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进士科”、“明经科”都算是考试科别,明经科考经学和时务策。结果等到宋仁宗亲政之后,同样是自己的伴读,宋仁宗提拔晏殊做了宰相,只给了蔡伯俙一个司农卿的职位。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隋炀帝
隋朝于公元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始。从公元前178年汉文帝刘恒第一次用考试方法选拔朝廷高级官员,到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创科举制,经历了七百八十多年艰苦探索的过程。这是一个通过实践取得新认识的过程,更是世族制度逐渐衰落,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取而代之的过程。
隋、唐时,“进士科”、“明经科”都算是考试科别,明经科考经学和时务策。进士科除考经学和时务策以外,还要“加考诗赋”。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一般每次只取二、三十人,仅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也因此,时人称进士及第者为“白衣公卿”。
唐代进士
唐朝时进士科最难,因此唐人有谚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三十岁考上明经科,已算是年老;而五十岁登进士科,应该是不算年长。难怪孟郊四十六岁登上进士榜,高兴的心情,从他的《登科后》一诗就可以看出。
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覆核和决定名次。宋仁宗时,曾发生一名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愤而投奔西夏。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而不会黜落考生。
宋代进士科考场景
这么难考的进士科,您知道我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进士是几岁吗?
人们常说:“人比人气死人”,这话一点不假,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进士,只有3岁!人家3岁的时候,皇帝就说:“你已经是进士了,陪太子读书去吧。”有的人考到老,连举人都考不上,就像范进一样,都50多岁了还是个童生。
这位神童出生于1013年北宋时期,在今天的福建福清,一位普通的农民家庭出生了一名男婴,取名叫蔡伯俙。这小孩很聪明,3岁那年,他的一位举人邻居给他父亲做寿,写了一篇祝词,结果蔡伯俙听了两遍之后就能背诵出来。举人很惊讶,这小孩很聪明啊!便推荐他去京城参加童子试。
古代科举有一项童子科,专门针对神童的,比如在唐朝,10岁以下的,宋朝15岁以下都有资格参加童子科考试。
当时的三岁的蔡伯俙就在父亲的陪同下去了开封府。别说,人家还真行。当时蔡伯俙年龄小,家里也没什么钱,是父亲背着去的,当时有个人对蔡伯俙说:“你骑父作马。”蔡伯俙直接怼他:“父望子成龙。”一句话轰动京城。
当时负责最后阅卷的是皇帝宋真宗,蔡伯俙考题选的好,就背宋真宗的大作。这谁不高兴,哪个考官敢让你提前出局?就这样,等到宋真宗亲自考试的时候,一高兴直接赐进士出身,而且还给了他一个重要的职位,陪皇太子读书。
这可是美差啊!皇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和太子搞好关系,以后就是平步青云了。
蔡伯俙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怎么做的呢?太子不想读书,那就不读,陪太子玩;太子不想写作业,没事我帮你写。
如果这位皇太子是位普通皇帝,那蔡伯俙一定是高官厚禄,可他偏偏遇到了千年一遇的明君宋仁宗。
宋仁宗
宋仁宗是什么人,唐宋八大家有六位在他手下干活,包拯、范仲淹、狄青都是他手下大臣。结果等到宋仁宗亲政之后,同样是自己的伴读,宋仁宗提拔晏殊做了宰相,只给了蔡伯俙一个司农卿的职位。蔡伯俙不明白,就去问宋仁宗:“我3岁就考中进士了,又从小陪皇上您读书,关系这么好,为什么只给我这么个小官职?”
宋仁宗对他说:“朕小时不懂事,良莠不分。现在才知道,国家需要的是人才。”一句话,把这个喜欢拍领导马屁的神童说得哑口无言。
好了,今天的笑动剧场来了三位演员,分别是应宁、大新和金霏。他们三位将携手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增瑞先生为您带来群口相声《三近视认匾》,边看边乐呵哦!
今日17:35笑动剧场精彩预告
相声:《三近视认匾》
表演者:李增瑞 应宁 大新 金霏
相声:《八大吉祥》
表演者:应宁 王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