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北京中心城区中度拥堵天数减少17天_北京时间

今年上半年,北京中心城区中度拥堵天数减少17天

7月14日,北京市交通委公布交通综治成果,2025年上半年,北京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为5.64,同比下降6.47%;28条断头路贯通;17项市级疏堵工程完工。

今年上半年,北京中心城区中度拥堵天数减少17天

7月14日,北京市交通委公布交通综治成果,2025年上半年,北京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为5.64,同比下降6.47%;28条断头路贯通;17项市级疏堵工程完工。

工作日高峰时段地面公交、小汽车等运行速度均有所提升

今年上半年,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为5.64,同比下降6.47%,中度拥堵天数减少17天,海淀区和石景山区交通指数降幅尤为明显,分别下降了9.03%和7.86%。工作日高峰时段地面公交、小汽车等运行速度均有所提升。

与此同时,出行量稳中有升,全市和中心城区工作日日均出行量分别为5518万人次、3421万人次,同比分别上升1.9%、0.2%。

交通部门还通过精细化治理改善市民出行环境。杜家坎缓堵综合治理工程利用大瓦窑桥区三角地新增450米辅路,开通当日进京方向路段平均通行时间由原来的40分钟缩短至19分钟,宛平桥断面交通量增长44%,实现通行速度和能力“双提升”。

目前,30项市级疏堵工程已完工17项,顺利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通过优化道路设计、调整交通组织等措施,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

北京全市地铁公交50米接驳比例提升至90%

轨道交通方面,17号线剩余段(工人体育场-十里河)、6号线南延(潞城-东小营南)的车站及区间主体结构已全部完成,开通后将进一步加密北京的轨道交通网络,为市民提供更多出行选择。

轨道公交融合发展方面,科学优化常规公交线路62条,共增加线网覆盖46.6公里,削减重复线路长度122.2公里、重复设站288处,方便了77个居民小区的出行。针对魏公村、西北旺、大红门南等轨道站点,通过增设、挪移公交站位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地铁公交50米接驳比例。目前北京全市50米接驳率提升至90%,有效减少了市民的换乘距离和时间成本。

地面公交提质增效也有新举措,完成23条通学公交线路的优化调整,新打造15条敬老爱老线路。

今年年初,北京市全面启动轨道站点接驳优化提升工作,50个重点轨道站点累计完成接驳步行道修复18010平方米,站前广场修复30902平方米,新增非机动车停车面积87901平方米,站点周边环境得到综合提升。

完成234座桥系环境整治,打通28条“断头路”

今年以来,市区两级交通部门加快实施桥下空间整治提升,已完成234座桥系环境整治,14座重点桥系完成提升,打造集交通优化、便民停车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区域。

成功打通28条“断头路”,如东六环西侧路、玉津路等,让城市交通“微循环”更加畅通。西城区马连道东街“断头路”成功贯通后,周边居民从此告别了800米的绕行之苦。

道路建设持续“加速度”。通马路改扩建工程道路段、京密路(太阳宫北街-机场南线)实现全线通车,京密路新国展段(机场南线-安华街段)5.4公里辅路顺利开通;东六环改造工程(京哈高速-潞苑北大街)开通试运营,通行隧道最快仅需7分钟,有效提升东部地区高等级路网的服务能力。

交通枢纽建设方面,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装修工程完成90%;望京西综合交通枢纽、通马路综合交通枢纽等主体工程均已完成,未来将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节点,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高效换乘和无缝衔接。

停车设施建设方面,各区积极挖潜,中心城区新增停车场141个、停车位超2万个;完成新增错时共享停车场133个,共享停车位10304个,市民“停车难”问题逐步缓解。

48处重点治理路口的非机动车、行人违法执法量同比上升37.8%

非机动车秩序治理方面,50个轨道站点非机动车秩序治理已完成车公庄西站等35处;40个“学医景商”点位周边治理有序推进,颐和园等29处重点区域非机动车停放已实现规范有序,市民绿色出行更加“顺畅舒心”。通州区创新采用“加减乘除”治理法,明确企业责任、规范共享自行车投放,有效缓解万达商圈停车难题。

重点路口交通秩序环境治理持续推进,以北京全市161处重点路口为切入点,压实市级部门、各区政府、属地街镇三个层面治理责任。目前已开展48处治理,路口非机动车、行人违法执法量同比上升37.8%,有效改善了路口的交通秩序和出行环境。

“七站两场”优化提升也取得显著成效,北京南站恢复洋桥南滨河路南向北封闭路段通行,公交车进站距离缩短约2公里,时间减少10余分钟;朝阳火车站与朝阳站交通枢纽实现地下行车流线互联互通,有效减轻了地面交通压力,进一步提升了旅客的出行体验。

来源:新京报

编辑:洪叶

今年上半年,北京中心城区中度拥堵天数减少17天

7月14日,北京市交通委公布交通综治成果,2025年上半年,北京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为5.64,同比下降6.47%;28条断头路贯通;17项市级疏堵工程完工。

今年上半年,北京中心城区中度拥堵天数减少17天

7月14日,北京市交通委公布交通综治成果,2025年上半年,北京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为5.64,同比下降6.47%;28条断头路贯通;17项市级疏堵工程完工。

工作日高峰时段地面公交、小汽车等运行速度均有所提升

今年上半年,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为5.64,同比下降6.47%,中度拥堵天数减少17天,海淀区和石景山区交通指数降幅尤为明显,分别下降了9.03%和7.86%。工作日高峰时段地面公交、小汽车等运行速度均有所提升。

与此同时,出行量稳中有升,全市和中心城区工作日日均出行量分别为5518万人次、3421万人次,同比分别上升1.9%、0.2%。

交通部门还通过精细化治理改善市民出行环境。杜家坎缓堵综合治理工程利用大瓦窑桥区三角地新增450米辅路,开通当日进京方向路段平均通行时间由原来的40分钟缩短至19分钟,宛平桥断面交通量增长44%,实现通行速度和能力“双提升”。

目前,30项市级疏堵工程已完工17项,顺利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通过优化道路设计、调整交通组织等措施,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

北京全市地铁公交50米接驳比例提升至90%

轨道交通方面,17号线剩余段(工人体育场-十里河)、6号线南延(潞城-东小营南)的车站及区间主体结构已全部完成,开通后将进一步加密北京的轨道交通网络,为市民提供更多出行选择。

轨道公交融合发展方面,科学优化常规公交线路62条,共增加线网覆盖46.6公里,削减重复线路长度122.2公里、重复设站288处,方便了77个居民小区的出行。针对魏公村、西北旺、大红门南等轨道站点,通过增设、挪移公交站位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地铁公交50米接驳比例。目前北京全市50米接驳率提升至90%,有效减少了市民的换乘距离和时间成本。

地面公交提质增效也有新举措,完成23条通学公交线路的优化调整,新打造15条敬老爱老线路。

今年年初,北京市全面启动轨道站点接驳优化提升工作,50个重点轨道站点累计完成接驳步行道修复18010平方米,站前广场修复30902平方米,新增非机动车停车面积87901平方米,站点周边环境得到综合提升。

完成234座桥系环境整治,打通28条“断头路”

今年以来,市区两级交通部门加快实施桥下空间整治提升,已完成234座桥系环境整治,14座重点桥系完成提升,打造集交通优化、便民停车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区域。

成功打通28条“断头路”,如东六环西侧路、玉津路等,让城市交通“微循环”更加畅通。西城区马连道东街“断头路”成功贯通后,周边居民从此告别了800米的绕行之苦。

道路建设持续“加速度”。通马路改扩建工程道路段、京密路(太阳宫北街-机场南线)实现全线通车,京密路新国展段(机场南线-安华街段)5.4公里辅路顺利开通;东六环改造工程(京哈高速-潞苑北大街)开通试运营,通行隧道最快仅需7分钟,有效提升东部地区高等级路网的服务能力。

交通枢纽建设方面,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装修工程完成90%;望京西综合交通枢纽、通马路综合交通枢纽等主体工程均已完成,未来将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节点,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高效换乘和无缝衔接。

停车设施建设方面,各区积极挖潜,中心城区新增停车场141个、停车位超2万个;完成新增错时共享停车场133个,共享停车位10304个,市民“停车难”问题逐步缓解。

48处重点治理路口的非机动车、行人违法执法量同比上升37.8%

非机动车秩序治理方面,50个轨道站点非机动车秩序治理已完成车公庄西站等35处;40个“学医景商”点位周边治理有序推进,颐和园等29处重点区域非机动车停放已实现规范有序,市民绿色出行更加“顺畅舒心”。通州区创新采用“加减乘除”治理法,明确企业责任、规范共享自行车投放,有效缓解万达商圈停车难题。

重点路口交通秩序环境治理持续推进,以北京全市161处重点路口为切入点,压实市级部门、各区政府、属地街镇三个层面治理责任。目前已开展48处治理,路口非机动车、行人违法执法量同比上升37.8%,有效改善了路口的交通秩序和出行环境。

“七站两场”优化提升也取得显著成效,北京南站恢复洋桥南滨河路南向北封闭路段通行,公交车进站距离缩短约2公里,时间减少10余分钟;朝阳火车站与朝阳站交通枢纽实现地下行车流线互联互通,有效减轻了地面交通压力,进一步提升了旅客的出行体验。

来源:新京报

编辑:洪叶

北京时间客户端