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座城市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更在近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一篇篇文学佳作用文字雕刻了北京的城市灵魂。今年国庆中秋假期,《问道1039》栏目推出“文学里的北京”融媒体系列报道,和您一起穿越字里行间,对照文学里的北京城与当下的城市风貌,探寻文学与现实交织的城市记忆,记录北京古城新生。请您走进记者苏宁采制的第一期报道:旧时龙须沟,今日金鱼池。
导 读
北京这座城市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更在近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一篇篇文学佳作用文字雕刻了北京的城市灵魂。今年国庆中秋假期,《问道1039》栏目推出“文学里的北京”融媒体系列报道,和您一起穿越字里行间,对照文学里的北京城与当下的城市风貌,探寻文学与现实交织的城市记忆,记录北京古城新生。请您走进记者苏宁采制的第一期报道:旧时龙须沟,今日金鱼池。
“这是北京天桥东边的一条有名的臭沟,沟里全是红红绿绿的稠泥浆,夹杂着垃圾、破布、死老鼠、死猫、死狗和偶尔发现的死孩子。沟的两岸,密密层层的住满了卖力气的、耍手艺的,各色穷苦劳动人民。他们终日终年乃至终生,都挣扎在那肮脏腥臭的空气里。”这是老舍先生的作品《龙须沟》中的一段话。这是老舍先生的作品《龙须沟》中的一段话。70多年过去了,老舍先生笔下的龙须沟如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舍先生雕像/记者拍摄
清晨,东城区金鱼池小区在啁啾的鸟鸣声中苏醒。几只麻雀在池畔洗澡,远处传来居民演奏乐器的声音。71岁的王建和正沿着小区里的水系闲庭信步。当记者问起为什么小区里的鸟特别多时,他骄傲地回答:“鸟多,是因为树多呀!”
王建和:我们小区绿化的面积好像得占到40%以上吧。有时候我们这儿还来鸳鸯呢,飞过来落在水池里头,包括野鸭子,都有。

金鱼池小区内景/记者拍摄
小区中央还有几位老大爷正在棋盘上“厮杀”,他们的身边也是一汪池水,水里还有几十尾小金鱼,抬头看,“龙须沟原址”介个大字提醒着过往的人们:这里正是老舍先生笔下的那条曾布满“稠泥浆”和“奇臭”的臭水沟,也就是作品《龙须沟》故事的发生地。

《龙须沟》/图片来源于网络
《龙须沟》描写了北京一个小杂院4户人家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遭遇,剧情围绕龙须沟这条臭水沟展开,讲述了在解放前夕,小杂院里的居民们过着苦难的日子,他们饱受恶霸欺凌,生活困顿不堪。然而,在北京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他们修茅房、抓土匪,还修建了新沟,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环境。最终,小杂院的居民们安居乐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老舍先生当年为何要写下这部《龙须沟》?中国老舍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史宁给出了答案:
史宁:一是老舍先生从美国回来之后到了新北京,发现劳苦大众都翻身当家作主了,他其实打心里非常自豪,他自己就用“狂喜”这两个字形容,所以他非常有这种冲动去写;还有就是他刚从美国回来非常担心其他一些作家阵营会用有色眼镜看他,他非常想用一部作品来证明,他依然是能够为新中国讴歌、和其他作家一道为祖国建设去书写;第三也是有一种政治使命感在里面。

昔日龙须沟/受访者供图
为何选择“沟”这一意象呢?史宁分析说:
史宁:老舍先生其实把“沟”拟人化了,表现为一种恶的势力。特别是在解放之前那部分,它相当于一种无形的恶势力,把我们普通百姓的生活压榨得非常悲惨,这反映了过去国民党统治对民生的漠视。但是到解放之后,这个沟治理好了,人和沟之间的矛盾就开始抹平了,老舍先生整个戏剧达到一个很完美的收尾。

受访中的史宁/记者拍摄
要说《龙须沟》这部作品中最令人惋惜的角色,莫过于在雨夜掉进沟里淹死的小妞子。而在金鱼池小区内部,我们还能看到小妞子的雕像。扎着两个小辫儿,手捧着最爱的金鱼缸,小妞子的眼神望向远方。但她眼前的景象早已不是“成群的跳蚤和数不过来的臭虫”,而是整洁的居民楼、蜿蜒的景观水渠和孩子们欢快的身影。从龙须沟到金鱼池,这里经历过三次巨变。史宁介绍:
史宁:1950年解放初那一次改造,只是把明沟给填成了暗沟,1965年政府启动“平房上楼”工程,对金鱼池和龙须沟地区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改造,盖了好多简易居民楼,但还没有彻底实现生活上的便利。直到2000年之后,市政府开始下大力气彻底改造龙须沟地区,盖上了非常现代化的住宅小区。现实的龙须沟催生了戏剧作品,然后戏剧作品其实又推进了我们的市政建设,这是文学和地理的一种双赢,或者说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

小妞子雕像/记者拍摄
居民王大叔则亲身经历了第二次到第三次的变化。他记忆中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居住环境虽然已经摆脱了脏乱差,但仍然不够理想。
王建和:我原来住的地方厨房太小,都被占用了,大家都在楼道做饭。自来水、卫生间就是共用。过去跟现在没法比。

当时的简易楼房/受访者供图
搬到如今的新家后,王大叔和老伴儿两个人住上了两室一厅的宽敞房子,他还曾在小区居民自排的话剧《龙须沟》中饰演丁四爷,尽管上了岁数后体力大不如前,但他的生活却越来越丰富多彩。
王建和: 最起码我就是感觉我现在身心特别舒畅,一点负担都没有了。早上起来吃完早点到天坛遛弯儿,回来以后买点菜准备准备中午吃饭,晚上和老伴儿还是去天坛活动活动。社区节也就是每年的4月18号,我们就往金鱼池里头放鱼。周边的这些卖小吃的、配眼镜的……便民服务的都会来。

居民王建和向记者介绍过去的情况/记者拍摄
90后的小区居民小刘看着小区里晒的被单、提笼遛鸟的大爷告诉记者,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但人情味儿还保留着。过去,老舍先生笔下龙须沟的邻居们互帮互助,如今,金鱼池小区的邻居们其乐融融。
小刘:住在小区我就感觉特别有人情味。我家里老人有糖尿病,之前我妈摔了,隔壁大爷特别热心地借给轮椅。早上起来叔叔阿姨们就问“吃了吗?”、“去哪?”、“一起吃去吧”,都是跟以前小时候院里那种感觉似的。

龙须沟原址/记者拍摄
以前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让居民不住在臭水沟边上;现在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让大家活得有精神,有滋味。金鱼池社区的工作人员刘博说:
刘博:我们居民已经不止停留在物质文明上了,而是追更多地求精神文明。他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自娱自乐了,通过自治,他们已经开始争取到各种比赛还有奖项。我们街道也会组织有规模的舞蹈、唱歌的教学。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来讲,大家是共建了邻里和谐的一个契机和平台。

小区里下棋等的大爷/记者拍摄
老舍先生擅长写悲剧,但比起《骆驼祥子》、《茶馆》等作品,《龙须沟》倒像是一部温情喜剧,它更直接,更迫切,充满了对新时代的期待。剧中人物程疯子在结尾处唱道:“人民政府了不起!了不起,修臭沟,上手儿先给咱们穷人修”,直指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而如今,这部文学作品反映的核心思想仍在被践行着,刘博告诉记者:
刘博:人民日益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其实很多需求是新生的。像健身设施,我们金鱼池社区有这个健身园;很多居民是骑电动车的,所以我们在小区里边发展符合条件的充电桩和充电棚,尽可能为居民提供便利、安全的充电设施;老年人比较注重健康,而且在求医上有一定困难,所以我们定期社区会联系辖区单位的医生和社区医院,走进居民的生活区域定期开展义诊。

小区附近街景/记者拍摄
在中国老舍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史宁看来,从文学中的苦难地标,到现实中充满欢笑的社区,龙须沟的变迁,不仅印证着一座城市的新生,更演绎着“人民艺术家”精神如何在岁月中绵延的生动现实。
史宁: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时候,我们北京市政府还没有马上去治理很多非常大的工程,而是把目标定在南城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贫民窟。所以这体现出当时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的人民政府确实是一心一意为百姓谋福利的。这个戏写出来之后,一直到今天,“龙须沟工程”始终都是“百姓工程”的一个代名词。

金鱼池小区内景/记者拍摄
采访结束时,正是阳光最耀眼的时候,那位扎着双辫、永远停留在旧时光里的“小妞子”雕像,仿佛正注视着这个她未曾拥有的、充满活力的新世界。临走时,社区工作人员刘博还不忘热情地推荐小区周边的好吃的、好玩的,《龙须沟》里的人,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刘博:非常欢迎大家来到我们金鱼池社区!因为我们周围不仅有世界名胜古迹天坛,有诸多的老字号,比如说豆汁、焦圈、麻豆腐、驴打滚、山楂酪……我们周围有锦馨小吃、民芳小吃等等。欢迎大家来到我们过去的龙须沟,当今的金鱼池,让大家体验吃喝玩乐以及翻天覆地的巨变!
(转载请注明本文来源及记者、编辑等信息)
内容来源:记者:苏宁、陈泓言(实习)、编辑:苏宁、主编:朱来生
编辑:刘慧明
值班主编:彭菲
监制: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