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人类很变态的大卫·芬奇拍出的电影却被人类爱得深沉_北京时间

认为人类很变态的大卫·芬奇拍出的电影却被人类爱得深沉

昨天是大卫·芬奇的56岁生日,首先祝他生日快乐

认为人类很变态的大卫·芬奇拍出的电影却被人类爱得深沉

昨天是大卫·芬奇的56岁生日,首先祝他生日快乐

,希望他能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提起芬奇,身边不少朋友都愿意献上膝盖,知道他是当今世界一级大导,产量不高部部精品,却说不出芬奇作品好在哪儿,碗哥作为铁杆粉丝,从出身、作品风格、思想诉求简单分析一下大卫·芬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也算做隔空向寿星表白哈。

一、拍广告出身

作为当今好莱坞的中坚力量,芬奇并非电影科班出身,也没有身在美国六大制片公司的草根经历,跟电影接触,凭借的是“和乔治卢卡斯是邻居”这层私人关系。19岁时,芬奇在乔治卢卡斯的特效公司工业光魔里找到一份摄影助理和特技摄影师的工作。

1983年20岁的大卫·芬奇曾在《星战6之武士归来》片场工作

三年后,大卫·芬奇开始对商业广告产生了浓厚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广告处女作献给了美国癌症协会:他以一个抽烟的婴儿,表达出残忍无情的背后暗示。这个广告片成为他开启商业广告和音乐电视领域的钥匙。随后,可口可乐、李维斯、香奈儿的广告订单开始涌来,同时芬奇也开始执导歌曲MV。

一朝成名天下知,找芬奇合作的歌手越来越大牌:斯汀、麦当娜、滚石乐队、迈克尔·杰克逊、空中铁匠乐队等...

大卫·芬奇为麦当娜拍摄的《Express Yourself》的mv

为blur乐队拍摄的《The Universal》的mv

最为影迷、乐迷称道的是芬奇收集了迈克尔·杰克逊所有短片MV和花絮,集合成了一部极具收藏价值的音乐纪录片《危险之旅》

眼尖的粉丝已经能从早期MV中发现芬奇对经典电影的致敬。

比如麦当娜骑鸟的镜头,很容易想起《大都会》——

而四个小伙子直勾勾的眼神,又仿佛《发条橙》附体——

由于正赶上MV和电视广告这些新生事物的爆炸式发展期,几乎在一夜之间,芬奇公司的年收入就从2百万美元飞升到7千万美元,在这个风口上,很多商业导演都开始转型执导电影,也直接促使芬奇接拍《异形3》

二、接棒雷德利、卡梅隆,却输得一塌糊涂

在影迷心中,即便把前传、外传同正传合在一起比较,《异形3》也无疑是这个IP中最差的一部。如果说雷德利劈开了恐怖惊悚的先河,卡梅隆将主旋律连根植入,那大卫·芬奇的系列第三部,顶多算是叨逼叨的话痨片。

1992年,初出茅庐的芬奇根本不知道电影圈水有多深,一腔热血地来,却全程遭遇坎坷——没有成型的剧本,无法调控团队,放弃剪辑权,票房失利,差评,25年后,芬奇对《异形3》依旧拒绝署名

在后来的采访中,芬奇也很少提及这部失败的处女作,只是皱皱眉头说“当时我什么都做不了主”。优秀的人总会在失败中总结教训,芬奇从此警惕“愚蠢的电影公司高层”,痛恨电影公司的官僚作风。

蛰伏三年后,就在人们快要忘记这枚愣头青的时候,他用《七宗罪》向全世界证明了自己。这部电影奠定了芬奇作品的总基调——黑暗、大胆和直透入骨的冷酷,也可以说芬奇凭借《七宗罪》一脚迈入大师行列,年仅34岁。

正如主演摩根弗里曼说:

“我记得大卫·芬奇跟我描述他将以怎样的手法让影片氛围显得压抑阴暗,芬奇能分秒不差地掌控摄像机的位置,分秒不差地掌控演员的表演,分秒不差地掌控光线的变化,然后再让所有这些元素在镜头中协同运作。”

此后的作品中,芬奇延续了《七宗罪》的灰暗主题和阴冷基调,黑色、冷峻、锐利成了芬奇镜头的代名词。

三、电影世界观:对社会的厌恶与批判

如果重新审视大卫·芬奇的作品表,会发现一个非常相似的价值观:他善于通过犯罪剧本,完成对社会的批判与厌恶。纵观所有主人公,一定不会有正常的价值观和生活状态,身体或心理上,始终处在“亚健康”状态,这让长期生活在大城市的孤独人群有了极强的代入感。

《心理游戏》:精英阶层空虚的灵魂

迈克尔·道格拉斯主演的《心理游戏》是一个很有趣、紧张、高明且曲折离奇的惊悚电影,表面上,成功企业家坐拥豪宅、事业庞大,但却有着极阴暗的童年、成年后生活孤独、灵魂空虚,嘴上拒绝“心理游戏”身体却很诚实。芬奇通过这部电影攻击了那些西装笔挺、在金钱游戏中忘乎所以的精英阶层,褪去外表,他们的灵魂实则丑陋不堪。

《搏击俱乐部》:反政府主义者的圣经

《搏击俱乐部》在精分的表层下,实则有着对政府极深的怨念,芬奇毫不掩饰反动台词。电影用惊世骇俗的手法让观众开始思考“存在”等哲学观,充斥了大量对主流社会的抨击和革命行动。我们像诺顿一样,从事着体面的工作,却被内心的阴暗与龌龊蚕食着,可却迟迟不肯直面它们。这些秘密像是癌细胞一样留在社会血管里,慢慢侵蚀、慢慢占领,而那些不重要的人物就这样被淘汰、消灭。

《社交网络》:成功企业家身后的那点脏事儿

且不说“混蛋企业家发家史”的故事原型,单看故事结尾,就能感受出芬奇极大的讽刺:在网络上,扎克伯格一夜之间收获了五百万粉丝,现实中唯一的朋友却要和他打官司。不禁让许多观众思考,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打造一个全球性的庞大公司,要牺牲什么样的良知?要放大什么样的邪恶才能如愿?

四、电影风格&镜头语言

大卫·芬奇是视觉语言表达高手,不少看似简单的画面其实精雕细琢。《心理游戏》中从头到尾围绕男主角的是紧张神秘的悬疑气氛,《十二宫》中杀人犯的数次杀人过程充满强烈的戏剧张力,它们均得益于大卫·芬奇出色的画面表达。

先说色彩。

说起第一印象,当然是黑暗冷峻风。

《七宗罪》里,第一个案场调查,整个色彩段落都是冷色调、青黑色,让人沉闷、压抑,观众一下子被带入了血案掀起的恐怖阴影中——

再来看另一段,老警察到图书馆查资料,桌子上的绿色台灯,虽然很常见,但也能让场景显得有点诡异,配合运动镜头和快速剪辑,把观众带入紧张的节奏中——

《龙纹身的女孩》中,冬天模糊暧昧的阳光和无尽的夜晚达到了水乳交融。大卫·芬奇压缩了白色的使用,保留了清晰的黑色。虽然在夜晚发生了这么多事,观众却从不需要努力瞪大眼睛去辨认银幕中的细节——

当然,黑色并非全部,细心的观众会发现,镜头中也零星散布一些黄绿调,这些色彩在镜头中从明亮到阴暗,从左到右渐变。镜头中的黄色看起来令人有些“了无生气”和“病恹恹”的感觉,这也创造出一种令人不安的空间感——

《搏击俱乐部》

《龙纹身的女孩》

这种阴冷几乎充斥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前几年大热的《纸牌屋》第一季中,为表现主人公弗兰西斯·安德伍德落选,心情低落,整个画面黑色几乎占据全部,蓝色的影调加深了场景的冰冷程度——

再来看镜头语言。

首先,芬奇不到迫不得已绝不会用手持镜头。

手持镜头的抖动暗示了摄像机的存在。对此,芬奇是这么说的:

我需要相机毫无瑕疵地出现在这里,然后移动到那里,一切都要很完美。不能让人察觉,需要冷静、客观地在展现现在发生了什么时候,马上又要发生什么事。

那怎样拍摄能不让观众察觉

答案是三脚架、轨道、摇臂。

固定镜头的优势是什么?答案是冷静、客观。

这里举一个特别却容易被忽略的例子:《十二宫》里的航拍

说到特别,是因为很少有人这样用。

从俯拍开始,出租车入画,观众发现,所有的出租车的位置都是没有变化的。都占据着镜头的最中央,只是景别不断逼近出租车,这些好像在暗示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这就是导演的叙事手法高明之处,这就叫点到即止,让你自己琢磨那暗处的情绪和悬念。

此外,戏谑观众也是芬奇电影的标志性元素,看他的作品,常常有“被打趴在地”的快感。比如《搏击俱乐部》,开头就拿观众开涮,把FBI的警告重新包装,讽刺观众:看这部电影?你的生活是有多无聊?

愚弄观众的态度绝非故作清高。相反,芬奇希望自己的影迷保持一颗“好奇心”,并且愿意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只有当观众放下身段和尊严,才能完全走进故事直面内心,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些“愚弄”算是一道开胃菜吧。

所以,在亚文化流行的当今,精神残疾的观众大有人在,人人追捧小确丧,再加上一些受虐倾向,大卫·芬奇这么受追捧也就不足为奇了。

认为人类很变态的大卫·芬奇拍出的电影却被人类爱得深沉

昨天是大卫·芬奇的56岁生日,首先祝他生日快乐

认为人类很变态的大卫·芬奇拍出的电影却被人类爱得深沉

昨天是大卫·芬奇的56岁生日,首先祝他生日快乐

,希望他能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提起芬奇,身边不少朋友都愿意献上膝盖,知道他是当今世界一级大导,产量不高部部精品,却说不出芬奇作品好在哪儿,碗哥作为铁杆粉丝,从出身、作品风格、思想诉求简单分析一下大卫·芬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也算做隔空向寿星表白哈。

一、拍广告出身

作为当今好莱坞的中坚力量,芬奇并非电影科班出身,也没有身在美国六大制片公司的草根经历,跟电影接触,凭借的是“和乔治卢卡斯是邻居”这层私人关系。19岁时,芬奇在乔治卢卡斯的特效公司工业光魔里找到一份摄影助理和特技摄影师的工作。

1983年20岁的大卫·芬奇曾在《星战6之武士归来》片场工作

三年后,大卫·芬奇开始对商业广告产生了浓厚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广告处女作献给了美国癌症协会:他以一个抽烟的婴儿,表达出残忍无情的背后暗示。这个广告片成为他开启商业广告和音乐电视领域的钥匙。随后,可口可乐、李维斯、香奈儿的广告订单开始涌来,同时芬奇也开始执导歌曲MV。

一朝成名天下知,找芬奇合作的歌手越来越大牌:斯汀、麦当娜、滚石乐队、迈克尔·杰克逊、空中铁匠乐队等...

大卫·芬奇为麦当娜拍摄的《Express Yourself》的mv

为blur乐队拍摄的《The Universal》的mv

最为影迷、乐迷称道的是芬奇收集了迈克尔·杰克逊所有短片MV和花絮,集合成了一部极具收藏价值的音乐纪录片《危险之旅》

眼尖的粉丝已经能从早期MV中发现芬奇对经典电影的致敬。

比如麦当娜骑鸟的镜头,很容易想起《大都会》——

而四个小伙子直勾勾的眼神,又仿佛《发条橙》附体——

由于正赶上MV和电视广告这些新生事物的爆炸式发展期,几乎在一夜之间,芬奇公司的年收入就从2百万美元飞升到7千万美元,在这个风口上,很多商业导演都开始转型执导电影,也直接促使芬奇接拍《异形3》

二、接棒雷德利、卡梅隆,却输得一塌糊涂

在影迷心中,即便把前传、外传同正传合在一起比较,《异形3》也无疑是这个IP中最差的一部。如果说雷德利劈开了恐怖惊悚的先河,卡梅隆将主旋律连根植入,那大卫·芬奇的系列第三部,顶多算是叨逼叨的话痨片。

1992年,初出茅庐的芬奇根本不知道电影圈水有多深,一腔热血地来,却全程遭遇坎坷——没有成型的剧本,无法调控团队,放弃剪辑权,票房失利,差评,25年后,芬奇对《异形3》依旧拒绝署名

在后来的采访中,芬奇也很少提及这部失败的处女作,只是皱皱眉头说“当时我什么都做不了主”。优秀的人总会在失败中总结教训,芬奇从此警惕“愚蠢的电影公司高层”,痛恨电影公司的官僚作风。

蛰伏三年后,就在人们快要忘记这枚愣头青的时候,他用《七宗罪》向全世界证明了自己。这部电影奠定了芬奇作品的总基调——黑暗、大胆和直透入骨的冷酷,也可以说芬奇凭借《七宗罪》一脚迈入大师行列,年仅34岁。

正如主演摩根弗里曼说:

“我记得大卫·芬奇跟我描述他将以怎样的手法让影片氛围显得压抑阴暗,芬奇能分秒不差地掌控摄像机的位置,分秒不差地掌控演员的表演,分秒不差地掌控光线的变化,然后再让所有这些元素在镜头中协同运作。”

此后的作品中,芬奇延续了《七宗罪》的灰暗主题和阴冷基调,黑色、冷峻、锐利成了芬奇镜头的代名词。

三、电影世界观:对社会的厌恶与批判

如果重新审视大卫·芬奇的作品表,会发现一个非常相似的价值观:他善于通过犯罪剧本,完成对社会的批判与厌恶。纵观所有主人公,一定不会有正常的价值观和生活状态,身体或心理上,始终处在“亚健康”状态,这让长期生活在大城市的孤独人群有了极强的代入感。

《心理游戏》:精英阶层空虚的灵魂

迈克尔·道格拉斯主演的《心理游戏》是一个很有趣、紧张、高明且曲折离奇的惊悚电影,表面上,成功企业家坐拥豪宅、事业庞大,但却有着极阴暗的童年、成年后生活孤独、灵魂空虚,嘴上拒绝“心理游戏”身体却很诚实。芬奇通过这部电影攻击了那些西装笔挺、在金钱游戏中忘乎所以的精英阶层,褪去外表,他们的灵魂实则丑陋不堪。

《搏击俱乐部》:反政府主义者的圣经

《搏击俱乐部》在精分的表层下,实则有着对政府极深的怨念,芬奇毫不掩饰反动台词。电影用惊世骇俗的手法让观众开始思考“存在”等哲学观,充斥了大量对主流社会的抨击和革命行动。我们像诺顿一样,从事着体面的工作,却被内心的阴暗与龌龊蚕食着,可却迟迟不肯直面它们。这些秘密像是癌细胞一样留在社会血管里,慢慢侵蚀、慢慢占领,而那些不重要的人物就这样被淘汰、消灭。

《社交网络》:成功企业家身后的那点脏事儿

且不说“混蛋企业家发家史”的故事原型,单看故事结尾,就能感受出芬奇极大的讽刺:在网络上,扎克伯格一夜之间收获了五百万粉丝,现实中唯一的朋友却要和他打官司。不禁让许多观众思考,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打造一个全球性的庞大公司,要牺牲什么样的良知?要放大什么样的邪恶才能如愿?

四、电影风格&镜头语言

大卫·芬奇是视觉语言表达高手,不少看似简单的画面其实精雕细琢。《心理游戏》中从头到尾围绕男主角的是紧张神秘的悬疑气氛,《十二宫》中杀人犯的数次杀人过程充满强烈的戏剧张力,它们均得益于大卫·芬奇出色的画面表达。

先说色彩。

说起第一印象,当然是黑暗冷峻风。

《七宗罪》里,第一个案场调查,整个色彩段落都是冷色调、青黑色,让人沉闷、压抑,观众一下子被带入了血案掀起的恐怖阴影中——

再来看另一段,老警察到图书馆查资料,桌子上的绿色台灯,虽然很常见,但也能让场景显得有点诡异,配合运动镜头和快速剪辑,把观众带入紧张的节奏中——

《龙纹身的女孩》中,冬天模糊暧昧的阳光和无尽的夜晚达到了水乳交融。大卫·芬奇压缩了白色的使用,保留了清晰的黑色。虽然在夜晚发生了这么多事,观众却从不需要努力瞪大眼睛去辨认银幕中的细节——

当然,黑色并非全部,细心的观众会发现,镜头中也零星散布一些黄绿调,这些色彩在镜头中从明亮到阴暗,从左到右渐变。镜头中的黄色看起来令人有些“了无生气”和“病恹恹”的感觉,这也创造出一种令人不安的空间感——

《搏击俱乐部》

《龙纹身的女孩》

这种阴冷几乎充斥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前几年大热的《纸牌屋》第一季中,为表现主人公弗兰西斯·安德伍德落选,心情低落,整个画面黑色几乎占据全部,蓝色的影调加深了场景的冰冷程度——

再来看镜头语言。

首先,芬奇不到迫不得已绝不会用手持镜头。

手持镜头的抖动暗示了摄像机的存在。对此,芬奇是这么说的:

我需要相机毫无瑕疵地出现在这里,然后移动到那里,一切都要很完美。不能让人察觉,需要冷静、客观地在展现现在发生了什么时候,马上又要发生什么事。

那怎样拍摄能不让观众察觉

答案是三脚架、轨道、摇臂。

固定镜头的优势是什么?答案是冷静、客观。

这里举一个特别却容易被忽略的例子:《十二宫》里的航拍

说到特别,是因为很少有人这样用。

从俯拍开始,出租车入画,观众发现,所有的出租车的位置都是没有变化的。都占据着镜头的最中央,只是景别不断逼近出租车,这些好像在暗示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这就是导演的叙事手法高明之处,这就叫点到即止,让你自己琢磨那暗处的情绪和悬念。

此外,戏谑观众也是芬奇电影的标志性元素,看他的作品,常常有“被打趴在地”的快感。比如《搏击俱乐部》,开头就拿观众开涮,把FBI的警告重新包装,讽刺观众:看这部电影?你的生活是有多无聊?

愚弄观众的态度绝非故作清高。相反,芬奇希望自己的影迷保持一颗“好奇心”,并且愿意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只有当观众放下身段和尊严,才能完全走进故事直面内心,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些“愚弄”算是一道开胃菜吧。

所以,在亚文化流行的当今,精神残疾的观众大有人在,人人追捧小确丧,再加上一些受虐倾向,大卫·芬奇这么受追捧也就不足为奇了。

认为人类很变态的大卫·芬奇拍出的电影却被人类爱得深沉

A- A+ 2017-08-29 10:10:17  262次浏览  作者头像 锐影

昨天是大卫·芬奇的56岁生日,首先祝他生日快乐

,希望他能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提起芬奇,身边不少朋友都愿意献上膝盖,知道他是当今世界一级大导,产量不高部部精品,却说不出芬奇作品好在哪儿,碗哥作为铁杆粉丝,从出身、作品风格、思想诉求简单分析一下大卫·芬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也算做隔空向寿星表白哈。

一、拍广告出身

作为当今好莱坞的中坚力量,芬奇并非电影科班出身,也没有身在美国六大制片公司的草根经历,跟电影接触,凭借的是“和乔治卢卡斯是邻居”这层私人关系。19岁时,芬奇在乔治卢卡斯的特效公司工业光魔里找到一份摄影助理和特技摄影师的工作。

1983年20岁的大卫·芬奇曾在《星战6之武士归来》片场工作

三年后,大卫·芬奇开始对商业广告产生了浓厚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广告处女作献给了美国癌症协会:他以一个抽烟的婴儿,表达出残忍无情的背后暗示。这个广告片成为他开启商业广告和音乐电视领域的钥匙。随后,可口可乐、李维斯、香奈儿的广告订单开始涌来,同时芬奇也开始执导歌曲MV。

一朝成名天下知,找芬奇合作的歌手越来越大牌:斯汀、麦当娜、滚石乐队、迈克尔·杰克逊、空中铁匠乐队等...

大卫·芬奇为麦当娜拍摄的《Express Yourself》的mv

为blur乐队拍摄的《The Universal》的mv

最为影迷、乐迷称道的是芬奇收集了迈克尔·杰克逊所有短片MV和花絮,集合成了一部极具收藏价值的音乐纪录片《危险之旅》

眼尖的粉丝已经能从早期MV中发现芬奇对经典电影的致敬。

比如麦当娜骑鸟的镜头,很容易想起《大都会》——

而四个小伙子直勾勾的眼神,又仿佛《发条橙》附体——

由于正赶上MV和电视广告这些新生事物的爆炸式发展期,几乎在一夜之间,芬奇公司的年收入就从2百万美元飞升到7千万美元,在这个风口上,很多商业导演都开始转型执导电影,也直接促使芬奇接拍《异形3》

二、接棒雷德利、卡梅隆,却输得一塌糊涂

在影迷心中,即便把前传、外传同正传合在一起比较,《异形3》也无疑是这个IP中最差的一部。如果说雷德利劈开了恐怖惊悚的先河,卡梅隆将主旋律连根植入,那大卫·芬奇的系列第三部,顶多算是叨逼叨的话痨片。

1992年,初出茅庐的芬奇根本不知道电影圈水有多深,一腔热血地来,却全程遭遇坎坷——没有成型的剧本,无法调控团队,放弃剪辑权,票房失利,差评,25年后,芬奇对《异形3》依旧拒绝署名

查看原文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