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沉”是对口相声的表演形式之一。
“一头沉”是对口相声的表演形式之一。
由于对口相声是由单口相声演变而来,因此单口相声的故事性决定了早期的对口相声作品,大多数都是“一头沉”的表演形式。即是由逗哏演员讲述故事,捧哏演员只是以极少的语言给予补充和衬托。

但随着相声形式的不断完备和发展,捧哏演员的作用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纯的补充、衬托,而是逐渐起到了代表观众对逗哏演员所讲述的故事进行点评、提问及质疑的作用。对口相声的形式也因此逐渐清晰、明朗,成为了相声的中坚类型。

早期“一头沉”的相声,逗哏演员和捧哏演员的关系比较固定,逗哏一般都是机敏聪慧的角色,而捧哏则是愚迂蠢笨的陪衬。这种角色关系的定位据说是受到了唐代参军戏中“参军”和“苍鹘[hú]”之间一智一愚、咸淡见义的影响。而除了逗哏的语言份量和角色设定的优势外,包袱大多也出自于逗哏演员之口,在表演中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

不过随着相声艺术发展,特别是捧哏演员角色定位的改变,在如今的相声舞台上,尽管“一头沉”的作品中捧哏演员的语言依旧不多,但起到的作用却不容低估。看似顺口答音的“嗯”、“是”、“啊”、“哦”等,或是简单提问、或是随机补充、或是引领人物进入角色,都对逗哏演员的叙述起到了制约、提示、推进和引领的作用,且能够加强对包袱的铺垫和观众的互动。

像我们所熟悉的传统相声《文章会》《白事会》等就是“一头沉”相声的代表作,新相声作品中《夜行记》《找舅舅》《不自量力》等也是“一头沉”相声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