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课堂|邓小平主政西南:心中最重人民事_北京时间

党史课堂|邓小平主政西南:心中最重人民事

让重庆人民打上“文化牙祭”在西南军政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邓小平亲自提议修建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党史课堂|邓小平主政西南:心中最重人民事

邓小平在西南军政委员会办公楼(现重庆市委办公楼)批阅文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委邓小平走上天安门城楼,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那时,祖国的大西南尚未解放。邓小平与刘伯承接受了中央的重托,挥师大西南,解放了云南、贵州、四川等广大地区,进而坐镇重庆,全面领导中共中央西南局进行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为西南地区的政权建立和巩固、经济恢复和发展、民族团结和稳定以及西藏的和平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西南工作的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邓小平心中想得最多的是“人民”。他反复强调“我们党是依靠劳动人民,替劳动人民谋幸福的”,并明确提出“政府是人民的,也是为人民的”执政理念。

“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

1950年1月23日,重庆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隆重召开,中共中央西南局向重庆人民发出号召:“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

当时的重庆,百废待兴,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中型生产建设和项目众多,资金缺口很大。但邓小平始终想人民之所想,他主政西南后作出的第一项重大决策,就是向中央反映四川人民的心声,“以修建成渝铁路为先行,带动百业发展”。

成渝铁路开工后,所需的第一批器材分配给私营机器厂承制的就有500余吨,这使得重庆停工已久的几十家大中型钢铁厂、机器厂又重新开工,并带动了相当数量的小型工厂陆续恢复生产。

1952年7月,成渝铁路建成通车,不仅大大改善了成渝两地的交通状况,而且为沿线农副产品和矿产等富饶资源的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城乡交流也因此打破了地区间的封闭状态,为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带来了生机活力。

让重庆人民打上“文化牙祭”

在西南军政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邓小平亲自提议修建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他说,重庆解放了,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打上了“肉牙祭”,但这还不够,还要让重庆人民打上“文化牙祭”。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很快制定出修建劳动人民文化宫的计划,并专门成立了修建委员会。重庆市政府在财力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专款,在中山二路修建了文化宫。

1951年7月1日,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正式开工奠基。在整个文化宫修建过程中,邓小平亲自审查工程图样和工程模型,并多次到工地上视察工程进展情况。

在修建过程中,邓小平特别强调,要多听听人民的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大力发挥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修建委员会遵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先后召开了十余次座谈会。分别邀请了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各界人士代表、先进模范人物和工会工作者等,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这对文化宫的修建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952年8月5日,文化宫举行了隆重的竣工典礼,邓小平题写的“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10个大字庄重夺目。

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

那时市政府就在现在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办公,叫“曙楼”。由于地方太小,只得把原国民党重庆市市长杨森的公馆“渝舍”,作为市政府机关。市委机关的办公地,一开始设在学田湾大溪别墅,一个军阀的公馆,叫“潜园”的地方。后因地方狭小,又搬到了“王园”。“王园”就是现在的枇杷山公园。

邓小平对重庆市委、市政府占用可供市民休闲游玩的花园别墅很有意见。在一次会议上,邓小平语气严厉地问道,你们的群众观念哪里去了?那么大一个重庆市,连个像样的公园都没有,你们居然把这么大片非常适合人民游玩的场所占了。

于是,重庆市委、市政府机关先后从“王园”“渝舍”迁出。接着,市委、市府又拨出专款,把“王园”扩建成景色宜人的枇杷山公园,“王园”里的原办公房屋交给了西南博物院(重庆博物馆的前身)。当时建成的枇杷山公园是重庆市最好的公园,专门修建的红星亭是中外游客欣赏重庆夜景的最佳观景点。此外,邓小平还积极支持人民大礼堂和大田湾广场的修建,特别是亲自参与审定大礼堂有关选址、规划、设计、资金等重要工作。

邓小平主政大西南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就会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

(转自《中国组织人事报》2019年11月8日07版)

党史课堂|邓小平主政西南:心中最重人民事

让重庆人民打上“文化牙祭”在西南军政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邓小平亲自提议修建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党史课堂|邓小平主政西南:心中最重人民事

邓小平在西南军政委员会办公楼(现重庆市委办公楼)批阅文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委邓小平走上天安门城楼,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那时,祖国的大西南尚未解放。邓小平与刘伯承接受了中央的重托,挥师大西南,解放了云南、贵州、四川等广大地区,进而坐镇重庆,全面领导中共中央西南局进行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为西南地区的政权建立和巩固、经济恢复和发展、民族团结和稳定以及西藏的和平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西南工作的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邓小平心中想得最多的是“人民”。他反复强调“我们党是依靠劳动人民,替劳动人民谋幸福的”,并明确提出“政府是人民的,也是为人民的”执政理念。

“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

1950年1月23日,重庆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隆重召开,中共中央西南局向重庆人民发出号召:“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

当时的重庆,百废待兴,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中型生产建设和项目众多,资金缺口很大。但邓小平始终想人民之所想,他主政西南后作出的第一项重大决策,就是向中央反映四川人民的心声,“以修建成渝铁路为先行,带动百业发展”。

成渝铁路开工后,所需的第一批器材分配给私营机器厂承制的就有500余吨,这使得重庆停工已久的几十家大中型钢铁厂、机器厂又重新开工,并带动了相当数量的小型工厂陆续恢复生产。

1952年7月,成渝铁路建成通车,不仅大大改善了成渝两地的交通状况,而且为沿线农副产品和矿产等富饶资源的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城乡交流也因此打破了地区间的封闭状态,为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带来了生机活力。

让重庆人民打上“文化牙祭”

在西南军政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邓小平亲自提议修建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他说,重庆解放了,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打上了“肉牙祭”,但这还不够,还要让重庆人民打上“文化牙祭”。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很快制定出修建劳动人民文化宫的计划,并专门成立了修建委员会。重庆市政府在财力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专款,在中山二路修建了文化宫。

1951年7月1日,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正式开工奠基。在整个文化宫修建过程中,邓小平亲自审查工程图样和工程模型,并多次到工地上视察工程进展情况。

在修建过程中,邓小平特别强调,要多听听人民的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大力发挥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修建委员会遵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先后召开了十余次座谈会。分别邀请了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各界人士代表、先进模范人物和工会工作者等,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这对文化宫的修建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952年8月5日,文化宫举行了隆重的竣工典礼,邓小平题写的“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10个大字庄重夺目。

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

那时市政府就在现在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办公,叫“曙楼”。由于地方太小,只得把原国民党重庆市市长杨森的公馆“渝舍”,作为市政府机关。市委机关的办公地,一开始设在学田湾大溪别墅,一个军阀的公馆,叫“潜园”的地方。后因地方狭小,又搬到了“王园”。“王园”就是现在的枇杷山公园。

邓小平对重庆市委、市政府占用可供市民休闲游玩的花园别墅很有意见。在一次会议上,邓小平语气严厉地问道,你们的群众观念哪里去了?那么大一个重庆市,连个像样的公园都没有,你们居然把这么大片非常适合人民游玩的场所占了。

于是,重庆市委、市政府机关先后从“王园”“渝舍”迁出。接着,市委、市府又拨出专款,把“王园”扩建成景色宜人的枇杷山公园,“王园”里的原办公房屋交给了西南博物院(重庆博物馆的前身)。当时建成的枇杷山公园是重庆市最好的公园,专门修建的红星亭是中外游客欣赏重庆夜景的最佳观景点。此外,邓小平还积极支持人民大礼堂和大田湾广场的修建,特别是亲自参与审定大礼堂有关选址、规划、设计、资金等重要工作。

邓小平主政大西南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就会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

(转自《中国组织人事报》2019年11月8日07版)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