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队》收视火爆!老将胡军这次是拼了_北京时间

《归队》收视火爆!老将胡军这次是拼了

《归队》在北京卫视播出后引发追剧热潮,相关话题#胡军像从课本里走出来了# #老山东的归队之路#接连霸占热搜榜,观众直呼:“这才是真正的抗战剧,每个镜头都透着历史的重量。”

《归队》收视火爆!老将胡军这次是拼了

《归队》在北京卫视播出后引发追剧热潮,相关话题#胡军像从课本里走出来了# #老山东的归队之路#接连霸占热搜榜,观众直呼:“这才是真正的抗战剧,每个镜头都透着历史的重量。”

《归队》中的抗联排长鲁长山(绰号“老山东”),由实力派演员胡军饰演。他在接受专访的时候坦言,这次的角色是自己入行三十多年来没有遇到过的,演不出来,只能从骨血里带出来,这就是抗联精神吧!

初遇“老山东”:

这个抗联战士,“苦”得不一样

第一次拿到《归队》剧本时,我就被‘老山东’这个人物抓住了。”

回忆起与角色的初遇,胡军的语气里仍带着初见时的惊喜,“抗日题材我拍过不少,但很少有一部剧能像《归队》这样,聚焦14年抗战里‘找战友归队’的故事。它不只是讲战场厮杀,更讲人的挣扎与坚守。”

在胡军看来,“老山东”最特别的地方,在于打破了传统抗联战士“高大全”的刻板印象,“复杂、执着、可爱,这三个词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也是我塑造他的核心。”

“他是排长,更像父亲。”胡军这样解读角色,“家里有老婆和儿子铁梁,却把队伍里的战士当自己孩子护着。这份舍小家为大家的执念,不是喊口号,而是藏在每一次为战士挡枪、每一顿分粮时先紧着战友的细节里。”

让胡军格外触动的,是老山东身上“先为人,再为战士”的真实感。他坦言,以往饰演军人角色,更多感受到的是“战士的刚毅”,但老山东让他看到了英雄的另一面,“他会在寒夜里抱着冻得发抖的小战士取暖,会在找不到粮食时跟参帮把头讨价还价,甚至会在战友牺牲时偷偷抹眼泪。这些‘不那么英雄’的瞬间,才让这个人物立住了——他们首先是在苦难里挣扎的人,然后才是扛着枪的抗联战士。”

极寒实拍+极限减重:

用“肉身献祭”触摸历史温度

《归队》的高收视,离不开剧组对历史细节的极致还原,更离不开演员们豁了命的态度。

为了还原东北林海雪原的真实环境,剧组特意选在冬季的东北实地取景,零下30摄氏度,演员们穿着单薄的粗布军装,在齐腰深的雪地里拍戏成了常态。

“我们吃的苦,跟当年的抗联战士比,连零头都算不上。”胡军感慨道,“史料里说抗联战士冬天没棉鞋,就用破布裹着脚在雪地里走,饿了就啃冻硬的窝窝头,甚至煮树皮充饥。我们拍戏时至少还能保证保暖和三餐,可当年的他们,是在九死一生里硬扛。”

为了更贴近老山东长期奔波、营养不良的状态,胡军主动提出减重,短短一个月瘦了15斤。胡军解释,“一个走了几年归队路的人,不可能是壮实的。他的脸肯定是蜡黄的,身上的衣服是打满补丁、沾满雪渍和泥垢的,连手指缝里都该有洗不掉的油污。这些细节不是表面功夫,是历史的痕迹。”

对胡军而言,拍摄《归队》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抗联战士的“跨时空对话”。“有一场戏,老山东带着最后几个战友过江,雪下得特别大,风刮得人睁不开眼,他却突然停下来,对着江面敬礼。因为江对面就是88旅的驻地,是他们的家。”胡军回忆,拍那场戏时,他站在雪地里,突然就红了眼眶,“那一刻我好像真的成了老山东,懂了他这一路的坚持。这种情绪不是演出来的,是被环境、被角色的信念感带出来的,是骨血里的东西在共鸣。”

解读抗联精神:

是“打不死就打不散”的轴劲儿

在胡军看来,老山东的抗联精神,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一股轴劲儿:找战友时“不找遍关东山不罢休”的执着;是面对敌人时,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护着战友的担当;更是在最艰难时 活下去、守下去的信念。

《归队》播出后,有观众留言说:“以前在历史课本里看到东北抗联,只知道他们很伟大,看了剧才知道,伟大背后是无数个老山东这样的普通人在硬扛。”

对此,胡军深有同感:“当年一定有无数个老山东,他们没有留下名字,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用自己的平凡撑起了不平凡——他们可能是为战友缝衣服的炊事员,可能是为队伍送情报的老乡,也可能是像老山东这样,一辈子就做了找战友归队这一件事。”

如今,《归队》的收视率还在攀升,胡军希望这部剧能让更多人记住那段历史,记住这群英雄。“我们拍这部剧,不是为了卖苦,是想让观众知道,今天的和平是怎么来的:是他们在雪地里踩出的路,在枪林弹雨里筑起的防线,用生命换回来的。”胡军的语气格外郑重,“如果能让大家记住这群英雄,我们所有的付出就都没白干。而老山东这样的角色,也会一直提醒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那股不屈不挠,永远都在。”

————END————

(作者:刘颖)

监制:张彪 翟涛

编辑:刘颖 戴武 车丽军

《归队》收视火爆!老将胡军这次是拼了

《归队》在北京卫视播出后引发追剧热潮,相关话题#胡军像从课本里走出来了# #老山东的归队之路#接连霸占热搜榜,观众直呼:“这才是真正的抗战剧,每个镜头都透着历史的重量。”

《归队》收视火爆!老将胡军这次是拼了

《归队》在北京卫视播出后引发追剧热潮,相关话题#胡军像从课本里走出来了# #老山东的归队之路#接连霸占热搜榜,观众直呼:“这才是真正的抗战剧,每个镜头都透着历史的重量。”

《归队》中的抗联排长鲁长山(绰号“老山东”),由实力派演员胡军饰演。他在接受专访的时候坦言,这次的角色是自己入行三十多年来没有遇到过的,演不出来,只能从骨血里带出来,这就是抗联精神吧!

初遇“老山东”:

这个抗联战士,“苦”得不一样

第一次拿到《归队》剧本时,我就被‘老山东’这个人物抓住了。”

回忆起与角色的初遇,胡军的语气里仍带着初见时的惊喜,“抗日题材我拍过不少,但很少有一部剧能像《归队》这样,聚焦14年抗战里‘找战友归队’的故事。它不只是讲战场厮杀,更讲人的挣扎与坚守。”

在胡军看来,“老山东”最特别的地方,在于打破了传统抗联战士“高大全”的刻板印象,“复杂、执着、可爱,这三个词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也是我塑造他的核心。”

“他是排长,更像父亲。”胡军这样解读角色,“家里有老婆和儿子铁梁,却把队伍里的战士当自己孩子护着。这份舍小家为大家的执念,不是喊口号,而是藏在每一次为战士挡枪、每一顿分粮时先紧着战友的细节里。”

让胡军格外触动的,是老山东身上“先为人,再为战士”的真实感。他坦言,以往饰演军人角色,更多感受到的是“战士的刚毅”,但老山东让他看到了英雄的另一面,“他会在寒夜里抱着冻得发抖的小战士取暖,会在找不到粮食时跟参帮把头讨价还价,甚至会在战友牺牲时偷偷抹眼泪。这些‘不那么英雄’的瞬间,才让这个人物立住了——他们首先是在苦难里挣扎的人,然后才是扛着枪的抗联战士。”

极寒实拍+极限减重:

用“肉身献祭”触摸历史温度

《归队》的高收视,离不开剧组对历史细节的极致还原,更离不开演员们豁了命的态度。

为了还原东北林海雪原的真实环境,剧组特意选在冬季的东北实地取景,零下30摄氏度,演员们穿着单薄的粗布军装,在齐腰深的雪地里拍戏成了常态。

“我们吃的苦,跟当年的抗联战士比,连零头都算不上。”胡军感慨道,“史料里说抗联战士冬天没棉鞋,就用破布裹着脚在雪地里走,饿了就啃冻硬的窝窝头,甚至煮树皮充饥。我们拍戏时至少还能保证保暖和三餐,可当年的他们,是在九死一生里硬扛。”

为了更贴近老山东长期奔波、营养不良的状态,胡军主动提出减重,短短一个月瘦了15斤。胡军解释,“一个走了几年归队路的人,不可能是壮实的。他的脸肯定是蜡黄的,身上的衣服是打满补丁、沾满雪渍和泥垢的,连手指缝里都该有洗不掉的油污。这些细节不是表面功夫,是历史的痕迹。”

对胡军而言,拍摄《归队》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抗联战士的“跨时空对话”。“有一场戏,老山东带着最后几个战友过江,雪下得特别大,风刮得人睁不开眼,他却突然停下来,对着江面敬礼。因为江对面就是88旅的驻地,是他们的家。”胡军回忆,拍那场戏时,他站在雪地里,突然就红了眼眶,“那一刻我好像真的成了老山东,懂了他这一路的坚持。这种情绪不是演出来的,是被环境、被角色的信念感带出来的,是骨血里的东西在共鸣。”

解读抗联精神:

是“打不死就打不散”的轴劲儿

在胡军看来,老山东的抗联精神,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一股轴劲儿:找战友时“不找遍关东山不罢休”的执着;是面对敌人时,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护着战友的担当;更是在最艰难时 活下去、守下去的信念。

《归队》播出后,有观众留言说:“以前在历史课本里看到东北抗联,只知道他们很伟大,看了剧才知道,伟大背后是无数个老山东这样的普通人在硬扛。”

对此,胡军深有同感:“当年一定有无数个老山东,他们没有留下名字,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用自己的平凡撑起了不平凡——他们可能是为战友缝衣服的炊事员,可能是为队伍送情报的老乡,也可能是像老山东这样,一辈子就做了找战友归队这一件事。”

如今,《归队》的收视率还在攀升,胡军希望这部剧能让更多人记住那段历史,记住这群英雄。“我们拍这部剧,不是为了卖苦,是想让观众知道,今天的和平是怎么来的:是他们在雪地里踩出的路,在枪林弹雨里筑起的防线,用生命换回来的。”胡军的语气格外郑重,“如果能让大家记住这群英雄,我们所有的付出就都没白干。而老山东这样的角色,也会一直提醒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那股不屈不挠,永远都在。”

————END————

(作者:刘颖)

监制:张彪 翟涛

编辑:刘颖 戴武 车丽军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