民间音乐与舞蹈轮番登场,皮影戏的光影穿梭其间,共同谱写出一部世界非遗的交响。这些精彩的演出深深吸引着观众,有的甚至连续多日赶来反复观看节目,只为沉浸在这跨越国界的艺术魅力中。“我家住在西三环,来回得100多公里,但我觉得来值了,这些表演都是平时很难见到的,我特别喜欢。”一位阿姨激动地说。

文明的火花,在最真实的互动中迸发:巴西人类非遗代表作项目卡波耶拉传承人邀请观众一同舞动;安哥拉传承人演奏传统乐器并现场教观众敲击节奏;格鲁吉亚传统印染体验区始终排着长队;匈牙利布索面具展台前,观众争相佩戴各式面具拍照留念;在古琴体验区,青年琴友们自发组织即兴演奏,琴音袅袅,引得观众驻足聆听;茶道体验区,还在上幼儿园的三岁小茶友饶有兴致地体验宋代茶俗,她小心翼翼地举起茶杯,专注的神情让人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希望;中国版画家与荷兰艺术家临时起意,即兴共创一幅作品;搭建工人在休息间隙,用非洲鼓娴熟地敲打出传统节奏……埃及参展代表由衷赞叹:“本次非遗周举办得非常成功,我们希望以后再来参与非遗周活动。”这句话道出了许多国际参展商的心声。

消费赋能,非遗在生活中焕新

在这里,非遗的热度从展台蔓延至生活,化为一声声支付提示、一次次紧急补货与一张张满意笑脸。非遗正以蓬勃的市场活力,展现出其在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方面的巨大潜力。

本届非遗周在促进消费与文商旅融合方面成效显著。土耳其烤肉、同仁堂煎饼、风车等“爆款”频出,观众几乎人手一份,消费热情持续高涨。这股消费热潮在各个展位得到生动体现:伊朗的地毯和秘鲁造型可爱的羊驼玩具甫一上架便销售一空;土耳其的特色工艺品屡屡断货,烤肉摊位前始终排着长队,浓郁的香气吸引着众多食客,经常不到中午就售罄补货;宫毯、金漆镶嵌、风筝、绒花等非遗工艺品通过创新设计,成为备受追捧的时尚单品与家居良品。金漆镶嵌参展商表示:“文创饰品深受欢迎,销量客观。”玉雕传承人欣喜地分享:“我这次单件作品卖出6000元,远超预期。”同仁堂的养生食品饮料更是人气爆棚,日销售额轻松突破万元。这些火爆的销售场景,生动诠释了非遗产品在当代市场的强大吸引力。

这份消费热情的背后,是市民对非遗品质的由衷认可。一位带着全家前来游玩的观众分享道:“老人认可这些工艺品的保真品质,孩子被精美的风车、彩塑吸引,而我们则对各地非遗美食毫无抵抗力。”宫毯传承人感叹道:“市民在这里买得放心,愿意为值得信赖的非遗产品买单。”

孩子们的欢笑声是市集上最动人的音符。一位家长笑着描述:“小朋友举着叮咚作响的风车跑遍整个市集,所到之处总有其他孩子在问‘在哪儿买的’。”天津冬菜展位前“这糖蒜涮羊肉绝了”“晶莹剔透”的赞叹此起彼伏,外国游客从初尝时的小心翼翼到由衷地表示“good garlic”,完成了一场跨越文化的味觉对话。与此同时,抖音市集以其创新的互动形式成为年轻人打卡的热门区域。心动打卡装置前,观众排起长队;观众通过与数字人“非非”对话,深入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这些科技赋能的创新体验,让古老的非遗以更年轻、更时尚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

活动期间,“运河新声 非遗共生”10条北京大运河非遗主题游线路发布,进一步带动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台湖演艺小镇、琉璃厂等文旅地标人气,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

正如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所说:“活生生的生活离不开非遗。”生活的火种,正以创新的姿态,点燃非遗传承最旺盛的生命力,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绽放新彩。

思想领航,智慧在对话中激荡

在这里,思想的力量从当下连通未来,化为一句句深刻洞见、一阵阵思想共鸣与一份份未来共识:非遗是人类文明的“根”,是时代创新的“魂”,更是全球合作的“路”

作为文明之“根”,非遗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著名主持人杨澜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意大利驻华使馆副馆长、特命全权公使柯瑞思从历史维度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过去的数个世纪里积累出来的”。中轴线申遗大使唐华德则从社区参与角度强调:“北京中轴线的繁荣与发展,是由生活在中轴线周边的人们共同创造的。北京老城区的人们,需要成为中轴线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带领大家共同走向未来。”

作为创新之“魂”,非遗在当代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国际知名高定服装设计师郭培以血脉为喻强调:“文化就像血脉。我们的根,是自信和底气的最重要的给养”。便宜坊烤鸭集团董事长司可从企业发展角度指出:“人才是根,品牌是魂,技艺是本,创新为艺,‘人才+技艺’合在一起就是非遗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代表性传承人郎佳子彧从个人感悟出发:“我要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做,要知道我把生命交到什么样的事业里,要在我从事的事业里找到我的位置、我存在的意义。”

作为发展之“路”,非遗需要全球视野与共同行动。柯瑞思表示:“我们同住一个地球村,非遗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国立艺术学院副院长蒂纳廷·克尔迪亚什维利认为:“共同合作,一切皆有可能。”匈牙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加博尔·索奥斯则从文明多样性角度指出:“记录,能够创造出一些共鸣,激发出一些共情。大家只有携手共进,才能为下一代创造美好的未来。世界上不仅有一朵朵花,我们还需要百花齐放。”

继往开来,在创新中擘画未来

站在“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十五五”征程即将开启的历史节点,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的成功举办说明,通过构建多元消费场景、以创新推动创造性转化,非遗正在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本届非遗周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文化以其独特力量,有效赋能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创新驱动,非遗不仅“活”在展馆里,更“火”在生活中,将丰富的文化资源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形成文商旅深度融合的良性发展格局。这种创新实践,彰显了人文精神与经济价值的交相辉映,也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于民,显著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

同时,本届非遗周通过“请进来”和“共创共享”,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开放、包容、自信的中国。马来西亚参展代表感慨道:“本届非遗周让我深刻理解了文明互鉴的真谛——非遗不仅是每个民族的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来自世界各地的非遗代表齐聚一堂,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浙江参展传承人则表示:“当看到外国友人对我们的传统技艺竖起大拇指,当听到孩子们在展位前兴奋地说‘真厉害’,我心里特别自豪。”这种由内而外的文化自信,正是我们迈向未来最深厚的底气。

活动期间,《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北京新闻》等超200家主流媒体报道覆盖超1亿人次;抖音、今日头条等交互平台播放量超1亿频次,海外平台播放量达7000万频次,活动影响力显著提升,传播声量再创新高。

面向“十五五”新征程,非遗保护传承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我们以本届非遗周的成功举行为新起点,持续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不断拓展非遗赋能美好生活的多元场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文化动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力量。

来源: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圆满落幕

10月17日至21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承办的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在京举行。

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圆满落幕

10月17日至21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承办的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在京举行。围绕“非遗携手美好生活”主题,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非遗传承人携近万件展品齐聚一堂,通过开幕式、国际非遗展览、非遗对话、非遗市集等活动,以文明互鉴点亮非遗之光,以多元场景激发消费活力。截至10月21日活动结束,现场观众超10万人次,众多观众满载而归,“把非遗带回家”成为共识。

多维体验,文明在互鉴中流淌

在这里,互鉴的热潮从舞台延伸到每个角落,化为可触、可感、可嗅、可品的生动画面。

开幕式上,来自中国贵州的侗族大歌与格鲁吉亚复调演唱同台献艺;当代舞蹈《青绿》以灵动身姿演绎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的意境;经典京剧《声动梁尘》汇聚“生、旦、净、末”行当精华,展现中华戏曲的独特魅力。60余国代表并肩携手共同启动,以动人的场景诠释“美美与共”的深刻内涵。

在主舞台,连续五天的演出异彩纷呈:津巴布韦拇指琴的空灵之音与保加利亚三重奏交织;土耳其艺术家以水墨演绎多彩意境,智利歌唱家献上安第斯山脉的回响;马耳他传统音乐、苏格兰风笛、巴西战舞、芬兰民间音乐与舞蹈轮番登场,皮影戏的光影穿梭其间,共同谱写出一部世界非遗的交响。这些精彩的演出深深吸引着观众,有的甚至连续多日赶来反复观看节目,只为沉浸在这跨越国界的艺术魅力中。“我家住在西三环,来回得100多公里,但我觉得来值了,这些表演都是平时很难见到的,我特别喜欢。”一位阿姨激动地说。

文明的火花,在最真实的互动中迸发:巴西人类非遗代表作项目卡波耶拉传承人邀请观众一同舞动;安哥拉传承人演奏传统乐器并现场教观众敲击节奏;格鲁吉亚传统印染体验区始终排着长队;匈牙利布索面具展台前,观众争相佩戴各式面具拍照留念;在古琴体验区,青年琴友们自发组织即兴演奏,琴音袅袅,引得观众驻足聆听;茶道体验区,还在上幼儿园的三岁小茶友饶有兴致地体验宋代茶俗,她小心翼翼地举起茶杯,专注的神情让人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希望;中国版画家与荷兰艺术家临时起意,即兴共创一幅作品;搭建工人在休息间隙,用非洲鼓娴熟地敲打出传统节奏……埃及参展代表由衷赞叹:“本次非遗周举办得非常成功,我们希望以后再来参与非遗周活动。”这句话道出了许多国际参展商的心声。

消费赋能,非遗在生活中焕新

在这里,非遗的热度从展台蔓延至生活,化为一声声支付提示、一次次紧急补货与一张张满意笑脸。非遗正以蓬勃的市场活力,展现出其在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方面的巨大潜力。

本届非遗周在促进消费与文商旅融合方面成效显著。土耳其烤肉、同仁堂煎饼、风车等“爆款”频出,观众几乎人手一份,消费热情持续高涨。这股消费热潮在各个展位得到生动体现:伊朗的地毯和秘鲁造型可爱的羊驼玩具甫一上架便销售一空;土耳其的特色工艺品屡屡断货,烤肉摊位前始终排着长队,浓郁的香气吸引着众多食客,经常不到中午就售罄补货;宫毯、金漆镶嵌、风筝、绒花等非遗工艺品通过创新设计,成为备受追捧的时尚单品与家居良品。金漆镶嵌参展商表示:“文创饰品深受欢迎,销量客观。”玉雕传承人欣喜地分享:“我这次单件作品卖出6000元,远超预期。”同仁堂的养生食品饮料更是人气爆棚,日销售额轻松突破万元。这些火爆的销售场景,生动诠释了非遗产品在当代市场的强大吸引力。

这份消费热情的背后,是市民对非遗品质的由衷认可。一位带着全家前来游玩的观众分享道:“老人认可这些工艺品的保真品质,孩子被精美的风车、彩塑吸引,而我们则对各地非遗美食毫无抵抗力。”宫毯传承人感叹道:“市民在这里买得放心,愿意为值得信赖的非遗产品买单。”

孩子们的欢笑声是市集上最动人的音符。一位家长笑着描述:“小朋友举着叮咚作响的风车跑遍整个市集,所到之处总有其他孩子在问‘在哪儿买的’。”天津冬菜展位前“这糖蒜涮羊肉绝了”“晶莹剔透”的赞叹此起彼伏,外国游客从初尝时的小心翼翼到由衷地表示“good garlic”,完成了一场跨越文化的味觉对话。与此同时,抖音市集以其创新的互动形式成为年轻人打卡的热门区域。心动打卡装置前,观众排起长队;观众通过与数字人“非非”对话,深入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这些科技赋能的创新体验,让古老的非遗以更年轻、更时尚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

活动期间,“运河新声 非遗共生”10条北京大运河非遗主题游线路发布,进一步带动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台湖演艺小镇、琉璃厂等文旅地标人气,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

正如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所说:“活生生的生活离不开非遗。”生活的火种,正以创新的姿态,点燃非遗传承最旺盛的生命力,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绽放新彩。

思想领航,智慧在对话中激荡

在这里,思想的力量从当下连通未来,化为一句句深刻洞见、一阵阵思想共鸣与一份份未来共识:非遗是人类文明的“根”,是时代创新的“魂”,更是全球合作的“路”

作为文明之“根”,非遗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著名主持人杨澜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意大利驻华使馆副馆长、特命全权公使柯瑞思从历史维度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过去的数个世纪里积累出来的”。中轴线申遗大使唐华德则从社区参与角度强调:“北京中轴线的繁荣与发展,是由生活在中轴线周边的人们共同创造的。北京老城区的人们,需要成为中轴线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带领大家共同走向未来。”

作为创新之“魂”,非遗在当代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国际知名高定服装设计师郭培以血脉为喻强调:“文化就像血脉。我们的根,是自信和底气的最重要的给养”。便宜坊烤鸭集团董事长司可从企业发展角度指出:“人才是根,品牌是魂,技艺是本,创新为艺,‘人才+技艺’合在一起就是非遗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代表性传承人郎佳子彧从个人感悟出发:“我要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做,要知道我把生命交到什么样的事业里,要在我从事的事业里找到我的位置、我存在的意义。”

作为发展之“路”,非遗需要全球视野与共同行动。柯瑞思表示:“我们同住一个地球村,非遗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国立艺术学院副院长蒂纳廷·克尔迪亚什维利认为:“共同合作,一切皆有可能。”匈牙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加博尔·索奥斯则从文明多样性角度指出:“记录,能够创造出一些共鸣,激发出一些共情。大家只有携手共进,才能为下一代创造美好的未来。世界上不仅有一朵朵花,我们还需要百花齐放。”

继往开来,在创新中擘画未来

站在“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十五五”征程即将开启的历史节点,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的成功举办说明,通过构建多元消费场景、以创新推动创造性转化,非遗正在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本届非遗周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文化以其独特力量,有效赋能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创新驱动,非遗不仅“活”在展馆里,更“火”在生活中,将丰富的文化资源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形成文商旅深度融合的良性发展格局。这种创新实践,彰显了人文精神与经济价值的交相辉映,也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于民,显著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

同时,本届非遗周通过“请进来”和“共创共享”,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开放、包容、自信的中国。马来西亚参展代表感慨道:“本届非遗周让我深刻理解了文明互鉴的真谛——非遗不仅是每个民族的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来自世界各地的非遗代表齐聚一堂,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浙江参展传承人则表示:“当看到外国友人对我们的传统技艺竖起大拇指,当听到孩子们在展位前兴奋地说‘真厉害’,我心里特别自豪。”这种由内而外的文化自信,正是我们迈向未来最深厚的底气。

活动期间,《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北京新闻》等超200家主流媒体报道覆盖超1亿人次;抖音、今日头条等交互平台播放量超1亿频次,海外平台播放量达7000万频次,活动影响力显著提升,传播声量再创新高。

面向“十五五”新征程,非遗保护传承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我们以本届非遗周的成功举行为新起点,持续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不断拓展非遗赋能美好生活的多元场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文化动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力量。

来源: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