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在周口店遗址正式开幕!_北京时间

“第三届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在周口店遗址正式开幕!

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委会、中国科学院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房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周口店镇政府、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共同承办的纪念第1个“北...

“第三届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在周口店遗址正式开幕!

8月15日,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委会、中国科学院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房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周口店镇政府、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共同承办的纪念第1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暨第三届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在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幕。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邓涛;北京市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翠杰;房山区委副书记、区长郭延红;房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正宽;房山区政府副区长王永年;房山区政协副主席赵永祥、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周口店古人类研究中心主任高星及房山区相关部门的负责人。

考古、文博界的专家学者: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夏正楷;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石器制作大师布鲁斯.布拉德利;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王幼平;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研究院院长谢飞;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石金鸣;安徽博物院副院长郑龙亭;福建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范雪春等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位代表出席开幕仪式。

今年旧石器文化节的主题是“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旨在使人们了解和体验旧石器时代先民生产生活与技术文化,并向世界宣传展示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影响力,实现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交流合作。

房山区领导在致辞中介绍到,房山是首都历史文化富矿,素有“人之源”“城之源”“都之源”之称,有70万年的人类史,5000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北京建城史。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及市文物局等部门支持下,房山区紧紧围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赋予的“三区一节点”功能定位,积极融入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大力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做好做精“源”文化品牌,全力推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西周燕都遗址、云居寺“三大组团”建设,努力打造首都文化“金名片”。作为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周口店遗址市院共建17年以来,在遗产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览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去年成功举办纪念周口店遗址发现100周年系列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

本次活动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的具体举措,对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远古人类文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周口店遗址和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的影响力,坚持文旅融合发展,切实把我区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加快建设历史文化和地质遗迹相融合的国际旅游休闲区,打造首都西南精品国际旅游路线,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做出贡献。

市文物局领导在讲话中指出,自2002年市院共建以来,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房山区委区政府的共同努力及精诚合作下,周口店遗址在遗产保护、陈列展览、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周口店遗址作为北京市的7个文化遗产之一,将继续加大对周口店遗址的保护力度。

开幕仪式上,公布了“中国的周口店 世界的北京人”摄影大赛阶段性成果和诗歌征集大赛获奖情况,并为中国科学院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揭牌。

此次旧石器时代文化节为期两天,期间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免费向公众开放,活动内容包括:

一、《走进远古生活,体验石器时代》

时 间:8月15日 上午9:40

地 点: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科普体验馆

活动内容: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著名石器制作大师Bruce Bradley在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科普体验馆现场进行打制石器演示。带领观众从基础剥取简单石片,到修理两面器,再到固定流程的勒瓦喽洼技术,复杂的石叶技术,压制法生产细石叶技术以及修理技术,届时Bruce Bradley教授还将传授一些他多年打制的心得和小技巧。

二、《北京猿人的故事》

时 间:8月15日 13:30

地 点: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科普体验馆

活动内容:为发挥博物馆的社会作用,弘扬优秀文化,结合第三届旧石器时代文化节,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乐老师,在科普体验馆大课堂教室开展科普知识讲座——《北京猿人的故事》,并借此唤起广大观众保护文化遗产,关爱“北京人”的意识。

《化石——文物鉴赏》

时 间:8月16日 9:30

地 点: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科普体验馆

活动内容: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双权老师,指导观众从多角度、全方位的鉴别、欣赏化石。旨在拉近公众和周口店遗址之间的距离,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文化体验,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

、《石器制作与使用》

时 间:8月16日 9:30

地 点: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科普体验馆

活动内容:石器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彭菲、李峰老师,将带领大众亲自制作石器,学习石器时代的先民利用石器生产生活的感受。

五、《旧石器考古论坛》

时 间:8月16日 (全天)

地 点: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地下报告厅

活动内容:长时间以来,文物的收藏热以及就业导向一直把旧石器考古“冷处理”,但旧石器时代是人类演化的基干时段,它蕴含的许多重大课题亟待研究。此次旧石器考古论坛旨在加强中国旧石器考古的学术活力,共同探讨中国旧石器的发展脉络。

六、《小小讲解员现场展示》

时 间:8月16日 14:30、16:00

地 点: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科普体验馆

活动内容:知家乡、爱家乡,小学员们通过对周口店遗址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运用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调的肢体语言为现场观众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

钻木取火

时 间:8月15日-16日 (全天)

地 点: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广场

活动内容: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体验钻木取火,学习摩擦生热原理,了解远古时期古人类是如何取得火、如何用火来制作食物、如何运用火等一系列科普知识。

模型制作

时 间:8月15日14:30-15:30 8月16日 (全天)

地 点: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科普体验馆

活动内容: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以石膏为原材料制作猿人头像、剑齿虎等石膏模型,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了解远古时期古人类、古动物的体制特征。

、“狩猎”游戏

时 间:8月15日14:30-15:30 8月16日 (全天)

地 点: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山顶洞上方平台

活动内容:模仿远古人类,以最原始的手段进行狩猎。在这个美丽开放且充满生机的自然小世界,打造身临其境的狩猎经历。

十、《周口店遗址知多少》

时 间:8月15日、16日(全天)

地 点: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山顶洞

活动内容: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精心挑选了50道有奖问答题目供观众随机抽取解答,题目范围涉及古人类学、地质学、人类进化等领域,囊括周口店遗址的重大发现、重要发展时期以及为周口店遗址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等相关知识。观众在互动答题的同时能够加深对周口店遗址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遗址博物馆还准备了精美的小礼品赠予答题观众留作纪念。

《模拟发掘与“采集”游戏》

时 间:8月15日、16日 (全天)

地 点: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模拟发掘区

活动内容:为使观众更进一步了解考古工作和古人类生活的体验,现场感受考古发掘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通过工作人员进行指导和讲述进一步了解与之相关的学术知识。

201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第1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周口店遗址市院共建17周年。第三届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落实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政府领导调研时的指示精神和房山区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和市院共建协议,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体现。

旧石器时代文化节,是为远古的祖先设立的缅怀、纪念性节日,是从事旧石器时代研究和相关遗产管理、保护与科普的辛勤工作者的行业节日,是现代人了解和体验旧石器时代先民生产生活与技术文化的窗口,是学术与公众互动的纽带。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由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于2017年发起设立,每年依托于一个重要的遗产地或文博单位择机举办,在一个特定的主题下以科普讲座、学术交流、遗产讨论、模拟体验、仿古表演、创作大赛、遗址与博物馆参观考察等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形式,开展学术与公众的互动,达到普及人类历史与演化知识、宣传遗产保护理念,提高公众文化素养、推动文化事业创新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当地经济与旅游发展的目的,力争打造一张独特而亮丽的文化名片。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阶段,从人类文化的出现到大约1万年前结束,占据人类历史的99%以上。在旧石器时代,身处洪荒中的先民以采集、狩猎和拣食为生,以旷野为家或借洞穴栖身,以松散的小型社会群体为单位,过着迁徙与流动的生活。旧石器时代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我们在那一时代的早期从古猿中分化出来,一步一个脚印向现代社会艰难前行。其间,我们的祖先退去了体毛,演变成现代人类灵巧的身躯;隐去了粗壮突起的眉脊而发育出充满智慧的大脑;从茹毛饮血变为奢靡于烹饪美食,由动物类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变成万物的主宰,从局部区域扩散到整个地球村。他们用双脚直立地迈出的第一步虽然步履蹒跚,却是现代人类驾汽车驰骋、乘宇宙飞船翱翔的肇始;他们用粗糙的双手制作的石器虽然简单粗笨,却孕育了现代锋尖利刃和精密仪器的技术元素。

旧石器时代离我们现代人类并不遥远。按照人类历史发展的时长计算,我们其实才刚刚告别旧石器时代。我们的身上还流淌着狩猎-采集者的热血,我们的脑中还留有他们有关生存竞争的梦魇,我们的族群还大多生活在他们迁徙所至的地界中,我们的身心还留有狩猎-采集生活的烙印。一些人在对现代生活诸多不健康因素的反思后倡导回归旧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提倡慢生活、简约生活和素食,甚至推出旧石器时代食谱,表明现代与过去,藕断丝连,息息相关。只有纵观旧石器时代及其后的发展,我们才能正确认识过去,把握现在,规划未来!

前两届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分别依托河北阳原泥河湾遗址和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举办,十分成功,得到热烈反响。今年恰逢北京猿人的第一个头盖骨发现90周年,在世界文化遗产地周口店遗址举办第三届文化节活动,一方面纪念这一伟大的科学发现,另一方面扩大周口店遗址的社会影响力,继续打造“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这一文化与学术品牌。

【活动背景】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拥有世界文化遗产7处,国宝单位126处,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史。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提出“四个中心”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战略目标。当前,北京市全力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围绕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着力打造“三个文化带”。世界文化遗产周口店遗址坐落在房山区境内,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远古人类文化不仅是北京一张久负盛名的名片,更是中国在世界史前文化遗产中具有极高声誉的一处古人类遗址。

目的意义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由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发起设立,每年依托于一个重要的遗产地或文博单位择机举办,在特定的主题下以科普讲座、学术交流、遗产探讨、模拟体验、仿古表演、创作大赛、遗址与博物馆参观等形式开展。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中表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精神指引和精神动力。此次纪念活动以第1颗“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为契机,以第三届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为主要内容,是人们了解和体验旧石器时代先民生产生活与技术文化的契机,是学术与公众互动的纽带。向世界宣传展示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影响力,实现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交流合作。

相关链接

一线三团一环六园

房山区按照北京文化和旅游建设的统一部署和文旅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充分挖掘房山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精心打造“一线三团一环六园”的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格局,“一线”,即推出一条以京昆(京港澳)为主线贯穿世界级景区的国际精品旅游线;“三团”,即周口店、琉璃河、云居寺“三大组团”“一环”即贯穿南北两沟、覆盖山区丘陵的旅游环路建设;“六园”即青龙湖—谷积山园区、石花洞—水峪园区、百花山—圣莲山园区、白草畔—堂上园区、十渡—拒马河园区、上方山—泉水湿地园区。努力建设北京源文化休闲区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进一步满足全区人民群众和广大游客对文化旅游的获得感、幸福感。

【周口店遗址简介】

周口店遗址自1918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现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共发现27处具有学术价值的化石地点,发掘出土了200余件古人类化石,10余万件石制品,上百种动物化石以及大量的用火遗迹,涵盖了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三个古人类阶段,它保存了纵贯70万年的古人类和古生物遗存,是世界上同时期遗址中材料最丰富、最齐全和最有价值的古人类遗址及古生物遗址,是我国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科研基地。

周口店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2年被北京市政府授予“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称号;1997年被中宣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2005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8年、2010年先后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文化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授予“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称号;2012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是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八大园区之一。

西周燕都遗址简介

西周燕都遗址,因其发现地被称为琉璃河遗址。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东北2.5公里处,包括董家林、刘李店、黄土坡、洄城、立教、庄头六个自然村,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5公里,面积为5.25平方公里。琉璃河遗址是迄今西周考古中发现的唯一一处城址、宫殿区和诸侯墓地同时并存的遗址,出土的大量带“匽侯”铭文的器物,证明了这里就是三千多年前燕国的都城所在地。1997年,“九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特设了“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分期与年代测定”的专题。遗址于1979年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二十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云居寺简介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70公里房山区境内的白带山下,整个景区包括云居寺和石经山两部分,特点是“因经而寺,寺以经贵”,刻经史和建寺史可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寺院座西向东,环山面水,形制宏伟,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寺院占地面积70000平方米。

石花洞简介

石花洞又名潜真洞,十佛洞(石佛洞),形成于七千万年前的造山运动。地处北京房山区西山深处,距北京市中心仅40公里。是中国第一座以岩溶洞穴自然景观为主题的地质公园。石花洞洞体为层楼式结构,目前已发现此洞上下7层,一至六层为溶洞景观,第七层为地下暗河,洞内层层相连,洞洞相通。

“第三届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在周口店遗址正式开幕!

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委会、中国科学院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房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周口店镇政府、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共同承办的纪念第1个“北...

“第三届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在周口店遗址正式开幕!

8月15日,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委会、中国科学院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房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周口店镇政府、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共同承办的纪念第1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暨第三届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在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幕。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邓涛;北京市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翠杰;房山区委副书记、区长郭延红;房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正宽;房山区政府副区长王永年;房山区政协副主席赵永祥、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周口店古人类研究中心主任高星及房山区相关部门的负责人。

考古、文博界的专家学者: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夏正楷;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石器制作大师布鲁斯.布拉德利;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王幼平;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研究院院长谢飞;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石金鸣;安徽博物院副院长郑龙亭;福建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范雪春等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位代表出席开幕仪式。

今年旧石器文化节的主题是“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旨在使人们了解和体验旧石器时代先民生产生活与技术文化,并向世界宣传展示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影响力,实现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交流合作。

房山区领导在致辞中介绍到,房山是首都历史文化富矿,素有“人之源”“城之源”“都之源”之称,有70万年的人类史,5000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北京建城史。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及市文物局等部门支持下,房山区紧紧围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赋予的“三区一节点”功能定位,积极融入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大力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做好做精“源”文化品牌,全力推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西周燕都遗址、云居寺“三大组团”建设,努力打造首都文化“金名片”。作为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周口店遗址市院共建17年以来,在遗产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览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去年成功举办纪念周口店遗址发现100周年系列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

本次活动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的具体举措,对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远古人类文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周口店遗址和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的影响力,坚持文旅融合发展,切实把我区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加快建设历史文化和地质遗迹相融合的国际旅游休闲区,打造首都西南精品国际旅游路线,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做出贡献。

市文物局领导在讲话中指出,自2002年市院共建以来,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房山区委区政府的共同努力及精诚合作下,周口店遗址在遗产保护、陈列展览、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周口店遗址作为北京市的7个文化遗产之一,将继续加大对周口店遗址的保护力度。

开幕仪式上,公布了“中国的周口店 世界的北京人”摄影大赛阶段性成果和诗歌征集大赛获奖情况,并为中国科学院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揭牌。

此次旧石器时代文化节为期两天,期间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免费向公众开放,活动内容包括:

一、《走进远古生活,体验石器时代》

时 间:8月15日 上午9:40

地 点: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科普体验馆

活动内容: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著名石器制作大师Bruce Bradley在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科普体验馆现场进行打制石器演示。带领观众从基础剥取简单石片,到修理两面器,再到固定流程的勒瓦喽洼技术,复杂的石叶技术,压制法生产细石叶技术以及修理技术,届时Bruce Bradley教授还将传授一些他多年打制的心得和小技巧。

二、《北京猿人的故事》

时 间:8月15日 13:30

地 点: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科普体验馆

活动内容:为发挥博物馆的社会作用,弘扬优秀文化,结合第三届旧石器时代文化节,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乐老师,在科普体验馆大课堂教室开展科普知识讲座——《北京猿人的故事》,并借此唤起广大观众保护文化遗产,关爱“北京人”的意识。

《化石——文物鉴赏》

时 间:8月16日 9:30

地 点: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科普体验馆

活动内容: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双权老师,指导观众从多角度、全方位的鉴别、欣赏化石。旨在拉近公众和周口店遗址之间的距离,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文化体验,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

、《石器制作与使用》

时 间:8月16日 9:30

地 点: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科普体验馆

活动内容:石器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彭菲、李峰老师,将带领大众亲自制作石器,学习石器时代的先民利用石器生产生活的感受。

五、《旧石器考古论坛》

时 间:8月16日 (全天)

地 点: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地下报告厅

活动内容:长时间以来,文物的收藏热以及就业导向一直把旧石器考古“冷处理”,但旧石器时代是人类演化的基干时段,它蕴含的许多重大课题亟待研究。此次旧石器考古论坛旨在加强中国旧石器考古的学术活力,共同探讨中国旧石器的发展脉络。

六、《小小讲解员现场展示》

时 间:8月16日 14:30、16:00

地 点: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科普体验馆

活动内容:知家乡、爱家乡,小学员们通过对周口店遗址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运用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调的肢体语言为现场观众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

钻木取火

时 间:8月15日-16日 (全天)

地 点: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广场

活动内容: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体验钻木取火,学习摩擦生热原理,了解远古时期古人类是如何取得火、如何用火来制作食物、如何运用火等一系列科普知识。

模型制作

时 间:8月15日14:30-15:30 8月16日 (全天)

地 点: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科普体验馆

活动内容: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以石膏为原材料制作猿人头像、剑齿虎等石膏模型,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了解远古时期古人类、古动物的体制特征。

、“狩猎”游戏

时 间:8月15日14:30-15:30 8月16日 (全天)

地 点: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山顶洞上方平台

活动内容:模仿远古人类,以最原始的手段进行狩猎。在这个美丽开放且充满生机的自然小世界,打造身临其境的狩猎经历。

十、《周口店遗址知多少》

时 间:8月15日、16日(全天)

地 点: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山顶洞

活动内容: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精心挑选了50道有奖问答题目供观众随机抽取解答,题目范围涉及古人类学、地质学、人类进化等领域,囊括周口店遗址的重大发现、重要发展时期以及为周口店遗址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等相关知识。观众在互动答题的同时能够加深对周口店遗址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遗址博物馆还准备了精美的小礼品赠予答题观众留作纪念。

《模拟发掘与“采集”游戏》

时 间:8月15日、16日 (全天)

地 点: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模拟发掘区

活动内容:为使观众更进一步了解考古工作和古人类生活的体验,现场感受考古发掘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通过工作人员进行指导和讲述进一步了解与之相关的学术知识。

201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第1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周口店遗址市院共建17周年。第三届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落实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政府领导调研时的指示精神和房山区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和市院共建协议,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体现。

旧石器时代文化节,是为远古的祖先设立的缅怀、纪念性节日,是从事旧石器时代研究和相关遗产管理、保护与科普的辛勤工作者的行业节日,是现代人了解和体验旧石器时代先民生产生活与技术文化的窗口,是学术与公众互动的纽带。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由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于2017年发起设立,每年依托于一个重要的遗产地或文博单位择机举办,在一个特定的主题下以科普讲座、学术交流、遗产讨论、模拟体验、仿古表演、创作大赛、遗址与博物馆参观考察等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形式,开展学术与公众的互动,达到普及人类历史与演化知识、宣传遗产保护理念,提高公众文化素养、推动文化事业创新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当地经济与旅游发展的目的,力争打造一张独特而亮丽的文化名片。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阶段,从人类文化的出现到大约1万年前结束,占据人类历史的99%以上。在旧石器时代,身处洪荒中的先民以采集、狩猎和拣食为生,以旷野为家或借洞穴栖身,以松散的小型社会群体为单位,过着迁徙与流动的生活。旧石器时代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我们在那一时代的早期从古猿中分化出来,一步一个脚印向现代社会艰难前行。其间,我们的祖先退去了体毛,演变成现代人类灵巧的身躯;隐去了粗壮突起的眉脊而发育出充满智慧的大脑;从茹毛饮血变为奢靡于烹饪美食,由动物类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变成万物的主宰,从局部区域扩散到整个地球村。他们用双脚直立地迈出的第一步虽然步履蹒跚,却是现代人类驾汽车驰骋、乘宇宙飞船翱翔的肇始;他们用粗糙的双手制作的石器虽然简单粗笨,却孕育了现代锋尖利刃和精密仪器的技术元素。

旧石器时代离我们现代人类并不遥远。按照人类历史发展的时长计算,我们其实才刚刚告别旧石器时代。我们的身上还流淌着狩猎-采集者的热血,我们的脑中还留有他们有关生存竞争的梦魇,我们的族群还大多生活在他们迁徙所至的地界中,我们的身心还留有狩猎-采集生活的烙印。一些人在对现代生活诸多不健康因素的反思后倡导回归旧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提倡慢生活、简约生活和素食,甚至推出旧石器时代食谱,表明现代与过去,藕断丝连,息息相关。只有纵观旧石器时代及其后的发展,我们才能正确认识过去,把握现在,规划未来!

前两届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分别依托河北阳原泥河湾遗址和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举办,十分成功,得到热烈反响。今年恰逢北京猿人的第一个头盖骨发现90周年,在世界文化遗产地周口店遗址举办第三届文化节活动,一方面纪念这一伟大的科学发现,另一方面扩大周口店遗址的社会影响力,继续打造“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这一文化与学术品牌。

【活动背景】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拥有世界文化遗产7处,国宝单位126处,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史。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提出“四个中心”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战略目标。当前,北京市全力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围绕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着力打造“三个文化带”。世界文化遗产周口店遗址坐落在房山区境内,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远古人类文化不仅是北京一张久负盛名的名片,更是中国在世界史前文化遗产中具有极高声誉的一处古人类遗址。

目的意义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由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发起设立,每年依托于一个重要的遗产地或文博单位择机举办,在特定的主题下以科普讲座、学术交流、遗产探讨、模拟体验、仿古表演、创作大赛、遗址与博物馆参观等形式开展。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中表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精神指引和精神动力。此次纪念活动以第1颗“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为契机,以第三届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为主要内容,是人们了解和体验旧石器时代先民生产生活与技术文化的契机,是学术与公众互动的纽带。向世界宣传展示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影响力,实现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交流合作。

相关链接

一线三团一环六园

房山区按照北京文化和旅游建设的统一部署和文旅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充分挖掘房山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精心打造“一线三团一环六园”的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格局,“一线”,即推出一条以京昆(京港澳)为主线贯穿世界级景区的国际精品旅游线;“三团”,即周口店、琉璃河、云居寺“三大组团”“一环”即贯穿南北两沟、覆盖山区丘陵的旅游环路建设;“六园”即青龙湖—谷积山园区、石花洞—水峪园区、百花山—圣莲山园区、白草畔—堂上园区、十渡—拒马河园区、上方山—泉水湿地园区。努力建设北京源文化休闲区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进一步满足全区人民群众和广大游客对文化旅游的获得感、幸福感。

【周口店遗址简介】

周口店遗址自1918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现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共发现27处具有学术价值的化石地点,发掘出土了200余件古人类化石,10余万件石制品,上百种动物化石以及大量的用火遗迹,涵盖了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三个古人类阶段,它保存了纵贯70万年的古人类和古生物遗存,是世界上同时期遗址中材料最丰富、最齐全和最有价值的古人类遗址及古生物遗址,是我国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科研基地。

周口店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2年被北京市政府授予“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称号;1997年被中宣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2005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8年、2010年先后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文化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授予“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称号;2012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是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八大园区之一。

西周燕都遗址简介

西周燕都遗址,因其发现地被称为琉璃河遗址。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东北2.5公里处,包括董家林、刘李店、黄土坡、洄城、立教、庄头六个自然村,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5公里,面积为5.25平方公里。琉璃河遗址是迄今西周考古中发现的唯一一处城址、宫殿区和诸侯墓地同时并存的遗址,出土的大量带“匽侯”铭文的器物,证明了这里就是三千多年前燕国的都城所在地。1997年,“九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特设了“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分期与年代测定”的专题。遗址于1979年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二十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云居寺简介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70公里房山区境内的白带山下,整个景区包括云居寺和石经山两部分,特点是“因经而寺,寺以经贵”,刻经史和建寺史可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寺院座西向东,环山面水,形制宏伟,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寺院占地面积70000平方米。

石花洞简介

石花洞又名潜真洞,十佛洞(石佛洞),形成于七千万年前的造山运动。地处北京房山区西山深处,距北京市中心仅40公里。是中国第一座以岩溶洞穴自然景观为主题的地质公园。石花洞洞体为层楼式结构,目前已发现此洞上下7层,一至六层为溶洞景观,第七层为地下暗河,洞内层层相连,洞洞相通。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