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民众要求对性侵幼女者“化学阉割”,中国怎么办?_北京时间

韩国民众要求对性侵幼女者“化学阉割”,中国怎么办?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田刚则认为,对于域外的电子脚链、“化学阉割”等限制规则,现阶段我国性犯罪记录制度不宜引入,此类限制对性犯罪人权益损害较大,而实际效果目前依然存疑。

韩国民众要求对性侵幼女者“化学阉割”,中国怎么办?

【撰文/郭若梅】从扔鸡蛋、砸石块再到关掉其住所的燃气、彻夜在楼下叫骂,这是愤怒的韩国民众对几日前出狱的“素媛案”罪犯赵斗淳的“以暴制暴”。12日晚间,赵斗淳用手电筒观察抗议者达一分钟,这则消息冲上了国内的微博热搜,他的一举一动无不在牵动着人们敏感的神经。

十几年间,韩国的性侵法在轰动一时的个案推动下不断修改完善,韩国也是亚洲第一个实行“化学阉割”的国家。面对性侵犯再次犯罪这一严重社会问题,各国都在司法实践中探索最佳的途径,国内更是处在步履维艰的起步阶段。如何预防性侵犯再次犯罪,这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

韩国人最无法原谅的罪犯

“素媛案”犯罪人赵斗淳于12日出狱后,风波不断。不少韩国民众聚集在赵斗淳住所附近进行抗议活动,韩国警方不得不封锁其住所附近的道路,维护现场秩序,防止附近的其他居民被骚扰。

据韩联社消息,韩国法院15日作出裁定,赵斗淳7年内将被禁止夜间外出(晚9点至次日早上6点)。除此之外,赵斗淳也被禁止过度饮酒、出入教育机构以及接近受害人200米以内,并接受关于防止性侵罪再犯的课程。

在赵斗淳出狱前,韩国政府已在其住所附近安装了3000多个摄像头,并加亮附近的路灯,赵斗淳还需佩戴7年的电子脚链。

约一个月前,韩国国会通过了“赵斗顺法”(赵斗淳法),即《保护收容法》,要求电子脚链佩戴者前往政府指定设施并在该设施过夜,目的是强化对电子脚链佩戴者的管理和监督。

资料图

但这些措施依然无法平息韩国民众对其再次犯罪的担忧。据报道,赵斗淳的狱友评价其身体很好,欲望强烈。根据狱中的心理测评,赵斗淳再次犯罪的概率超出正常水平。

此前有不少韩国民众曾在青瓦台上请愿,要求对赵斗淳实施“化学阉割”。但韩国现行的“化学阉割”于2010年才开始实行,2008年入狱赵斗淳并不适用这一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韩国民众的担忧心理。

韩国媒体对电子脚链的实际效用也存在着疑虑。电子脚链的原理就是利用GPS定位佩戴者的实际位置,如果儿童性侵犯进入学校等未成年人聚集的区域,电子脚链就会发出警报。但据报道,韩国性犯罪相关再犯案件一半以上发生在电子脚链佩戴者居住半径1公里以内,33%发生在犯人居住半径100米以内,也就是说,如果再犯案件发生在犯人居所附近,电子脚链就会失去其效用。除此之外,佩戴者有可能找专业人士撬开或改造脚链。

实际上,电子脚链还可能给罪犯造成逆反心理,甚至可能导致其再次犯罪。接受韩国JTBC电视台的时事节目《李奎研的spotlight》采访的一位电子脚链佩戴者说:“我不是狗,整天戴这个东西感觉很累。我想过把脚链弄断,甚至想过自杀,电子脚链不是让人反省错误,而是让人变得更坏。”

相对于电子脚链,“化学阉割”听起来似乎更令人感到安心。但“化学阉割”真能一劳永逸吗?

寄希望于“化学阉割”时,我们忽略了什么

“化学阉割”因其命名中的“阉割”二字使人联想到“物理阉割”“宫刑”,但实际上这一方法原本属于医学治疗范畴,韩国将其命名为“防止性冲动的药物治疗”。

“化学阉割”并不会真的“阉割”被治疗者,其原理是用性激素来降低男性睾酮素,最终达到欲望降低、性幻想变少、从各种性行为中感受到的快感减退。被治疗者不会存在勃起障碍,也不会丧失生育能力。一旦停止药物,就会恢复到“化学阉割”前的状态。

从各个国家的数据报告中可以看出,“化学阉割”对于降低性犯罪者再犯具有一定的效用。德国纽伦堡大学的研究者Martin等人通过建模分析以五种语言出版的2039份文件、69项相关研究后得出了结论:接受治疗者的再犯率为11.1%,比未接受者的再犯率(17.5%)少了六个百分点。但Martin同时强调,激素药物主要针对性兴奋在犯罪中起核心作用的病例,同时应伴随心理治疗以支持其合法性。

日本大阪大学的教授藤冈淳子也认为,性冲动只是性犯罪中的一种:“性犯罪不只是受到性欲驱使,也与支配、权力有关,更是对于女性和性的价值观偏差,与对他人的关系认知错误所引起的行为。加害者想要的不是满足性欲,更想获得优越感、支配的权力,满足与人接触的需求,甚至拥有尊敬与爱情。”

因此,不少学者认为不应仅以“化学阉割”这一种方法解决复杂的性侵犯罪问题。

至于“化学阉割”是否适用于中国,国内各界人士都有不同的看法。“女童保护”基金会发起人孙雪梅认为,虽然“化学阉割”仍存在争议,但将各方面的权益进行权衡,还是应本着儿童权益最大化原则,考虑对施暴者进行“化学阉割”。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田刚则认为,对于域外的电子脚链、“化学阉割”等限制规则,现阶段我国性犯罪记录制度不宜引入,此类限制对性犯罪人权益损害较大,而实际效果目前依然存疑。我国目前在制度初创时期,应当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经验。

中国版“赵斗淳”怎么样了?

赵斗淳在未出狱时就引发了韩国民众的密切关注,但中国版“赵斗淳”郭玉驰早已于2018年出狱,直至近日因网友举报后才被媒体关注到。

据报道,2013年8月24日,郭玉驰两次对一名4岁幼女实施强奸,导致下体破裂,一审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随后改判8年。据悉,郭玉驰在狱中成为“改造积极分子”,符合减刑规定并于2018年出狱,这一消息引发了许多网友的不满,网络上出现了引进“化学阉割”的呼声。

北京炜衡(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尹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针对性侵幼女案件的犯罪人减刑,我国并没有特别的规定或限制,也未对这种出狱后的性犯罪者采取有效的限制措施,来防止其再次实施性犯罪行为。而在犯罪人出狱后的防范、备案上,也仅仅是多地推广的性侵未成年人罪犯“从业禁止”。

这些现象折射出,我国防止性侵犯再次犯罪的相关法律的缺席。

孙雪梅认为,目前中国的儿童性侵防范在还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也就是说,很多人看到了这些现象,但是只有部分人意识到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并开始有意识地去解决。

孙雪梅等人主张引进国外的犯罪人信息公开制度和“化学阉割”,但国内的现状正如评论家章罗储林所说,“化学阉割”无疑是预防性犯罪的升级版措施,如果连基础版都没做好,直接上升级版岂不成了空中楼阁?

韩国民众要求对性侵幼女者“化学阉割”,中国怎么办?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田刚则认为,对于域外的电子脚链、“化学阉割”等限制规则,现阶段我国性犯罪记录制度不宜引入,此类限制对性犯罪人权益损害较大,而实际效果目前依然存疑。

韩国民众要求对性侵幼女者“化学阉割”,中国怎么办?

【撰文/郭若梅】从扔鸡蛋、砸石块再到关掉其住所的燃气、彻夜在楼下叫骂,这是愤怒的韩国民众对几日前出狱的“素媛案”罪犯赵斗淳的“以暴制暴”。12日晚间,赵斗淳用手电筒观察抗议者达一分钟,这则消息冲上了国内的微博热搜,他的一举一动无不在牵动着人们敏感的神经。

十几年间,韩国的性侵法在轰动一时的个案推动下不断修改完善,韩国也是亚洲第一个实行“化学阉割”的国家。面对性侵犯再次犯罪这一严重社会问题,各国都在司法实践中探索最佳的途径,国内更是处在步履维艰的起步阶段。如何预防性侵犯再次犯罪,这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

韩国人最无法原谅的罪犯

“素媛案”犯罪人赵斗淳于12日出狱后,风波不断。不少韩国民众聚集在赵斗淳住所附近进行抗议活动,韩国警方不得不封锁其住所附近的道路,维护现场秩序,防止附近的其他居民被骚扰。

据韩联社消息,韩国法院15日作出裁定,赵斗淳7年内将被禁止夜间外出(晚9点至次日早上6点)。除此之外,赵斗淳也被禁止过度饮酒、出入教育机构以及接近受害人200米以内,并接受关于防止性侵罪再犯的课程。

在赵斗淳出狱前,韩国政府已在其住所附近安装了3000多个摄像头,并加亮附近的路灯,赵斗淳还需佩戴7年的电子脚链。

约一个月前,韩国国会通过了“赵斗顺法”(赵斗淳法),即《保护收容法》,要求电子脚链佩戴者前往政府指定设施并在该设施过夜,目的是强化对电子脚链佩戴者的管理和监督。

资料图

但这些措施依然无法平息韩国民众对其再次犯罪的担忧。据报道,赵斗淳的狱友评价其身体很好,欲望强烈。根据狱中的心理测评,赵斗淳再次犯罪的概率超出正常水平。

此前有不少韩国民众曾在青瓦台上请愿,要求对赵斗淳实施“化学阉割”。但韩国现行的“化学阉割”于2010年才开始实行,2008年入狱赵斗淳并不适用这一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韩国民众的担忧心理。

韩国媒体对电子脚链的实际效用也存在着疑虑。电子脚链的原理就是利用GPS定位佩戴者的实际位置,如果儿童性侵犯进入学校等未成年人聚集的区域,电子脚链就会发出警报。但据报道,韩国性犯罪相关再犯案件一半以上发生在电子脚链佩戴者居住半径1公里以内,33%发生在犯人居住半径100米以内,也就是说,如果再犯案件发生在犯人居所附近,电子脚链就会失去其效用。除此之外,佩戴者有可能找专业人士撬开或改造脚链。

实际上,电子脚链还可能给罪犯造成逆反心理,甚至可能导致其再次犯罪。接受韩国JTBC电视台的时事节目《李奎研的spotlight》采访的一位电子脚链佩戴者说:“我不是狗,整天戴这个东西感觉很累。我想过把脚链弄断,甚至想过自杀,电子脚链不是让人反省错误,而是让人变得更坏。”

相对于电子脚链,“化学阉割”听起来似乎更令人感到安心。但“化学阉割”真能一劳永逸吗?

寄希望于“化学阉割”时,我们忽略了什么

“化学阉割”因其命名中的“阉割”二字使人联想到“物理阉割”“宫刑”,但实际上这一方法原本属于医学治疗范畴,韩国将其命名为“防止性冲动的药物治疗”。

“化学阉割”并不会真的“阉割”被治疗者,其原理是用性激素来降低男性睾酮素,最终达到欲望降低、性幻想变少、从各种性行为中感受到的快感减退。被治疗者不会存在勃起障碍,也不会丧失生育能力。一旦停止药物,就会恢复到“化学阉割”前的状态。

从各个国家的数据报告中可以看出,“化学阉割”对于降低性犯罪者再犯具有一定的效用。德国纽伦堡大学的研究者Martin等人通过建模分析以五种语言出版的2039份文件、69项相关研究后得出了结论:接受治疗者的再犯率为11.1%,比未接受者的再犯率(17.5%)少了六个百分点。但Martin同时强调,激素药物主要针对性兴奋在犯罪中起核心作用的病例,同时应伴随心理治疗以支持其合法性。

日本大阪大学的教授藤冈淳子也认为,性冲动只是性犯罪中的一种:“性犯罪不只是受到性欲驱使,也与支配、权力有关,更是对于女性和性的价值观偏差,与对他人的关系认知错误所引起的行为。加害者想要的不是满足性欲,更想获得优越感、支配的权力,满足与人接触的需求,甚至拥有尊敬与爱情。”

因此,不少学者认为不应仅以“化学阉割”这一种方法解决复杂的性侵犯罪问题。

至于“化学阉割”是否适用于中国,国内各界人士都有不同的看法。“女童保护”基金会发起人孙雪梅认为,虽然“化学阉割”仍存在争议,但将各方面的权益进行权衡,还是应本着儿童权益最大化原则,考虑对施暴者进行“化学阉割”。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田刚则认为,对于域外的电子脚链、“化学阉割”等限制规则,现阶段我国性犯罪记录制度不宜引入,此类限制对性犯罪人权益损害较大,而实际效果目前依然存疑。我国目前在制度初创时期,应当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经验。

中国版“赵斗淳”怎么样了?

赵斗淳在未出狱时就引发了韩国民众的密切关注,但中国版“赵斗淳”郭玉驰早已于2018年出狱,直至近日因网友举报后才被媒体关注到。

据报道,2013年8月24日,郭玉驰两次对一名4岁幼女实施强奸,导致下体破裂,一审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随后改判8年。据悉,郭玉驰在狱中成为“改造积极分子”,符合减刑规定并于2018年出狱,这一消息引发了许多网友的不满,网络上出现了引进“化学阉割”的呼声。

北京炜衡(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尹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针对性侵幼女案件的犯罪人减刑,我国并没有特别的规定或限制,也未对这种出狱后的性犯罪者采取有效的限制措施,来防止其再次实施性犯罪行为。而在犯罪人出狱后的防范、备案上,也仅仅是多地推广的性侵未成年人罪犯“从业禁止”。

这些现象折射出,我国防止性侵犯再次犯罪的相关法律的缺席。

孙雪梅认为,目前中国的儿童性侵防范在还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也就是说,很多人看到了这些现象,但是只有部分人意识到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并开始有意识地去解决。

孙雪梅等人主张引进国外的犯罪人信息公开制度和“化学阉割”,但国内的现状正如评论家章罗储林所说,“化学阉割”无疑是预防性犯罪的升级版措施,如果连基础版都没做好,直接上升级版岂不成了空中楼阁?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