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丽:香港女性的力量 | 第十八集《二十年二十人》_北京时间

张雅丽:香港女性的力量 | 第十八集《二十年二十人》

《二十年二十人》第十八集张雅丽生于福建福州,4岁时随家人到香港,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目前担任英孚教育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郎朗音乐世界创办人、北京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香港岛妇女联合会主席。

张雅丽:香港女性的力量 | 第十八集《二十年二十人》

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

北京新闻广播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特别节目

二十年 二十人

“香港回归二十年,我是张雅丽。

我在1995年联合国50周年的时候,被选上作为全世界50个学生中的其中一个代表,到美国纽约参加一个论坛,其他学生他们名字隔壁都写上自己的国家,在我的名字隔壁写的是“香港”,然后一个括号写着“中国”,因为1995年我们还没回归,我心里就觉得好像有个疙瘩,很尴尬的感觉,所以回归那一刻我感受到以后我终于可以定位,我可以直接告诉人家就是中国!”

《二十年二十人》第十八集

张雅丽生于福建福州,4岁时随家人到香港,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目前担任英孚教育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郎朗音乐世界创办人、北京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香港岛妇女联合会主席。

张雅丽:香港女性的力量

北京新闻广播记者 | 李玲

张雅丽生于福州,4岁随父母、姐姐来到香港,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她回国工作后她积极参与国家大事,身为英孚教育集团全球副总裁的她,曾带领英孚竞争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语言培训服务商,为奥运助力;她热心公益事业,为内地打工子弟、留守儿童提供助学金、捐建学校、支教授课;她团结香港女性,发挥妇女力量,在“占中”敏感时刻维护香港稳定发展。

张雅丽接受北京新闻广播记者采访

香港回归:终于找到家的感觉 有身份认同感

1995年联合国成立50周年时,张雅丽被选上作为全世界50位学生的其中一位代表到美国纽约参加学生论坛。当时其他参加论坛的学生的名字旁都写着自己的国家,而张雅丽的名字旁写的是“香港(中国)”。1995年香港还未回归,这种“与众不同”让张雅丽稍显尴尬,她不得不和其她同学解释之所以这么标注的历史原因。

张雅丽参加联合国50周年论坛

香港《明报》1995年4月刊登张雅丽参加论坛一事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时,张雅丽还是剑桥大学的学生,当时恰逢暑假,她回到香港和家人在电视机前观看香港回归祖国仪式。回忆当晚的场景,她说:“那天晚上,当国旗还有区旗慢慢上升飘扬的时候,我心里非常激动,我妈是第一个流泪的,她一直唱着国歌,我也流眼泪了,我们大家都有一种好像终于找到家的感觉,有一个身份的认同了。”

父亲的鼓励让我从不在意被叫“阿昌”的取笑

张雅丽的外公是华侨,早年在菲律宾做生意。张雅丽4岁时,父母带着姐姐和她来到香港帮助外公打理生意上的事宜。当时一家人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香港是个很大的挑战,张雅丽说那时候能来香港机会难得,很不容易,1979年刚到香港的时候,印象中香港很多工厂,已经发展得很好。但那时,很多香港人会取笑内地来的人很土,称他们为“阿昌”。父亲鼓励张雅丽不要介意这种取笑,要相信中国有一天一定会强大起来,有一天一定会为身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张雅丽小时候一家四口

带领英孚教育集团

为北京奥运会做语言培训服务

张雅丽热心参与国家大事,得知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后,她一直在思考自己能否参与其中,并为此贡献什么。当时已在英孚教育集团工作的她主动联系北京奥组委,提出方案,希望参与北京奥运会语言培训服务商的竞争。她带领英孚员工成立奥运语言培训小组,最终如愿赢得北京奥运会语言培训服务商的资格。张雅丽说当时的英孚相比于其它竞争对手,名气并不大。在北京奥运会庆功宴上,张雅丽问时任北京奥组委组副主席王伟为什么选择英孚,王伟说因为专业。

从2006年到2008年,英孚员工为北京奥运会的裁判、运动员、志愿者等五千多名工作人员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英语培训。张雅丽说这次经历既服务了北京奥运会,同时也提升了英孚的品牌价值。此后,英孚总结经验,并把服务奥运会等体育赛事作为英孚的品牌项目。目前,她们正在筹备参加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语言培训服务商的竞争,期待好消息!

英孚员工给北京奥运会做英语培训的工作

奥组委感谢信

张雅丽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热心公益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香港市民都很热心,希望为汶川做贡献。张雅丽动员英孚员工在两天时间内筹集了550万人民币支持汶川灾后重建工作。

这些年,张雅丽为内地的民工子女提供助学金、捐建学校,带领香港义工到内地给留守儿童上课,陪他们过暑假。张雅丽说,与这些孩子们朝夕相处一段时间后,听到孩子们叫她“张妈妈”、舍不得她离开时,她很感动,希望能做更多的事来保护孩子们。已是三个孩子母亲的张雅丽也会在儿子放假时带孩子来感受内地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希望儿子能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生活。

张雅丽支教

张雅丽还是“郎朗音乐世界”教育机构的创办人,和钢琴家郎朗一起举办免费的儿童音乐会,为孩子们提供奖学金学习音乐。张雅丽说看到孩子们天真的笑容,心里的喜悦比很多东西都重要。

邀请郎朗举办《爱国 爱港 爱家》音乐会

郎朗《爱国 爱港 爱家》音乐会

发挥香港女性在社会中的力量

张雅丽不仅是企业家,也是女性团体的领导者。身为香港岛妇女联合会这一慈善机构的主席,她带领三万多名女性会员不断提升自我,发挥香港女性在社会中的力量。张雅丽觉得香港回归这二十年来,香港女性随着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走出家庭,积极投身社会事业。尤其是今年林郑月娥女士高票当选香港特区行政长官,也是香港人对女性定位的肯定。

香港岛妇女联合会举办活动

与行政长官夫人梁唐青仪女士颁发证书给优秀义工

邀请郭晶晶担任嘉宾分享退役后的生活

香港岛妇女联合会经常举办培训、论坛等交流活动。在香港“占中”发生后,她们也积极站出来发声,呼吁维护香港的稳定发展。

携家人参加反占中大游行

香港岛妇女联合会给香港警察送蛋糕

香港的发展:寻找国家战略中的香港定位

张雅丽说这二十年香港经历了“金融风暴”、“SARS”、“占中”等很多挑战,依然繁荣发展,尤其是在一国两制方针下,香港还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还是自由经济体,优良的治安、完善的法治等等都让香港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社会上有关香港回归祖国所谓的担心都没有发生。未来香港一定要不断寻找自己的角色,例如在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这些国家项目中寻找香港的定位,加强和内地多元化多层次的交流。尤其是香港的年轻人要多了解中国历史,才能从中得到更多的认知,产生归属感、自豪感。

张雅丽说,她最喜欢的香港歌曲是《狮子山下》,90年代香港经常说“狮子山的精神”——吃苦、有能耐、努力工作,她看着父母一辈这么一路走来,希望未来香港人能继续发扬这种拼搏精神。

张雅丽和北京新闻广播记者合影留念

播出栏目:议政论坛

播出时间:7月26日 16:15-16:45

收听频率:北京新闻广播 AM828 FM100.6

网络收听:新闻天天谈公众号

张雅丽:香港女性的力量 | 第十八集《二十年二十人》

《二十年二十人》第十八集张雅丽生于福建福州,4岁时随家人到香港,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目前担任英孚教育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郎朗音乐世界创办人、北京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香港岛妇女联合会主席。

张雅丽:香港女性的力量 | 第十八集《二十年二十人》

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

北京新闻广播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特别节目

二十年 二十人

“香港回归二十年,我是张雅丽。

我在1995年联合国50周年的时候,被选上作为全世界50个学生中的其中一个代表,到美国纽约参加一个论坛,其他学生他们名字隔壁都写上自己的国家,在我的名字隔壁写的是“香港”,然后一个括号写着“中国”,因为1995年我们还没回归,我心里就觉得好像有个疙瘩,很尴尬的感觉,所以回归那一刻我感受到以后我终于可以定位,我可以直接告诉人家就是中国!”

《二十年二十人》第十八集

张雅丽生于福建福州,4岁时随家人到香港,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目前担任英孚教育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郎朗音乐世界创办人、北京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香港岛妇女联合会主席。

张雅丽:香港女性的力量

北京新闻广播记者 | 李玲

张雅丽生于福州,4岁随父母、姐姐来到香港,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她回国工作后她积极参与国家大事,身为英孚教育集团全球副总裁的她,曾带领英孚竞争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语言培训服务商,为奥运助力;她热心公益事业,为内地打工子弟、留守儿童提供助学金、捐建学校、支教授课;她团结香港女性,发挥妇女力量,在“占中”敏感时刻维护香港稳定发展。

张雅丽接受北京新闻广播记者采访

香港回归:终于找到家的感觉 有身份认同感

1995年联合国成立50周年时,张雅丽被选上作为全世界50位学生的其中一位代表到美国纽约参加学生论坛。当时其他参加论坛的学生的名字旁都写着自己的国家,而张雅丽的名字旁写的是“香港(中国)”。1995年香港还未回归,这种“与众不同”让张雅丽稍显尴尬,她不得不和其她同学解释之所以这么标注的历史原因。

张雅丽参加联合国50周年论坛

香港《明报》1995年4月刊登张雅丽参加论坛一事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时,张雅丽还是剑桥大学的学生,当时恰逢暑假,她回到香港和家人在电视机前观看香港回归祖国仪式。回忆当晚的场景,她说:“那天晚上,当国旗还有区旗慢慢上升飘扬的时候,我心里非常激动,我妈是第一个流泪的,她一直唱着国歌,我也流眼泪了,我们大家都有一种好像终于找到家的感觉,有一个身份的认同了。”

父亲的鼓励让我从不在意被叫“阿昌”的取笑

张雅丽的外公是华侨,早年在菲律宾做生意。张雅丽4岁时,父母带着姐姐和她来到香港帮助外公打理生意上的事宜。当时一家人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香港是个很大的挑战,张雅丽说那时候能来香港机会难得,很不容易,1979年刚到香港的时候,印象中香港很多工厂,已经发展得很好。但那时,很多香港人会取笑内地来的人很土,称他们为“阿昌”。父亲鼓励张雅丽不要介意这种取笑,要相信中国有一天一定会强大起来,有一天一定会为身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张雅丽小时候一家四口

带领英孚教育集团

为北京奥运会做语言培训服务

张雅丽热心参与国家大事,得知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后,她一直在思考自己能否参与其中,并为此贡献什么。当时已在英孚教育集团工作的她主动联系北京奥组委,提出方案,希望参与北京奥运会语言培训服务商的竞争。她带领英孚员工成立奥运语言培训小组,最终如愿赢得北京奥运会语言培训服务商的资格。张雅丽说当时的英孚相比于其它竞争对手,名气并不大。在北京奥运会庆功宴上,张雅丽问时任北京奥组委组副主席王伟为什么选择英孚,王伟说因为专业。

从2006年到2008年,英孚员工为北京奥运会的裁判、运动员、志愿者等五千多名工作人员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英语培训。张雅丽说这次经历既服务了北京奥运会,同时也提升了英孚的品牌价值。此后,英孚总结经验,并把服务奥运会等体育赛事作为英孚的品牌项目。目前,她们正在筹备参加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语言培训服务商的竞争,期待好消息!

英孚员工给北京奥运会做英语培训的工作

奥组委感谢信

张雅丽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热心公益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香港市民都很热心,希望为汶川做贡献。张雅丽动员英孚员工在两天时间内筹集了550万人民币支持汶川灾后重建工作。

这些年,张雅丽为内地的民工子女提供助学金、捐建学校,带领香港义工到内地给留守儿童上课,陪他们过暑假。张雅丽说,与这些孩子们朝夕相处一段时间后,听到孩子们叫她“张妈妈”、舍不得她离开时,她很感动,希望能做更多的事来保护孩子们。已是三个孩子母亲的张雅丽也会在儿子放假时带孩子来感受内地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希望儿子能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生活。

张雅丽支教

张雅丽还是“郎朗音乐世界”教育机构的创办人,和钢琴家郎朗一起举办免费的儿童音乐会,为孩子们提供奖学金学习音乐。张雅丽说看到孩子们天真的笑容,心里的喜悦比很多东西都重要。

邀请郎朗举办《爱国 爱港 爱家》音乐会

郎朗《爱国 爱港 爱家》音乐会

发挥香港女性在社会中的力量

张雅丽不仅是企业家,也是女性团体的领导者。身为香港岛妇女联合会这一慈善机构的主席,她带领三万多名女性会员不断提升自我,发挥香港女性在社会中的力量。张雅丽觉得香港回归这二十年来,香港女性随着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走出家庭,积极投身社会事业。尤其是今年林郑月娥女士高票当选香港特区行政长官,也是香港人对女性定位的肯定。

香港岛妇女联合会举办活动

与行政长官夫人梁唐青仪女士颁发证书给优秀义工

邀请郭晶晶担任嘉宾分享退役后的生活

香港岛妇女联合会经常举办培训、论坛等交流活动。在香港“占中”发生后,她们也积极站出来发声,呼吁维护香港的稳定发展。

携家人参加反占中大游行

香港岛妇女联合会给香港警察送蛋糕

香港的发展:寻找国家战略中的香港定位

张雅丽说这二十年香港经历了“金融风暴”、“SARS”、“占中”等很多挑战,依然繁荣发展,尤其是在一国两制方针下,香港还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还是自由经济体,优良的治安、完善的法治等等都让香港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社会上有关香港回归祖国所谓的担心都没有发生。未来香港一定要不断寻找自己的角色,例如在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这些国家项目中寻找香港的定位,加强和内地多元化多层次的交流。尤其是香港的年轻人要多了解中国历史,才能从中得到更多的认知,产生归属感、自豪感。

张雅丽说,她最喜欢的香港歌曲是《狮子山下》,90年代香港经常说“狮子山的精神”——吃苦、有能耐、努力工作,她看着父母一辈这么一路走来,希望未来香港人能继续发扬这种拼搏精神。

张雅丽和北京新闻广播记者合影留念

播出栏目:议政论坛

播出时间:7月26日 16:15-16:45

收听频率:北京新闻广播 AM828 FM100.6

网络收听:新闻天天谈公众号

张雅丽:香港女性的力量 | 第十八集《二十年二十人》

A- A+ 2017-07-27 16:15:38  1万次浏览  作者头像 网络传播中心

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

北京新闻广播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特别节目

二十年 二十人

“香港回归二十年,我是张雅丽。

我在1995年联合国50周年的时候,被选上作为全世界50个学生中的其中一个代表,到美国纽约参加一个论坛,其他学生他们名字隔壁都写上自己的国家,在我的名字隔壁写的是“香港”,然后一个括号写着“中国”,因为1995年我们还没回归,我心里就觉得好像有个疙瘩,很尴尬的感觉,所以回归那一刻我感受到以后我终于可以定位,我可以直接告诉人家就是中国!”

《二十年二十人》第十八集

张雅丽生于福建福州,4岁时随家人到香港,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目前担任英孚教育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郎朗音乐世界创办人、北京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香港岛妇女联合会主席。

张雅丽:香港女性的力量

北京新闻广播记者 | 李玲

张雅丽生于福州,4岁随父母、姐姐来到香港,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她回国工作后她积极参与国家大事,身为英孚教育集团全球副总裁的她,曾带领英孚竞争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语言培训服务商,为奥运助力;她热心公益事业,为内地打工子弟、留守儿童提供助学金、捐建学校、支教授课;她团结香港女性,发挥妇女力量,在“占中”敏感时刻维护香港稳定发展。

张雅丽接受北京新闻广播记者采访

香港回归:终于找到家的感觉 有身份认同感

1995年联合国成立50周年时,张雅丽被选上作为全世界50位学生的其中一位代表到美国纽约参加学生论坛。当时其他参加论坛的学生的名字旁都写着自己的国家,而张雅丽的名字旁写的是“香港(中国)”。1995年香港还未回归,这种“与众不同”让张雅丽稍显尴尬,她不得不和其她同学解释之所以这么标注的历史原因。

张雅丽参加联合国50周年论坛

香港《明报》1995年4月刊登张雅丽参加论坛一事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时,张雅丽还是剑桥大学的学生,当时恰逢暑假,她回到香港和家人在电视机前观看香港回归祖国仪式。回忆当晚的场景,她说:“那天晚上,当国旗还有区旗慢慢上升飘扬的时候,我心里非常激动,我妈是第一个流泪的,她一直唱着国歌,我也流眼泪了,我们大家都有一种好像终于找到家的感觉,有一个身份的认同了。”

父亲的鼓励让我从不在意被叫“阿昌”的取笑

张雅丽的外公是华侨,早年在菲律宾做生意。张雅丽4岁时,父母带着姐姐和她来到香港帮助外公打理生意上的事宜。当时一家人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香港是个很大的挑战,张雅丽说那时候能来香港机会难得,很不容易,1979年刚到香港的时候,印象中香港很多工厂,已经发展得很好。但那时,很多香港人会取笑内地来的人很土,称他们为“阿昌”。父亲鼓励张雅丽不要介意这种取笑,要相信中国有一天一定会强大起来,有一天一定会为身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张雅丽小时候一家四口

带领英孚教育集团

为北京奥运会做语言培训服务

查看原文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